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北京、紐約、南京、矽谷,四座城市釋放了我向上生長的荷爾蒙

「年輕時選擇的城市, 會影響自己一生」。 因此, 每當深入一座城市, 適應當地的風俗, 便像一次「後天的混血」。 今天這篇文章的作者, 混了北京、紐約、南京、矽谷...四座城市的氣息和血液, 讓我們隨作者一起, 感受四種不同的荷爾蒙吧。

文 | 曾憲超

來源 | 黑糖可哥(ID:CoolCocooo)

在南京住了21年, 北京1年, 矽谷3年半, 紐約7個月。

每個人每座城都有它的性別性格。 正是如此當城市和人相遇, 可能始終陌路也可能產生化學反應。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會因為某個人去到一座城, 最後發現離不開的不是這個人而是城市本身,

那真的, 恭喜你呀。

醉人心處是紐約

春夏之交是最好的季節, 是那種「最壞的事絕對不會發生在這樣季節」的模樣。

紐約就是一副壞女孩的樣子, 是40歲的韻味18歲的心那種, 煙行媚視穿流蘇皮裙的, 女孩。

在這裡才住了半年, 沒想越來越喜歡。 她不是那種第一眼美女, 甚至當年我連來四次都沒有愛上:

永遠遲到或改線的地鐵, 地鐵裡的尿騷味和兩萬多種生物, 路上人帶著隨時準備撞人的節奏捧著咖啡風一般沖過紅燈, 曼哈頓天空上的雲也是快進鍵般行色匆匆。

第一次來是從香港的時代廣場13個小時飛來紐約的時代廣場和男友約會;

第二次是剛到美國工作幾天從混亂的時差裡醒過來參加阿裡巴巴IPO;

第三次是lendIt全球互聯網金融會;

第四次是純玩。

似乎都是不錯的事情, 但因為紐約這座城市的亂七八糟以及我的勞累不堪讓回憶不夠好。

所以我會特別記得是在哪個瞬間喜歡上這個城市的。

其實也就是這個月月初, 和攝像去華爾街製作一個巴菲特股東大會的側面素材, 被非常帥的CEO反問說, 既然你是從矽谷來那會不會特別厭煩這條街上的西裝革履?我還沒回答他就說「我也討厭」笑的癱在椅背上。 沒覺得好笑, 但想起一件事:

前不久前去一個極其低調的高頻交易公司, 聽說交易收入最高那個組的經理已經一周只來公司一天, 別的時間在家學薩克斯想進愛樂樂團。

出了有著非常帥CEO的那家公司, 聽攝像聊他一邊念經濟學一邊悄悄讀二專攝影的校園生活,

然後坐在金融博物館門口的石頭臺階上, 看到鋼筋交錯的街盡頭一個小而美的教堂。

就一下子我覺得自己可以在這個城市呆很久很久。 在這之前, 從來沒有一個城市讓我生出這樣的想法, 沒有一個。

你想要的每一種樣子, 她都有。

所以有些地方會被放大被非議。

上週末去參加區塊鏈無國界大會, 臺上嘉賓說要建立一個以開發者為中心而不是華爾街那套拉漲套利的區塊鏈環境。 他理解中華爾街主要做的事是拉漲套利?我便知道他有著和我之前對紐約同樣的誤解。

做產品和開發是為了創造出一個不知道好還是壞的新東西, 然後被市場證實或者證偽, 做的人常常為獲得經濟回報;

做金融短線看會引起價格波動,

但長期看是讓每一樣東西的價格穩定到符合它本身的價值, 做的人過程中獲得經濟回報。

另外說一句, 華爾街對拉盤這件事要冒的風險其實是懷畏懼甚至敬畏心的, 內幕交易在美國要犯法進監獄。 事實是這輪區塊鏈行動中拉盤的也並不是華爾街, 市場也不主要在美國。

就像世界上有陣子多了些強姦案, 但你又怎麼能怪一個不在案發現場的美女呢。 美又不是她的罪, 是原罪。

紐約這個城市, 把理性又不理性無序但又極其有序的氣場寫意的特別生動。

她讓你想跳爵士想彈吉它也想一點一點幾代人賺成old money(這裡不知道用什麼詞去替代, 英文表現能力就是有限), 她讓你強化了商業知覺數位邏輯的信仰又確信感性力量其實能大過一切。

