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財經»正文

在华频“卖身”,洋快餐为何风光不再?

文/華商韜略 張嬋

近日, 市場傳聞有中國企業斥資140億美元收購百勝中國, 肯德基或將成為繼麥當勞后, 又一個變身“民族品牌”的洋快餐品牌。

【1】“賣身路”的開始

眾所周知, 百勝中國旗下有肯德基、必勝客、小肥羊等多個品牌, 其中最為中國消費者熟知的、且對業績貢獻最突出的, 當屬肯德基。

而肯德基的“民族化”之路, 從2015年已初見端倪。

當年10月, 百勝餐飲宣布分拆百勝中國事業部, 成立百勝中國, 并且后者獨立上市。

之所以做拆分, 和百勝餐飲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息息相關。 公開數據顯示, 2011年-2015年間, 百勝餐飲中國市場業績持續走低,

作為營收主力軍的肯德基市場占有率從之前的4%跌到約2%, 近乎腰斬......

這樣一來, 獨立出的百勝中國需要向集團支付品牌的獨家使用費, 但可以用相對靈活的方式在中國市場發展, 挽救表現欠佳的市場。

宣布分拆不久, 市場傳聞, 百勝餐飲打算以獨立上市為契機, 出售百勝中國19.9%的股權, 這被外界看作是肯德基“賣身路”的正式開始。

2016年4月, 媒體相繼爆料有來自中國的不同財團有意收購百勝中國, 包括中投公司支持的KKR、霸菱亞洲投資基金等、春華資本和淡馬錫等均發出過收購意向, 且是擬收購百勝中國100%股權, 但因價格上出現分歧, 終未成行。

直到同年9月, 百勝餐飲宣布, 春華資本和螞蟻金服將以4.6億美元戰略入股百勝中國。

中國資本加持后的兩個月, 百勝中國在紐交所上市, 正式宣布完成分拆。

值得一提的是, 分拆后的百勝中國在華業績有所回升, 2017年其營收從2016年的66億美元增加至70億美元;但凈利潤卻從5.02億美元降為4.03億美元。

【2】又一個“民族品牌”

離第一次“賣身”不到2年, 近日, 彭博獲悉高瓴和KKR擬斥資140億美元收購百勝中國100%股權。

雖然這起交易還處在“市場傳言”階段, 雙方也沒有給出任何回應。 但業內表示, 從肯德基老對手——麥當勞“中國化”的歷程看, “傳言”實現的可能性比較大。

“中國化”之前, 麥當勞面臨強大的業績壓力。

其定義為高增長市場的中國、韓國等地區的業績從2013年起持續下滑, 主要市場美國的營收也連續走低......

此種情況下,

麥當勞決定轉型并調整其在中國、韓國和東南亞等市場的股權結構, 以重振公司業績。

2017年初, 麥當勞中國公告, 中信股份聯合凱雷投資等與母公司麥當勞達成戰略合作, 將成立新公司, 中方以近21億美元收購麥當勞在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業務。

至此, 麥當勞中國“搖身一變”, 成為一家中資企業。

此次, 若中國企業和百勝的交易成行, 百勝中國也將由中資控股。 有人調侃, 肯德基即將成為繼麥當勞后, 又一個變身“民族品牌”的洋快餐品牌。

【3】洋品牌為何風光不再?

曾在餐飲市場叱咤風云的洋快餐巨頭, 為何在國內市場集體經歷降溫?

各方分析不一, 但不外乎幾點:

其一市場接近飽和、競爭加劇。

1987年, 肯德基在北京前門開出其在中國第一家餐廳;1990年,

麥當勞也入駐深圳, 兩大巨頭一南一北, 以風起云涌之勢擴散全國。

二者不斷占領市場的同時, 也激發了其他品牌靈感, 不少企業摩拳擦掌:

1994年, 本土快餐品牌德克士開業;

1995年, 美國品牌賽百味進入內地;

2001年, 本土品牌華萊士門店落地;

2003年, 美國品牌棒約翰進入內地;

2005年, 美國品牌漢堡王來華發展;

......

國際大牌紛紛進駐, 國內企業也不斷崛起, 30年間, 以肯德基、麥當勞為首的巨頭引領了國內快餐市場的瘋狂擴張時代, 也為現在細分領域如此激烈的競爭埋下伏筆。

其二行業入局者越來越多, 消費市場卻逐漸冷卻。

1987年, 中國第一家肯德基餐廳——北京前門店開業時, 恰逢改革開放不久, 國內很多消費者對外來產品還有極度新鮮感,

肯德基作為西方文化的一個符號備受歡迎。

即使動輒定價五塊、八塊的套餐在當時很“奢侈”, 也沒阻止消費者熱情。 據說北京前門店的肯德基店一度成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之一, 來到北京的人, 必定要嘗下肯德基, 與門口的山德士上校人像留影紀念。

