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要透支你和任何人的關係,把自己當「外人」,才是人生大智慧,讀懂三句話,周圍全是朋友

網上有這樣一個說法:

人與人之間是有一個情感帳戶的。

每次讓對方開心, 存款就多一點, 每次讓對方難過, 存款就少一些。

不要一味地從當中提領, 任性地覺得, 你的錢永遠揮霍不完。

不是的, 存款變成零的時候, 就是對方離開的時候。

所有感情都是有一定額度的, 不要透支你和任何人的關係。

保持距離, 把握分寸, 才是舒服且長久的相處方式。

我發小最近和她一好朋友Q鬧掰了。

發小家裡是捕魚的, 父母都是勤勞肯幹的老漁民。

每次出海撈到好東西, 她爸媽都捨不得吃, 會寄到城裡給她補身體。

有時候寄得多了,

她也會喊上三兩好個朋友來家裡聚餐。

次數多了, 朋友Q就向她提起, 下次想向叔叔阿姨買一點, 分給家人吃。

發小把這事告訴爸媽, 她爸媽也是實誠人。

覺得Q既是女兒好朋友, 又孝順懂事顧念著父母, 便決定只收人家一半錢就行。

往後, 只要船靠岸,

Q爸媽都會多捎上一些新鮮海貨到城裡。

可漸漸的, Q要得數量越來越多, 種類也有要求, 還說:

「海鮮在你們村裡應該不太賣得出去吧, 不如我多做個人情多買一些。 」

發小覺得父母本來出海就很辛苦, 還是虧本賣給自己朋友的,

不好意思再開口向家裡多要了, 只好每次把自己的那份也勻給Q。

直到有一天, 一位共同好友告訴發小, 其實Q在她這買的海鮮, 都不是自己要吃的。

而是倒了一輪差價, 加價賣給公司裡的其他同事, 賣的價格還不低, 趁此大賺了一筆。

發小知道後, 難過又氣憤, 不光覺得自己的好心被糟蹋, 更可惜父母的辛苦和善良也被消費。

找Q大吵了一架, 拉黑了她, 兩個人從此不再往來。

人與人之間相處, 最基本的就是真誠信任。

總有些人打著感情牌做著面善心黑的事, 不考慮別人, 蹭著人情為自己謀私利。

殊不知, 看似能獲得一時的好處, 實則自斷後路, 敗壞人品。

要知道, 這世界上, 大部分感情的基礎都是利益交換。

當雙方不再是平等互惠的關係, 關係就失去平衡,

走向破裂了。

畢竟, 無論親人還是朋友, 沒有誰願意以損害自己的利益為代價維繫一段感情。

博主@關愛老實人 分享過這樣一條投稿:

投稿人和女友感情穩定, 每天接送女友上下班, 還會給她打生活費, 非常寵愛。

最近女友拿下駕照, 為了給她一個驚喜, 男生答應要給她一輛車開。

一開始女生以為是輛新車, 到處向朋友炫耀, 結果, 她發現男友送她的是舊車。

當她開著舊車去接閨蜜和閨蜜男朋友的時候, 不僅被數落開的是舊車,

閨蜜男朋友還當著她的面, 答應要給閨蜜買輛新的寶馬。

女生覺得臉上無光, 是男朋友給她丟臉了, 跑去責怪男朋友。

不僅嫌棄男朋友舊車便宜, 還理直氣壯地要求他把新車送給她開。

男生也覺得生氣又委屈,

對這段感情感到失望, 提出了分手。

很明顯, 這個女生已經完全把男生對她的好當做理所當然了,

並且還把自己的虛榮心建立在別人的痛苦之上。

不管是情侶還是夫妻, 朋友還是家人, 互相幫助, 互相愛護都是應該的,

但當你無視別人的付出, 透支別人的真心,最後只會逼得別人心寒,落得感情破裂的下場。

生活中,因為習慣,總有太多的理所當然——

因為是朋友,所以理所當然地覺得,可以免費辦點事,找點關係;

因為是愛人,所以理所當然地接受,付出和犧牲都是對方自願的;

因為是父母,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是可以無條件接受壞脾氣......

人總有種錯覺,覺得自己是所有關係的中心,所以才有那麼多的「理所當然」和「肆無忌憚」。

可這個世上又哪有那麼多理所當然呢?

不管處於什麼樣的關係裡,時常提醒自己,別人對你的每一次好都來之不易。

請學會換位思考,多為對方考慮,別高估別人的承受能力,

別透支別人的信任,更別辜負那份只為你存在的善良和溫柔。

周國平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什麼是分寸感?我看過最好的回答是:

所謂分寸感,就是說話、做事張弛有度,把握距離,相互尊重,不越界,也不疏遠。

別小看這「分寸感」,有多少情感都最終敗在分寸上。

距離若是太遠了,便容易陌生。若是靠得太近了,又容易傷害到彼此。

民國作家張愛玲一生不喜應酬,晚年移居美國後,更是少與人來往。

哪怕與宋淇夫婦,夏志清等關係雖好,但一直保有邊界感,很多人說她假清高、不近人情。

在最艱難,最窮困潦倒的時刻,即使一天只靠半塊蛋糕和咖啡度日,

她也不會去麻煩朋友,更不會訴苦借錢。

這樣的張愛玲是很清醒,很有分寸感的,

她喜歡兩不相欠,別人對她好,她一定會還回去。

不虧欠別人,但也不會輕易讓別人虧欠自己,是一種相互尊重,更是一種自我保護。

很多時候,把自己當「外人」,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我外婆有2個老閨蜜,認識幾十年了,到現在關係還非常好。

