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请给孩子补上“普吉沉船”这一课:不要让别人对你的人生负责

7月5日17時多, 泰國普吉島發生翻船事故。 至今, 兩艘載有127名中國游客的傾覆船只, 只有77人獲救, 已確認溺亡的達到了42人, 至今仍有14人失蹤。

整整4天之后, 當各路報道陸續發出, 翻船前后驚心動魄的場景, 被數位劫后余生的親歷者拼湊起來的描述, 還原出了全貌:

很多舉家出游選擇坐了當地“豪華郵船”鳳凰號的家庭, 就在一兩分鐘內, 一家人陰陽兩隔;

一位五十多歲的男人, 瞬間失去了妻子、女兒、女婿和年僅3歲的外孫女;

五個男孩高考剛結束, 結伴出游散心, 最后只有四個躺在醫院里, 他們中的一位, 還在失聯,

生還的希望幾近為零;

一個年輕的姑娘穿著救生衣、抱著尸體, 在海面絕望地漂浮了整整15個小時, 最終獲救;

而在最初的報道中, 遇難者中就出現了一名年僅5個月大的嬰兒——那么小的孩子, 還沒有好好開眼看世界, 就永遠失去了繼續長大的機會……

天災之下, 難道我們就只有接受命運安排的份?人生無常, 難道我們永遠不能阻止悲劇發生?

我們該拿什么拯救自己?起碼, 不應該就地放棄生的希望, 束手待斃;不應該讓自己成為吞噬生命的大災難中的俎上魚肉。

- 1 -

為什么出海警示高懸之下, 當地游船依然冒險出游?

據新京報的報道稱, 事實上出海之前, 當地政府就發布了強風和暴雨預警, 警告公眾注意。 普吉府府尹諾拉帕說,

普吉府4日發布暴雨預警, 持續到10日, 警告公眾注意大風和強降雨天氣。

為什么多次警告普吉島旅行社不要離港, 但當地的游船不顧警告?原因很簡單, 游船不出海, 他們賺不到錢。

去過普吉島旅游的人都知道, 泰國海島游的當地機構, 基本都是差不多規模的私人公司, 島上旅行社、地接社、旅游公司上百家, 碼頭較多。 旅行社或旅游網站安排出行需租賃船只, 就像打車一樣, 在那里就是“打船”。

當地人冒險出海, 因為他們善水善游, 而且從小見慣了風浪。 哪怕在這次號稱“十年不遇”的海難中, 所有船長船員都沒有遇難, 遇難的都是游客。

并不是非要責難泰國旅游當局草菅人命, 但是管理上存在不嚴格、不規范是不爭的事實。

哪怕泰國政府事后迅速現身, 把事故責任的帽子扣在了不聽勸阻、堅持冒險出海的鳳凰號船長身上, 但其中到底責任該由誰承擔, 還真是一言難盡。 三聯生活周刊的記者就在報道中指出:

泰國氣象局官方平臺并沒有發布關于7月5日的相關風浪預警。 其他部門是否發布過相關的預警信息, 何時發布的, 目前也眾說紛紜。 一名在當地的導游直接說:“那天天氣轉變得非常突然, 我也不清楚這種天氣能不能提前監測到, 但是我這邊收到海事局預警消息是出事之后。 ”

海島游的隱患已經浮現, 這應該首先引起我們旅行者的警惕。

- 2 -

為什么在事發后船艙內的錄像中, 那么多游客都沒有穿救生衣?

事發之后, 關于出海是不是必須要穿救生衣、怎么準確穿救生衣等話題,

已在網上廣泛傳播。 其中, 我們國人風險意識明顯薄弱、國防民防安全知識明顯缺陷也是不得不說的話題。

日本因為處在地震帶, 孩子們從幼兒園起就要接受防震防災的演戲, 面對地震海嘯等如何第一時間做出反應, 如何最大程度地保全生命, 都是從小貫穿在教育中的必修課。

中國教育界這幾年來也越來越重視這方面的投入, 但明顯課程的數量和效果并不樂觀。 試問, 有多少孩子知道, 發生地震時如果身處室內, 應該躲進牢固的空間結構內, 或者跑向建筑的核心筒附近?很多成年人都不知道, 建筑的核心筒就是建筑本身最牢固、最不容易發生垮塌的地方。

我們與身俱來的這種“神奇的安全感”,

其實往往讓自身陷入危險而不自知。

包括發生火災如何逃生、發生溺水事件如何處置, 這些常見的災難性事件的應對, 都該寫入義務教育必修的內容。

普吉島翻船事故發生后, 有幸存游客拿出了艙內傾覆前情況的視頻錄像。 讓人心驚的, 除了猶如蹺蹺板一樣的船艙、窗外十米高的浪頭, 還有一船東倒西歪的游客居然很少看到身穿救生衣的!而且, 一旦船只有發生傾覆的危險, 最安全的位置是甲板, 而不是封閉的船艙。

有朋友跟我說, 她曾經在泰國出海時也遇過一次風浪, 船已顛得讓好幾個中國游客嘔吐, 但這些嘔吐的中國人, 哪怕吐得再兇, 都不肯穿救生衣!“從一上船, 他們就脫了救生衣, 覺得穿著不舒服,船員當然不會來勸你一定要穿,命是自己的,還能靠別人來全權負責么?”

坐船出海,必須要穿救生衣是慣例。我們很多人不喜歡慣例與規則的束縛,但恰恰,這些慣例與規則就是在保護我們。

一旦遇到海難,穿救生衣不一定能活,但不穿救生衣基本不能活。

- 3 -

為什么對雨季出海的風險,普通人知曉率這么低?

