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大水漫漫,天雷滚滚

有趣, 有料, 有思想

Interesting, Informative, Thoughtful

作者:社長本人

1

大水漫灌, 灌你個腸穿肚爛

上周末, 我剛發完“放水”是炒房的套路, 就迎來了本周的大新聞——《國常會一錘定調, 全面寬松基本確認》。

于是撲面而來的“放水”之聲, 不絕于耳。 各路關注我的朋友紛紛在后臺講這個新聞截圖給我, 然后狡黠地等著我的這篇“周三見”, 看我還有何好說的。

那么本篇文章就先解讀一下這個“全面寬松”的消息, 然后再接著講匯率。

我想這一次讓炒房客歡呼的, 讓“未上車”的朋友恐慌的, 根本不是國常會經濟政策的細節, 而是“不搞大水漫灌”的保證。

2014年的時候還說不搞大水漫灌呢?說要有針對性地實施“噴灌”、“滴灌”,

結果呢?針對性地噴給了房地產!

這會兒又說不搞“大水漫灌”, 那些相信自己智商摳出來上稱都比普通人重個2斤的“老趙”們, 就坐不住了, 一副智商霸凌的姿態——“不搞大水漫灌” 才是大水漫灌的信號啊!

那些信了邪, “未上車”的人們一面咬牙切齒:“被你騙了兩次了, 還能被騙第三次不成?” 一面盤算著趕緊籌錢搖號。

我一直講我們應時刻保持獨立分析的能力, 不要被這些標題黨給忽悠瘸了。

起碼先看下國常會上的決議都有些什么吧?

再思考下央行通過什么方式放水?

為什么要在這時候“放水”, 難道為了解救炒房客與開發商?

2018年的經濟局勢與2014年有什么異同點?

搞清楚了這些問題,

你如果仍舊覺得房價會翻番, 那就你可以雄赳赳氣昂昂地去搖號了。

一. 國常會的決議:

1. 保持宏觀政策穩定, 堅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強刺激, 根據形勢變化相機預調微調、定向調控, 應對好外部環境不確定性, 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

2.財政金融政策要協同發力, 更有效服務實體經濟, 更有力服務宏觀大局。

這兩條無實際意義。

3. 積極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 聚焦減稅降費。 在企業研發費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地方債等方面有實際動作。

財政系統會加大中小企業的減稅力度, 利好制造業、有一定科研實力的科技類企業, 中央財政將會給地方債兜底, 兜底方式不一定是直接替地方還債, 但是在財政撥款上會優先考慮債務壓力較大的地方企業,

不至于讓地方債炸掉而導致地方政府破產。

4. 穩健的貨幣政策要松緊適度。 保持適度的社會融資規模和流動性合理充裕, 疏通貨幣信貸政策傳導機制, 落實好已出臺的各項措施

5、 引導金融機構將降準資金用于支持小微企業、市場化債轉股等。 鼓勵商業銀行發行小微企業金融債券, 豁免發行人連續盈利要求。

金融去杠桿有點用力過猛, 社會融資規模直接腰斬, 流動性收緊, 債務承壓過大。 降準、MLF、債轉股等貨幣政策有失效的跡象, 作用不明顯。

6、 加快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出資到位, 努力實現每年新增支持15萬家(次)小微企業和1400億元貸款目標, 對拓展小微企業融資擔保規模、降低費用取得明顯成效的地方給予獎補。

利好中小企業。

7. 堅決出清“僵尸企業”, 減少無效資金占用。 繼續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機構及活動, 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資金緊縮, 流動性難易保障的時候, 僵尸企業和P2P還占用大量資金, 這種情況是絕對不允許的, 利空負債規模較大的傳統領域企業(去產能的對象), 旁氏P2P會繼續玩完。

8. 在交通、油氣、電信等領域推介一批以民間投資為主、投資回報機制明確、商業潛力大的項目。 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 完善外商再投資鼓勵政策, 加快已簽約外資項目。

