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乙型肝炎病毒,你知道多少?

乙型肝炎病毒簡稱乙肝病毒(HBV), 是一種嗜肝DNA病毒。 HBV只對人和猩猩有易感性, 引發乙型病毒性肝炎疾病。 完整的乙肝病毒顆粒分為外殼和核心兩部分。 外殼部分由乙肝表面抗原組成, 核心由雙鏈環狀DNA組成。 1963年, 布隆伯格教授在澳大利亞土著人的血清中發現了一種新的抗原成分, 最初被稱為澳大利亞抗原, 即我們經常說的「奧抗」, 1974年正式命名為乙肝表面抗原(HBsAg)。

HBV的抵抗力較強, 對熱、低溫、乾燥、紫外線及一般濃度的消毒劑均能耐受。 在37℃可存活7天, 但65℃下只能存活10 小時, 煮沸10分鐘或高壓蒸氣均可滅活HBV。 此外, 含氯製劑、環氧乙烷、戊二醛、過氧乙酸和碘伏等也有較好的滅活效果。

 乙肝傳染性疾病, 不是遺傳病, 它主要經血液、母嬰及性接觸傳播。 由於對獻血員實施了嚴格的乙肝篩查, 經輸血或血製品的乙肝感染已較少發生;可以經破損的皮膚或粘膜傳播比如:紋身、紋眉、共用注射器、牙刷及剃鬚刀等;母嬰傳播主要發生在圍產期,

大多在分娩時接觸乙肝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而傳染的, 隨著母嬰阻斷的廣泛應用, 母嬰傳播已明顯減少;另外, 與HBV陽性者發生性接觸也可能感染乙肝。 HBV不經呼吸道和消化道傳播。

因此, 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接觸, 如同一辦公室工作、握手、擁抱、同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和共用廁所等無血液暴露的接觸不會感染HBV。 蚊蟲叮咬也不會傳播乙肝。

有乙肝一定要治療嗎?

目前認為, 乙肝病毒對肝細胞沒有直接殺傷作用, 主要通過免疫反應損傷肝細胞引起炎癥發生, 而炎癥反復存在是乙肝患者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的重要原因。 那有乙肝病毒就一定要抗病毒治療嗎?從理論上來講,

感染HBV後, 如果體內能夠檢測到乙肝病毒, 都應該抗病毒治療。 但是, 一方面由於現有抗病毒藥物的局限性, 很難徹底清除乙肝病毒。 另一方面, 一部分病人處於免疫耐受期或免疫控制期時, 暫時不適合抗病毒治療。 所以, 就目前醫療水準來看, 不是所有的乙肝患者都需要抗病治療。

什麼時候開始抗病毒治療是合適的呢?

當機體進入免疫清除期 (也就是免疫系統與病毒開始發生鬥爭), 在機體特異性免疫控制和清除病毒的同時, 也對隱藏乙肝病毒的肝細胞造成損傷, 表現為轉氨酶升高, 這個時候如果不及時進行抗病毒治療, 長期發展下去患者有可能進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癌。

那怎麼判斷是免疫清除期呢?

一般情況下看轉氨酶的水準, 轉氨酶升高可能代表進入免疫清除期, 此時患者的免疫耐受的平衡狀態被打破。 當然, 要除外其它原因所致的肝功能異常(比如:飲酒、脂肪肝、服用肝損害藥物、重疊其它噬肝病毒感染等)。 同時檢測DNA、HBeAg水準及B超等影像學, DNA、HBeAg滴度越高, 說明患者可能還處於免疫耐受狀態, 這時候更要重點分析肝功能異常的原因, 慎重選擇是否抗病毒, 否則可能因為選擇時機不適合, 導致治療應答不好, 甚至耐藥的發生。

當患者進入免疫再啟動時也要進行抗病毒, 那什麼是免疫再啟動?就是指患者的免疫系統不能有效的控制病毒, 表現為:肝功能輕度異常或正常, HBeAg陰性, DNA滴度增高, B超、肝臟彈性檢查等影像學提示有肝纖維化存在;這時要進行抗病毒治療干預。

當然B超等影像學提示有明顯肝纖維化、肝硬化或肝穿刺顯示有炎癥壞死及纖維化, 無論肝功能異常與否, 只要能檢測到DNA均應該給予抗病毒治療。 對於年齡大於30歲, 有肝硬化、肝癌家族史的患者抗病毒治療指征要適當放寬。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