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李亞鵬:人生無常,擺渡自己

文|一毛

來源:魯豫有約公號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如需轉載請聯繫【魯豫有約】微信公號獲取授權。

---------------------

上一次見到李亞鵬先生是在大理。

當時節目組正在跟拍畫家葉永青, 他出現在葉永青的party上, 穿著白襯衫, 蓄著鬍子, 慢條斯理地與人交談, 音色低沉。 團隊裡一個姑娘忍不住感慨:「有點滄桑, 但很爺們兒!」

如今一年多過去了, 再見李亞鵬先生, 他已經剃掉了鬍子, 但整個人看上去卻比從前蒼老許多。

也許是工作繁忙所至。 這幾年, 他的「書院中國」專案發展勢頭越來越好, 已經先後和故宮還有大英博物館合作,

不僅參與文創產品的設計和生產, 還負責運營他們的天貓旗艦店。

還有嫣然天使兒童基金、嫣然天使兒童醫院、書院中國基金會、COART藝術嘉年華、培徳書院、《對話世界》APP等專案, 也都在正常運作中。

創業以後, 李亞鵬的閒置時間越來越少。 近十年, 他感覺自己的腦子都被一些雜七雜八的瑣事霸佔著。

接受《魯豫有約》採訪前一晚, 李亞鵬剛從外地出差回來。 平日裡, 他習慣一個人在網上下會兒圍棋再睡, 但那一晚他下完棋準備睡覺時, 突然接到一個重要來電, 對方說了20分鐘的事兒, 掛斷電話, 李亞鵬怎麼也睡不著了, 一直熬到淩晨三點多。

採訪當天, 他臉部浮腫得厲害, 雙頰有些松垮, 眼角佈滿碎紋, 看上去十分疲憊, 化妝師想要給他「補救」一下,

卻被他拒絕了。

昔日偶像早已沒了偶像包袱, 他和所有普通老闆一樣, 關心事業遠勝於外表。 只要不出差, 李亞鵬幾乎每天都會出入公司, 員工對於他的出現已經習以為常, 沒有人會去找他合影、要簽名。

但李亞鵬似乎並未感到失落, 或許是因為當明星從來就不是他的人生理想。

我這一生到底要做什麼?

從小在裝滿烙鐵、電路板的實驗室長大, 8歲就跟著工程師父親幫鄰居們做收音機、做電視、修家電的李亞鵬, 原本志願是要考哈工大, 結果卻陰差陽錯地站在了中戲考場。 雖然沒有任何藝術特長, 他卻意外被老師相中, 成為那年招生史上的「特例」。

但是藝術院校自由狂野的氛圍卻讓這個理工男一時之間難以適應。

李亞鵬還記得第一次上表演課練習解放天性, 玩老鷹捉小雞, 曹衛宇演的老鷹抓到了自己演的小雞。 抓到以後的懲罰是:全班同學站成一個圈, 每個人把腿岔開, 你要從所有人跨下爬一圈。

「我真的糾結了。 我不爬, 在那站了好長時間, 最後好像都下課了還是怎麼著, 劉立濱老師就說, 那這樣吧, 我爬, 你追我, 你要抓到我就算可以了。 當時這在我看來是極不可思議的, 劉老師那時候也將近四十歲了吧, 一個風度翩翩的教師, 就爬了一圈, 經過我的時候, 我是真的不好意思, 就抓住了他。 抓完他以後我們全班同學列成兩隊在那總結, 何炳珠老師給我遞過來一個手絹, 我就這麼一低頭, 看見自己一滴眼淚掉在手絹上。

但就是這樣一個「放不開」的人, 演藝事業卻順風順水。 憑藉《將愛情進行到底》, 李亞鵬成為中國第一代青春偶像。 接著他又因出演金庸武俠劇《笑傲江湖》和《射雕英雄傳》裡的男一號, 在演藝圈倍受青睞, 片酬瘋漲, 戲約不斷。


