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競技»正文

襄南地区的首次大捷是由哪支部队完成的?

本文作者張憲文, 蜚聲國際的中國近代史泰斗, 南京大學榮譽資深教授, 季我努學社榮譽社長, 季我努沙龍講演嘉賓。

在漢陽、岳陽、潛江之間的江漢三角地帶中, 活躍著一支特殊的抗日武裝, 即王勁哉率領的國民政府軍第128師。 早在武漢會戰末期, 屬于第9戰區的王勁哉部在粵漢路咸寧一帶進行游擊戰有功, 曾受到蔣介石在電報中的多次表揚。

王勁哉

湯恩伯

1938年11月, 當他發覺所部有被蔣介石嫡系湯恩伯部吞并的危險時, 便帶領殘部經嘉魚北渡, 在沔陽東部沙湖蘆葦地帶休整, 后移駐彭家場和漢水南岸的仙桃鎮。

1939年春, 日軍侵占仙桃, 部隊南退至沔陽縣治沔城一帶, 師部則駐東荊河南之峰口(沔城東南16公里)。 3月, 該師改屬第5戰區江防司令部。 1940年二三月間, 日軍又進攻峰口, 師部遷監利官灣(柳關東偏北4公里), 1941年5月遷百子橋。

第128師占駐的漢水、洪湖間地區為水網地帶, 交通不便。 所謂道路, 幾乎全是河、溝兩旁的堤埂, 日軍大部隊和重武器難以運動。 當時, 日軍兵力有限, 只是通過北方的漢宜路和南方的長江水道占據這一地區的北面與南面, 因而這一地區成為日軍后方, 王部則利用這一有利地形和敵我態勢, 在此建立敵后戰場, 威脅武漢西南和漢水及長江交通, 并多次抗擊日寇。

初到沔陽, 王部與新四軍達成共同抗日、互不侵犯的協議,

又奉令在仙桃成立漢(川)沔(陽)游擊區指揮部。 除對原部隊加緊訓練外, 還積極收編偽軍和地方游雜部隊, 并征募新兵, 培養軍事骨干。 后部隊從不足4個團擴大到3個正規旅, 共1萬余人。 自1939年起, 為解決部隊的服裝問題, 王部就地設立被服廠。 還在戴家場附近的侯家灣建立修械廠, 不但能修理步槍, 還可生產迫擊炮彈。 在作戰方式上, 王部巧妙地利用堤壩連接處和道路交叉處修筑大批堡壘。 第128師在這一地區與日軍作戰達數十次。 1940年夏, 日軍為了打通經仙桃、白廟、漢河通往江南蒲圻、臨湘的通道, 并將江漢三角地帶攔腰斬斷, 派重兵進攻東荊河南岸第128師的軍事要地陶家壩(白廟西南偏西8.5公里)、崔家橫堤。 6月7日,
王勁哉親臨前線指揮部隊阻擊, 經整整兩天兩夜敲激戰, 日軍攻勢受挫。 后敵集結600余人的兵力, 在坦克掩護下, 向陶家壩陣地猛烈沖擊。 王勁哉指揮部隊與日軍白刃格斗, 斃傷并俘虜日軍400余人。 此役為襄南地區首次大捷, 極大地鼓舞了第128師將士的抗日斗志。

白刃戰

張憲文等:《中國抗日戰爭史·第三卷》, 2016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