有個小小年紀就做到國內對沖基金合夥人的90後小姑娘告訴我, 她在酒吧和第一次見面的男人kiss了整整四個小時, 現在那個人是她未婚夫;

也有乖乖妹子眼裡閃著星星整天說, 她學了街舞學了貝斯調酒去考了聞香師, 似乎幾天不見她就解鎖了好多新技能;

這裡的Google、Facebook也有很多的女工程師, 他們晚上的愛好是逛街看秀夜裡繼續編代碼;

週末白天很多紐約人喜歡牽著狗乘著地鐵去哈德遜河邊邂逅。

在紐約這座城市, 你會很想談一場純粹的戀愛。 喝酒、跳舞, 受傷或者瘋狂, 又怎樣呢。 就這樣。

就和這座城市談, 也行。 紐約, 是個很用力的愛人

她能夠容忍你一切奇怪的瘋狂的激進造作的浪和野。 也能遞給你一張紙巾一杯淡酒寵溺地聽你說起最撕裂時刻的自己。

而且,像馮唐《萬物生長》裡那樣:

我這輩子就想喜歡上一個人,我要用盡我的萬種風情,讓他在將來,不和我在一起的任何時候,內心都無法安寧。」

紐約就是這種萬物生長和極端混搭。愛上她後我連同她長達半年零下17度呼嘯著龍捲風的冬天都帶著一起愛。

矽谷

矽谷好看的是深秋。

那時候的矽谷,帶著加州難得有的清冷氣質,把緊的起來和慢的下去演繹的特別好。畢竟懂得用力的人不少,但還知道松下來的人其實並不多。

矽谷對我而言仍然是標準的第一眼美人,飛機降落三番機場的前三分鐘我就已經被美到。

落地住下的那個小城市在矽谷的北起點San Mateo,標準的美國老式別墅群,從二樓可以看到淺藍天空下淺藍的海,周圍環繞是遠山和棕櫚樹。

感覺簡直活在景點,再也不用出去度假了。這種感覺維持了一年。接下來的兩年感受他內核裡的氣味。

北起San Mateo,中到Palo Alto,南到San Jose,大太陽下的矽谷到處都是一樣。

套頭衫、衛衣、各個公司的廣告服,矽谷人穿的很像;每一寸空氣中的工程師文化,星羅密佈的聯合辦公空間,無處不在的天使投資人,每個人都覺得可以一夜暴富;

路旁邊、餐廳裡、小火車上,矽谷人討論很多的是「你買房了嗎」「買在哪」「多少錢」,而和外面來的人聊天,矽谷人喜歡把「你最近做在什麼項目」「要融資嗎」「融了多少」作為打招呼的方式。

科技媒體Pingwest寫了篇有趣的文章,是開腦洞一系列矽谷特產香水,我會建議你看完這個系列的12款香水...

鋼鐵神油—— 採用橡樹(elo)為前調,麝香(musk)為後調以致敬連續創業者、鐵血真漢子;

油膩帽衫—— 從三百多件紮克伯克穿過的原味帽衫中提取而成,混合多種帽衫的親切複雜氣息;

藍瓶咖啡的口氣—— 用雅痞的口氣,助你開啟和投資人新一輪的對話,你們同是這一富含吲哚氣味的信徒。

這是一種富含吲哚的氣息,在外行的鼻中和喝了一杯星巴克美式咖啡並無太大不同。

但是在懂行者的面前,你不可能用後者蒙混過關。當你用這個味道開始了和投資人的對話,他已經準備好為你的公司注資30萬美元,還只是天使投資。

藍瓶子咖啡(Blue Bottle)是在大學路的最中間(大學路和沙丘路被認為是矽谷真正的中心),是由一座挺有格調的老式電影院改建成的。

當你想有一場有品質的投融資談話,時他是首選。

走進後會發現很多和矽谷氣質並不匹配的元素,比如精緻的噴泉,前院的吊燈,質感溫雅的咖啡區,和後現代的聯合辦公區。

我對Blue Bottle最初的認知是在矽谷,所以一直在腦中給他定下了奢華咖啡館的基調。

之所以說Blue Bottle奢華是因為矽谷的很多咖啡館裡是這樣:

但是有一天,在洛杉磯一條非常不起眼巷子的角落裡,我看到裝飾簡陋的藍瓶子咖啡很孤獨地蹲在那裡,甚至沒有看到人走進去。

那一刻我想:也許在矽谷看到的世界和感受到的東西,真的是會片面。

矽谷人的週末活動一般是三五個朋友搞一場BBQ,或者爬山,冬天會去太浩湖滑雪。這些活動到最後也很容易成為創業活動。

矽谷人很焦慮也很滿意,因為「smart is the new sexy」。我對這句話本身很認同,但看到美劇《矽谷》中一個橋段是這樣的:

Dinesh約會了一個美女工程師,尤其對方寫的某一段好代碼讓他愛的要死要活。兩人在床上親親我我的時候,性感陶醉的妹子突然告訴Dinesh說其實那一組代碼都不是她自己寫的,狀態正佳的Dinesh瞬間洩氣到不行...

