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不要為了孩子,放棄所有,媽媽學會適時偷懶、裝傻,孩子反而更優秀

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家長有時候會埋怨自己的孩子懶情、依賴性強、沒有責任感, 卻沒有意識到, 孩子之所以這樣, 有時候恰恰是因為家長太勤快。

教育心理學領域認為, 孩子的能力同家長的照顧之間有個有趣的互補現象。 如果家長在照顧上有20%的缺失, 即不能幫孩子完成20%的事情, 那麼孩子就擁有這20%的能力。 如果家長更多地展現出自己的弱勢, 孩子就可能擁有更多成功的機會。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常看到, 在家長對孩子管教比較少的家庭裡孩子獨立得更快, 並且有較強的責任感。 為了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和責任感, 家長們也適當地偷偷懶吧!

01不要為了孩子, 放棄所有

網上曾經有篇小學生作文很火, 叫《我的媽媽是個沒用的中年婦女》:

「我的媽媽不上班, 平時就喜歡打牌和看腦殘的電視劇, 一邊看還一邊跟著哭……她明明什麼都做不好,

一天到晚光知道玩兒, 還天天叫累, 說都是為了我, 快把她累死了。 和我一起玩的同學, 小青的媽媽會開車, 她不會, 小林的媽媽會陪著小林一起打乒乓球, 她不會, 小宇的媽媽會畫畫, 瑤瑤的媽媽做的衣服可好看了。 我都羨慕死了, 可是她什麼都不會。 」

這篇文章傷了很多媽媽的心,

但也同時給媽媽們敲響了育兒警鐘。

從表面上看來, 媽媽們為了孩子犧牲了時間和自由, 奉獻了青春和精力, 把夢想和愛好都拋在腦後。

但事實上, 一個有追求、上進努力的媽媽, 才是對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

你身上的光芒, 能照耀到孩子身上

著名的節目主持人董卿也曾經經歷過一段初為人母不知如何自處的焦慮期和迷茫期。

在一段節目採訪裡, 她坦言:

「那是一段特別艱難的日子, 我整個人也變得瑣碎平庸。 我覺得所有的時間都被這個生命佔有了」。

卸下主持人的光環, 回歸家庭的她和天下所有普通媽媽一樣, 被養育孩子的各種問題弄得焦頭爛額。

她為此糾結和焦躁了很長一段時間,

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冷靜思考後, 她釋然了, 她認為:

「這應該是一個可以平衡的選擇, 孩子的生命裡不可能只有我一個人, 而我的生活裡也不能只有他, 更不能為了他而放棄自己再去成長的可能」。

董卿知道, 主持和閱讀如同她另一個孩子, 如果不能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她也將不快樂, 這些情緒也會不自覺傳遞給孩子。 所以最後她決定去做一個「自私」的母親, 把年幼的孩子託付給上海的父母親代為照顧, 繼續去追求自己喜愛的事業, 投入到另一個「孩子」:《朗讀者》節目的孵化中。

節目建立之初, 她身兼多職, 最忙的時候甚至三周都見不到孩子。 提到因自己的忙碌而疏忽了與孩子親近時, 她潸然淚下, 對孩子對年邁的父母充滿了疼惜和歉意。

這個世上沒有不愛孩子的媽媽, 也沒有不願意永遠陪在孩子身邊的母親。

誠然, 父母如果有足夠充裕的時間去陪伴孩子再好不過, 但一個優秀媽媽的標準並不是一定要做孩子24小時的陪護, 而是帶有一顆私心把自己經營好, 活成孩子成長的力量。

回頭看來, 現在的董卿事業成功, 家庭美滿, 活出了一個成功女性和優秀母親的好姿態。

她追求自己的時候光芒四射, 而這些光芒, 也終將使她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

02

經過無數次的實踐證明, 為了孩子也為了自己, 尤其是育兒時, 必須適時做減法。

學會適時偷懶、裝傻

剛帶孩子的時候, 恨不得什麼都給他做好。 但是, 當孩子慢慢長大了, 比起「代替孩子去做」, 媽媽更應該學會「判斷」。 判斷哪些是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哪些事情媽媽可以「偷懶」。即使孩子遇到了問題,也要裝傻,讓他自己去解決,從而獲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經常會在探索中做出很多破壞性的行為,我家的牆紙就經常被孩子畫得亂七八糟,但是我也懶得去制止。「懶媽媽」認為,牆紙可以重新貼,而孩子的創意可能轉瞬即逝。