《將愛情進行到底》劇照


《笑傲江湖》劇照


《射雕英雄傳》劇照

但這一切卻讓李亞鵬感到困惑, 覺得眼前的生活太不真實, 不認為做演員當明星是他可以付諸一生去追求的方向。

「我這一生到底要做什麼?演戲?我覺得這不是我一生的志向, 可能也做不好。 」

「我騙不了我自己, 因為我身邊有很多優秀的演員, 包括我的大學同學, 像王學兵、陳建斌, 他們從小就熱愛文藝, 而我是半路出家, 我們一起長大, 我知道他們對於藝術的那種投入和獻身精神是我不具備的。


李亞鵬的學生時代

2000年年底, 他向經紀人攤牌, 說不想做演員了, 經紀人問他想做什麼, 他說我不知道, 我要去尋找。 當時李亞鵬正值演藝事業上升期, 做出這樣的決定令所有人費解。 最後在經紀人的勸說下, 他終於同意每年只接一部戲, 其餘時間用來尋找人生方向。 此後10年, 他也確實這樣做了。

從1998年到2010年這十二年間, 李亞鵬一直在尋找人生方向。 他嘗試多個行業:試水互聯網、做雜誌、創建影視公司……大大小小做了七八家公司, 卻仍然沒有找到他想要做的事。

直到2010年某一天, 他突然「靈光一閃」, 要做書院。 這個在大眾眼中傳統、保守、老舊的東西, 在李亞鵬眼中卻是獨立、開放、創新、包容的文化平臺。 他想在書院於中國斷代了110年以後,重建起這個以文化和禮儀為基石的機構。

他成立了「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創辦公益書院,免費提供傳統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

他也成立了商業機構培德書院國際學校,還有書院酒店和書院住宅。還準備做一個「書院造」的品牌,定位是「一個生活在當下中國的士大夫一生中應該擁有的一些物品」。


鄉村公益書院

李亞鵬想重現書院於中國,但也知道做文化這事兒急不得,所以公司門上會寫著:書院中國,順勢而為。

書院從2010年成立開始,長達六年時間,只有投資,沒有收入,全靠著李亞鵬個人積蓄維持運轉。自己的錢花完後,他又向朋友借了許多錢,繼續投著。

「之前那十二年中,我做了七八件事,其實每件事做的過程當中,你已經開始放棄和懷疑了。但是這件事情上,八年,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哪怕是我們最難的時候,哪怕是我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那是值得我用二十年、三十年去做的事,我不在乎能做成什麼樣,只想要一個真正的成就。」

一個曾經採訪過李亞鵬的記者稱他是「真的情懷黨」、「文藝男中年代表」、「想做一點事的人」

這些年,李亞鵬一直在給自己的人生找定義。

直到40歲,他才發現無論是做演員、做企業、還是做公益,他想要的意義,無非就是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一點點。


魯豫和李亞鵬在培德書院體驗手工課

我就是失敗的

李亞鵬的人生有三個重要節點:父親的去世、女兒的誕生和家庭的變故。

父親去世那天,他正在拍一個賀歲喜劇,接到哥哥電話時,父親已經因突發性心臟病離開了。他買了一張飛機票,到達殯儀館後,把機票塞進父親的西裝口袋裡。

「他去世前十天左右,從北京離開,我讓他買機票,他非要自己坐火車,那是我跟他最後一次見面。我心裡總在想,是不是因為火車上面太累了,他(才)心臟病突發。所以當時我就跑到機場,買了一張機票,火化前給他放在了口袋裡頭。」

沒能見父親最後一面是李亞鵬最後悔的事。父親是他的偶像,他認為自己身上的所有特質,包括對女兒的教育方式、奉獻給孩子和社會的愛,都來自于父親和家庭。

父親對李亞鵬從未有過「成功的期待」,只希望他能恪守本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順其自然,寵辱不驚。李亞鵬當了父親以後,也將這一點轉化到女兒身上。

李嫣出生那一年,他有七八個月的時間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因為女兒唇齶裂程度嚴重,李亞鵬拒絕外人與她接觸,從不讓她出席任何媒體和商業活動,甚至還曾因為有媒體強行拍攝女兒而當場打了記者。

