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熱點»正文

連小學生都不放過?這樣的“賒帳”太倡狂!

最近幾年, 種種利用誘導消費的陷阱“套路”大學生、中學生的案例, 已經不再新鮮, 然而, 當這樣的“黑手”伸向懵懂無知的小學生時, 恐怕大多數人還是會大吃一驚。

近日, 據《瀟湘晨報》報導, 從 6 月 2 日開始, 一名家長持續發微博, 稱自己是長沙雨花區長塘裡小學一名五年級生的家長, 近日, 她發現自己的女兒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花掉了 600 多元, 並且消費的店子居然就是學校周邊的小店。 她的女兒之所以出手如此闊綽, 正是因為其消費的商店“貼心”地為附近小學生們提供了“賒帳”服務, 允許這些學生在不付清貨款的情況下“提前消費”。

記者採訪發現, 在學校附近, 許多商家都提供了這樣的“服務”, 學生只要留下名字, 就能賒帳把想買的東西帶走, 之後再回家用手機轉帳支付。 對於這種做法, 有店家聲稱, 這是家長與店家之間的“默契”, 有家長明確表示過願意讓小孩子“先買了, 回去再轉帳”。 然而, 網上曝光的很多案例卻表明, 很多時候家長和店家並沒有“默契”可言, 店家“賒”給一些學生的貨款金額, 遠遠超過了這些學生家長的預期。

店家的這種做法, 之所以讓人憤怒, 是因為兩點。 其一, 商家在“賒帳”的過程中有誘導消費的嫌疑;其二, 作為消費主體的小學生根本沒有獨立償債的能力和資質, 最終只能讓不知情的家長為其埋單。

很多人可能沒想到某些商家竟然如此利慾薰心, 對不諳世事的小學生們“下手”。 然而, 只要在互聯網上搜索相關資訊, 就會發現打著“賒帳”旗號誘導消費的現象, 並非孤例, 甚至早在2014年年初, 瀋陽某書店就出現過類似的雛形。 這樣的趨勢, 必須引起社會的警惕。

其實, 商家允許客人賒帳這件事本身, 倒也無可厚非。 在中國的商業傳統之中, 店家為信任的熟客賒帳是司空尋常的事。 但是, 這些商家為小學生“賒帳”的做法, 從形態、手段到目的, 都和傳統意義上的賒帳截然不同, 不可同日而語。

傳統的賒帳建立在商家與消費者之間的信賴關係和償還能力的基礎之上, 而心智還不成熟的小學生根本沒有償債的能力, 最後負責償債的只能是在消費過程中完全不知情的父母。

傳統的賒帳是雙方自願達成的, 商家和消費者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而對缺乏獨立行為能力的小學生而言, 並沒有任何真正的“自願”可言, 所謂的“自願”, 很可能是商家故意引導的結果。

傳統的賒帳是雙方自願達成的, 商家和消費者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而對缺乏獨立行為能力的小學生而言, 並沒有任何真正的“自願”可言, 所謂的“自願”, 很可能是商家故意引導的結果。

傳統的賒帳是為了給消費者提供便利, 以便他們在一時沒錢的情況下也能保持日常消費, 而這些無良商家對小學生“賒帳”的做法, 卻明顯是“瞄準”了小學生父母的錢包, 希望引誘抵抗力弱的小學生進行非理性的消費。

這種“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所謂“賒帳”, 本質上就是利用小學生薄弱的意志力和不成熟的認知水準, 將他們本來買不起也不該買的東西賣給他們, 牟取不正當的利益。

往小了說, 這些商店的做法將最終要付錢的學生家長蒙在了鼓裡, 違背了誠信這條最基本的商務邏輯;往大了說, 這些商店誘導小學生消費, 其經營行為可能已經涉嫌違法。 對此, 有關部門要保持警惕, 必要的時候果斷出手, 斬斷那些引誘學生的灰色利益鏈。

作者 / 楊鑫宇 編輯 / 蒼 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