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父親突然中風,新加坡女記者開始反思:父親其實希望我陪他

百善孝為先, 一個不孝順的人, 就永遠和善良無緣。 連自己的父母都容不下, 對別人就更加看不順眼, 感覺是眼睛里有“沙子”, 或者是得了紅眼病。

明朝思想家王陽明是一個孝子, 他認為孝順有“三種境界”:一是養長輩的身, 保障長輩吃穿不愁;二是養長輩的心, 讓長輩心情愉悅;三是養長輩的志, 讓長輩活得有意義。 真正孝順的人, “三種境界”都能夠做到, 越孝順福報越多。

“當你的父母變老, 你很可能和父母的角色對調, 接下照顧他們的責任。 有時, 甚至是意味著要不聽他們的話。 ”

父親突然中風 

記者黃佩婷在專欄分享67歲的父親突然中風后, 讓她對孝道進行了反思, 也訪問了學者對于新世代人如何盡孝心的看法。

31歲的黃佩婷說, 上個月中午因工作錯過62歲媽媽的來電, 之后也忘了回電話, 到了晚上媽媽再找她, 她便立刻趕回娘家。 到娘家時已將近午夜12點, 映入眼簾的竟是父親癱坐在椅子上、低著頭、十分費力呼吸, “當我叫他時, 他也幾乎無法看著我”。

她的父親突然中風了, 而不知為何, 家里并沒有其他人發現這是中風的征兆, 她立刻送爸爸去醫院。

她后來才知道爸爸之前曾有過輕微中風。 為不讓三個孩子感到有負擔,

母親并沒有告訴她, 父親在半年前停用高血壓藥物, 并因此在幾個星期前短暫性腦缺血發作, 也就是輕微中風。

“我要怎么做 才能成為更好的女兒?”

這次父親中風, 也讓她思考了很多, 包括如何在這個時代盡孝道, “像在甘榜一樣、幾代人住在一起是已經是很少見、甚至是奢侈的。 結了婚的小孩, 通常要搬出去自組家庭。 ”

自兩年前結婚之后, 黃佩婷也搬到新家, 距離父母家有一個小時的巴士車程。 她在周末會不定期探訪父母;而當她回娘家時, 溝通上也總覺得需要花時間“破冰”, 每次問他們生活如何時, 他們都只說“就這樣咯”, “沒什么”。

她說, “我每個月通過手機轉賬給他們的家用, 變成了我們唯一不變的連接。

而保守的華人家庭, 也常常“盡在不言中”。 比如, 當黃佩婷的父親出院時, 他就說:“不用這么常來看我。 有空就來, 沒空不用來。 去做你的事, 工作要緊。 ”

不過黃佩婷猜想, 父親真正的意思其實是:我希望你抽時間來陪我。

她開始思考:“我要怎么做才能成為更好的女兒?我接下來要如何做得更好?”

黃佩婷與父親 圖:Raj Nadarajan/TODAY

孝順的定義 引人深思 

新加坡管理大學學者Paulin Straughan教授認為, 千禧世代比起他們的父母輩, 覺得更難像上一代人一樣盡孝道。

這是因為, 人們的思想改變了, 人的壽命也越來越長, 孝盡父母的方法, 不再是單一模式。  

另外, 現代的父母需要接受年輕一代人表現愛和尊敬的方法已經不同。 國大社會科學院“次世代研究所”的湯玲玲副教授認為, 現代孩子的角色, 更趨于向父母提供情感上的照顧。

“不是要你人一直都在, 不過你要可以給他們一份安全感, 讓他們知道當他們需要依靠你的時候, 你都在, 打一通電話就能找到你。 ”

她也表示, 兄弟姐妹也應該就如何分擔照顧父母的責任而繼續討論, 不應該由一個孩子來承擔所有責任。

不應該由一個孩子來承擔所有責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