但後來,他學會了正視和接受,在微博上正式告知公眾:「我的女兒就是一個唇齶裂小孩。」並決定創建嫣然基金,發願救助更多唇齶裂兒童。他在博客裡寫道:「孩子,上帝給了你這個傷痕,我要讓這個傷痕成為你的榮耀。」

這些年,他從來不會強求李嫣學習什麼技能。「我不希望她未來是一個多麼成功的人,如果說對她的教育我有什麼目標,我只希望她是一個不太容易被失敗打倒的人。」。


採訪當天,恰巧李嫣跟著奶奶來書院學琴寫字

可能是因為太想要給女兒完整幸福的生活,所以當談到家庭時,他會一再用「失敗」形容自己。

在魯豫看來,那只是一段特別認真的情感經歷最終夭折了,會讓人覺得很可惜,但並不算失敗。可李亞鵬卻堅定地認為那就是失敗。

「很簡單,很想給她的生活沒有給成,我沒有給我的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我覺得我就是失敗,你不用講理由,這就是失敗,是我一生都無法在我女兒面前回避的一次失敗。」

「那你花了多久釋然的?」

「大半年吧,就是從不同意到同意。同意就是釋然,要不然不會同意的。」

說起這些,李亞鵬情緒有些起伏。魯豫看見他一直忍著眼淚,感受到他內心的傷痛仍然還在,當下正在用很大的力氣克制自己。

「我其實當時挺怕他崩不住的,那樣我會有點不知所措。我想一個真心的、真誠的、投入過的人,有這樣的傷痛,是特別正常的。」

魯豫與李亞鵬相識近二十年。在她印象裡,李亞鵬有中國男性非常傳統的那一面,甚至有一些大男子主義,但這樣的人往往做事做人都不太會出圈兒,有自己的堅持,屬於可信賴的物件。

作為老相識,她自然希望李亞鵬能夠一切都好,但同時也明白,生活沒有那麼簡單。

人生無須看透,只需度過

《魯豫有約》採訪李亞鵬的節目播出後,朋友圈裡有人安利了他的一小段視頻,這是一段李亞鵬回應嫣然天使基金風波的訪談視頻。

2014年1月,爆料人周筱贇向民政部舉報,質疑嫣然天使基金(簡稱嫣然基金)「至少7000萬善款下落不明,涉嫌巨額利益輸送。」周筱贇連續發出長微博炮轟李亞鵬,稱其利用慈善為自己牟取暴利。

消息一出,輿論譁然。

同年2月,央視主持人白岩松在節目中評論這次風波:「做好事兒也得先建底線,這個底線就是公開透明,這樣人們才會信任,無論舉報者還是被舉報者誰對誰錯,我們都必須把這件事當成好事,因為真理不辯不明,慈善的賬不懷疑不清。」


白岩松在節目中點評嫣然基因風波

此後,嫣然基金先後接受從區政府到國家審計署的6次審計,每次3個月,一共長達18個月,跨了整整3個年頭。這18個月裡,與嫣然有關的所有事都停頓下來,沒有再繼續推動,所有合作方都在觀望,等待一個結果。

「新聞都說成那樣了,你覺得我們所有的企業還可以開展工作嗎?現實社會裡,如果一個人都被定性成這樣,雖然還『有待查實』,但你覺得那18個月,我們還能做事情嗎?」

有一天,嫣然醫院的財務對李亞鵬說:「李先生,我想跟您提前打個招呼,等這次風波過去以後,我準備離開嫣然了。」李亞鵬問她:「你是要現在走嗎?」她說:「我現在不走,我從醫院籌建就在,所有賬務我是最清楚的,我不能離開,我是說等這個事情過去以後再走。」李亞鵬又問:「過去為什麼還要離開呢?」她說:「我沒有你那麼強大的神經,我真的覺得很傷心。」