為了給妹子面子...他手伸出去悄悄打開電腦調出那段代碼,然後就有生理反應了...生理...反應...了...

我當時在想,也許地點換到辦公室,Dinesh會不會感覺好點。

矽谷嚴格意義上沒有自己的建築風格,但科技公司裡的內飾也很讓人喜歡:天花板上的鋼管、牆面上的塗鴉、白板上開腦洞的寫寫畫畫。

原生態的粗糙爆發力,和另類的極客行為學。提供一日三餐包下部分家政甚至提供凍卵的服務有如情人般的溫柔。

但是在矽谷,你大多數時候還是不指望會有場浪漫的戀愛,他堅硬的氣質甚至讓你不會去愛。

這裡適合年輕人的方式是,你來了,發財,然後離開,順便改變一點點世界,一點點。這仍然很浪漫不是嗎?然後到老了,如果你戀舊,也還是可以回到矽谷。

回不回,以及這中間的時光,你自己選。

北京北京

下雪的北京有我見過最莊嚴最有故事的美。

鋪天蓋地的白覆蓋上紅磚灰瓦,寒夜的月光照下來,整個城市一派禁欲的緘默。

但雪中後海駐唱的聲音還是熱烈又低迷,雪地裡的三裡屯男女裸腿穿著高跟長靴在酒精的催化下笑到恍惚。

國貿往事、通州旅館、舌尖上的簋街、五道口不眠夜、中關村森林、回龍觀歷險記、望京愛情故事、海澱雞飯、血戰一號線、西單遇到動物園……這都是北京愛情故事,寂寞與繁華交織,情感和欲望糾纏,有著太多的可能性。

好幾年前見唐岩,說到為什麼創建陌陌。答案你們也能猜得到大概,他說:「城市化進程那麼快,人都是很孤獨的。」而這個移動時代基於地理位置的互聯網產品,是人器官的延伸。

唐岩是北漂奮鬥立業一族的典型代表。他說自己是一個自由主義者, 相信自由的意義大於道德的意義。

出稿時的文章名,被36歲單身的男編輯改成了《孤獨的人不可恥》。

當我想起在北京的時光,腦海裡會出現那條叫金台夕照的路。每天下班從東四北大街的樹蔭下晃悠到地鐵站,坐上車看李海鵬的《佛祖在一號線》,到站下車,在回去的小巷子裡買一個夾汁餅或者驢肉火燒,然後回家。

金台夕照被西下的斜陽照的一片透明金光,那時的腦子裡沒有房貸只有未來。

過幾個小時餓了,喊上幾個大學時參加全國訓練營裡的朋友去簋街夜宵八卦哭哭笑笑都有,還有次公司年會去到一個叫MAO的酒吧一幫做互聯網的小孩群魔亂舞。

不管多晚不管是幾點回到家,金台夕照都是不變的模樣,沒有噪音,沒有張狂,沒有燈紅酒綠,沒有空虛而是安詳。

所以雖然北漂物理上也包括身體在這座城市的不斷遷移,但當我想起在北京時住過的地方,不是有著大大批發市場的劉家窯,不是步行幾裡就到天安門的崇文門,不是勁松的外交部公寓,也不是中關村創業大街旁。而是那條叫金台夕照的路,和飲食男女不問欲望的好時光。

