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動漫»正文

《鬼滅之刃》中禰豆子的和服花紋圖案有什麼深意嗎?不僅有,而且還意義深遠

相信看過《鬼滅之刃》的小夥伴對於人物的服飾都有很深刻的印象吧?從顏色和花紋就可以知道這件衣服代表的誰, 那麼你知道其實它們的衣服上的花紋都是有含義的嗎?今天娜娜醬就帶大家一起來瞭解一下吧~

官方根據角色的和服花紋, 出了相應的周邊。

例如主角炭治郎的羽織花紋, 是傳統的「市松花紋」, 象徵著子孫繁榮。

我妻善逸的羽織花紋, 則是「魚鱗花紋」, 被看作是有著除魔的力量, 多用為戰鬥的衣服上。

而炭治郎的妹妹禰豆子, 穿的則是粉色的「麻葉花紋」。 麻葉花紋在江戶時代就已經流行, 可以說是當時的流行時尚趨勢。 今天我們就來說說, 麻葉花紋的由來以及裡面所包含的意義。

「麻葉花紋」的由來

「麻葉花紋」是以正六邊形為基礎排列而成的幾何花紋。

連接對角線, 將正六邊形分割成六個正三角形的圖案, 因為形狀和麻葉的紋路相似, 所以被叫做「麻葉花紋」。 也就是說, 這個圖案並不是以麻葉為原型繪製的, 只是形似麻葉而已。

麻葉花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當時的佛像上,就有著用動物膠將金絲或者銀絲粘成麻葉花紋作為裝飾的技法,被稱為「截金技法」。

到了鐮倉時代,在表現佛像以及佛教的刺繡中也能發現麻葉花紋的身影。室町時代的時候,不只是佛教相關,連建築、雕刻、染織、漆工等各種各樣的領域都能看到麻葉花紋的存在。

麻葉花紋在家紋中也是重要的構成部分。「家紋」是指日本武家、公家為表示自己的持有物而標上的記號,之後成為個人身份之用。家紋有過百種式樣,多是植物、動物、器物等圖案。而武士會把家紋繪在旗上,並插在背上,作為自己家族的象徵。

家紋中,不僅是單純的麻葉花紋,還有各種各樣的延伸版本。

普通版

圓中麻葉花紋

三等分麻葉花紋

麻葉桔梗花紋

「麻葉花紋」中的情感寄託

麻葉花紋曾經在江戶時代的女性之間有過大流行,甚至她們的孩子的和服、內衣還有繈褓都是麻葉花紋的。

江戶時代,是小孩死亡率很高的時代。孩子出生後,媽媽們就會給女孩穿上紅色,給男孩穿上黃色或淺蔥色的麻葉花紋和服。這是因為麻葉的特點,它有著強壯的生命力,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

於是,麻葉花紋在母親的心中成為了為孩子驅散病魔的守護神一般,受到當時女性們的偏愛。甚至連生孩子的時候,其禦守都是有著麻葉花紋。

三代目歌川豊國、二代目歌川國久「江戸名所百人美女 溜いけ」

讓我們來看看這幅畫有江湖風情的浮世繪吧。

畫中的女性在冬天的早上,懷抱著的小寶寶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他的同時,將小寶寶的和服蓋在了旁邊的火盆上,用來暖和衣服。

我們可以看到小寶寶的和服的背上有著一個藍色的小圓片一樣的刺繡,其實是一種被成為「背禦守(背守り)」的禦守。在當時嬰兒死亡率頗高的時代,為了不讓病魔纏身于嬰兒上,母親便會在和服上縫上一個背禦守守護著自家小娃娃。

不過到了現在,這種背禦守就簡化了許多。

圖上的是麻葉花紋的背禦守

江湖女性都很喜歡的麻葉圖案

麻葉花紋即使在現代,也會作為傳統花紋被廣泛用於和服、腰帶、長褥袢等服飾上。

其實除了傳統的正六邊形的麻葉花紋,還有各種各樣的延伸花紋。有將正六邊形的一部分進行變形而排列出的「崩壞麻葉花紋(麻の葉崩し文様)」,以及在排列圖案中捅出幾個洞做出「破洞麻葉花紋(麻の葉破れ文様)」等,可謂是多種多樣。

