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豆瓣9.0,這麼骯髒醜陋,真希望它不是真人真事改編

14歲的時候, 你在幹什麼?

很多人的記憶停留在校園裡, 講臺, 課桌, 還有心裡罵了很多遍的班主任。

而有的人, 14歲早已站在巔峰。

第57屆坎城電影節, 《無人知曉》讓年僅14歲的柳樂優彌成為坎城影帝, 打敗了《2046》的梁朝偉。

據說梁朝偉有些不服, 回港的時候跟記者說:14歲能有什麼演技?

但不管怎樣, 一直到今天, 這位坎城最年輕影帝的紀錄無人能破。

《無人知曉》

Nobody Knows

影片導演:是枝裕和。

他的影片有很多日常細碎的美感與痛感, 我們曾經都經歷過, 只是身在其中而不自知。

但當是枝裕和將這些生活中的日常瑣事, 捕捉在一塊,

然後用一段莊重的時間呈現出來的時候, 我們開始恍然大悟。

《無人知曉》作為是枝裕和最負盛名的代表作之一, 曾作為第57屆坎城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影片。

豆瓣評分9.0, 超過一半的人都給出了五星。

電影是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 但所有的細節都來源於虛構。

然而, 明明知道是虛構, 我們還是掙脫不了看完後的那種混雜著憤怒、無力、壓抑的強烈不適。

1988年, 在東京西巢鴨的一個房子裡, 人們發現了一具腐爛的兒童屍體和三個渾身髒兮兮已餓了很多天的兒童 , 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 被稱為“西巢鴨棄嬰事件”。

是枝裕和在看到這則新聞之後, 就此事相應完成了劇本, 但是一直等到2003年才開拍, 2004年殺青。

這是一部現實主義的劇情電影。

不存在渲染氣氛的音樂, 沒有切來切去的剪輯, 沒有精心設計的場景, 也沒有充滿質感的燈光, 有的只是幾個孩子尋常的生活記錄。

是枝裕和在他的隨筆集《有如走路的速度》中提到, 這部影片拍攝的時候主演們都沒怎麼看劇本, 導演只是告訴幾個小演員現場的場景, 然後讓其自由發揮, 近乎紀錄片的手法。

