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超3公斤虹鳟才可入“生食三文鱼”

南都訊 青海龍羊峽水庫區域虹鱒養殖銷售量, 占國內本土鮭鱒類養殖生產份額的三分之一。 虹鱒究竟是不是三文魚?自2018年5月以來, 這個問題成為社會討論的一個熱點。

對于這個問題, 8月10日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在其發布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中稱, 三文魚是鮭科魚類的統稱, 包括大西洋鮭、虹鱒、銀鮭、王鮭、紅鮭、秋鮭、粉鮭等。 同日, 還宣布成立了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三文魚分會。

南都記者發現, “三文魚分會”會長是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董事長, 《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主要起草人均是國內三文魚養殖、生產、銷售等產業鏈公司主要負責人。

近日來, 隨著“三文魚分會”成立及《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發布, “真假三文魚”問題再次引起社會公眾熱議。 同時, 對公司人員擔任“三文魚分會”會長、執行會長、副會長, 以及公司人員起草《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產生了很大的質疑。

對此, 南都記者采訪到了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 以及參與起草《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的“三文魚分會”執行會長王小潔。 他們回應稱, 三文魚包括虹鱒, 是因為虹鱒和大西洋鮭、銀鮭、王鮭一樣, 都屬于鮭鱒類。 團體標準起草者是三文魚產業鏈上的公司負責人, 是因為三文魚是企業生產的產品, 由他們起草合乎情理,

但在起草后的審核階段, 則都是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員專家把關, 由他們提出修改建議, 最終, 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批準發布。

虹鱒是否屬于三文魚?

回應:歐洲三文魚定義也包括虹鱒

2018年5月, 據中央電視臺報道, 青海龍羊峽養殖生產的虹鱒數量巨大, 占國內本土鮭鱒類生產銷售量的三分之一, 虹鱒以三文魚身份走向各大酒店飯桌。 虹鱒究竟能否稱為三文魚, 和以挪威大西洋鮭為代表的三文魚究竟有何區別, 這一話題引發熱議至今。

2018年8月10日,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三文魚分會成立大會暨中國國際三文魚產業發展論壇在青海舉行, 會上公布了《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 把虹鱒明確納入了三文魚,

稱三文魚是鮭科魚類的統稱, 包括大西洋鮭、虹鱒、銀鮭、王鮭、紅鮭、秋鮭、粉鮭等。 這樣的劃分, 同樣引起了社會公眾的熱議和質疑。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向南都記者解釋, 三文魚是一類魚, 虹鱒、挪威大西洋鮭、阿拉斯加野生三文魚、粉鮭、紅鮭等都是同屬于鮭科, 歐洲的定義中, 三文魚也包括虹鱒, 沒什么爭議。

愛樂水產(青島)有限公司銷售總監王小潔是“三文魚分會”執行會長, 她參與了《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起草, 對于虹鱒納入《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 她向南都記者解釋, 三文魚是英語翻譯過來的, 是鮭鱒魚科的統稱, 既包括鱒魚, 也包括鮭魚。 大西洋鮭只是其中的一種, 虹鱒也是其中一種。

然而, 生食三文魚有很嚴格的標準。

崔和說, 國內三文魚總產量4萬多噸, 按照《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 可以作為生食三文魚的只有1萬多噸。 “對于生食三文魚, 要求每條魚大于3公斤, 肉質呈桔紅色或紅色。 其他很多三文魚不能作為生食三文魚, 無論是蒸吃, 還是烤吃, 我們就不管了。 ”

崔和向南都記者介紹, 《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中, 一個非常大的亮點就是要求生食三文魚標注原料魚產地及種名, 比如三文魚(大西洋鮭)、三文魚(虹鱒), 這樣三文魚產自淡水、海水就一目了然了, 這也解決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問題。

三文魚分會都是企業老板?

