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星座生肖»正文

拜织女、吃巧果,请“巧娘娘”,陕西合阳县坊镇南渤海村乞巧节图记

這是一組2018年8月17日關于坊鎮南渤海村村民過乞巧節的故事。 坊鎮位于陜西省合陽縣城以東10公里處, 屬于全國重點鎮, 明朝時因商賈云集, 手工作坊林立而成集市, 故稱坊鎮。 古秦晉往來, 夏陽渡和朝韓大道必經此地, 因此, 歷史上素有“合陽首鎮”之說。

七夕節, 也叫乞巧節。 最早見著于東晉葛洪的《西京雜記》, “漢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針于開襟樓, 人俱習之”。 這是古代文獻中所見到的第一篇關于乞巧的記載, 也是歷史學家認為七夕節起源于漢代的重要論據。

而織女與牛郎的故事則從春秋戰國起流傳,

《詩經·大雅》有“跂彼織女, 終日七襄;皖彼牽牛, 不以服葙”的記述, 足以說明七夕節在公元前五百多年已開始孕育, 漢代予以普及, 距今經歷了二千五百多個春秋, 是中國民間最古老的傳統節日。 作為參與《詩經》編撰的合陽先賢子夏對這則故事無疑非常嫻熟, 西河授經也必定有這個課題。 據此推斷, 莘地合陽應屬最早傳播織女與牛郎故事和七夕節起源的區域范疇。

由漢而始, 曬衣服, 曬經書, 向雙星乞愿和穿針乞巧, 一直是七夕節的主要活動內容。 節日這天, 未出嫁的姑娘們手綁彩線, 乞求未來像天上織女一樣心靈手巧。 圍繞乞巧主題, 節慶活動越來越豐富多彩, 在融匯各種民俗文化的同時, 織女成為婦女崇拜的偶像,

并逐漸神化。

也就衍生了系蛛應巧、投針驗巧、種生求子、耕牛慶生、拜織女、吃巧果等民俗活動, 既莊重又熱鬧, 人們樂在其中。 由于節慶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多為農村婦女, 故民間也有女兒節之說。 唐-德輿“家人竟喜開妝鏡, 月下穿針拜九霄”就是最好的寫照。

合陽人對七夕節的重視程度不亞于元宵節。 七月初七下午, 無論你走進哪個村哪個巷, 都能看到熱鬧的場景, 都能聽到噼噼啪啪的鞭炮聲, 縣城的街道社區也不例外。

最具特色的七夕活動是請“巧娘娘”, 全縣400多個自然村最少的請一至兩尊。 組織形式是建立在村民自發自愿的基礎上, 由熱心公益事業的中老年婦女牽頭, 或以村或以巷為單位開展節慶活動。 在用時上,

比所有的社火都長, 參與的范圍都廣, 一般從下午四點到次日凌晨一點多, 足達八九個小時。

全村老幼一邊納涼一邊取樂, 興致到了沸點的時候, 八十歲的老翁也要表演一下絕活, 吼幾聲亂彈。 用歡天喜地形容這舉縣一致的賽事, 可以說是恰如其分。 正是, “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盡紅絲幾千條”。

請“巧娘娘”合陽方言叫“仿巧娘娘”, 仿當然為模仿, 因含有用手扎綁之意, 所以有些地方叫“縛娘娘”, 如方言中的仿笤帚和“縛住”。 七月七日早飯后, 富有組織經驗的幾個中老年婦女便聚在一起進行籌劃準備, 把巧娘娘的木偶頭像及腳手等道具取出來, 涂脂抹粉, 描眉點睛。 從剛過門的新媳婦家挑選時髦衣裳, 滿村尋找新款頭飾, 落實娘娘肩上披的,

手上拿的, 腳上穿的, 桌前擺的各式物品, 選定活動場地。

午飯后是最忙碌的時候, 男勞力先搭一座像舞臺一般的十多平方米的大棚, 裝上音響, 擺上祭桌, 貼上對聯, 當然露天的也為數不少。 婦女們開始“仿娘娘”, 先用木棍和谷稈捆扎一個端坐在椅子上的草人, 然后裝上頭像, 安好腳手, 從下向上慢慢穿戴, 尤其對頭部修飾打扮一點都不含糊, 織女是神, 既要美麗動人, 又不能嬌艷失態, 不穿霞帔戴鳳冠, 平民本色越重越好, 每年穿著必須有別, 風姿也應變換。

乞巧禮儀從上祭品開始, 幾乎是挨門齊戶都要做的事, 有的端兩個面做的壽桃, 有的抱一個大西瓜, 有的拿兩盤鮮水果, 當年喜得貴子、高中皇榜的家庭還要響個萬字頭,

買上幾包喜糖, 全村共同沉浸在歡樂幸福之中。 傍晚時分主婦們輪番祈禱, 乞壽、乞財、乞巧、乞子、乞平安, 一般求子者多于夜深之時。

天黑后自樂班的秦腔開了, 會唱不會唱都要喊幾聲, 因為都是緊鄰對門的人, 沒有拘束。 夜半, 孩子們玩耍嬉鬧累了, 爭著搶著要在供桌下睡著“濡娘娘”。 老人說, 朦朧中不但能聽到織女牛郎說話, 還能交上好運, 幼稚的孩童們誰不想游游夢幻世界。 大人們忙于觀星, 要不是結束的鞭炮響起, 人們真的忘記夜已很深很深。

這個大媽就是坊鎮南渤海村的乞巧節的組織人之一。

“亮繡工”也是一項賽巧活動。 未出閣的姑娘從上年冬就整天扎呀繡呀, 荷包、枕頭、圍裙、門簾, 樣樣俱全;牡丹、百合、玫瑰、月季, 百花斗妍。到了六月,得把這些繡品拿出來熨平熨展,裱好晾干,裝幀打參(念cen),節日那天,姑娘們便會拿到巧娘娘前,互相參比,互相學習。近年來,十字繡、絲帶繡、毛編品也陸續亮相,巧手能手濟濟一堂,給節慶帶來更多的喜和樂,新池許多村至今還在沿襲。

這些大媽都是乞巧節的有力參與人員。本組圖片攝影師:張亮。

百花斗妍。到了六月,得把這些繡品拿出來熨平熨展,裱好晾干,裝幀打參(念cen),節日那天,姑娘們便會拿到巧娘娘前,互相參比,互相學習。近年來,十字繡、絲帶繡、毛編品也陸續亮相,巧手能手濟濟一堂,給節慶帶來更多的喜和樂,新池許多村至今還在沿襲。

這些大媽都是乞巧節的有力參與人員。本組圖片攝影師:張亮。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