飾演母親的江原留希子, 也不按常理出牌, 但就是她身上的這股不靠譜的勁兒, 把一個失職的母親形象演繹得剛剛好。

影片一開始, 12歲的男孩明(柳樂優彌 飾)跟著自己的媽媽福島惠子搬到了新公寓, 媽媽帶著他來跟房東打招呼。

為了不讓房東覺察出異樣, 惠子對房東說, 孩子的爸爸去國外工作了,

明現在上六年級。

在搬家的過程中, 明和媽媽費力地將兩個行李箱搬到樓上。

等到搬家工人一離開, 兩人把行李箱打開, 原來箱子裡藏了兩個小孩。

他們是明的弟弟和妹妹——五歲的茂和三歲的小雪。

等到家裡收拾得差不多了, 明對惠子說, 我去車站接京子。

京子, 明十一歲的妹妹。

這四個孩子, 同母異父。

4個孩子的父親, 身份都不同, 在孩子的成長中也缺席著, 影片中僅僅出現的幾分鐘裡, 我們也沒法分清誰是誰的父親。

惠子身為4個孩子的母親, 卻說話嬌氣, 打扮性感, 經常長時間不回家。

這個媽媽的角色很矛盾, 很多時候, 她與孩子們相處都是極其和諧的, 充滿著歡聲笑語, 沒有看到任何的衝突和矛盾。

就是這樣一個看似有愛的母親,

狠心拋棄了自己的四個孩子。

這給觀眾心理造成了極大的反差, 也正是這種反差, 讓影片在看似平靜的節奏中產生莫名的窒息感。

搬到新公寓不久, 福子留下一封信和一小筆錢, 外出了, 這一出去就是整整一個月。

這一個月裡, 孩子們沒有她的絲毫音訊。

12歲的明只能充當起了父親的角色, 照顧幾個弟弟妹妹, 每天精打細算, 但是錢還是很快就花光了。

不得已, 明只能去尋求媽媽的前男友們幫忙。

但是這些前男友有的是在網吧工作, 有的是計程車司機, 能夠給與明的幫助很少。

直到有一天, 媽媽終於回來了, 還給孩子們帶了不少禮物, 家裡又充滿了生氣。

只是這次, 惠子收拾了更多的行李, 又準備離家了,

她跟孩子們承諾:耶誕節會回來。

耶誕節到了, 媽媽卻沒有回來。

沒有大人的照顧, 毫無生存能力的四個孩子, 錢很快就用完了, 生活越來越窘迫。

租的公寓裡停了煤氣、停電、又停水, 他們只能去公園裡接水。

明想去便利店打工, 但他只有12歲, 未滿16歲不能參加工作。

明也不想求助員警或者兒童福利機構, 因為那樣的話, 他和弟弟妹妹就不能在一起了。

面對母親的拋棄, 明選擇了隱瞞, 打算獨自撐起這個家。

但是, 一個12歲的孩子, 他能做什麼?

某個午後, 小雪從凳子上摔下來, 隨後小雪死了。

明用身上剩下的的幾塊錢, 給媽媽惠子打電話, 但惠子明明知道另一端是誰, 卻掛斷了。

明決定把死去的小雪放在旅行箱, 帶著她去看飛機, 這是小雪生前唯一的心願。

當初小雪是坐著旅行箱來的,現在也讓小雪坐著旅行箱走。

這裡對應的也是片頭的劇情:明坐在地鐵上,抱著一個粉色的行李箱,箱子裡裝的正是死去的妹妹小雪。

是枝裕和的片子總是變不了“死亡”這個母題,但又在有意無意地回避。

影片始終沒有給死去的小雪一個正面的鏡頭,只是藉由一些支離破碎的片段,暗示小雪已經死了。

諷刺的是,明在決定送小雪走之前,看到了母親寄過來的信,信上寫著讓明好好照顧幾個弟弟妹妹,信封裡還有一點錢。

日子還是要過下去,不管生活是多麼殘酷。

片中的四個孩子,對生活有憧憬,但要求很低,但即便很低的要求,也很難被滿足。

一個有趣的細節——指甲油。

京子一直喜歡媽媽那個紅色的指甲油,在剪頭髮的時候,她就在玩。

惠子第一次離家回來的那一天,她又拿起媽媽的指甲油,卻失手打到地上。

在媽媽離去的那些日子裡,京子不斷地去撫摸指甲油留在地板上擦過的印記。

指甲油也暗示著時間的流逝

無論是乖巧懂事,還是玩鬧不懂事,孩子的身上始終有著沉重的印記。

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是大人給他們的。

猶記妹妹小雪的這個眼神,讓人無法忘懷。

生活再艱難,明從來不流淚。

無人知曉的背後自有悲涼。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說過:

多少美好的東西消失和毀滅了,世界還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是的,生活在繼續著,可是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卻在不斷地失去自己最珍貴的東西。

沒有了母親,孩子們的生活依然要繼續。

本片的最後,導演留下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歡樂背影。

影片中的“棄子”,事實上,在日本社會很普遍。

日本自古就在一片島國生存,土壤貧瘠,四面大海,從心理上講是一種被孤立的心態,再加上地震、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頻繁,使得這個民族一直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

“棄子”文化心理由此而生。

日本人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孩子”,所以危機感與生俱來。

這種危機感,促使日本人一方面要求自己強悍自立,以進攻與奪取來維護自己的生存,所以他們喜歡發動戰爭。

另一方面,他們也倍加珍惜和欣賞瞬間的生命和美感,崇尚轉瞬即逝的櫻花之美。

《菊與刀》,日本文化第一書

兩種矛盾心理相互糅雜,讓日本形成了非常獨特而又微妙的文化氛圍與生活理念。

基於這種文化影響,日本人很喜歡“棄子”題材。

《無人知曉》是典型的代表,母親為了自己的“幸福”,拋下孩子離家出走。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從小被父親忽視,造成了松子極度缺愛的性格缺陷,最終釀成松子的人生悲劇。