2014年4月李亞鵬接受BBC訪問,稱嫣然風波終會過去

一天,李亞鵬開車帶著母親和女兒去吃飯,剛好聽到電臺播報關於自己的新聞,大致內容是說有網友拍到他正在過海關,因為之前網傳他涉嫌貪污一個億善款,說他已經潛逃臺灣。

李嫣問他,「爸,是說你的嗎?」李亞鵬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向女兒解釋,隨口說了一句「胡說八道呢」,就趕緊換了台。

對李亞鵬來說,嫣然基金風波算是他人生中比較難度過的一個坎兒。以前,他辦公室的門從來不會上鎖,但在那18個月裡,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讓秘書把門鎖上,一個人躲在裡面下圍棋。

「你心裡面是憤怒、恐懼、焦慮、痛苦,還是什麼?」魯豫問他。

「都有,必須誠實地講,都有。我怎麼會不憤怒?」嫣然基金內部開過至少五次以上的會議,決定起訴舉報人。可是每一次決定好後,李亞鵬都會在第二天一早改變主意。

「不是我們怕什麼,我們沒什麼可怕的。不知道我這麼說你相不相信,就是這個公益慈善,在中國的發展是非常初期的,本身就脆弱不堪,我們的社會環境對公益的理解也比較初級。

在這樣一種前提下,嫣然作為一個民間公益組織,一個相對早期的先行者,你承不承認,在你獲得巨大社會關注和榮譽的同時,也要肩負著替這個行業承擔很多東西的義務?不管什麼原因,一個公眾質疑一個公益機構,都應該是他的權利,他要審計你,這件事情沒有錯。

李亞鵬跟同事說,這是對我們心性的一次考驗,我們要接受一切。

他還發了一條微博,大意是說:人生無須看透,只需度過。

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青年時期的李亞鵬,隨性,衝動,桀驁不馴,還有一些中二。

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出去玩,看見有老外欺負中國姑娘,就和朋友上前阻止,結果勸阻未果,雙方還打了一架。

他愛搖滾樂,曾在大學期間拉來近十萬元贊助,把唐朝、眼鏡蛇、王勇請到家鄉烏魯木齊做了兩場演出,賺了三四萬塊錢,又拿這些錢在北京製作了一批海報和文化衫,再回到烏魯木齊免費發給大街上來來往往的年輕人。


李亞鵬大三時期策劃的搖滾演唱會現場

陳建斌記得上學那會,李亞鵬從來不帶宿舍門鑰匙。「有時候我們要是不在宿舍,他就把那個門上的玻璃打碎,胳膊特別長地伸進來把門打開。後來我們就給他安了一塊板子,板子上掏了一個洞,但是他的手可以進來吧,別人的手也能從那伸進來,我們的鑰匙根本就沒用。經常我一回宿舍,就看見一幫子人在那打麻將,說你回來啦,我一個都不認識。」

還有一件事讓陳建斌印象深刻:

「有段時間他(李亞鵬)沒有被子,光是一床棉絮,每天睡覺之前特別小心地上床,然後把那些棉絮一點一點蓋在自己身上,很踏實躺在那睡了。每次我都非常吃驚地看著他,我說他是怎麼蓋這個被子的,難道他晚上不翻身嗎?」


中戲90表演班聚首《魯豫有約》回顧友情歲月

在魯豫記憶裡,年輕時的李亞鵬特別搖滾、有范兒、意氣風發。

轉眼二十年過去了,當年的衝勁已經轉化為韌勁,當年沒帶宿舍鑰匙就砸玻璃進門的生猛少年,已經變成溫和穩重的中年人,安安靜靜地坐在桌角與她喝茶聊天。

驅使眼前這個中年人去做一些事的動力不再是熱血,也不再是感動,而是使命感。

他知道前路兇險,已做好最壞的打算。

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種力量一直推著李亞鵬向前走。

沒有盡頭,只有路口。

過去,他或許也曾為自己遭受的波折黯然神傷過,也曾有過掙扎、困惑和不甘。但此刻,他信念堅定,縱然筋疲力盡也要繼續前行。

就像他所熱愛的搖滾樂一樣,必須要有強大的神經,才能讓自己在刀鋒上跳舞,才能讓自己有勇氣穿過黑暗而又不被吞沒。

成為一個堅強的人,一個不容易被失敗打倒的人,是李亞鵬對女兒的寄託,也是他對自己的期望。

對李亞鵬來說,無論生活以什麼樣的方式向他走來,他都會選擇接受它,擁抱它。

因為在人生這條河流裡,他是他自己的擺渡人。

-------------------

插圖 | 文章部分配圖來自網路,不做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聯繫我們。

PS:更多新鮮好文好物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魯豫有約(ID:lyyy_scndgs)每週三晚偶遇陳魯豫,陪你走心地聊聊天,一切不止于《魯豫有約》。

