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既无良马产地又无广阔平原的日本,是怎么拥有骑兵的?

文|李思達

日本天正三年五月十三日(公元1575年6月20日), 三河國岡崎城(今愛知縣岡崎市)里人馬沸騰。 小時候外號“傻瓜”的織田信長率領的3萬大軍在這里與德川家康率領的8000名士兵匯合了。 接下來, 他們將跋涉百里, 前往長篠城(今愛知縣新城市長篠)參加一場全日本矚目的會戰——迎戰以無堅不摧的攻擊力而聞名天下的武田家騎兵隊。 雖然織田和德川組成的聯軍在人數上已經超過對手一倍有余, 而且還帶來了3000門新式武器——鐵炮, 但是許多士兵, 尤其是不少曾參加過三方原會戰的德川家士兵依然憂心忡忡,

不敢樂觀。 在兩年前的元龜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1573年1月25日)爆發的那場戰斗中, 以孫子四如“風”“林”“火”“山”為作戰方針的武田騎兵隊來去如風, 在戰場上僅用了幾個小時就打得他們屁滾尿流——這可不是夸張形容, 而是描述事實:全軍崩潰后, 主帥德川家康在抱頭鼠竄時被嚇到失禁, 只是仗著運氣好, 對方統帥武田信玄志不在此才僥幸躲過一劫。 兩年之后, 雖然武田信玄病逝, 但是武田軍還是那個彪悍的紅色騎兵軍, 繼位的武田勝賴也是以勇武著稱的猛將, 這次會重蹈三方原的覆轍嗎?他們心中不由得先打上一個問號。 等到臨出發前, 主帥織田信長又下達了一條讓人摸不著頭腦的命令——要求每個士兵在前往戰場時都要扛著一根柵欄木,
帶上一條繩索——更增添了這些士兵的疑惑:這個“傻瓜”到底想要做什么呢?


織田信長

此刻的織田信長卻無比清楚自己想要干什么。 已經年過四旬的他自打天文二十一年(公元1552年)即位為織田家的家督, 投身戰亂中已經長達二十多年了。 經過了二十多年戰火洗禮的他, 可遠比這些普通士兵要明白武田騎兵隊的可怕之處。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 與大陸隔絕的日本島上發展起來的戰爭, 一直是種拙劣且低烈度的戰爭。 直到10世紀末, 也就是中國已經進入宋代之時, 日本的戰爭還在以將領決斗的“一騎討”形式進行, 就是即兩軍列陣, 由將領派使者下戰書。 下完戰書之后武將相互喊話然后騎馬出陣決斗,

而且還約定俗成不能射殺對方坐騎。 可想而知, 當這種作戰猶如兒戲般的日軍遇上跨海而來的元軍之時, 完全是受到了一次徹頭徹尾的“戰爭文化沖擊”。 在忽必烈征日失敗之后, 日軍作戰方式也截然一變, 采用了元軍作戰方式, 編成了以密集的長槍為特點的步兵集團作戰。 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直到這種密集步兵的克星——武田騎兵隊的出現。


武田信玄

在武田騎兵隊出現以前, 日本對騎兵的使用一直不得其法。 當然這也不能怪他們, 限于匱乏的自然條件和經濟, 在既無優良馬產地又無廣闊平原可供馳騁的日本, 一般人也很難組織起一支騎兵。 而且訓練一支成熟的騎兵所需要的高額花費,

也讓許多日本大名領主望而卻步。 事實上, 武田信玄能得以組織起一支成建制的騎兵隊, 也是依靠其在領地內發現了金山, 擁有這個得天獨厚的優勢后才得以如愿的。 但無論如何, 在組建了一支可以稱為快速突擊力量的騎兵部隊后, 武田家跌跌撞撞地摸索出了很多作戰經驗, 在四處征伐擴張之際也打出了一些像模像樣的騎兵作戰, 比如騎兵大范圍運動轉移(川中島之戰)、集中力量進行短促突擊(三方原之戰), 等等。 到了長篠之戰前, 武田軍早已成為日本國內一支赫赫有名的無敵雄師, 他們取自《孫子兵法》的“四如”(其疾如風、其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作戰方針也早就名揚天下。

面對這樣強悍的敵手, 織田信長當然心中明白,

如果還以原有的方式作戰, 只不過是再次給對手送人頭而已。 要想取勝, 就必須想出克制武田騎兵隊的新招。 擺在織田信長面前的有一個現成方案, 那就是憑借著他雄厚的經濟能力, 組織起一支同樣的騎兵隊來和武田騎兵隊正面一較高下, 這也是大多數常人的想法。 但從小思維就異于常人, 以至于被人嘲笑為“傻瓜”的織田信長遠遠超越周圍的庸人, 他將目光投向了22年前傳入日本卻從未大規模使用過的新式武器——鐵炮上面。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 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