《小森林》,市子與母親相依為命,某一天,沒有任何徵兆的,母親離她而去,丟下市子在孤獨中努力掙扎。

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小說的《白夜行》,也是如此。

亮和雪的父母生活混亂,帶給他們無法彌補的心理創傷,他們惟有依靠彼此,靠利用與傷害他人來不斷爭取著自己的未來和希望。

父母突然的消失不見,孩子們被父母過早拋棄,孩子獨自面對沉重的生活,但他們從不對外人說起自己被“遺棄”了,而是接受被拋棄的事實。

他們懂得在遭受人生災難、成為“棄子”後,仍然需要努力地生活,靠自己的雙手尋找生活的意義。

即使沒有父母帶來的身份和社會標籤,他們也要確立自己的人生角色。

快樂也好,難過也好,痛苦也好,都無人知曉。

就像明和京子,妹妹死了,對這個世界而言,仿佛沒有發生一樣。

但即便無人知曉,自己也要活出生活的美好。

沒人能否定人生的艱難,但總還得懷著希望活下去。

近 期 熱 點

當初小雪是坐著旅行箱來的,現在也讓小雪坐著旅行箱走。

這裡對應的也是片頭的劇情:明坐在地鐵上,抱著一個粉色的行李箱,箱子裡裝的正是死去的妹妹小雪。

是枝裕和的片子總是變不了“死亡”這個母題,但又在有意無意地回避。

影片始終沒有給死去的小雪一個正面的鏡頭,只是藉由一些支離破碎的片段,暗示小雪已經死了。

諷刺的是,明在決定送小雪走之前,看到了母親寄過來的信,信上寫著讓明好好照顧幾個弟弟妹妹,信封裡還有一點錢。

日子還是要過下去,不管生活是多麼殘酷。

片中的四個孩子,對生活有憧憬,但要求很低,但即便很低的要求,也很難被滿足。

一個有趣的細節——指甲油。

京子一直喜歡媽媽那個紅色的指甲油,在剪頭髮的時候,她就在玩。

惠子第一次離家回來的那一天,她又拿起媽媽的指甲油,卻失手打到地上。

在媽媽離去的那些日子裡,京子不斷地去撫摸指甲油留在地板上擦過的印記。

指甲油也暗示著時間的流逝

無論是乖巧懂事,還是玩鬧不懂事,孩子的身上始終有著沉重的印記。

孩子的喜怒哀樂,都是大人給他們的。

猶記妹妹小雪的這個眼神,讓人無法忘懷。

生活再艱難,明從來不流淚。

無人知曉的背後自有悲涼。

路遙在《平凡的世界》裡說過:

多少美好的東西消失和毀滅了,世界還像什麼事也沒有發生。是的,生活在繼續著,可是生活中的每一個人卻在不斷地失去自己最珍貴的東西。

沒有了母親,孩子們的生活依然要繼續。

本片的最後,導演留下了一個充滿希望的歡樂背影。

影片中的“棄子”,事實上,在日本社會很普遍。

日本自古就在一片島國生存,土壤貧瘠,四面大海,從心理上講是一種被孤立的心態,再加上地震、海嘯、颱風等自然災害頻繁,使得這個民族一直缺乏安全感和存在感。

“棄子”文化心理由此而生。

日本人覺得自己是“被拋棄的孩子”,所以危機感與生俱來。

這種危機感,促使日本人一方面要求自己強悍自立,以進攻與奪取來維護自己的生存,所以他們喜歡發動戰爭。

另一方面,他們也倍加珍惜和欣賞瞬間的生命和美感,崇尚轉瞬即逝的櫻花之美。

《菊與刀》,日本文化第一書

兩種矛盾心理相互糅雜,讓日本形成了非常獨特而又微妙的文化氛圍與生活理念。

基於這種文化影響,日本人很喜歡“棄子”題材。

《無人知曉》是典型的代表,母親為了自己的“幸福”,拋下孩子離家出走。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松子從小被父親忽視,造成了松子極度缺愛的性格缺陷,最終釀成松子的人生悲劇。

《小森林》,市子與母親相依為命,某一天,沒有任何徵兆的,母親離她而去,丟下市子在孤獨中努力掙扎。

改編自東野圭吾同名小說的《白夜行》,也是如此。

亮和雪的父母生活混亂,帶給他們無法彌補的心理創傷,他們惟有依靠彼此,靠利用與傷害他人來不斷爭取著自己的未來和希望。

父母突然的消失不見,孩子們被父母過早拋棄,孩子獨自面對沉重的生活,但他們從不對外人說起自己被“遺棄”了,而是接受被拋棄的事實。

他們懂得在遭受人生災難、成為“棄子”後,仍然需要努力地生活,靠自己的雙手尋找生活的意義。

即使沒有父母帶來的身份和社會標籤,他們也要確立自己的人生角色。

快樂也好,難過也好,痛苦也好,都無人知曉。

就像明和京子,妹妹死了,對這個世界而言,仿佛沒有發生一樣。

但即便無人知曉,自己也要活出生活的美好。

沒人能否定人生的艱難,但總還得懷著希望活下去。

近 期 熱 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