三代目歌川豊國「忠臣蔵絵兄弟 九段目」 

讓我們看看實際的浮世繪吧。右側少女的和服的花紋可謂是各種麻葉花紋的大集合,和服、腰帶以及襦袢都是有著不同風格的麻葉花紋。當時的女性們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地豔麗,會圍上由鮮紅色染成的,麻葉花紋的珠地網眼(日文名為鹿の子,接下來統稱為鹿之子)腰帶作為點綴,可以說是當時的流行風尚。

珠地網眼(日文名鹿の子)是棒針編織花樣的一種,在表面和反面反復進行編織而成。

麻葉花紋的鹿之子編織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利用這個編制手法的特點,用突出的點來表現麻葉花紋的圖案。因為這種染織手法的和服的名產地在京都,所以又被稱為「京鹿子」。

歌舞伎舞蹈名作『京鹿子娘道成寺(きょうがのこむすめどうじょうじ)』中的「京鹿子」說的就是和服的花紋。

三代目歌川豊國、二代目歌川國久「江戸名所百人美女 湯島天神」

這幅畫當中的少女,腰帶就是麻葉花紋的珠地網眼的腰帶喲。

麻葉花紋的流行,歌舞伎功不可沒

之前我們介紹的在江戶女性中流行的是被染成鮮紅色的麻葉花紋的鹿之子和服,但在文化6年(1809年),這流行趨勢卻被當時的歌舞伎演員給改變了。

被美貌的旦角帶火的「半四郎鹿之子」

文化6年(1809年)3月,用天生的美貌俘獲眾多觀眾的,被稱作「眼千兩」的歌舞伎旦角·五代目巖井半四郎在江戶的森田座內表演時,身穿的是淺蔥色的麻葉花紋的鹿之子和服。

表演也大獲成功,關於巖井半四郎的浮世繪被大家所傳閱,就連他身上穿的淺蔥色和服都被大家稱為「半四郎鹿之子」。

三代歌川豊國「火の見櫓の八百屋お七」

浮世繪版畫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就跟現在我們所看的時尚雜誌差不多,也是會介紹一些當時的流行風尚。因此,描繪著身穿淺蔥色鹿之子和服的巖井半四郎的浮世繪,在江戶女性中被廣泛傳閱,成為了新時尚。之後,不僅是和服,連半衿、襦袢等服飾都開始出現了麻葉花紋的圖案。

在大阪京都被稱為「染形」的麻葉花紋

在大阪的文政年間(1818~1830年)時,一個叫做嵐璃寬(あらし りかん)的歌舞伎演員,在扮演『染模様妹背門松(そめもよういもせのかどまつ)』當中一個名叫阿染的角色的時候,穿的就是麻葉花紋的和服。結果跟半四郎鹿之子一樣,麻葉花紋在大阪京都的女性之間火了,還親切地將此花紋稱作「染形」。

麻葉花紋是歌舞伎中町娘的標誌

「町娘(まちむすめ)」,是指在小鎮的商家中長大的女性。

麻葉花紋的鹿之子與黑綾子所縫製而成的名叫晝夜帶的腰帶,在歌舞伎中町娘這類型的角色必不可少的標誌性物品。『妹背山婦女庭訓(いもせやまおんなていきん)』這一作品中,杉酒屋的小女·三輪身上纏的腰帶就是這種腰帶。

『妹背山婦女庭訓(いもせやまおんなていきん)』這個故事,主要是講述了三輪愛上了一個名叫「求女」的制帽匠。而三輪在偷偷跟隨求女的過程中,發現他竟然是貴族之子,為了保護天皇而喬裝成為制帽匠。來到貴族家中的三輪,哭求貴族家中女官讓她和求女見一面,卻被女官們嘲笑。後來三輪因嫉妒發狂硬闖,慘死在了家臣刀下。