後來,那條路,和之後每一次去北京時看到的樣子比起來,遙遠地像遠方。

那之後,每一次去北京,真的都很不同。

在這裡移動互聯網用全世界最快的速度發展起來,在這裡你可以享受一切的O2O包括到家按摩,在這裡率先開始刷卡買單刷卡進站,在這裡共用單車集齊了彩虹的七種顏色。

科技給城市帶來的連接應該讓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近了不是嗎?但實際上呢。

一批批的年輕人來了,他們擁抱親吻共度良宵,不需要經歷笑鬧廝打仇恨又分開。他們像是有著加勒比海盜般攫奪的野心,又有著吉普賽女郎的奔放飄逸。

有一次我回北京正好趕上重霧霾的天氣加上時差,在落地的第一天就倒下發燒。請假在家的下午感覺好些,就出門閒逛在附近的小胡同。

霧霾的好處是讓陽光變得柔軟,那天的光線恰好打在胡同裡一個扔紙飛機的小孩子身上,他大概十來歲,邊扔邊看著旁邊一起放學的小女生,眼神裡透露出想這次能扔遠一些的小願望。

在那條胡同的路旁邊軟軟躺著一隻醜醜但傲嬌極了的貓。

那個瞬間是節奏緊張電影中神來之筆的那個慢鏡頭。但我想小孩自己會親手切掉這個鏡頭,在他在長大了一點又不太大的時候會覺得這個畫面膚淺而無趣。或者只是想順著劇情的節奏來罷了。

《了不起的蓋茨比》裡說:

「如果你打算愛一個人,要想清楚了:是否願意為了他,放棄如上帝般自由的心靈和儀式一樣漂泊的肉體,從此心甘情願有了羈絆。」

在北京的很多人夜深人靜時都以為自己願意。

第二天太陽照常升起,就是心願落空的時候。

還有南京...

南京的每個季節我都熟悉,和每個季節也都相處的很好。

我從來不想離開這裡。現在只能安慰自己很多遍:思念家鄉的最好方式,就是去遊蕩。

南京彌散出一派慵懶的氣質和無所謂的態度,還是真正古典到骨子裡的城市。

但是表面上卻粗魯到不行,到你看到那勁兒就要拍桌子對罵一頓的那種,甚至我剛工作時去廣州都被同事鬧著教他們南京罵人的話。

所以對南京人的性格描述也是「穩中帶甩」,甩,就是很混很二的意思。

我家就住在老城南,夫子廟的秦淮河畔。秦淮河的兩岸曾經是花街柳巷,後來建成的1912酒吧區風格是民國建築,滿城都該有朦朧的風月故事才對。

但我所知道的南京朋友們都不愛去鬧吧,頂多世界盃時喝著啤酒看足球會鬧點,平時也就是去靜吧聽聽樂隊唱唱民謠那種。留在南京的人都很早結婚生小孩當了兩個娃的靠譜爸媽。

但他們明明是基本都滿口髒話張牙舞爪長大的小杆子小潘西,是接受採訪被問到「風有多大」時脫口就來一句「我蠻(南京話,意思是:馬上)飛給你看」的二貨,是最容易一煩躁起來就說「媽的呆X,老子不幹了」的壞脾氣。

所以作為一個標準老南京,我都很難對這座城市的荷爾蒙做一個妥帖的描述。想起只有梧桐、校服和說的那些很甩的話。

南京滿大街都是法國梧桐樹,聽說是為迎接孫中山奉安大典栽種,但多年後一次航拍揭開了一個南京人都知道的愛情故事:

航拍圖中滿城高聳的的梧桐呈現出項鍊的形狀,而美齡宮,是這條項鍊最中間的藍綠寶石。宋美齡說她在法國留學時最喜歡那裡的梧桐,蔣介石就把它種滿了整個城市。

80年的風雨梧桐成就了南京一個世紀的愛恨情愁。

高中放學我會騎車路過長江路,那條路兩旁是當時的人民大會堂和總統府,梧桐樹特別高樹葉特別大。放學的時候,滿街的校服在連天的樹蔭下投出少年少女們的影子,跳躍的、靈動的。

當時我和一個高瘦乾淨長著虎牙的男生放學順路一起回家,我們路上娛樂活動就是說很多甩話。

他看著是最內向正經的那種好學生了,但跟我花式吐槽他爸媽時完全不含糊,說就盼著趕緊去外地大上學。他網遊名是一個掉進錢眼裡的財迷名字叫景天,最大心願是趕緊高中畢業可以有時間研究賭博大全。

其實當一個人騎單車,沒有人在旁邊犯甩時,我是把它當賽車一樣飆,風把額前頭髮吹開總覺得特別帥。

有天早上,快到校門的過街斑馬線上,他突然出現在身後露著虎牙沖我笑,他說:「你騎得好快,我追了很久」。那刻他的姿勢可真像一棵長江路上的梧桐樹啊。我心裡咚了一聲,有那麼一點意思。

