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钻进“通古斯卡M”内部 世界第一种弹炮合一防空系统

今天, 讓我們繼續跟隨攝影師在俄羅斯國家軍事歷史博物館內探究坦克裝甲車輛的內部。 這次我們要轉進“通古斯卡”防空系統的內部, 看看這種彈炮合一防空系統到底有什么奧妙。 上世紀60年代蘇軍裝備的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 已經無法對付飛行速度越來越快的各種空中目標。 60年代末, 以圖拉儀器技術設計局為主研制蘇軍新一代防空系統, “通古斯卡”防空系統1988年開始裝備, 是世界上第一種彈炮合一防空系統。

在實戰中, 蘇軍發現ZSU-23-4“石勒喀河”自行高炮除了能夠對付空中目標之外, 也能夠有效消滅地面目標。

然而其23mm彈丸已經無法擊毀先進戰機或直升機, 于是蘇聯決定新一代自行防空系統采用30mm機炮。 “通古斯卡”炮塔兩側各配備一門2A38雙管30mm機炮, 能夠有效對付空中和地面目標。 機炮旁邊還有8枚9M311防空導彈, 最大射程為10千米, 極大擴展了其火力控制范圍。

攝影師從頂部進入炮塔, 這里有三名車組成員, 分別是車長、炮長、雷達操作手。 炮塔與駕駛艙并不連通。

可以看到炮塔內前部的設備已經拆除, 可能是保密的需要。 左側為雷達操作手, 他負責控制搜索雷達, 操縱火控計算機, 控制武器系統進行瞄準。 右側為車長, 他負責指揮戰斗, 通訊聯絡, 指示目標和敵我識別, 選擇機炮或導彈進行射擊。 由于電子設備的進步, 體積明顯縮小,

車組乘員的空間相對老式的“石勒喀河”自行高炮來說更加寬敞。

車長身后是炮長, 他負責雷達-光學瞄準, 操炮射擊, 以及管理三防裝置。 地板上有旋轉炮塔的手柄, 可以在自動機構出現故障時, 由炮長操作使用。

炮塔內前方就是這個樣子, 右側是車長控制的旋轉指揮塔。

照片下方露出一點點的就是炮長座椅, 后面還有一個軟靠墊。 這個靠墊就是安裝在炮塔兩側機炮耳軸上的。

炮長艙蓋座圈內側有這輛“通古斯卡”的標牌。

這是駕駛艙, 可以看到駕駛員的方向盤非常特別。

坐在駕駛員的座椅上, 前方是防彈玻璃覆蓋的觀察窗, 這樣的視野在裝甲車輛里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

方向盤形狀很有趣, 左側前方還有檔把。

儀表板功能齊全。

左側照片, 上方的是控制頂部艙蓋開關的手柄, 右側是應急燈和小電風扇, 電風扇的葉片是軟橡膠的, 不會傷人, 這個電風扇的角度還可以調整。

駕駛員右側是各種儀表, 顯得有點亂。

駕駛員右側的這個是不是手剎?

有些奇怪的是, 既然有了方向盤, 為何還要保留控制履帶的兩根操縱桿?

20世紀90年代中期, “通古斯卡”防空系統得到了升級, 并獲得“通古斯卡M”的編號。 配備了新的雷達系統, 配備新型PPRU-1M電臺。 此外, 配備新型燃氣渦輪發動機, 工作壽命為300至600小時。 戰斗全重34噸, 最大公路速度65千米/小時。

兩門2A38M雙管30mm機炮總射速達到5000發/分鐘, 俯仰角為-10~+87°, 初速960米/秒, 射程0.2~4千米。 9M311防空導彈射程為2.5~10千米, 可以彌補機炮射程不夠的缺點。

“通古斯卡M”可以有效對付時速在500米/秒以下的各種中低空目標。 炮塔前部是J波段跟蹤雷達, 有機炮和導彈兩種工作模式, 最大跟蹤距離13千米。

GM-352履帶式底盤源于“道爾”防空導彈系統, 該底盤可調節離地間隙。 車體為焊接結構, 液壓機械傳動, 每側6個雙輪緣負重輪、3個托帶輪, 主動輪在前, 誘導輪在后, 扭桿式懸掛。

2A38機炮采用水冷方式, 電擊發, 兩根炮管交替射擊, 相互補償后坐, 減小后坐力。 每門炮的一根炮管裝有炮口測速裝置, 另一根炮管安裝細長的膛口裝置, 防止干擾測速裝置。 平時作戰時, 彈藥車會伴隨“通古斯卡”防空系統作戰。 如果沒有彈藥車的協助, 重達55千克的9M311防空導彈就要車組用人力進行裝載, 不是不能做, 就是比較痛苦。

炮塔后部是E波段搜索雷達, 天線為拋物面型, 不用時可向后折疊以降低高度。 該雷達最大探測距離18公里, 可同時提供目標方位和距離數據。 “通古斯卡”防空系統除了在車臣內戰中使用過, 在其它戰場上并沒有出現過, 但其先進的設計理念還是對世界各國的防空系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