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爱他就要了解他:与3岁孩子相处的技巧29(王璐)x

技巧1 :保證你有大量時間陪孩子

某著名週刊曾做過一項調査, 他們請一些大企業退休的CEO填寫一份問卷。 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人生可以重來, 你認為什麼是你絕對不能錯過的? 其中很多人對這個問題者賄相同的回答:一定不放棄陪伴孩子一起成長。

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快, 很多的父母在追求事業發展的同時, 犧牲了自己更多的生活時間, 他們無暇顧及孩子, 更別說給孩子更多的愛了。 當這些父母終於有一天想好好關心孩子的時候, 發現竟然無法與孩子進行溝通。 多賺些錢, 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物質條件,

這本無可厚非, 但是以犧牲與孩子的情感交流為代價又是不值得的:多花一些時間陪陪孩子, 參與孩子的成長過程才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如果沒有什麼特殊情況, 最好多和你的孩子在一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導師, 是孩子智力和創造力開發的啟蒙者, 父母給孩子帶來的歡樂是任何人都無法替代的。

在幼兒時期, 當孩子有問題需要解答, 有閑難需要幫助, 或者感到孤獨時, 他最需要父母的關愛。 實際上, 孩子對父母並沒有太過分的要求, 只是想讓父母多陪他一會兒……這個要求合理且正常, 也不會耽誤太多的時間。 只要能用幾分鐘的時間來分享他的快樂, 或陪他玩兒一會兒, 就能滿足他的需求,

也能讓你從忙碌的事務中解脫出來, 放鬆一下。

讓孩子覺得自己很重要, 並且能讓他融入生活的最好方式, 就是讓孩子參與一家人的共同活動。 大部分的孩子特別是在他們3歲剛懂事時, 會希望自己成為與父母日常活動相關的一部分:當父母做一些家務時, 讓孩子適當地參與進來吧!儘管他有時可能會把事情搞砸, 但是還有什麼比他從中獲得快樂更重要的呢?

那些自認為很忙碌的父母, 請試著把你的工作和家庭生活分開來。 即使回到家裡想再工作, 但等了你一天的孩子也會時不時地來"打擾"你一下, 你是無法全身心投入工作的, 這時為什麼不來關注一下你的孩子呢?如果你此時還是硬著頭皮把孩子晾在一邊,

孩子會感到非常沮喪。 因此, 每次下班前, 一定要儘量高效地完成當天的工作, 晚上回到家裡, 就不要再打開你的公事包:

有一位聰明的日本爸爸是這樣來解決這個問題的:在備忘錄上, 他把與孩子相處的時間永遠排在最優先的位置, 把家庭時間也排在工作日志上, 就好像安排自己的工作例會一樣。

陪伴你的孩子, 不僅僅是與孩子待在一起那麼簡單, 更要主動與孩子進行溝通, 讓孩子感覺到大人是在用心地陪伴著他, 而不是"人在心不在"。 家長陪伴孩子, 關鍵不是次數多少、時間長短的問題, 而是陪伴的品質-即使你只和孩子待在一起幾分鐘, 但只要專心致志, 也能讓孩子感覺到你對他的真實情感和關愛。

技巧2:用適合孩子的方式去瞭解孩子、關愛孩子

如果你總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孩子, 是很難和他長久地和諧相處的。 對於你的孩子來說, 用適合他的方式去瞭解他、關愛他, 才是他最需要的。

孩子是一本無字書, 父母也一樣, 而且是一本更厚、內容更豐富的書, 兩代人需要相互閱讀、相互理解, 由此才能平等地相處。

選擇適合孩子的方式去愛孩子是對孩子最好的尊重。 情感的發展是互動的, 父母瞭解孩子、尊重孩子, 反過來孩子就會尊重父母。 有人說過, 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 這句話是非常有道理的。

尊重是建立和諧親子關係的基石。 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自尊心是最敏感的, 我們要像保護荷葉上的露珠一樣珍視它。

”可是, 很多家長會無意間傷害自己的孩子, 他們常常這樣自以為是地對孩子說:"我這麼做是關心你, 你難道不知道嗎?”"為什麼我說什麼, 你都不聽呢?”想想你的那些自以為是的做法, 怎麼能讓親子關係保持和諧呢?父母事事干涉孩子, 孩子就永遠不能長大:

孩子也有自己的想法, 儘管3歲孩子在父母眼中還很小, 但他已經有了獨立的意識, 你應該給孩子更多的選擇自由, 而不是過多地干涉他的選擇。

3歲孩子對周圍的一切都感覺很新鮮, 也很樂於探索。 父母應該讓孩子自由發展, 而不是給孩子太多的限制。 在不傷害自己、不傷害別人的前提下, 孩子應該獲得更多的自由空間, 父母應該讓孩子按自己的方式去玩耍。

當然,這個自由的空間也是相對的,因為你的孩子現在還不知道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險的。你要想辦法讓孩子辨別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以及這樣要求他的原因。

當孩子做一件事時,父母儘量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他,讓他自己做決定。你可以對孩子說:"這是你自己的事,你應該自己來拿主意。”比如,天氣變冷了,你不應只顧給孩子添加衣服,可以先問問孩子:"今天天氣很冷, 你覺得應該穿什麼衣服呢?”如此堅持下去,孩子就會開動自己的小腦袋,增強自我決定的意識。

技巧3:接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發脾氣哭鬧的時候,很多家長會大聲吼道:"不准再哭!” "你看你現在的樣子,簡直難看死了!,'或者以拋棄相威脅:"如果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父母這樣做,雖然可能會使孩子即刻停止哭鬧,但同時,一種不被理解和接納的負面情緒,會連同剛才沒有得到疏導的情緒一同積壓在孩子的心裡。

如果父母想獲得孩子的理解並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愛,那麼就必須接納他的情緒,包括負面情緒。3歲孩子的年紀尚小,父母實在無法要求他自己獨立解決情緒問題,所以對於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父母應該無條件地接納與包容。這也是父母和孩子融洽相處的有效武器。

成人和孩子是很不相同的個體,不能用成人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任何感受都應該是被接納的,但某些不恰當行為必須予以糾正,否則就變成了溺愛。只有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接納了,他才能集中精力改變自己的情緒。

幫助孩子管理情緒有以下五種技巧:

1,你需要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說話,而不是敷衍地似聽非聽;

2,你要用語言或者動作來回應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對他進行提問和建議;

3,你要體會並說出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4,你可以用各種方法試圖幫孩子實現願望,而不是給他一些邏輯上合理的解釋。

5,有時候孩子不開心而且根本不想說話,此時你陪在他身邊就可以了 :

你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意味著就贊同孩子的情緒或看法,而是先接納,再想辦法改變。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他就會喜歡你、信任你,從而願意聽從你的建議或看法。

也許孩子不小心打翻了飯碗,這時他可能會變得很懊惱,此時父母可以對孩子這樣說:"還好,你只是把飯撒在桌子上了!”"要是吹口氣能復原就好了……”以此來接納孩子的懊惱情緒。孩子聽了父母的話,懊喪、緊張的心情馬上便會好轉。這時,再告訴孩子做事情的時候要小心,他自然很快就能認同父母的觀點。

認真接納孩子的感受是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的開始。只有做到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孩子才能從你這裡得到所需要的支援和信任,內心才會覺得安全和溫暖。

技巧4:允許孩子發點兒小脾氣

孩子從1歲起,就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獨立願望和反抗意識了,到丫3歲左右,孩子還是會發脾氣。雖然他長大一些了,但當他生氣、傷心時,還是會同一兩歲時一樣有情緒衝動。

為什麼會這樣呢?閑為3歲孩子已經開始萌發了自我意識,開始意識到自己具有影響周圍人和環境的力量,他希望自己的行為不受外界的干涉, 但又希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如果得不到認同,他就會用自己的小脾氣來"反抗"。

此外,3歲孩子只不過剛剛具備了一些初步的、簡單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對於周圍發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還不能很好地理解,他想要獨立,卻又做不好。在這種情況下,他也會因為達不到目的而發脾氣。

當你的孩子發脾氣時,你最好讓他適當地發洩,一定不要採取強硬態度。如果採取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對於脾氣大的孩子來說無異于火上澆油,而對於膽小的孩子來說,則會讓他變得更加膽小怕事。

在應對3歲孩子因為某些目的沒有達到(比如,想要吃更多的糖果,跑到危險場所去玩兒等)而發脾氣時,千萬不要對孩子妥協,否則會留下隱患:以後,他就能摸透大人的心理,掌握一套規律:只要先撒嬌,再糾纏, 最後向大人發一通脾氣鬧一番,什麼目的都能達到,比如,如果孩子因為不想收拾玩具而大聲尖叫,你就隨他去了;他因為不能在付款之前吃到超市里的糖果而拳打腳踢,而你想讓他安靜,"就這一次"對他妥協了……然而, 你的這些讓步是在告訴孩子,尖叫是個不錯的方法,所有的規矩都可以通過發脾氣來改變。你大概並不希望他這麼想吧?