沒有人說,也沒有人說的清楚這意思是什麼意思。

後來畢業,後來他出國,寄給我一張明信片,寫著:

Dear,天天快樂,永遠幸福。

落筆是他的乳名。字很醜,但每一筆都像刻上去的。

這是我這些年第一次說起這事。很多年後當我走過了很多地方,會知道這種年紀裡的這種場景這種情緒,這種嫩芽一樣清新沒有粉紅泡泡的東西,特別的南京。

南京的女生大多不愛時髦,滿大街看過去化妝的少到可以數清。穿搭也是,隨便套了件覺得不醜的衣服蹬雙舒服的鞋子就出門。

所以倪妮剛出道那會的造型,還有奶茶同學滿身大牌的照片都會被集體diss。

也不是不愛美,是因為那種沒有所謂的性格。南京人是那種,千金難買我願意,沒的買我也懶的去找,這事連個粗口都不用爆就算了。這種。

南京的男生都會覺得南京女生少年氣十足,很難得才有少女感。但長大後他們發現,南京女生的女人味是不知道為什麼要藏起來的那種好,內心很...怎麼說呢...善良又不知拐彎,所以貞烈,而且實在,適合當賢妻良母。

她們還會在這個年代滿足你對古典愛情的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們小時候讀的很多童話其實都是給成年人看的。比如《愛麗絲夢遊奇遇記》裡安放幼稚心思的兔子洞,《小王子》裡的狐狸和玫瑰花。

在這座古樸的城裡,你擋不住每個南京人的心裡都住了一個少年。他是你的兔子洞、小狐狸和紅玫瑰。可男可女,溫柔冷靜,穩中帶甩。

南京的荷爾蒙並不明顯,你要一點一點一層一層去剝開聞到。

一顆肆意叛逆心裡守護著的認真靈魂。

你適合哪一種荷爾蒙?

這四個城市的荷爾蒙,你聞著會喜歡麼?

用力的性,無力的愛,漂泊和恪守,或多或少會講出現代年輕人的一點點內心故事。

除了和紐約剛進熱戀期可能加了層情人濾鏡,其餘三座城市還原性都滿強的。其實每座城市的氣味不能一概而論,各種矛盾交織才是真相,也是歷史和人性的集體寫生。

* 作者介紹:曾憲超,在矽谷做早期項目創投,現也在華爾街從事後期投並購。相信人類對抗AI的有力武器是呼喚感性的回歸。本文來自:黑糖可哥( ID:CoolCocooo )。

也能遞給你一張紙巾一杯淡酒寵溺地聽你說起最撕裂時刻的自己。

而且,像馮唐《萬物生長》裡那樣:

我這輩子就想喜歡上一個人,我要用盡我的萬種風情,讓他在將來,不和我在一起的任何時候,內心都無法安寧。」

紐約就是這種萬物生長和極端混搭。愛上她後我連同她長達半年零下17度呼嘯著龍捲風的冬天都帶著一起愛。

矽谷

矽谷好看的是深秋。

那時候的矽谷,帶著加州難得有的清冷氣質,把緊的起來和慢的下去演繹的特別好。畢竟懂得用力的人不少,但還知道松下來的人其實並不多。

矽谷對我而言仍然是標準的第一眼美人,飛機降落三番機場的前三分鐘我就已經被美到。

落地住下的那個小城市在矽谷的北起點San Mateo,標準的美國老式別墅群,從二樓可以看到淺藍天空下淺藍的海,周圍環繞是遠山和棕櫚樹。

感覺簡直活在景點,再也不用出去度假了。這種感覺維持了一年。接下來的兩年感受他內核裡的氣味。

北起San Mateo,中到Palo Alto,南到San Jose,大太陽下的矽谷到處都是一樣。

套頭衫、衛衣、各個公司的廣告服,矽谷人穿的很像;每一寸空氣中的工程師文化,星羅密佈的聯合辦公空間,無處不在的天使投資人,每個人都覺得可以一夜暴富;

路旁邊、餐廳裡、小火車上,矽谷人討論很多的是「你買房了嗎」「買在哪」「多少錢」,而和外面來的人聊天,矽谷人喜歡把「你最近做在什麼項目」「要融資嗎」「融了多少」作為打招呼的方式。

科技媒體Pingwest寫了篇有趣的文章,是開腦洞一系列矽谷特產香水,我會建議你看完這個系列的12款香水...