交通、油氣、電信領域, 需要大量資本投入, 利好債市。

9、 督促地方盤活財政存量資金, 引導金融機構按照市場化原則保障融資平臺公司合理融資需求,

對必要的在建項目要避免資金斷供、工程爛尾。

短期內利好地方基建, 因為這只是確保在建的項目不爛尾, 但是做了預算還沒開工的該, 砍還是會砍掉的。 金融去杠桿的長期戰略沒有掉轉方向的時候去講通過基建放水, 那是言之過早。

10、 加強基礎研究和關鍵領域核心技術攻關。

科技才是第一生產力, 利好芯片、航空發動力、5G、電子計算機、AI領域。

看完以上內容, 你起碼會了解到的事實是:

1. 寬松是為了呵護流動性, 讓債市暫時別炸, 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

2. 資金投放方向是小微企業+科技研發;

3. 財政寬松, 替地方債扛一陣子, 同時給企業減稅減費, 提高其生存空間;

你可以說我解讀得不到位, 覺得沒有說出老大哥的政策應該反著看的訣竅——嘴上越是說不搞大水漫灌, 實際的行動就是在放水。那我們說說老大哥的水是怎么放出來的,好伐?

二. 當下的老大哥放不出來大水了哎

我們都知道,貨幣分為基礎貨幣與信用貨幣,央行印出來的錢是基礎貨幣,通過商業銀行的貨幣乘數派生出去的錢是信用貨幣。央行放水的過程就叫信貸擴張。

那我要問你了,放水就是發錢對吧?怎么發?跑到大街上一人一沓么?

央行通過降準、MLF、SLF 等手段增加商業銀行可以派生的信用的數量,但如果這些錢沒有人借出來用的話,他們就一直躺在銀行,是發不出來的。

一般這時候,央行就會降息——降低企業與居民的融資成本,大家就樂意去借錢了,于是錢就發出來了!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說降息+降準=央行放水!

企業為啥要借錢呢?借了錢靠啥還呢?——因為企業要擴張產能,就靠增加的利潤還錢!

居民為啥要借錢呢?借了靠啥還呢?——居民要貸款買房,靠每月的收入還錢!

我在上篇文章講到,在2008年到2014年之間,中國的利率和準備金率一直是在上漲的,但所有人感受到的情況卻是“大放水”。這是由于:

1. 當時的國外資金涌入過多,央行印發人民幣回收商業銀行的外匯(2014年中國外匯儲備達到巔峰突破4萬億美金)。于是就發生了輸入型通脹。為了避免通脹過量經濟過熱,央行提高準備金率,這也為2015年以后,外儲減少,央行逐漸降準提供了操作空間。

2. 當時的投資回報率相對較高。那時候買房的收益,就不用我多講了,所以居民借錢買房是挺樂意的。

此外,當時的基建、房地產、原材料……哪一樣不是風生水起?盡管融資成本高,但是回報率更高,企業肯定就愿意借錢,銀行也愿意放貸。于是乎,大量信用貨幣就這么發行出來了,大量的企業債務、地方政府債務就是那么堆起來的!

綜上!“放水”這個過程,光憑央行之力是完成不了的,得企業與居民配合著一個放一個借才行!

那我就問你咧,為什么要“去產能”?為什么要查環保?

因為投資邊際效益是遞減的哇(這個我已經說了無數遍了),改革開放40年的拼搏,中國已經從當初那個一窮二白生產什么都有人要,原始粗放,投資什么都能擴大產能的舊社會變成了現在的“世界工廠”。而且制造業產能嚴重過剩,投資回報率太低,錢砸進去,連個水花都不會有。

我再問你,給你1000w,你是愿意投資創業開工廠,還是愿意買房收租等升值?

這就是2015年到2017年,房價飛升的事實——實體企業投資回報太低,過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助長樓市泡沫。乘勢而來的金融自由化與互聯網+ 又順便搞出了一個龐大的影子銀行與旁氏p2p,擠占了大量資金,于是就形成了2018年的金融困局——影子銀行、樓市泡沫、債務危機

那么,這會兒,在美國的帶領下,國際貨幣政策已經收緊,資金成本越來越大。就算中國央行“全面寬松”,但是在去產能還在繼續,投資回報率依舊低下的情況下,你敢去借錢擴大產能么?

