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崇禎皇帝殉國前,明朝還有百萬大軍,崇禎為什麼不南遷?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陽曆4月25日), 李自成率領的起義軍攻佔了北京城, 明朝崇禎皇帝在煤山(今景山)自縊殉國, 明朝滅亡。 對於上述這段歷史, 許多人都耳熟能詳, 不過這裡卻有一個很大的疑問, 那就是在崇禎帝殉國前, 明朝在南方還有百萬大軍, 在陪都南京還有一套完整的備用中央機構。 崇禎為什麼不選擇南遷呢?

其實這個問題在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的時候, 就有人提出過了。 當時明朝面臨的形勢已經非常兇險, 北方的滿清步步逼近山海關, 而南方的農民起義軍又成烽火燎原之勢, 官兵在各路戰場上節節敗退。

朝廷中有官員建議崇禎皇帝在此時應該前往山東祭孔, 然後南巡至南京。 當然, 祭孔和南巡都是冠冕堂皇的理由, 說的直白點就是北京快頂不住了, 皇帝趕緊逃到陪都南京吧!

當時明朝面臨什麼樣的情況, 崇禎皇帝自己心裡大致也有數, 所以對於這個南巡的提議, 他也是很感興趣的。 可是, 朝廷上一群東林黨大臣卻堅決反對, 他們提出的理由自然是義正言辭, 比如天子應該鎮守京師, 在此形勢之下萬萬不可逃離。 崇禎是個死要面子的皇帝, 你說勸他南巡是可以的, 你說他逃離京師, 那他的面子怎麼掛得住。

提出南遷建議的大臣眼看既然皇帝走不了, 那就勸太子去南京吧。 可這下崇禎皇帝不樂意了。

太子如果去了南京, 萬一北方形勢告急, 南方的大臣擁戴太子即位, 不管他老子的死活, 那崇禎帝到時候可就徹底涼了。 這種事情在宋朝的時候就發生過。 因此, 南遷之事就這樣沒有下文了。

崇禎十七年(1644年)二月初二, 李自成率起義軍主力誓師東征大明王朝的心臟——北京。 此時, 崇禎皇帝如果決定南遷的話, 依然還是有充足時間。 不過, 皇帝和大臣之間還是在走和不走的問題上相互扯皮, 這一扯就把最後的機會都丟失了。

崇禎皇帝之所以要顧全面子, 不堅持南遷, 也是有他的底氣。 首先, 北京城固若金湯, 在明朝歷史上曾有多次被敵軍包圍的情況, 但最後都能化險為夷;其次, 京城周邊有遼東、薊州、宣府、大同、昌平、密雲,

共六大軍鎮, 裡面駐紮了戰鬥力強悍的戍邊官兵。 如果李自成的軍隊膽敢進犯京師, 那麼正好可以裡應外合, 將李自成在北京城週邊一舉殲滅。

不過, 這次崇禎皇帝徹底失算了。 首先是他想不到李自成的進軍速度如此迅速, 僅僅過了一個月時間, 李自成的部隊離北京已近在咫尺了。 而且李自成還派兵截斷了崇禎帝南逃的路線, 這下崇禎是不要面子也走不了了。

其次, 在崇禎眼裡戰鬥力強悍的戍邊官兵, 此時已不堪一擊。 大同、宣府、昌平三大軍鎮官兵舉城投降。 崇禎急命遼東總兵吳三桂、薊遼總督王永吉、密雲總兵唐通、山東總兵劉澤清進京勤王。 結果, 遼東總兵吳三桂帶兵緩慢行軍, 山東總兵劉澤清謊稱墜馬負傷來不了,

密雲總兵唐通雖然把軍隊帶到了, 但還沒開打就全軍投降了。

最後, 崇禎皇帝認為固若金湯的北京城又是什麼情況呢?李自成的起義軍三月十七日抵達西直門開始攻城。 十九日淩晨, 內閣首輔魏藻德和兵部尚書張縉彥主動打開城門, 迎李自成入城。 崇禎皇帝在絕望中自縊殉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