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为何我国陆军只青睐榴弹炮,而火力更猛的加农炮却惨遭淘汰?

加農炮和榴彈炮的劃分, 起源于拿破侖戰爭時期。 加農炮一詞來自拉丁文Cannon, 意為“管子”。 顧名思義, 加農炮是一種彈道低伸的火炮, 炮身較長, 口徑倍數比較大, 裝藥量高, 初速比較大, 射擊仰角一般小于45度。 彈道相對低伸平直低伸。 特別適用于前敵部隊的攻堅戰中。 反坦克炮、坦克炮、高射炮、航空炮、艦炮和海岸炮也屬加農炮類型。 主要以直瞄或間接瞄準射擊裝甲目標、垂直目標和遠距離目標。

榴彈炮的英文為howitzer, 榴彈炮炮身較短, 炮口初速低於加農炮, 通常使用多級藥包來發射, 仰角較高, 彈道呈明顯拋物線。

有效射程較加農炮短, 拿破侖時期的法國和英國的榴彈炮按口徑來分類, 法國裝備6英寸和8英寸榴彈炮, 英軍裝備4.4英寸、5.5英寸和8英寸榴彈炮。 而同時期的加農炮則是按照炮彈的重量來分類, 例如6磅炮, 8磅炮和12磅炮。

從前膛炮時期開始, 加農炮就一直統治著戰場。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 法國人研制了1897式75毫米野戰加農炮, 這是一種速射后膛加農炮, 每分鐘能噴射出15發炮彈, 是當時地球上射速最快, 性能最好的榴彈炮, 具有跨時代的意義。 因而在一戰的戰場上唄廣泛使用, 最有意思的是被交戰敵我雙方廣泛使用, 因而獲得了一個綽號“七五小姐”。

“七五小姐”加農炮, 這門炮也是《亮劍》里李云龍招呼二營長那門意大利炮的原型炮。

現代的大口徑加農炮輝煌階段是在二戰時期和五六十年代, 是進行地面火力突擊的主要火炮。 主要特點是身管長(一般為口徑的40—80倍)、初速大(通常在700米/秒以上)、射程遠(如122/152/175毫米加農炮的最大射程可達30公里左右)。 例如我軍裝備的60式122毫米加農炮的射程遠達24公里, 而同口徑的54式122毫米榴彈炮, 最大射程只有11.8公里。

例如被美軍稱為有史以來“最美最狠的加農炮”, 是美國M107式175毫米自行加農炮, 該炮從1963年開始裝備, 是美軍的軍屬火炮, 以其33公里的射程成當時世界最遠身管火炮。 1968年的侵越美軍曾這樣贊嘆該炮:“當它在古芝轟鳴時, 40公里外的西貢也都在顫抖!”。

美軍當年設想在集團軍下設的炮兵旅裝48門M107式175毫米自行加農炮,

用于執行遠程的反坦克任務, 理論上可在十幾公里內梯次殲滅蘇軍的一個坦克師。

1979年戰爭時。 我軍的大口徑加農炮, 以60式122毫米加農炮和少量59式和59-1式130毫米加農炮為主, 配備給獨立炮兵師的加農炮團。 強大的火力在頃刻間將越軍構筑的前沿工事悉數炸飛。 在隨后的戰斗中, 130毫米加農炮一直是解放軍攻堅克難的法寶, 在攻打諒山的戰斗中, 我軍的加農炮群封鎖住了奇窮河渡口, 切斷城內越南王牌第3師“金星師“與后方的聯系, 最終這支驕橫的越南王牌部隊大部被殲。

蘇聯研制了203毫米口徑的M1975式自行加農炮, 這成為加農炮的絕唱。 而中國在80年代則研制了威力強大的83式152毫米加農炮, 最大射程達到38公里, 火力性能可比肩西方的155毫米榴彈炮,

但83式的全重高達10噸, 行軍狀態長10米, 機動性很差, 沒有大規模裝備。 瑞典在70年代研制了履帶式底盤的班德卡農1A式155毫米自行加農炮, 采用50倍口徑的155毫米身管, 使用獨特的彈匣供彈系統, 每分鐘射速高達14發, 由于該炮使用定裝彈, 彈道很單一, 戰場適用性受到限制, 所以裝備數量很少。

此后, 通過加長身管, 榴彈炮于加農炮的界限變得模糊, 西方國家的大口徑野戰火炮都只保留了榴彈炮一個序列。 按照我國和俄羅斯炮兵的規定, 西方的長身管榴彈炮應該叫加農榴彈炮, 例如83式152毫米加農榴彈炮和05式155毫米自行加農榴彈炮。 加榴炮身管長度比較大, 膛壓較高, 采用多級發射藥, 射程遠, 彈道靈活, 同時保留了加農炮和榴彈炮的優點。

而純加農炮, 由于缺點太多, 被淘汰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