目前,普吉、甲米、攀牙等泰南安達曼海域已進入雨季,天氣多變,海風強勁,海浪洶涌,海況復雜,期間不適合乘船出海或下海游泳。駐宋卡總領館提醒廣大游客務必提高安全意識,事先了解天氣海況,遇風高浪急等惡劣天氣或海灘插有紅旗警示時,切勿冒險下海或乘船出海,確保旅行安全。

這段“旅行警示”已經出現在了很多新聞媒體的報導之中。但很可惜的是,在發生事故之前,沒有一個地方能讀到如此明晰的“旅行警示”。而正是因為7月、8月是孩子們的暑期,很多家庭趁此機會舉家出游度假,海島游成了熱門之選——可正在經歷雨季的海島國家存在出海風險,普通人為何很少知曉?或者根本就不算在考慮范圍之內?

雨季出海,就是搏命。我們住在城里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想象漁民口中的“搏命”到底意味著什么。

以前讀小說,描寫漁民出海前的狀況,焚香禱告,起身出發,也是與家人一一惜別,唯恐有去無回。更別提進入雨季,大海之猛之狠,是任何有經驗的老漁民最懼怕的場景——人類的肉體其實特別渺小,這與你精神是否偉大已經毫無關系。

很明顯,泰國的海島已經進入雨季,但之前很多旅行社卻依舊會打出“低價甩賣”的廣告,尤其是在暑期到來之前,普吉島7日5晚的旅程居然可以低至2000元人民幣出頭,現在回頭再讀,滿眼都是心驚。

但雨季出海的風險,是不是可以在推介夏季海島游之時,作為“強行告知”的一條準則?比如,明確告知旅客,你將到達的目的地在什么季節進入雨季,在何種情況下,寧愿取消旅程也不值得冒生命危險?

一味讓別人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不如我們對自己負責。如果,在知曉一切風險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冒險”出行,那就是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了。

- 4 -

我一直覺得,人生最得意的境界,是讀過萬卷書,走過萬里路。

旅行最大的意義,在于體驗人生。旅行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被稱為“探險旅行”,但不應該變成“冒險旅行”——這一條,我一定會從小就教育我的孩子。

人生在世,確實會有很多風險,有些是天災,有些是人禍,有些分明就是天災+人禍。能躲過“命運的玩笑”甚至是“厄運的降臨”,需要運氣,但也需要準備——對各種求生技能的掌握、對各類自然知識的周知,絕對該是我們教育的重中之重:就算你能刷海量的題,也無法在關鍵時刻換回一條命啊!

分一點時間給自然素養的教育,分一點精力給抗災救災教育,甚至我們做爹媽的都需要好好補一補這門“素質教育”。

可能你還想看

覺得穿著不舒服,船員當然不會來勸你一定要穿,命是自己的,還能靠別人來全權負責么?”

坐船出海,必須要穿救生衣是慣例。我們很多人不喜歡慣例與規則的束縛,但恰恰,這些慣例與規則就是在保護我們。

一旦遇到海難,穿救生衣不一定能活,但不穿救生衣基本不能活。

- 3 -

為什么對雨季出海的風險,普通人知曉率這么低?

目前,普吉、甲米、攀牙等泰南安達曼海域已進入雨季,天氣多變,海風強勁,海浪洶涌,海況復雜,期間不適合乘船出海或下海游泳。駐宋卡總領館提醒廣大游客務必提高安全意識,事先了解天氣海況,遇風高浪急等惡劣天氣或海灘插有紅旗警示時,切勿冒險下海或乘船出海,確保旅行安全。

這段“旅行警示”已經出現在了很多新聞媒體的報導之中。但很可惜的是,在發生事故之前,沒有一個地方能讀到如此明晰的“旅行警示”。而正是因為7月、8月是孩子們的暑期,很多家庭趁此機會舉家出游度假,海島游成了熱門之選——可正在經歷雨季的海島國家存在出海風險,普通人為何很少知曉?或者根本就不算在考慮范圍之內?

雨季出海,就是搏命。我們住在城里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無法想象漁民口中的“搏命”到底意味著什么。

以前讀小說,描寫漁民出海前的狀況,焚香禱告,起身出發,也是與家人一一惜別,唯恐有去無回。更別提進入雨季,大海之猛之狠,是任何有經驗的老漁民最懼怕的場景——人類的肉體其實特別渺小,這與你精神是否偉大已經毫無關系。

很明顯,泰國的海島已經進入雨季,但之前很多旅行社卻依舊會打出“低價甩賣”的廣告,尤其是在暑期到來之前,普吉島7日5晚的旅程居然可以低至2000元人民幣出頭,現在回頭再讀,滿眼都是心驚。

但雨季出海的風險,是不是可以在推介夏季海島游之時,作為“強行告知”的一條準則?比如,明確告知旅客,你將到達的目的地在什么季節進入雨季,在何種情況下,寧愿取消旅程也不值得冒生命危險?

一味讓別人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不如我們對自己負責。如果,在知曉一切風險的情況下,依然選擇“冒險”出行,那就是個人選擇無可厚非了。

- 4 -

我一直覺得,人生最得意的境界,是讀過萬卷書,走過萬里路。

旅行最大的意義,在于體驗人生。旅行的方式有很多種,其中一種是被稱為“探險旅行”,但不應該變成“冒險旅行”——這一條,我一定會從小就教育我的孩子。

人生在世,確實會有很多風險,有些是天災,有些是人禍,有些分明就是天災+人禍。能躲過“命運的玩笑”甚至是“厄運的降臨”,需要運氣,但也需要準備——對各種求生技能的掌握、對各類自然知識的周知,絕對該是我們教育的重中之重:就算你能刷海量的題,也無法在關鍵時刻換回一條命啊!

分一點時間給自然素養的教育,分一點精力給抗災救災教育,甚至我們做爹媽的都需要好好補一補這門“素質教育”。

可能你還想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