鋼鐵神油—— 採用橡樹(elo)為前調,麝香(musk)為後調以致敬連續創業者、鐵血真漢子;

油膩帽衫—— 從三百多件紮克伯克穿過的原味帽衫中提取而成,混合多種帽衫的親切複雜氣息;

藍瓶咖啡的口氣—— 用雅痞的口氣,助你開啟和投資人新一輪的對話,你們同是這一富含吲哚氣味的信徒。

這是一種富含吲哚的氣息,在外行的鼻中和喝了一杯星巴克美式咖啡並無太大不同。

但是在懂行者的面前,你不可能用後者蒙混過關。當你用這個味道開始了和投資人的對話,他已經準備好為你的公司注資30萬美元,還只是天使投資。

藍瓶子咖啡(Blue Bottle)是在大學路的最中間(大學路和沙丘路被認為是矽谷真正的中心),是由一座挺有格調的老式電影院改建成的。

當你想有一場有品質的投融資談話,時他是首選。

走進後會發現很多和矽谷氣質並不匹配的元素,比如精緻的噴泉,前院的吊燈,質感溫雅的咖啡區,和後現代的聯合辦公區。

我對Blue Bottle最初的認知是在矽谷,所以一直在腦中給他定下了奢華咖啡館的基調。

之所以說Blue Bottle奢華是因為矽谷的很多咖啡館裡是這樣:

但是有一天,在洛杉磯一條非常不起眼巷子的角落裡,我看到裝飾簡陋的藍瓶子咖啡很孤獨地蹲在那裡,甚至沒有看到人走進去。

那一刻我想:也許在矽谷看到的世界和感受到的東西,真的是會片面。

矽谷人的週末活動一般是三五個朋友搞一場BBQ,或者爬山,冬天會去太浩湖滑雪。這些活動到最後也很容易成為創業活動。

矽谷人很焦慮也很滿意,因為「smart is the new sexy」。我對這句話本身很認同,但看到美劇《矽谷》中一個橋段是這樣的:

Dinesh約會了一個美女工程師,尤其對方寫的某一段好代碼讓他愛的要死要活。兩人在床上親親我我的時候,性感陶醉的妹子突然告訴Dinesh說其實那一組代碼都不是她自己寫的,狀態正佳的Dinesh瞬間洩氣到不行...

為了給妹子面子...他手伸出去悄悄打開電腦調出那段代碼,然後就有生理反應了...生理...反應...了...

我當時在想,也許地點換到辦公室,Dinesh會不會感覺好點。

矽谷嚴格意義上沒有自己的建築風格,但科技公司裡的內飾也很讓人喜歡:天花板上的鋼管、牆面上的塗鴉、白板上開腦洞的寫寫畫畫。

原生態的粗糙爆發力,和另類的極客行為學。提供一日三餐包下部分家政甚至提供凍卵的服務有如情人般的溫柔。

但是在矽谷,你大多數時候還是不指望會有場浪漫的戀愛,他堅硬的氣質甚至讓你不會去愛。

這裡適合年輕人的方式是,你來了,發財,然後離開,順便改變一點點世界,一點點。這仍然很浪漫不是嗎?然後到老了,如果你戀舊,也還是可以回到矽谷。

回不回,以及這中間的時光,你自己選。

北京北京

下雪的北京有我見過最莊嚴最有故事的美。

鋪天蓋地的白覆蓋上紅磚灰瓦,寒夜的月光照下來,整個城市一派禁欲的緘默。

但雪中後海駐唱的聲音還是熱烈又低迷,雪地裡的三裡屯男女裸腿穿著高跟長靴在酒精的催化下笑到恍惚。

國貿往事、通州旅館、舌尖上的簋街、五道口不眠夜、中關村森林、回龍觀歷險記、望京愛情故事、海澱雞飯、血戰一號線、西單遇到動物園……這都是北京愛情故事,寂寞與繁華交織,情感和欲望糾纏,有著太多的可能性。