而三輪被殺死的時候,穿的就是麻葉花紋的鹿之子和服。紅色與淺蔥色交織在一起,充分展現了一個女子為愛癡狂的樣子。

香蝶樓豊國「妹背山女庭訓 ゑほし折求女・杉酒屋娘おみわ」

麻葉花紋所代表的女性形象

就跟我們之前介紹的一樣,在歌舞伎的表演中,身穿著染成鮮豔顏色的麻葉花紋和服的女性,通常是看著弱不禁風,實際內心卻十分堅韌不拔,即使遇到了再多的磨難,也會像麻葉一樣堅強地活下去。

所以禰豆子身上的這種花紋應該也是寄託了作者的對禰豆子的期盼吧,不知道該各位小夥伴覺得還有什麼其他的寓意嗎?歡迎在評論區給娜娜醬留言哦!

麻葉花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平安時代。當時的佛像上,就有著用動物膠將金絲或者銀絲粘成麻葉花紋作為裝飾的技法,被稱為「截金技法」。

到了鐮倉時代,在表現佛像以及佛教的刺繡中也能發現麻葉花紋的身影。室町時代的時候,不只是佛教相關,連建築、雕刻、染織、漆工等各種各樣的領域都能看到麻葉花紋的存在。

麻葉花紋在家紋中也是重要的構成部分。「家紋」是指日本武家、公家為表示自己的持有物而標上的記號,之後成為個人身份之用。家紋有過百種式樣,多是植物、動物、器物等圖案。而武士會把家紋繪在旗上,並插在背上,作為自己家族的象徵。

家紋中,不僅是單純的麻葉花紋,還有各種各樣的延伸版本。

普通版

圓中麻葉花紋

三等分麻葉花紋

麻葉桔梗花紋

「麻葉花紋」中的情感寄託

麻葉花紋曾經在江戶時代的女性之間有過大流行,甚至她們的孩子的和服、內衣還有繈褓都是麻葉花紋的。

江戶時代,是小孩死亡率很高的時代。孩子出生後,媽媽們就會給女孩穿上紅色,給男孩穿上黃色或淺蔥色的麻葉花紋和服。這是因為麻葉的特點,它有著強壯的生命力,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能茁壯成長。

於是,麻葉花紋在母親的心中成為了為孩子驅散病魔的守護神一般,受到當時女性們的偏愛。甚至連生孩子的時候,其禦守都是有著麻葉花紋。

三代目歌川豊國、二代目歌川國久「江戸名所百人美女 溜いけ」

讓我們來看看這幅畫有江湖風情的浮世繪吧。

畫中的女性在冬天的早上,懷抱著的小寶寶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他的同時,將小寶寶的和服蓋在了旁邊的火盆上,用來暖和衣服。

我們可以看到小寶寶的和服的背上有著一個藍色的小圓片一樣的刺繡,其實是一種被成為「背禦守(背守り)」的禦守。在當時嬰兒死亡率頗高的時代,為了不讓病魔纏身于嬰兒上,母親便會在和服上縫上一個背禦守守護著自家小娃娃。

不過到了現在,這種背禦守就簡化了許多。

圖上的是麻葉花紋的背禦守

江湖女性都很喜歡的麻葉圖案

麻葉花紋即使在現代,也會作為傳統花紋被廣泛用於和服、腰帶、長褥袢等服飾上。

其實除了傳統的正六邊形的麻葉花紋,還有各種各樣的延伸花紋。有將正六邊形的一部分進行變形而排列出的「崩壞麻葉花紋(麻の葉崩し文様)」,以及在排列圖案中捅出幾個洞做出「破洞麻葉花紋(麻の葉破れ文様)」等,可謂是多種多樣。

三代目歌川豊國「忠臣蔵絵兄弟 九段目」 

讓我們看看實際的浮世繪吧。右側少女的和服的花紋可謂是各種麻葉花紋的大集合,和服、腰帶以及襦袢都是有著不同風格的麻葉花紋。當時的女性們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加地豔麗,會圍上由鮮紅色染成的,麻葉花紋的珠地網眼(日文名為鹿の子,接下來統稱為鹿之子)腰帶作為點綴,可以說是當時的流行風尚。

