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美国摄影师拍摄的上色彩照 还原日益衰败的清末社会

清朝末年北京城樓下的駱駝商隊。 美國攝影師雷尼諾恩(C.E.Lemunyon)拍攝了數百張清朝末年(1906年-1912年之間)北京及周邊的照片, 記錄了當時北京的人文社會景觀。

北京街頭的理發攤兒。 英文文獻顯示, 雷尼諾恩于1860年7月出生于美國紐約州安大略縣曼徹斯特中心, 1902年起在香港做攝影師, 1906年4月抵達北京, 在哈德門大街開設了一家照相館。

街頭的留聲機, 這在那個年代絕對是新鮮玩意兒。 雷尼諾恩是一個多產的攝影師, 為老北京留下了寶貴的影像資料, 現在看來具有不可低估的歷史價值。 但是, 他的經營活動一直很失敗,

以至于資不抵債, 最終于1929年在北京因貧病交加去世。

兒童在街頭小攤兒上買花生。 跟同時代的攝影師相比, 雷尼諾恩鐘情于對照片進行手工上色, 這也成為他的一項絕活。 本文選取的就是他的上色彩照, 盡管有些色彩明顯失真, 小編仍然相信它們比黑白照片更能真實地再現清末北京的社會面貌。

北京街頭等著攬活兒的男子, 他們身后的墻上貼著《京津時報》的廣告。

北京街頭的滿族婦女, 其中一位手中拿著長長的糖葫蘆, 這要一家人才能吃完吧?

雷尼諾恩拍攝這些照片時, 正處于光緒末年和宣統年間, 當時的清朝日暮途窮, 一天一天地衰敗下去。 雖然說慈禧太后發起了“十年新政”, 但是很難說這些新政是延長了朝廷的壽命還是加速了滅亡。

北京街頭的馱轎。 知識分子比較關心國家走向, 議論議論時政, 參與一下什么時候立憲、怎么立憲的爭論, 而對于廣大的普通百姓而言, 他們整天要為自己的生計發愁, 沒有興趣、也沒有能力參與到公共事務中去。

北京郊區玩耍的兒童。 從這些照片中不難看出清末的社會狀態:貧窮落后, 人們的精神面貌跟100年前、200年前相比, 不會有多大的改變。 雖說北京城里有了火車、電報等現代化的設置, 但總體上還是農業社會的底色。

北京附近的長城(八達嶺?)。 那時候長城兩邊的山體光禿禿的, 不像現在看上去郁郁蔥蔥, 可能是清末不注重植樹造林的緣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