回應:企業熟知產品生產、專家參與審核修改

在8月10日的會議中, 確定了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董事長應米燕任“三文魚分會”會長,

青海民澤龍羊峽生態水殖有限公司經理總經理楊旭、大連瑞馳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曉東、上海荷裕冷凍食品有限公司總裁呂昕、愛樂水產(青島)有限公司銷售總監王小潔任分會執行會長, 并選出了9名副會長。

對于“三文魚分會”的設立,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向南都記者介紹, 國內企業都有這個訴求, 國產商考慮怎樣做品質、打品牌, 進口商考慮如何一起應對國際市場變化。 “我國三文魚主要來自六個不同國家, 產品、質量不一樣, 有時國內缺貨, 就會有不規范的國外供貨商欺負中國。 商家團結起來是好事, 將來可以提出各方面訴求。 ”

在會議中公布的《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 13家企業負責人參與了起草。崔和向南都記者介紹,社會公眾針對生食三文魚產生很大爭議,5月份以來的虹鱒、三文魚之爭起到了“催化劑”作用。同時,國內生食三文魚比例很高,保障消費者利益和食用安全,既不能有商業欺詐行為,在質量上也要保護消費者知情權。自2018年7月1日以來,起草小組編制,經專家審核,最終發布了《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

南都記者看到,“三文魚分會”會長、執行會長、副會長,以及《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起草人單位,都是三文魚生產銷售產業鏈上公司主要負責人,而沒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魚類專家人員,這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和質疑。

對此,崔和向南都記者解釋,三文魚是企業生產的產品,怎么生產產品他們自己最清楚,團體標準由公司成員起草,在之后的審核階段,則都是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員專家把關,由他們對草稿提出修改建議,最終,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批準發布。

南都記者在《生食三文魚》編制說明(報批稿)中看到,《生食三文魚》標準(征求意見稿)和標準編制說明(征求意見稿)廣泛征求行業內意見,收到22家單位回復意見,提出意見數59項,標準起草小組對征求的意見進行處理,采納27項意見,未采納25項。

養殖虹鱒如何管控寄生蟲?

回應:“有沒有寄生蟲,取決于生產環節管控”

《生食三文魚》稱為團體標準,不過,有些社會公眾對它的性質不能很好理解,這個團體標準能否看作行業標準,和公司標準有何差別,未來是否要以此申報國家標準,這是不少人關注的。

對此,崔和向南都記者稱,這是全國性的團體標準,最嚴格的是企業標準,其次是團體標準,再次是國家標準。國家標準會更容易些,如果國家標準訂的太高,大部分企業做不到,就會變成行業壟斷。“這是所有企業單位參與制定的,包括我們的會員單位,中國大型的三文魚企業都是我們的會員單位,都要按這個實行。”

“標準的好壞,關鍵在于采標率。所有企業都采用這個標準,就類似于國家標準了。現在先實施著,有這個基礎,上升到國家標準就容易了。”崔和說,《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是生食三文魚的第一個標準,接下來非常有可能報請協會主管機構批準,逐步上升為行業標準,甚至國家標準。

有別于大西洋鮭為代表的三文魚類,虹鱒是淡水魚,《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能否有效管控虹鱒的寄生蟲問題,是人們特別顧慮的。南都記者在《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報批稿)中看到,在寄生蟲指標方面,要求不得檢出吸蟲囊蚴、線蟲幼蟲、絳蟲裂頭蚴。

崔和說,有沒有寄生蟲,取決于生產環節的管控,大型網箱、循環水,沒有傳染源,傳染不了,不可能有寄生蟲。

崔和向南都記者透露,在征求專家意見階段,寄生蟲問題爭論比較多。“有些專家說那些寄生蟲不可能在養殖的魚類中出現,去掉行不行?我說,那不行,消費者關心這個問題。寫上‘不得檢出’可以,哪個企業檢測出來了就市場產品召回,這是企業問題,會馬上面臨市場懲罰。”