但隨著國內經濟的發展, 消費升級的大趨勢, 尤其是目前健康消費理念下, 經常被定義為“不健康”的洋快餐對“中國胃”的吸引力逐漸下降。

人們的選擇更加趨向于品質, 同時伴隨大批真正的民族品牌崛起, 中國老百姓不再盲目的崇拜“洋文化”, 對舶來品牌的態度越發理性。

比如此前國人崇尚洋酒, 餐桌上沒有一瓶XO或拉菲, 似乎都不能顯示自己的高端生活品質。 但現在精英人群在酒水消費中,更傾向于選擇茅臺、青花郎等國產高端白酒。

不久前,作為酒品類最大的零售商,京東年中大促的酒類品牌銷售額top10中,僅有拉菲一個洋品牌上榜;而國內高端白酒品牌銷量只增不減,郎酒還以8年增長10倍,10年銷售百億人民幣的成績創造了一個“郎酒現象”。

【4】“肯德基們”的出路

既然洋快餐品牌已經降溫,國內企業為何還要接盤?

難道被“民族化”后,肯德基、麥當勞們就能重新成為餐飲潮流先鋒?

當然不是。

經濟向前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是不可逆轉,但對于這些品牌來說,國內市場的潛力依然巨大。

去年,宣布收購麥當勞中國后,中信資本首席執行官張懿宸曾就這個問題做出分析:

即便消費者對洋快餐的熱情不似從前,它依然可作為日常就餐選擇。

尤其之前外來快餐品牌多選擇一二線城市駐扎,忽略了需求巨大的三四線城市、甚至縣級市,所以國內市場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

去年中資方接手時,麥當勞在大陸大約2400家店,到今年初門店數量增加到2600家店左右,幾乎“平均每天開一家新店”,即使如此依然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市場潛力外,近年來互聯網和消費結合、數字營銷和外賣行業的興起,都可能成為這些品牌業績回暖的助力。

去年,麥當勞中國公布業績,外賣業務增長81%;而肯德基2016年引入螞蟻金服后,后者為其提供移動支付服務,目前肯德基手機下單、店內取貨的新模式極大促進了其中國地區銷售額的增長。

但這一切得基于這些洋品牌“中國化”的基礎之上。

張懿宸曾講在國內,大概6個星期就可以做出來一個激增計劃;但麥當勞總部卻表示不可相信,因為同樣的計劃,美國總部做要一年半。

所以不少人認為,拋卻洋明星的光環,“民族化”的肯德基、麥當勞們,可能會有更快更好的發展。

或因此,中國企業收購百勝中國消息一出,資本市場反應熱烈,百勝中國股價一度上漲超10%。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但現在精英人群在酒水消費中,更傾向于選擇茅臺、青花郎等國產高端白酒。

不久前,作為酒品類最大的零售商,京東年中大促的酒類品牌銷售額top10中,僅有拉菲一個洋品牌上榜;而國內高端白酒品牌銷量只增不減,郎酒還以8年增長10倍,10年銷售百億人民幣的成績創造了一個“郎酒現象”。

【4】“肯德基們”的出路

既然洋快餐品牌已經降溫,國內企業為何還要接盤?

難道被“民族化”后,肯德基、麥當勞們就能重新成為餐飲潮流先鋒?

當然不是。

經濟向前和消費升級的大趨勢是不可逆轉,但對于這些品牌來說,國內市場的潛力依然巨大。

去年,宣布收購麥當勞中國后,中信資本首席執行官張懿宸曾就這個問題做出分析:

即便消費者對洋快餐的熱情不似從前,它依然可作為日常就餐選擇。

尤其之前外來快餐品牌多選擇一二線城市駐扎,忽略了需求巨大的三四線城市、甚至縣級市,所以國內市場還有很大的開拓空間。

去年中資方接手時,麥當勞在大陸大約2400家店,到今年初門店數量增加到2600家店左右,幾乎“平均每天開一家新店”,即使如此依然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市場潛力外,近年來互聯網和消費結合、數字營銷和外賣行業的興起,都可能成為這些品牌業績回暖的助力。

去年,麥當勞中國公布業績,外賣業務增長81%;而肯德基2016年引入螞蟻金服后,后者為其提供移動支付服務,目前肯德基手機下單、店內取貨的新模式極大促進了其中國地區銷售額的增長。

但這一切得基于這些洋品牌“中國化”的基礎之上。

張懿宸曾講在國內,大概6個星期就可以做出來一個激增計劃;但麥當勞總部卻表示不可相信,因為同樣的計劃,美國總部做要一年半。

所以不少人認為,拋卻洋明星的光環,“民族化”的肯德基、麥當勞們,可能會有更快更好的發展。

或因此,中國企業收購百勝中國消息一出,資本市場反應熱烈,百勝中國股價一度上漲超10%。

——END——

圖片均來自網絡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