這時候誰會去借錢呢?首先是身負巨債,需要拆新債還舊債才能活得下去的企業,比如天津天房,萬達,萬科,碧桂園這種;

其次是財政在危機邊緣的地方政府,不借錢就會有一堆爛尾工程,屆時農民工工資拖欠,教師工資拖欠,這不是給老大哥臉上抹黑么?

再者,空手套白狼的炒房客,他們的資金成本是非常高的,而限售導致他們無法快速套現補充現金流,只能靠貸款撐到可以出售固定資產的時候。

三、為什么要放水?

如果不借錢給上面那些單位呢?他們的債務就會違約,從而引爆債市,債務危機就爆發了。比如一個p2p爆了,其他p2p也發生了擠兌,一個地方銀行破產,就會導致其他銀行發生擠兌,一個企業的債務違約,就會導致其他企業的債務收到催收……這就是系統性金融風險。

何況今年還面臨美帝搞貿易戰,使得中國的資金面進一步緊縮。所以說這個放水,就是為了給他們續命,從而緩一緩即將到來的危機而已。

可是你想想看,這可是新債還舊債,債務只會累積得越來越多,利息壓力越來越重,堆得越高死得越慘。

就如同一個拳擊手,每到比賽就打興奮劑,前幾次打興奮劑,他都打贏了。但同時也讓毒素累積,再打下去就會毒發身亡,本來想戒掉它(去杠桿),可是現在的對手來了個高手(貿易戰+美國加息),如果不打興奮劑就會被對手直接干死,于是只好顫巍巍給自己再打一針,先撐過這一回合再說。

對于正在恐慌中的“沒來得及上車”的筒子們來說,你們慌得也太早了吧!

放水樓市,政府大舉灌水房地產,會有幾個重要信號:降低首付、降低銀行貸款利率、取消房貸限額、取消限購、取消限售。

看下圖,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房貸利率持續降低(各種打折)。2015年首付比例一度低至20%,還有各種類型的首付貸。

我喊的嗓子都啞了,買房的真正信號是——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貸利率+中央電視臺又開始放《蝸居》。

別人說啥,你就信啥,那沒人能忍得住不割你韭菜。

四、2018年真能重復2014年的操作?

按照炒房客的腦回路去想的話,2018年的“全面寬松”與2014年開始的“大放水”是一回事,這時候應該怎么做?買房么?

買房才是蠢貨好嗎!

應該去買股票!你回頭看看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的股市,是不是十年難得一見的大牛市?

那時候,你要是加上4倍杠桿,買到全通教育這樣的妖股,一年之內資產就能翻個20倍,比買房可賺多了。然后騷氣的高位套現,郊區老破小瞬間變市區大平層。

這個知識點,“老趙們”可沒告訴你吧?他們凈催著你去買房,生怕你錯失賺錢的機會了,他是你的誰啊?這么關心你!

老趙總說,樓市明年翻番,你自己信嗎?上海浦東的房價都趕上紐約曼哈頓了,有這么多錢的金主,會不會考慮賣掉上海的房子,去買永久產權、租金回報高、全世界有錢人都涌入的地方的房產呢?何況現在美元資產正在持續升值。

這就是說現在的房價,越漲越不安全。剛剛說買股票都知道要高位套現,漲得越高,拋壓越大。就好比氣球,吹得越大,炸得就越快,也越響!你們繼續吹唄,我越看越高興。

另外,為什么現在的房地產商要高周轉?如果房價要翻漲的話,干嘛不捂盤惜售?難道你相信碧桂園那種企業是來普度眾生么?還不是現金流危急,再加上趕著割最后一波韭菜。

跟2014年不一樣的還有中國的外匯儲備,那時候中國對外貿易長期順差,大量的國外資金涌入中國,所以當時的外儲規模史上最高。于是國際上一篇叫喊“人民幣應升值”的聲音,老大哥為了對沖人民幣升值壓力就寬松放水,造成“外升內貶”的現象。

可是現在外儲規模連年下降(近3萬億美金),外債規模(1.8萬億美金)則逐月上升。國際資金在流出,匯率在承壓,國內能寬松到哪里去?

順勢講匯率。

2

相對于房價,外儲更重要

我們上一篇文章講“匯率保不住,啥都保不住”。那么為什么中央還是眼睜睜看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今年4月份的6.24跌到前幾天的6.84呢?