他想在書院於中國斷代了110年以後,重建起這個以文化和禮儀為基石的機構。

他成立了「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創辦公益書院,免費提供傳統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

他也成立了商業機構培德書院國際學校,還有書院酒店和書院住宅。還準備做一個「書院造」的品牌,定位是「一個生活在當下中國的士大夫一生中應該擁有的一些物品」。


鄉村公益書院

李亞鵬想重現書院於中國,但也知道做文化這事兒急不得,所以公司門上會寫著:書院中國,順勢而為。

書院從2010年成立開始,長達六年時間,只有投資,沒有收入,全靠著李亞鵬個人積蓄維持運轉。自己的錢花完後,他又向朋友借了許多錢,繼續投著。

「之前那十二年中,我做了七八件事,其實每件事做的過程當中,你已經開始放棄和懷疑了。但是這件事情上,八年,我從來沒有懷疑過,哪怕是我們最難的時候,哪怕是我花光了所有的積蓄。那是值得我用二十年、三十年去做的事,我不在乎能做成什麼樣,只想要一個真正的成就。」

一個曾經採訪過李亞鵬的記者稱他是「真的情懷黨」、「文藝男中年代表」、「想做一點事的人」

這些年,李亞鵬一直在給自己的人生找定義。

直到40歲,他才發現無論是做演員、做企業、還是做公益,他想要的意義,無非就是讓這個世界變得美好一點點。


魯豫和李亞鵬在培德書院體驗手工課

我就是失敗的

李亞鵬的人生有三個重要節點:父親的去世、女兒的誕生和家庭的變故。

父親去世那天,他正在拍一個賀歲喜劇,接到哥哥電話時,父親已經因突發性心臟病離開了。他買了一張飛機票,到達殯儀館後,把機票塞進父親的西裝口袋裡。

「他去世前十天左右,從北京離開,我讓他買機票,他非要自己坐火車,那是我跟他最後一次見面。我心裡總在想,是不是因為火車上面太累了,他(才)心臟病突發。所以當時我就跑到機場,買了一張機票,火化前給他放在了口袋裡頭。」

沒能見父親最後一面是李亞鵬最後悔的事。父親是他的偶像,他認為自己身上的所有特質,包括對女兒的教育方式、奉獻給孩子和社會的愛,都來自于父親和家庭。

父親對李亞鵬從未有過「成功的期待」,只希望他能恪守本分,做好自己該做的事,順其自然,寵辱不驚。李亞鵬當了父親以後,也將這一點轉化到女兒身上。

李嫣出生那一年,他有七八個月的時間睡不著覺、吃不下飯。因為女兒唇齶裂程度嚴重,李亞鵬拒絕外人與她接觸,從不讓她出席任何媒體和商業活動,甚至還曾因為有媒體強行拍攝女兒而當場打了記者。

但後來,他學會了正視和接受,在微博上正式告知公眾:「我的女兒就是一個唇齶裂小孩。」並決定創建嫣然基金,發願救助更多唇齶裂兒童。他在博客裡寫道:「孩子,上帝給了你這個傷痕,我要讓這個傷痕成為你的榮耀。」