王小潔對南都記者分析,寄生蟲生存必須有適合的溫度,在環境污染、水流不暢時,才可能滋生寄生蟲,有些是寄生在魚體表面魚鱗上,有些是寄生在魚鰓里,但不會寄生在魚肉中。“寄生蟲有生存環境才能活下來,達到3公斤以上生食三文魚規格的三文魚離開水后,99%以上的寄生蟲都活不下來了。”

采寫:南都記者?吳銘

13家企業負責人參與了起草。崔和向南都記者介紹,社會公眾針對生食三文魚產生很大爭議,5月份以來的虹鱒、三文魚之爭起到了“催化劑”作用。同時,國內生食三文魚比例很高,保障消費者利益和食用安全,既不能有商業欺詐行為,在質量上也要保護消費者知情權。自2018年7月1日以來,起草小組編制,經專家審核,最終發布了《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

南都記者看到,“三文魚分會”會長、執行會長、副會長,以及《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起草人單位,都是三文魚生產銷售產業鏈上公司主要負責人,而沒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魚類專家人員,這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和質疑。

對此,崔和向南都記者解釋,三文魚是企業生產的產品,怎么生產產品他們自己最清楚,團體標準由公司成員起草,在之后的審核階段,則都是高校、科研院所的教授、研究員專家把關,由他們對草稿提出修改建議,最終,由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批準發布。

南都記者在《生食三文魚》編制說明(報批稿)中看到,《生食三文魚》標準(征求意見稿)和標準編制說明(征求意見稿)廣泛征求行業內意見,收到22家單位回復意見,提出意見數59項,標準起草小組對征求的意見進行處理,采納27項意見,未采納25項。

養殖虹鱒如何管控寄生蟲?

回應:“有沒有寄生蟲,取決于生產環節管控”

《生食三文魚》稱為團體標準,不過,有些社會公眾對它的性質不能很好理解,這個團體標準能否看作行業標準,和公司標準有何差別,未來是否要以此申報國家標準,這是不少人關注的。

對此,崔和向南都記者稱,這是全國性的團體標準,最嚴格的是企業標準,其次是團體標準,再次是國家標準。國家標準會更容易些,如果國家標準訂的太高,大部分企業做不到,就會變成行業壟斷。“這是所有企業單位參與制定的,包括我們的會員單位,中國大型的三文魚企業都是我們的會員單位,都要按這個實行。”

“標準的好壞,關鍵在于采標率。所有企業都采用這個標準,就類似于國家標準了。現在先實施著,有這個基礎,上升到國家標準就容易了。”崔和說,《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是生食三文魚的第一個標準,接下來非常有可能報請協會主管機構批準,逐步上升為行業標準,甚至國家標準。

有別于大西洋鮭為代表的三文魚類,虹鱒是淡水魚,《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能否有效管控虹鱒的寄生蟲問題,是人們特別顧慮的。南都記者在《生食三文魚》團體標準(報批稿)中看到,在寄生蟲指標方面,要求不得檢出吸蟲囊蚴、線蟲幼蟲、絳蟲裂頭蚴。

崔和說,有沒有寄生蟲,取決于生產環節的管控,大型網箱、循環水,沒有傳染源,傳染不了,不可能有寄生蟲。

崔和向南都記者透露,在征求專家意見階段,寄生蟲問題爭論比較多。“有些專家說那些寄生蟲不可能在養殖的魚類中出現,去掉行不行?我說,那不行,消費者關心這個問題。寫上‘不得檢出’可以,哪個企業檢測出來了就市場產品召回,這是企業問題,會馬上面臨市場懲罰。”

王小潔對南都記者分析,寄生蟲生存必須有適合的溫度,在環境污染、水流不暢時,才可能滋生寄生蟲,有些是寄生在魚體表面魚鱗上,有些是寄生在魚鰓里,但不會寄生在魚肉中。“寄生蟲有生存環境才能活下來,達到3公斤以上生食三文魚規格的三文魚離開水后,99%以上的寄生蟲都活不下來了。”

采寫:南都記者?吳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