這里有兩個問題:

1. 人民幣為啥跌?

2. 老大哥為啥冷眼看著它跌?

第一個問題,上篇文章我已經講過了——資本流動只與收益率及風險有關,在中國的投資收益率下降,風險顯現,資本自然就會流向收益更高、風險更低的美國。

可是老大哥為啥看著不動呢?原因就是兩個:

其一是目前的中國不需要太高水平的匯率,有意讓人民幣貶值。

其二就是老大哥要的是外匯儲備的穩定,而不是匯率。

為什么人民幣貶值,老大哥比較開心?因為貨幣貶值有助于工業品出口。

舉個例子啊,價格人民幣100元的商品,美國的消費者4月份的時候購買需要花費16美元。7月份的時候,不算關稅,只需要花費14.6美元。加上10%的大宗商品關稅,剛好就是16美元。

所以人民幣貶值10%左右,剛好能夠抵消貿易戰對中國出口貿易的部分影響。

最近有兩個有意思的新聞。

一個是特朗普吐槽美聯儲加息讓美元升值,影響美國出口。白宮一陣緊張——老特同志又說胡話了。于是馬上發文,說總統的意見并不代表政府即將決策的方向,不會左右美聯儲的決定。

另一個是美國商務部,正在尋找中國干預匯率操縱人民幣貶值的證據。

發現沒有?美國政府既希望美元升值,又希望人民幣不要貶值。這是個嘛邏輯?

我們剛剛還說了,貨幣相對貶值對出口有利,美國如果希望達到國際收支平衡,縮減逆差的話,應該加大出口才對,所以美元貶值應該更符合美國的利益,特朗普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對美聯儲加息提出抱怨的。

可是美聯儲后面一系列的反應說明他們和總統的想法是相反的——希望美元升值。

這是因為他們現在的加息+減稅+關稅保護,都是為了讓資本和制造業流到美國,加息有助于資本及制造業流入,而這個過程的完成是需要時間的,一旦美國完成了引流,就會開啟新一輪的“廣場協定”讓美元對其他貨幣貶值。

只不過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美聯儲加息周期之內,美元依舊會持續升值。所以這時候大資金比較好的投資方向是先換美元,購買美國國債,美國降息降準的時候,購買美元資產(房子+出口類企業的股票)。

二、老大哥怎么做才會既要又要呢?

為什么我說老大哥要的是外匯儲備,而不是匯率呢?

因為匯率所保障的一切,都是外儲保障的。比如確保能源、糧食、高科技產品的進口,確保人民幣匯率不會遭到國際炒家的攻擊,確保人民幣的“含金量”的都是外匯儲備的規模。

如果老大哥真要操縱匯率的話,最有利的方式應該是突然驟降,一夜之間貶個10%,在資本跑掉之前一步到位,既有利于出口,又能保證國內資金流動性。

其實呢,更長的時間尺度上看,政府對外匯交易的干預是非常有限的。外匯交易的市場資金流的規模非常龐大,逆勢操作的話,就如同扔進大海里的石頭,只能濺起一個小小的漣漪。

匯率下降,根本還是資本流出意愿增強。而資本的本性是趨利避害,也就是說要“保外匯”,治本的關鍵在于化解金融風險+提高投資回報率。

1. 增加流動性,緩解金融風險

當前的金融風險在哪里?銀子銀行+債務風險+房產泡沫。這不是我信口雌黃哈,這可是俠客島說的。

怎么化解?MLF+降準,釋放流動性,銀行提供“低成本”的貸款就能化解了?這都是短期的治標之法,這個做法只是在給債務累積得快要完蛋的企業輸血續命。

現在有多少p2p爆雷了,多少企業爆出債務危機了?就連BYD都要拉下臉來當老賴了,萬科的債務已經累積到海南省GDP的3倍了,“一無所有”的王首富這下終于有了4千多億的債務了。

不續命的話,這些企業債務就會連環炸。

整體經濟下行,整體投資回報率極低的時候,他們拿到新的貸款能逆轉未來么?不知道能不能,但是加重他們的債務是肯定的。

銀行通過債轉股,延緩他們還債的時間,同時繼續提供融資,保持他們的資金周轉好讓他們繼續借新債還舊債。但是這債務不還是越滾越大么?這就好比癌癥發作了,吃點止痛藥緩解一下。