所以,我們要學著去做一個會偷懶的媽媽,同時還要鼓勵孩子探索,寬容破壞。

堅持追求自我

我讀書時代喜歡寫作,成為「中年少女」之後,儘管已有一份不錯的收入,但是不忘初心。每天晚上等孩子睡著了,我就會一邊用小家電做家務,一邊寫作。在孩子斷乳後第一年,我就出版了自己的書,還在各大平臺發表了自己的作品。

培養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先培養好自己。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因為,身教的力量往往比言傳的力量更大。

儘早地目送孩子

記得剛送孩子上幼稚園,他哭著說「媽媽,我不要進去」,我也心如刀割,甚至在心裡不斷懷疑自己的決定,想再給他一些適應的時間,讓他晚點入園。

但是,一想到龍應臺所說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就釋懷了。

沒有離不開父母的孩子,只有離不開孩子的父母。

而最好的親子關係是,你教育著孩子,也讓孩子「教育」你。你讓他學會獨立,也從他身上學會讓自己獨立。

愛,並不是給予的時候最令人感動,而是感受到愛的時候才動人。

只有距離適中、溫柔而不勇猛的愛,孩子才能接受,才能感受愛與被愛的幸福,並建立起他內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只有感覺到被愛的孩子,才能成長為有愛的能力的人。願你成為目送的母親,他告訴你不必追,但一回頭,看到你一直都在。

Wendy媽有話說:

很多媽媽都有一個育兒誤區,認為必須把所有的重心轉移給孩子,才是給孩子最大的關愛。其實,媽媽懂得適時地偷懶,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成長空間,同樣重要。

做個「自私」的媽媽,先把自己經營好,才能擁有更多的能力去愛你的孩子。

判斷哪些是孩子可以做的事情,哪些事情媽媽可以「偷懶」。即使孩子遇到了問題,也要裝傻,讓他自己去解決,從而獲得成就感,建立自信心。

孩子在很小的時候,經常會在探索中做出很多破壞性的行為,我家的牆紙就經常被孩子畫得亂七八糟,但是我也懶得去制止。「懶媽媽」認為,牆紙可以重新貼,而孩子的創意可能轉瞬即逝。

所以,我們要學著去做一個會偷懶的媽媽,同時還要鼓勵孩子探索,寬容破壞。

堅持追求自我

我讀書時代喜歡寫作,成為「中年少女」之後,儘管已有一份不錯的收入,但是不忘初心。每天晚上等孩子睡著了,我就會一邊用小家電做家務,一邊寫作。在孩子斷乳後第一年,我就出版了自己的書,還在各大平臺發表了自己的作品。

培養孩子最好的方式,是先培養好自己。希望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先成為那樣的人。因為,身教的力量往往比言傳的力量更大。

儘早地目送孩子

記得剛送孩子上幼稚園,他哭著說「媽媽,我不要進去」,我也心如刀割,甚至在心裡不斷懷疑自己的決定,想再給他一些適應的時間,讓他晚點入園。

但是,一想到龍應臺所說的「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我就釋懷了。

沒有離不開父母的孩子,只有離不開孩子的父母。

而最好的親子關係是,你教育著孩子,也讓孩子「教育」你。你讓他學會獨立,也從他身上學會讓自己獨立。

愛,並不是給予的時候最令人感動,而是感受到愛的時候才動人。

只有距離適中、溫柔而不勇猛的愛,孩子才能接受,才能感受愛與被愛的幸福,並建立起他內心的安全感和信任感。

只有感覺到被愛的孩子,才能成長為有愛的能力的人。願你成為目送的母親,他告訴你不必追,但一回頭,看到你一直都在。

Wendy媽有話說:

很多媽媽都有一個育兒誤區,認為必須把所有的重心轉移給孩子,才是給孩子最大的關愛。其實,媽媽懂得適時地偷懶,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和成長空間,同樣重要。

做個「自私」的媽媽,先把自己經營好,才能擁有更多的能力去愛你的孩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