這些年,他從來不會強求李嫣學習什麼技能。「我不希望她未來是一個多麼成功的人,如果說對她的教育我有什麼目標,我只希望她是一個不太容易被失敗打倒的人。」。


採訪當天,恰巧李嫣跟著奶奶來書院學琴寫字

可能是因為太想要給女兒完整幸福的生活,所以當談到家庭時,他會一再用「失敗」形容自己。

在魯豫看來,那只是一段特別認真的情感經歷最終夭折了,會讓人覺得很可惜,但並不算失敗。可李亞鵬卻堅定地認為那就是失敗。

「很簡單,很想給她的生活沒有給成,我沒有給我的孩子一個完整的家庭,我覺得我就是失敗,你不用講理由,這就是失敗,是我一生都無法在我女兒面前回避的一次失敗。」

「那你花了多久釋然的?」

「大半年吧,就是從不同意到同意。同意就是釋然,要不然不會同意的。」

說起這些,李亞鵬情緒有些起伏。魯豫看見他一直忍著眼淚,感受到他內心的傷痛仍然還在,當下正在用很大的力氣克制自己。

「我其實當時挺怕他崩不住的,那樣我會有點不知所措。我想一個真心的、真誠的、投入過的人,有這樣的傷痛,是特別正常的。」

魯豫與李亞鵬相識近二十年。在她印象裡,李亞鵬有中國男性非常傳統的那一面,甚至有一些大男子主義,但這樣的人往往做事做人都不太會出圈兒,有自己的堅持,屬於可信賴的物件。

作為老相識,她自然希望李亞鵬能夠一切都好,但同時也明白,生活沒有那麼簡單。

人生無須看透,只需度過

《魯豫有約》採訪李亞鵬的節目播出後,朋友圈裡有人安利了他的一小段視頻,這是一段李亞鵬回應嫣然天使基金風波的訪談視頻。

2014年1月,爆料人周筱贇向民政部舉報,質疑嫣然天使基金(簡稱嫣然基金)「至少7000萬善款下落不明,涉嫌巨額利益輸送。」周筱贇連續發出長微博炮轟李亞鵬,稱其利用慈善為自己牟取暴利。

消息一出,輿論譁然。

同年2月,央視主持人白岩松在節目中評論這次風波:「做好事兒也得先建底線,這個底線就是公開透明,這樣人們才會信任,無論舉報者還是被舉報者誰對誰錯,我們都必須把這件事當成好事,因為真理不辯不明,慈善的賬不懷疑不清。」


白岩松在節目中點評嫣然基因風波

此後,嫣然基金先後接受從區政府到國家審計署的6次審計,每次3個月,一共長達18個月,跨了整整3個年頭。這18個月裡,與嫣然有關的所有事都停頓下來,沒有再繼續推動,所有合作方都在觀望,等待一個結果。

「新聞都說成那樣了,你覺得我們所有的企業還可以開展工作嗎?現實社會裡,如果一個人都被定性成這樣,雖然還『有待查實』,但你覺得那18個月,我們還能做事情嗎?」

有一天,嫣然醫院的財務對李亞鵬說:「李先生,我想跟您提前打個招呼,等這次風波過去以後,我準備離開嫣然了。」李亞鵬問她:「你是要現在走嗎?」她說:「我現在不走,我從醫院籌建就在,所有賬務我是最清楚的,我不能離開,我是說等這個事情過去以後再走。」李亞鵬又問:「過去為什麼還要離開呢?」她說:「我沒有你那麼強大的神經,我真的覺得很傷心。」


2014年4月李亞鵬接受BBC訪問,稱嫣然風波終會過去

一天,李亞鵬開車帶著母親和女兒去吃飯,剛好聽到電臺播報關於自己的新聞,大致內容是說有網友拍到他正在過海關,因為之前網傳他涉嫌貪污一個億善款,說他已經潛逃臺灣。

李嫣問他,「爸,是說你的嗎?」李亞鵬一時之間不知道該怎麼向女兒解釋,隨口說了一句「胡說八道呢」,就趕緊換了台。

對李亞鵬來說,嫣然基金風波算是他人生中比較難度過的一個坎兒。以前,他辦公室的門從來不會上鎖,但在那18個月裡,有很長一段時間他都讓秘書把門鎖上,一個人躲在裡面下圍棋。