治本之法,還是要動手術把腫瘤給切割了,把泡沫給擠破。動手術之前,總得要先做一些隔離吧,所以現在央行在清查影子銀行,在嚴格要求非標回表,控制風險。

所以,這次的寬松是增加流動性給“債務”松綁續命,以避免在風險得到控制之前炸掉。

2. 降低成本=提高投資回報率

央行懟財政部:你丫說好的財政寬松,結果呢,財政收入增長幅度比GDP增長快多了,企業收益率下降,都是你稅費增加的結果!你縱容地方政府狂上杠桿,讓我們央行背著“大放水,搶奪民財”的鍋,現在我們不忍了!

關于這一點,我站央行!

因為中國稅負壓力全世界第一,這是事實,中國的汽油翻幾座大山到隔壁的緬甸賣的竟然比國內便宜得多(中石油的92#汽油在緬甸的售價折合人民幣約5元左右,在國內售價7.2元),這尼瑪是嗶了狗了吧?

所以央行有充足的理由甩鍋給財政部。

寫在結尾:

現在的人啊,大都很浮躁,看文章就只瞄個標題,根本不會逐字逐句,仔細閱讀下去,更不會去尋求其他的佐證材料并深入思考。看個一知半解就得出些“想當然”的結論。

不僅要看看他文章的實際內容,還要聯想一下他在什么場合什么身份發出來的議論,他代表著什么樣的利益。

要想掌握科學冷靜的獨立思考能力,浮躁與想當然都是要不得的。

有位網友在后臺發了一個標題是《鐘偉:堅持20年不買房,就是智商有缺陷》的文章給我看。我倒是仔細看了,很明顯這個“專家”只是用立場在勸人買房。

在房價飛馳的中國,我不相信真的有多少人堅持了20年沒買房!別說20年,10年的都少有吧?當然他這個語境說的是用資金實力與投資意識的人。

很明顯,大家更關心的是什么時候買成本能低一些,什么時候買風險能少一些,你扯20年的歷史跨度,這不是耍流氓么?

下圖是美國房價100年的走勢,雖然整體看一直在上升,但智商沒有問題的人都會知道應該選擇合適的買點下手,對吧?

Ending……

我寫得眼睛都快睜不開了,下次專門寫文章剖析一下各路房地產“專家”的觀點。

實際的行動就是在放水。那我們說說老大哥的水是怎么放出來的,好伐?

二. 當下的老大哥放不出來大水了哎

我們都知道,貨幣分為基礎貨幣與信用貨幣,央行印出來的錢是基礎貨幣,通過商業銀行的貨幣乘數派生出去的錢是信用貨幣。央行放水的過程就叫信貸擴張。

那我要問你了,放水就是發錢對吧?怎么發?跑到大街上一人一沓么?

央行通過降準、MLF、SLF 等手段增加商業銀行可以派生的信用的數量,但如果這些錢沒有人借出來用的話,他們就一直躺在銀行,是發不出來的。

一般這時候,央行就會降息——降低企業與居民的融資成本,大家就樂意去借錢了,于是錢就發出來了!

這就是為什么我們經常說降息+降準=央行放水!

企業為啥要借錢呢?借了錢靠啥還呢?——因為企業要擴張產能,就靠增加的利潤還錢!

居民為啥要借錢呢?借了靠啥還呢?——居民要貸款買房,靠每月的收入還錢!

我在上篇文章講到,在2008年到2014年之間,中國的利率和準備金率一直是在上漲的,但所有人感受到的情況卻是“大放水”。這是由于:

1. 當時的國外資金涌入過多,央行印發人民幣回收商業銀行的外匯(2014年中國外匯儲備達到巔峰突破4萬億美金)。于是就發生了輸入型通脹。為了避免通脹過量經濟過熱,央行提高準備金率,這也為2015年以后,外儲減少,央行逐漸降準提供了操作空間。

2. 當時的投資回報率相對較高。那時候買房的收益,就不用我多講了,所以居民借錢買房是挺樂意的。

此外,當時的基建、房地產、原材料……哪一樣不是風生水起?盡管融資成本高,但是回報率更高,企業肯定就愿意借錢,銀行也愿意放貸。于是乎,大量信用貨幣就這么發行出來了,大量的企業債務、地方政府債務就是那么堆起來的!

