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80年代老山轮战,原来解放军和越军都想把对手“粘”住

從1984年至1989年, 中越兩軍在云南省邊境的老山地區進行了長達5年多的膠著戰斗, 雙方輪換部隊上陣, 各盡所能斗智斗勇, 創造了亞熱帶山岳叢林地區長期陣地戰對峙的典范戰例。

老山戰場(越方稱河江戰場)主要圍繞著邊境騎線點一線, 地域狹小, 縱深較淺, 雙方緊密接觸, 稍有后退即動搖全局。 從戰略上說, 中越各有考量, 最后指向交鋒, 刀光劍影。

從我方來說, 昆明軍區收復兩山(老山、者陰山)之后, 原定是撤回主力部隊, 恢復正常邊防斗爭狀態。 但因越軍在老山方向持續發起反撲, 較大規模作戰有延長的趨勢。

軍委據此結合國際形勢進行慎重考量, 大膽改變決策, 決心在老山地區(者陰山方向轉為輔助)長期對越方保持強大的軍事壓力, 作為一個“流血”的傷口, 消耗其國力軍力, 配合政治和外交斗爭, 從戰略上支援柬泰抗戰。 因此先后抽調了國內各軍區部隊輪番開赴老山地區作戰, 重點牽制和打擊越軍, 同時鍛煉部隊戰斗力。 在輪戰期間, 各軍區參戰部隊根據“英勇頑強, 獨立作戰, 長期堅持, 寸土不丟, 大量殲敵”的作戰方針, 在保證既得陣地不失的同時, 對當面越軍保持適度軍事壓力, 配合國家外交斗爭。

從越方來說, 丟失老山后, 判斷中國軍隊的拔點作戰是持久“蠶食戰”和多方“破壞戰爭”的升級, 通過攻占邊境制高點控制有利地形以改變態勢,

造成在邊境上對越方的長久威脅, 消耗其有生力量和戰爭工具。 同時, 由于政治和軍事的因素, 中國軍隊的展開、兵力運用和作戰方法受到一定的限制, 因此邊境蠶食戰爭可能止于目前這種程度, 但在特定情況下也可能會升級。 根據以上判斷, 越軍的基本戰略是依托既設陣地實施嚴密防守, 立足于邊境殲敵, 寸土必爭。 一旦陣地丟失, 則不斷將力量投入戰場, 堅持反擊, 緊貼糾纏, 長期膠著。

如此一來, 雙方形成針鋒相對之勢。 我軍要在老山地區粘住越軍, 破壞消耗, 保持壓力, 牽制其在柬泰的行動, 將這里變為一個“流血”的傷口;越軍則識破我方戰略, 變堅守防御為反牽制戰略, 以攻為守, 粘住中國軍隊不放,

長期對峙, 企圖使我方知難而退。

如此就不難理解了, 老山輪戰雙方都使足力氣, 在防御和進攻中采用多種手段, 攻防轉換迅速, 戰斗手段花樣百出, 作戰時間長達5年多, 造成大量人員傷亡, 其根本性原因就在于戰略交鋒祭出了一個“粘”字訣。

老山輪戰, 是國力的較量, 是軍力的較量, 更是軍人忠誠度、意志力、忍耐力的較量, 在戰爭史上書寫了一幕血火傳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