到現在還會相約去逛逛集市,經常聚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天。

我很好奇地問外婆:

「你們是怎麼做到可以相處這麼久,感情還這麼好的?」

外婆告訴我:

「很簡單,就是要明白什麼話不該說,什麼事不該做。」

很簡單的道理,卻很少有人能做到。

真正高品質的感情,一定都是有著很好的分寸感和界限感。

人生有尺,凡事有度。

把對方放心上,留有餘地,尊重別人的難言之隱,適當地保持距離,才會舒服且長久。

畢淑敏說:

要學會和我們的父母親密無間,傾聽而不惟命是從;

和我們所愛的人唇齒相依,緊密而不混淆;

和我們的孩子亦師亦友,慈愛而不包辦;

和我們的朋友,相知而不逾界。

真正成熟的相處之道,是心中有邊界,生活有張弛。

是既能遇見乍見之歡,更能經得起久處不厭。

不隨意透支任何一段關係,處世有分寸,做人有原則,做事有底線。

願你我都能收穫一段相處舒服的關係。

既能保持分寸感,又不會疏離;既能守住底線,又不至於淡薄。

可以各自忙碌,彼此牽掛,彼此惦記,簡單又純粹。

與君共勉。

我是橘子,一個用文字溫暖你的人。

也許你當我是過客,但你來過,你就是我的朋友。

朋友,請不要回頭,繼續前行。

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透支別人的真心,最後只會逼得別人心寒,落得感情破裂的下場。

生活中,因為習慣,總有太多的理所當然——

因為是朋友,所以理所當然地覺得,可以免費辦點事,找點關係;

因為是愛人,所以理所當然地接受,付出和犧牲都是對方自願的;

因為是父母,所以理所當然地認為,他們是可以無條件接受壞脾氣......

人總有種錯覺,覺得自己是所有關係的中心,所以才有那麼多的「理所當然」和「肆無忌憚」。

可這個世上又哪有那麼多理所當然呢?

不管處於什麼樣的關係裡,時常提醒自己,別人對你的每一次好都來之不易。

請學會換位思考,多為對方考慮,別高估別人的承受能力,

別透支別人的信任,更別辜負那份只為你存在的善良和溫柔。

周國平說:「分寸感是成熟的愛的標誌,它懂得遵守人與人之間必要的距離。」

什麼是分寸感?我看過最好的回答是:

所謂分寸感,就是說話、做事張弛有度,把握距離,相互尊重,不越界,也不疏遠。

別小看這「分寸感」,有多少情感都最終敗在分寸上。

距離若是太遠了,便容易陌生。若是靠得太近了,又容易傷害到彼此。

民國作家張愛玲一生不喜應酬,晚年移居美國後,更是少與人來往。

哪怕與宋淇夫婦,夏志清等關係雖好,但一直保有邊界感,很多人說她假清高、不近人情。

在最艱難,最窮困潦倒的時刻,即使一天只靠半塊蛋糕和咖啡度日,

她也不會去麻煩朋友,更不會訴苦借錢。

這樣的張愛玲是很清醒,很有分寸感的,

她喜歡兩不相欠,別人對她好,她一定會還回去。

不虧欠別人,但也不會輕易讓別人虧欠自己,是一種相互尊重,更是一種自我保護。

很多時候,把自己當「外人」,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我外婆有2個老閨蜜,認識幾十年了,到現在關係還非常好。

到現在還會相約去逛逛集市,經常聚在一起打打牌、聊聊天。

我很好奇地問外婆:

「你們是怎麼做到可以相處這麼久,感情還這麼好的?」

外婆告訴我:

「很簡單,就是要明白什麼話不該說,什麼事不該做。」

很簡單的道理,卻很少有人能做到。

真正高品質的感情,一定都是有著很好的分寸感和界限感。

人生有尺,凡事有度。

把對方放心上,留有餘地,尊重別人的難言之隱,適當地保持距離,才會舒服且長久。

畢淑敏說:

要學會和我們的父母親密無間,傾聽而不惟命是從;

和我們所愛的人唇齒相依,緊密而不混淆;

和我們的孩子亦師亦友,慈愛而不包辦;

和我們的朋友,相知而不逾界。

真正成熟的相處之道,是心中有邊界,生活有張弛。

是既能遇見乍見之歡,更能經得起久處不厭。

不隨意透支任何一段關係,處世有分寸,做人有原則,做事有底線。

願你我都能收穫一段相處舒服的關係。

既能保持分寸感,又不會疏離;既能守住底線,又不至於淡薄。

可以各自忙碌,彼此牽掛,彼此惦記,簡單又純粹。

與君共勉。

我是橘子,一個用文字溫暖你的人。

也許你當我是過客,但你來過,你就是我的朋友。

朋友,請不要回頭,繼續前行。

有什麼想說的,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