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中巴梟龍戰機10年才下線100多架:產量已經足以讓印度LCA無地自容

也許在許多人眼中印度LCA戰機屬於一個失敗的產品, 但是對印度航空工業而言, 這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成為一個能夠設計三代戰機的國家。


第8架量產型

如今其研發工作已基本結束, 在技術上逐步完善與升級的同時, 量產工作成了重中之重, 但是在量產工作中, 印度遇上了不少的問題。 理論上, 在2015年時, 就已經投產了, 但是直到今天, 印軍僅僅獲得了8架量產型, 不是說好批量生產嗎?也就是被印軍怒批了, 現在LCA戰機量產速度比以前造原型機的速度還要慢了。

如此成果真讓人無語, 中巴梟龍戰機10年才下線100多架尚被人評價為:產量低,

如今看來, 如此產量已經足以讓印度LCA無地自容了。


梟龍

也許有人又想笑話印度了, 其實沒什麼可笑的, 這在表面上確實是挫折, 但是印度也同樣可以從中收穫許多東西。 在此之前, 印度從沒有自主生產過現代戰機, 僅按許可證, 將零部件組裝, 這與生產全新戰機完全不一樣的, 不要小看批量生產的工作, 其實不比研發簡單什麼, 不僅考驗一個國家的工業基礎實力, 更考驗組織與協調能力。

現代戰機的量產生產是一個相當得複雜的綜合性生產工作, 戰機零部件數量以“萬”為單位計算, 每個零部件都需要專門的工廠來負責, 涉及到大量企業參與, 也許是幾千家, 甚至上萬家, 如此把如此之多的企業組織起來,

進行協作分工, 我們看來也許沒什麼難度, 那是因為我們早已過這一關, 許多事情早已變成常識, 對印度卻不是如此。


生產

可惜印度的問題就是組織與協調, LCA戰機不僅大量採用國外技術, 進口設備所占比重也非常大, 既便為國產, 也往往必須採用國外的技術與設備, 這大大增加組織與協調的難度。 印度更缺少相關的經驗, 比如:發動機供應, 其他國家往往優先訂購發動機, 甚至要提前建立發動機庫存, 印度則陷入必須等著發動機交付, 最後被發動機供應拖了後腿。

至於生產過程中的組織與協調工作等, 這屬於一個如何提高效率的問題, 印度正缺少這方面的經驗, 只能在LCA的量產過程中學習與掌握了。


LCA戰機

許多人關注於LCA的性能, 其實更應關注的是它的研發與製造過程, 印度通過這個型號的研發, 已經掌握了許多經驗與技能, 如果再突破量產關, 實現批量生產, 那麼印度也就走完了現代戰機研發的全過程, 為下一步的發展鋪平道路, 這才是真正的意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