綜上!“放水”這個過程,光憑央行之力是完成不了的,得企業與居民配合著一個放一個借才行!

那我就問你咧,為什么要“去產能”?為什么要查環保?

因為投資邊際效益是遞減的哇(這個我已經說了無數遍了),改革開放40年的拼搏,中國已經從當初那個一窮二白生產什么都有人要,原始粗放,投資什么都能擴大產能的舊社會變成了現在的“世界工廠”。而且制造業產能嚴重過剩,投資回報率太低,錢砸進去,連個水花都不會有。

我再問你,給你1000w,你是愿意投資創業開工廠,還是愿意買房收租等升值?

這就是2015年到2017年,房價飛升的事實——實體企業投資回報太低,過量資金流入房地產,助長樓市泡沫。乘勢而來的金融自由化與互聯網+ 又順便搞出了一個龐大的影子銀行與旁氏p2p,擠占了大量資金,于是就形成了2018年的金融困局——影子銀行、樓市泡沫、債務危機

那么,這會兒,在美國的帶領下,國際貨幣政策已經收緊,資金成本越來越大。就算中國央行“全面寬松”,但是在去產能還在繼續,投資回報率依舊低下的情況下,你敢去借錢擴大產能么?

這時候誰會去借錢呢?首先是身負巨債,需要拆新債還舊債才能活得下去的企業,比如天津天房,萬達,萬科,碧桂園這種;

其次是財政在危機邊緣的地方政府,不借錢就會有一堆爛尾工程,屆時農民工工資拖欠,教師工資拖欠,這不是給老大哥臉上抹黑么?

再者,空手套白狼的炒房客,他們的資金成本是非常高的,而限售導致他們無法快速套現補充現金流,只能靠貸款撐到可以出售固定資產的時候。

三、為什么要放水?

如果不借錢給上面那些單位呢?他們的債務就會違約,從而引爆債市,債務危機就爆發了。比如一個p2p爆了,其他p2p也發生了擠兌,一個地方銀行破產,就會導致其他銀行發生擠兌,一個企業的債務違約,就會導致其他企業的債務收到催收……這就是系統性金融風險。

何況今年還面臨美帝搞貿易戰,使得中國的資金面進一步緊縮。所以說這個放水,就是為了給他們續命,從而緩一緩即將到來的危機而已。

可是你想想看,這可是新債還舊債,債務只會累積得越來越多,利息壓力越來越重,堆得越高死得越慘。

就如同一個拳擊手,每到比賽就打興奮劑,前幾次打興奮劑,他都打贏了。但同時也讓毒素累積,再打下去就會毒發身亡,本來想戒掉它(去杠桿),可是現在的對手來了個高手(貿易戰+美國加息),如果不打興奮劑就會被對手直接干死,于是只好顫巍巍給自己再打一針,先撐過這一回合再說。

對于正在恐慌中的“沒來得及上車”的筒子們來說,你們慌得也太早了吧!

放水樓市,政府大舉灌水房地產,會有幾個重要信號:降低首付、降低銀行貸款利率、取消房貸限額、取消限購、取消限售。

看下圖,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房貸利率持續降低(各種打折)。2015年首付比例一度低至20%,還有各種類型的首付貸。

我喊的嗓子都啞了,買房的真正信號是——降低首付比例+降低房貸利率+中央電視臺又開始放《蝸居》。

別人說啥,你就信啥,那沒人能忍得住不割你韭菜。

四、2018年真能重復2014年的操作?

按照炒房客的腦回路去想的話,2018年的“全面寬松”與2014年開始的“大放水”是一回事,這時候應該怎么做?買房么?

買房才是蠢貨好嗎!

應該去買股票!你回頭看看2014年下半年到2015年上半年的股市,是不是十年難得一見的大牛市?

