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经历数百年,一个古村从繁华归于平静

很難想象, 現在僅幾十戶居民的碗窯村, 曾經是個聚居四千余人的大村落。

來碗窯好幾次了, 感覺它的外形變化不多, 建筑依舊滄桑, 每一年每一次, 這個背山面水的小村子, 總是格外讓人喜歡。

在群山環抱中的村舍都有著幾百年的歷史。 村子最北端有一棟類似明末閩南民居的建筑, 據說是碗窯年紀最大的房子。 這老態龍鐘的木結構房屋, 至今仍有人居住。

在村子里有好幾株非常大的仙人掌, 這次來, 突然感覺有些悲傷, 不知道它經歷了什么, 還撐得住嗎?記得上一次來是夏季, 開滿了花朵。

村中的房子依地勢而建,

一條蜿蜒曲折的山道將它們串聯起來, 清朝初年的吊腳樓、二層的小木樓錯落有致、形態各異, 仿佛一條樸實珠鏈上點綴的飾物, 古拙而充滿韻味。

幾百年的時光匆匆滑落, 村道的石板被磨得光可鑒人, 頭頂的層檐依然遮蔽著風雨。

據碗窯博物館的資料顯示, 碗窯古村落的始祖來自福建長汀一帶, 最早的落戶者姓巫, 從事陶瓷制作。 而后, 其他雜姓陸續遷來, 遂成規模頗大的一座山地型村落。 明朝末年, 朱氏文孝公始遷礁灘碗窯, 沿溪東西走向拓荒創業, 制碗燒瓷, 安身立命, 并建宅院與村東澗岸邊“竹林腳”。

清朝初年, 宅院毀于火災, 朱氏三世祖鳳儒公另覓宅地重建家園, 相中了兼備青龍、白虎、朱雀、玄武的“石壁腳”。

夜間投宿草寮, 夢見一穿甲戴冠之士, 申足踢之, 稱“此地乃吳所有, 勿能動土”。 鳳儒公笑答:明朝屬汝, 清朝歸吾。 冠甲之士啞然頓遁。 鳳儒公便率領兒孫擇日破土, 開山填地, 建造房舍, 坐北朝南, 正屋兼廂房共11間, 一層木質建構, 采用溪澗里的蠻石壘砌庭院, 在宅院四維山地遍植柟木、香樟、楓楊、松柏等樹木, 院前拓池塘一方, 養殖紅灰等各色錦鯉 。 朱氏族人以制瓷為主業, 農耕為副, 并倡導耕讀, 于房子正廳設書塾, 延請名師, 為子孫傳道授業, 禮儀傳家, 并頗有成效。

曾經的碗窯村因為產業(手工操作燒制陶瓷器皿)而客商云集, 但因為外界工藝的飛速發展, 漸漸地沒落。

有一段時間, 小小的碗窯村在溫州的地圖上都找不到,

許多溫州人也不清楚這個村落的存在。 當人們知道這里既有制碗的歷史又保存著古建筑群, 文物專家和游客們紛至沓來。

但因為現在的村子實在太小, 招待能力十分有限。 因此不會有太刻意的商業化, 吃到的都是當地的飯菜, 自釀的燒酒。

在這個古村里, 看似破舊的屋子, 其實卻有可能還住著人。 因為正在維護期, 村子里的游人很少, 有些項目也沒能一見, 令人遺憾。

最讓人念念不忘的, 是這條貫穿全村的小道, 好想在春夏秋冬, 每一季都來走一走。

在村子里一邊散步, 一邊品味不一樣時代的建筑風格, 對比古今, 也是旅游放松心情的好方法。

其實碗窯古村不只有歷史底蘊, 其風景也不一般。 村子一側有三折瀑, 前有玉龍湖,

又背靠大山, 無論往哪個方向走, 都有好看好玩的地方。

文末感嘆下:如果有一天, 能在古村里的民宿住上幾宿, 深度體驗古代人的制陶工藝就好了。

溫馨提示:

因為古村生態實在太好, 小蚊子超級多,

一定要備好防蟲藥水,

一定要備好防蟲藥水,

一定要備好防蟲藥水。

交通指南:

到碗窯村首先到溫州, 從溫州坐巴士到蒼南縣, 車程一個半小時, 快客25元, 慢車15元;從蒼南縣到碗窯村可以在橋墩鎮轉車抵達碗窯村(蒼南至橋墩3元, 橋墩至碗窯2元), 也可以直接打車, 大約40元——這是最快而且比較合算的出行方式, 并且只需不到一小時的車程。

自駕的話開導航即可, 因為叫碗窯村的不只一個, 需要注明蒼南縣碗窯, 也挺方便(手機地圖軟件都一一試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