好幾年前見唐岩,說到為什麼創建陌陌。答案你們也能猜得到大概,他說:「城市化進程那麼快,人都是很孤獨的。」而這個移動時代基於地理位置的互聯網產品,是人器官的延伸。

唐岩是北漂奮鬥立業一族的典型代表。他說自己是一個自由主義者, 相信自由的意義大於道德的意義。

出稿時的文章名,被36歲單身的男編輯改成了《孤獨的人不可恥》。

當我想起在北京的時光,腦海裡會出現那條叫金台夕照的路。每天下班從東四北大街的樹蔭下晃悠到地鐵站,坐上車看李海鵬的《佛祖在一號線》,到站下車,在回去的小巷子裡買一個夾汁餅或者驢肉火燒,然後回家。

金台夕照被西下的斜陽照的一片透明金光,那時的腦子裡沒有房貸只有未來。

過幾個小時餓了,喊上幾個大學時參加全國訓練營裡的朋友去簋街夜宵八卦哭哭笑笑都有,還有次公司年會去到一個叫MAO的酒吧一幫做互聯網的小孩群魔亂舞。

不管多晚不管是幾點回到家,金台夕照都是不變的模樣,沒有噪音,沒有張狂,沒有燈紅酒綠,沒有空虛而是安詳。

所以雖然北漂物理上也包括身體在這座城市的不斷遷移,但當我想起在北京時住過的地方,不是有著大大批發市場的劉家窯,不是步行幾裡就到天安門的崇文門,不是勁松的外交部公寓,也不是中關村創業大街旁。而是那條叫金台夕照的路,和飲食男女不問欲望的好時光。

後來,那條路,和之後每一次去北京時看到的樣子比起來,遙遠地像遠方。

那之後,每一次去北京,真的都很不同。

在這裡移動互聯網用全世界最快的速度發展起來,在這裡你可以享受一切的O2O包括到家按摩,在這裡率先開始刷卡買單刷卡進站,在這裡共用單車集齊了彩虹的七種顏色。

科技給城市帶來的連接應該讓人與人的距離越來越近了不是嗎?但實際上呢。

一批批的年輕人來了,他們擁抱親吻共度良宵,不需要經歷笑鬧廝打仇恨又分開。他們像是有著加勒比海盜般攫奪的野心,又有著吉普賽女郎的奔放飄逸。

有一次我回北京正好趕上重霧霾的天氣加上時差,在落地的第一天就倒下發燒。請假在家的下午感覺好些,就出門閒逛在附近的小胡同。

霧霾的好處是讓陽光變得柔軟,那天的光線恰好打在胡同裡一個扔紙飛機的小孩子身上,他大概十來歲,邊扔邊看著旁邊一起放學的小女生,眼神裡透露出想這次能扔遠一些的小願望。

在那條胡同的路旁邊軟軟躺著一隻醜醜但傲嬌極了的貓。

那個瞬間是節奏緊張電影中神來之筆的那個慢鏡頭。但我想小孩自己會親手切掉這個鏡頭,在他在長大了一點又不太大的時候會覺得這個畫面膚淺而無趣。或者只是想順著劇情的節奏來罷了。

《了不起的蓋茨比》裡說:

「如果你打算愛一個人,要想清楚了:是否願意為了他,放棄如上帝般自由的心靈和儀式一樣漂泊的肉體,從此心甘情願有了羈絆。」

在北京的很多人夜深人靜時都以為自己願意。

第二天太陽照常升起,就是心願落空的時候。

還有南京...

南京的每個季節我都熟悉,和每個季節也都相處的很好。

我從來不想離開這裡。現在只能安慰自己很多遍:思念家鄉的最好方式,就是去遊蕩。

南京彌散出一派慵懶的氣質和無所謂的態度,還是真正古典到骨子裡的城市。

但是表面上卻粗魯到不行,到你看到那勁兒就要拍桌子對罵一頓的那種,甚至我剛工作時去廣州都被同事鬧著教他們南京罵人的話。

所以對南京人的性格描述也是「穩中帶甩」,甩,就是很混很二的意思。

我家就住在老城南,夫子廟的秦淮河畔。秦淮河的兩岸曾經是花街柳巷,後來建成的1912酒吧區風格是民國建築,滿城都該有朦朧的風月故事才對。

但我所知道的南京朋友們都不愛去鬧吧,頂多世界盃時喝著啤酒看足球會鬧點,平時也就是去靜吧聽聽樂隊唱唱民謠那種。留在南京的人都很早結婚生小孩當了兩個娃的靠譜爸媽。

但他們明明是基本都滿口髒話張牙舞爪長大的小杆子小潘西,是接受採訪被問到「風有多大」時脫口就來一句「我蠻(南京話,意思是:馬上)飛給你看」的二貨,是最容易一煩躁起來就說「媽的呆X,老子不幹了」的壞脾氣。