那時候,你要是加上4倍杠桿,買到全通教育這樣的妖股,一年之內資產就能翻個20倍,比買房可賺多了。然后騷氣的高位套現,郊區老破小瞬間變市區大平層。

這個知識點,“老趙們”可沒告訴你吧?他們凈催著你去買房,生怕你錯失賺錢的機會了,他是你的誰啊?這么關心你!

老趙總說,樓市明年翻番,你自己信嗎?上海浦東的房價都趕上紐約曼哈頓了,有這么多錢的金主,會不會考慮賣掉上海的房子,去買永久產權、租金回報高、全世界有錢人都涌入的地方的房產呢?何況現在美元資產正在持續升值。

這就是說現在的房價,越漲越不安全。剛剛說買股票都知道要高位套現,漲得越高,拋壓越大。就好比氣球,吹得越大,炸得就越快,也越響!你們繼續吹唄,我越看越高興。

另外,為什么現在的房地產商要高周轉?如果房價要翻漲的話,干嘛不捂盤惜售?難道你相信碧桂園那種企業是來普度眾生么?還不是現金流危急,再加上趕著割最后一波韭菜。

跟2014年不一樣的還有中國的外匯儲備,那時候中國對外貿易長期順差,大量的國外資金涌入中國,所以當時的外儲規模史上最高。于是國際上一篇叫喊“人民幣應升值”的聲音,老大哥為了對沖人民幣升值壓力就寬松放水,造成“外升內貶”的現象。

可是現在外儲規模連年下降(近3萬億美金),外債規模(1.8萬億美金)則逐月上升。國際資金在流出,匯率在承壓,國內能寬松到哪里去?

順勢講匯率。

2

相對于房價,外儲更重要

我們上一篇文章講“匯率保不住,啥都保不住”。那么為什么中央還是眼睜睜看著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從今年4月份的6.24跌到前幾天的6.84呢?

這里有兩個問題:

1. 人民幣為啥跌?

2. 老大哥為啥冷眼看著它跌?

第一個問題,上篇文章我已經講過了——資本流動只與收益率及風險有關,在中國的投資收益率下降,風險顯現,資本自然就會流向收益更高、風險更低的美國。

可是老大哥為啥看著不動呢?原因就是兩個:

其一是目前的中國不需要太高水平的匯率,有意讓人民幣貶值。

其二就是老大哥要的是外匯儲備的穩定,而不是匯率。

為什么人民幣貶值,老大哥比較開心?因為貨幣貶值有助于工業品出口。

舉個例子啊,價格人民幣100元的商品,美國的消費者4月份的時候購買需要花費16美元。7月份的時候,不算關稅,只需要花費14.6美元。加上10%的大宗商品關稅,剛好就是16美元。

所以人民幣貶值10%左右,剛好能夠抵消貿易戰對中國出口貿易的部分影響。

最近有兩個有意思的新聞。

一個是特朗普吐槽美聯儲加息讓美元升值,影響美國出口。白宮一陣緊張——老特同志又說胡話了。于是馬上發文,說總統的意見并不代表政府即將決策的方向,不會左右美聯儲的決定。

另一個是美國商務部,正在尋找中國干預匯率操縱人民幣貶值的證據。

發現沒有?美國政府既希望美元升值,又希望人民幣不要貶值。這是個嘛邏輯?

我們剛剛還說了,貨幣相對貶值對出口有利,美國如果希望達到國際收支平衡,縮減逆差的話,應該加大出口才對,所以美元貶值應該更符合美國的利益,特朗普就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才對美聯儲加息提出抱怨的。

可是美聯儲后面一系列的反應說明他們和總統的想法是相反的——希望美元升值。

這是因為他們現在的加息+減稅+關稅保護,都是為了讓資本和制造業流到美國,加息有助于資本及制造業流入,而這個過程的完成是需要時間的,一旦美國完成了引流,就會開啟新一輪的“廣場協定”讓美元對其他貨幣貶值。

只不過在這個時間節點上,美聯儲加息周期之內,美元依舊會持續升值。所以這時候大資金比較好的投資方向是先換美元,購買美國國債,美國降息降準的時候,購買美元資產(房子+出口類企業的股票)。

二、老大哥怎么做才會既要又要呢?

為什么我說老大哥要的是外匯儲備,而不是匯率呢?