「你心裡面是憤怒、恐懼、焦慮、痛苦,還是什麼?」魯豫問他。

「都有,必須誠實地講,都有。我怎麼會不憤怒?」嫣然基金內部開過至少五次以上的會議,決定起訴舉報人。可是每一次決定好後,李亞鵬都會在第二天一早改變主意。

「不是我們怕什麼,我們沒什麼可怕的。不知道我這麼說你相不相信,就是這個公益慈善,在中國的發展是非常初期的,本身就脆弱不堪,我們的社會環境對公益的理解也比較初級。

在這樣一種前提下,嫣然作為一個民間公益組織,一個相對早期的先行者,你承不承認,在你獲得巨大社會關注和榮譽的同時,也要肩負著替這個行業承擔很多東西的義務?不管什麼原因,一個公眾質疑一個公益機構,都應該是他的權利,他要審計你,這件事情沒有錯。

李亞鵬跟同事說,這是對我們心性的一次考驗,我們要接受一切。

他還發了一條微博,大意是說:人生無須看透,只需度過。

成為一個堅強的人

青年時期的李亞鵬,隨性,衝動,桀驁不馴,還有一些中二。

一次他和幾個朋友出去玩,看見有老外欺負中國姑娘,就和朋友上前阻止,結果勸阻未果,雙方還打了一架。

他愛搖滾樂,曾在大學期間拉來近十萬元贊助,把唐朝、眼鏡蛇、王勇請到家鄉烏魯木齊做了兩場演出,賺了三四萬塊錢,又拿這些錢在北京製作了一批海報和文化衫,再回到烏魯木齊免費發給大街上來來往往的年輕人。


李亞鵬大三時期策劃的搖滾演唱會現場

陳建斌記得上學那會,李亞鵬從來不帶宿舍門鑰匙。「有時候我們要是不在宿舍,他就把那個門上的玻璃打碎,胳膊特別長地伸進來把門打開。後來我們就給他安了一塊板子,板子上掏了一個洞,但是他的手可以進來吧,別人的手也能從那伸進來,我們的鑰匙根本就沒用。經常我一回宿舍,就看見一幫子人在那打麻將,說你回來啦,我一個都不認識。」

還有一件事讓陳建斌印象深刻:

「有段時間他(李亞鵬)沒有被子,光是一床棉絮,每天睡覺之前特別小心地上床,然後把那些棉絮一點一點蓋在自己身上,很踏實躺在那睡了。每次我都非常吃驚地看著他,我說他是怎麼蓋這個被子的,難道他晚上不翻身嗎?」


中戲90表演班聚首《魯豫有約》回顧友情歲月

在魯豫記憶裡,年輕時的李亞鵬特別搖滾、有范兒、意氣風發。

轉眼二十年過去了,當年的衝勁已經轉化為韌勁,當年沒帶宿舍鑰匙就砸玻璃進門的生猛少年,已經變成溫和穩重的中年人,安安靜靜地坐在桌角與她喝茶聊天。

驅使眼前這個中年人去做一些事的動力不再是熱血,也不再是感動,而是使命感。

他知道前路兇險,已做好最壞的打算。

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種力量一直推著李亞鵬向前走。

沒有盡頭,只有路口。

過去,他或許也曾為自己遭受的波折黯然神傷過,也曾有過掙扎、困惑和不甘。但此刻,他信念堅定,縱然筋疲力盡也要繼續前行。

就像他所熱愛的搖滾樂一樣,必須要有強大的神經,才能讓自己在刀鋒上跳舞,才能讓自己有勇氣穿過黑暗而又不被吞沒。

成為一個堅強的人,一個不容易被失敗打倒的人,是李亞鵬對女兒的寄託,也是他對自己的期望。

對李亞鵬來說,無論生活以什麼樣的方式向他走來,他都會選擇接受它,擁抱它。

因為在人生這條河流裡,他是他自己的擺渡人。

-------------------

插圖 | 文章部分配圖來自網路,不做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聯繫我們。

PS:更多新鮮好文好物可關注微信公眾號:魯豫有約(ID:lyyy_scndgs)每週三晚偶遇陳魯豫,陪你走心地聊聊天,一切不止于《魯豫有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