所以作為一個標準老南京,我都很難對這座城市的荷爾蒙做一個妥帖的描述。想起只有梧桐、校服和說的那些很甩的話。

南京滿大街都是法國梧桐樹,聽說是為迎接孫中山奉安大典栽種,但多年後一次航拍揭開了一個南京人都知道的愛情故事:

航拍圖中滿城高聳的的梧桐呈現出項鍊的形狀,而美齡宮,是這條項鍊最中間的藍綠寶石。宋美齡說她在法國留學時最喜歡那裡的梧桐,蔣介石就把它種滿了整個城市。

80年的風雨梧桐成就了南京一個世紀的愛恨情愁。

高中放學我會騎車路過長江路,那條路兩旁是當時的人民大會堂和總統府,梧桐樹特別高樹葉特別大。放學的時候,滿街的校服在連天的樹蔭下投出少年少女們的影子,跳躍的、靈動的。

當時我和一個高瘦乾淨長著虎牙的男生放學順路一起回家,我們路上娛樂活動就是說很多甩話。

他看著是最內向正經的那種好學生了,但跟我花式吐槽他爸媽時完全不含糊,說就盼著趕緊去外地大上學。他網遊名是一個掉進錢眼裡的財迷名字叫景天,最大心願是趕緊高中畢業可以有時間研究賭博大全。

其實當一個人騎單車,沒有人在旁邊犯甩時,我是把它當賽車一樣飆,風把額前頭髮吹開總覺得特別帥。

有天早上,快到校門的過街斑馬線上,他突然出現在身後露著虎牙沖我笑,他說:「你騎得好快,我追了很久」。那刻他的姿勢可真像一棵長江路上的梧桐樹啊。我心裡咚了一聲,有那麼一點意思。

沒有人說,也沒有人說的清楚這意思是什麼意思。

後來畢業,後來他出國,寄給我一張明信片,寫著:

Dear,天天快樂,永遠幸福。

落筆是他的乳名。字很醜,但每一筆都像刻上去的。

這是我這些年第一次說起這事。很多年後當我走過了很多地方,會知道這種年紀裡的這種場景這種情緒,這種嫩芽一樣清新沒有粉紅泡泡的東西,特別的南京。

南京的女生大多不愛時髦,滿大街看過去化妝的少到可以數清。穿搭也是,隨便套了件覺得不醜的衣服蹬雙舒服的鞋子就出門。

所以倪妮剛出道那會的造型,還有奶茶同學滿身大牌的照片都會被集體diss。

也不是不愛美,是因為那種沒有所謂的性格。南京人是那種,千金難買我願意,沒的買我也懶的去找,這事連個粗口都不用爆就算了。這種。

南京的男生都會覺得南京女生少年氣十足,很難得才有少女感。但長大後他們發現,南京女生的女人味是不知道為什麼要藏起來的那種好,內心很...怎麼說呢...善良又不知拐彎,所以貞烈,而且實在,適合當賢妻良母。

她們還會在這個年代滿足你對古典愛情的很多不切實際的幻想。

我們小時候讀的很多童話其實都是給成年人看的。比如《愛麗絲夢遊奇遇記》裡安放幼稚心思的兔子洞,《小王子》裡的狐狸和玫瑰花。

在這座古樸的城裡,你擋不住每個南京人的心裡都住了一個少年。他是你的兔子洞、小狐狸和紅玫瑰。可男可女,溫柔冷靜,穩中帶甩。

南京的荷爾蒙並不明顯,你要一點一點一層一層去剝開聞到。

一顆肆意叛逆心裡守護著的認真靈魂。

你適合哪一種荷爾蒙?

這四個城市的荷爾蒙,你聞著會喜歡麼?

用力的性,無力的愛,漂泊和恪守,或多或少會講出現代年輕人的一點點內心故事。

除了和紐約剛進熱戀期可能加了層情人濾鏡,其餘三座城市還原性都滿強的。其實每座城市的氣味不能一概而論,各種矛盾交織才是真相,也是歷史和人性的集體寫生。

* 作者介紹:曾憲超,在矽谷做早期項目創投,現也在華爾街從事後期投並購。相信人類對抗AI的有力武器是呼喚感性的回歸。本文來自:黑糖可哥( ID:CoolCocooo )。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