因為匯率所保障的一切,都是外儲保障的。比如確保能源、糧食、高科技產品的進口,確保人民幣匯率不會遭到國際炒家的攻擊,確保人民幣的“含金量”的都是外匯儲備的規模。

如果老大哥真要操縱匯率的話,最有利的方式應該是突然驟降,一夜之間貶個10%,在資本跑掉之前一步到位,既有利于出口,又能保證國內資金流動性。

其實呢,更長的時間尺度上看,政府對外匯交易的干預是非常有限的。外匯交易的市場資金流的規模非常龐大,逆勢操作的話,就如同扔進大海里的石頭,只能濺起一個小小的漣漪。

匯率下降,根本還是資本流出意愿增強。而資本的本性是趨利避害,也就是說要“保外匯”,治本的關鍵在于化解金融風險+提高投資回報率。

1. 增加流動性,緩解金融風險

當前的金融風險在哪里?銀子銀行+債務風險+房產泡沫。這不是我信口雌黃哈,這可是俠客島說的。

怎么化解?MLF+降準,釋放流動性,銀行提供“低成本”的貸款就能化解了?這都是短期的治標之法,這個做法只是在給債務累積得快要完蛋的企業輸血續命。

現在有多少p2p爆雷了,多少企業爆出債務危機了?就連BYD都要拉下臉來當老賴了,萬科的債務已經累積到海南省GDP的3倍了,“一無所有”的王首富這下終于有了4千多億的債務了。

不續命的話,這些企業債務就會連環炸。

整體經濟下行,整體投資回報率極低的時候,他們拿到新的貸款能逆轉未來么?不知道能不能,但是加重他們的債務是肯定的。

銀行通過債轉股,延緩他們還債的時間,同時繼續提供融資,保持他們的資金周轉好讓他們繼續借新債還舊債。但是這債務不還是越滾越大么?這就好比癌癥發作了,吃點止痛藥緩解一下。

治本之法,還是要動手術把腫瘤給切割了,把泡沫給擠破。動手術之前,總得要先做一些隔離吧,所以現在央行在清查影子銀行,在嚴格要求非標回表,控制風險。

所以,這次的寬松是增加流動性給“債務”松綁續命,以避免在風險得到控制之前炸掉。

2. 降低成本=提高投資回報率

央行懟財政部:你丫說好的財政寬松,結果呢,財政收入增長幅度比GDP增長快多了,企業收益率下降,都是你稅費增加的結果!你縱容地方政府狂上杠桿,讓我們央行背著“大放水,搶奪民財”的鍋,現在我們不忍了!

關于這一點,我站央行!

因為中國稅負壓力全世界第一,這是事實,中國的汽油翻幾座大山到隔壁的緬甸賣的竟然比國內便宜得多(中石油的92#汽油在緬甸的售價折合人民幣約5元左右,在國內售價7.2元),這尼瑪是嗶了狗了吧?

所以央行有充足的理由甩鍋給財政部。

寫在結尾:

現在的人啊,大都很浮躁,看文章就只瞄個標題,根本不會逐字逐句,仔細閱讀下去,更不會去尋求其他的佐證材料并深入思考。看個一知半解就得出些“想當然”的結論。

不僅要看看他文章的實際內容,還要聯想一下他在什么場合什么身份發出來的議論,他代表著什么樣的利益。

要想掌握科學冷靜的獨立思考能力,浮躁與想當然都是要不得的。

有位網友在后臺發了一個標題是《鐘偉:堅持20年不買房,就是智商有缺陷》的文章給我看。我倒是仔細看了,很明顯這個“專家”只是用立場在勸人買房。

在房價飛馳的中國,我不相信真的有多少人堅持了20年沒買房!別說20年,10年的都少有吧?當然他這個語境說的是用資金實力與投資意識的人。

很明顯,大家更關心的是什么時候買成本能低一些,什么時候買風險能少一些,你扯20年的歷史跨度,這不是耍流氓么?

下圖是美國房價100年的走勢,雖然整體看一直在上升,但智商沒有問題的人都會知道應該選擇合適的買點下手,對吧?

Ending……

我寫得眼睛都快睜不開了,下次專門寫文章剖析一下各路房地產“專家”的觀點。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