珠地網眼(日文名鹿の子)是棒針編織花樣的一種,在表面和反面反復進行編織而成。

麻葉花紋的鹿之子編織手法最有代表性的是,利用這個編制手法的特點,用突出的點來表現麻葉花紋的圖案。因為這種染織手法的和服的名產地在京都,所以又被稱為「京鹿子」。

歌舞伎舞蹈名作『京鹿子娘道成寺(きょうがのこむすめどうじょうじ)』中的「京鹿子」說的就是和服的花紋。

三代目歌川豊國、二代目歌川國久「江戸名所百人美女 湯島天神」

這幅畫當中的少女,腰帶就是麻葉花紋的珠地網眼的腰帶喲。

麻葉花紋的流行,歌舞伎功不可沒

之前我們介紹的在江戶女性中流行的是被染成鮮紅色的麻葉花紋的鹿之子和服,但在文化6年(1809年),這流行趨勢卻被當時的歌舞伎演員給改變了。

被美貌的旦角帶火的「半四郎鹿之子」

文化6年(1809年)3月,用天生的美貌俘獲眾多觀眾的,被稱作「眼千兩」的歌舞伎旦角·五代目巖井半四郎在江戶的森田座內表演時,身穿的是淺蔥色的麻葉花紋的鹿之子和服。

表演也大獲成功,關於巖井半四郎的浮世繪被大家所傳閱,就連他身上穿的淺蔥色和服都被大家稱為「半四郎鹿之子」。

三代歌川豊國「火の見櫓の八百屋お七」

浮世繪版畫對於當時的人們來說,就跟現在我們所看的時尚雜誌差不多,也是會介紹一些當時的流行風尚。因此,描繪著身穿淺蔥色鹿之子和服的巖井半四郎的浮世繪,在江戶女性中被廣泛傳閱,成為了新時尚。之後,不僅是和服,連半衿、襦袢等服飾都開始出現了麻葉花紋的圖案。

在大阪京都被稱為「染形」的麻葉花紋

在大阪的文政年間(1818~1830年)時,一個叫做嵐璃寬(あらし りかん)的歌舞伎演員,在扮演『染模様妹背門松(そめもよういもせのかどまつ)』當中一個名叫阿染的角色的時候,穿的就是麻葉花紋的和服。結果跟半四郎鹿之子一樣,麻葉花紋在大阪京都的女性之間火了,還親切地將此花紋稱作「染形」。

麻葉花紋是歌舞伎中町娘的標誌

「町娘(まちむすめ)」,是指在小鎮的商家中長大的女性。

麻葉花紋的鹿之子與黑綾子所縫製而成的名叫晝夜帶的腰帶,在歌舞伎中町娘這類型的角色必不可少的標誌性物品。『妹背山婦女庭訓(いもせやまおんなていきん)』這一作品中,杉酒屋的小女·三輪身上纏的腰帶就是這種腰帶。

『妹背山婦女庭訓(いもせやまおんなていきん)』這個故事,主要是講述了三輪愛上了一個名叫「求女」的制帽匠。而三輪在偷偷跟隨求女的過程中,發現他竟然是貴族之子,為了保護天皇而喬裝成為制帽匠。來到貴族家中的三輪,哭求貴族家中女官讓她和求女見一面,卻被女官們嘲笑。後來三輪因嫉妒發狂硬闖,慘死在了家臣刀下。

而三輪被殺死的時候,穿的就是麻葉花紋的鹿之子和服。紅色與淺蔥色交織在一起,充分展現了一個女子為愛癡狂的樣子。

香蝶樓豊國「妹背山女庭訓 ゑほし折求女・杉酒屋娘おみわ」

麻葉花紋所代表的女性形象

就跟我們之前介紹的一樣,在歌舞伎的表演中,身穿著染成鮮豔顏色的麻葉花紋和服的女性,通常是看著弱不禁風,實際內心卻十分堅韌不拔,即使遇到了再多的磨難,也會像麻葉一樣堅強地活下去。

所以禰豆子身上的這種花紋應該也是寄託了作者的對禰豆子的期盼吧,不知道該各位小夥伴覺得還有什麼其他的寓意嗎?歡迎在評論區給娜娜醬留言哦!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