孩子年紀小,自製力差,一般情況下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閑此,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要帶他換個環境,轉移他的注意力:只要度過"怒氣衝天"的那一瞬間.孩子的情緒自然就會逐漸平息。

技巧5:請蹲下來和3歲孩子溝通

請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你的3歲孩子將玩具弄得滿地都是,你想要孩子自己將玩具整理好。此時如果你一手叉著腰,一手指著地上的玩具,不耐煩地對孩子說:"你快點兒把這些玩具收起來,你看看家裡都亂成什麼樣了!”你的孩子會是什麼反應呢?有的孩子可能會表現為害怕.覺得自己好像犯了錯,不知所措,即使孩子聽從了你的命令,心黽也會感到委屈,不願意;而有的孩子可能會更加逆反,因為你居高臨下的姿態給孩子造成一種強勢的感覺,孩子根本不喜歡你的這種帶有一定強制性、命令性的教導方式。

如果父母換一種方式與孩子溝通,效果又會如何呢?首先,父母蹲下來,和孩子保持平視,孩子就不會感到有一種被威脅的感覺了:其次,父母一邊說"寶寶,我們一起把玩具收好,讓家裡變得更整潔,好不好",一邊撿起一件玩具放進盒子裡。你的孩子看到你這麼做了,他也會跟著模仿你的動作,把玩具放進盒子裡。

澳大利亞的很多父母都有轉下來和孩子說話的習慣:“有這樣一個來自澳大利亞的家庭,父母帶著一對可愛的兒女去公園玩兒,因為他們在分配玩具時出了 一點兒小小的意外,所以3歲的兒子總是搶姐姐的玩具。於是,父親磚了下來,雙手握住兒子的雙手,誠懇地說道:"親愛的,這個布娃娃是姐姐的,你不要拿姐姐的玩具好不好?”兒子看著爸爸充滿期望和鼓勵的眼神,乖乖地點了點頭,然後主動將玩具還給姐姐。

越是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就越開朗,越自信。如果父母都不尊重自己的孩子,又怎麼能期待孩子成為一個向尊自愛的人呢?

如果你總是站著面對孩子,你與孩子之間就不僅僅是存在身高上的距離,還有兩代人之間不可逾越的距離,是兩顆心之間不能溝通的距離,蹲下來,從與孩子平等的高度體會孩子的心情。當你從孩子的高度看待某些問題時,你的想法也許會改變,並會同意孩子的想法,滿足他的需求。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蹲下來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坦誠相待,幫助孩子認真對待自己的問題或缺點,改正錯誤。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蹲下來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的方法。這樣孩子就能更清楚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支持和信任,從而增強面對閑難的勇氣。當孩子獲得成功時,蹲下來摸摸他的小臉,對他豎起大拇指,說句表揚的話:"寶貝,這件事你做得太好了!”孩子從父母的目光和話語中得到肯定與鼓勵,以後會做得更好。

父母和孩子交流時,不僅身體要蹲下來,心靈也應該"蹲下來",將自己的心放到和孩子同一高度上。不能只講求形式,只是身體蹲下來,心理上卻還抱持著父母的權威和優勢。只有身體和心靈同時"蹲下來",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誠意,願意將自己的快樂和困惑與父母進行交流。

技巧6: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

3歲孩子對一切有誘惑力的物品是不是都有著深深的渴望?他們幾乎見到什麼就想要什麼,擁有了一個還想擁有另一個,他們的欲望似乎是個無底洞。這讓很多父母為之頭疼:該怎麼辦呢?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

比如,孩子剛喝過一杯牛奶,又想要吃一支冰淇淋。你可以嘗試著這樣說:"寶寶,喝完奶你的小肚子已經裝得夠滿了,再吃冰淇淋你的小肚子就會裝不下我們可以把冰淇淋留到明天再吃,好不好啊?”給你的孩子一個更好的選擇,但是需要一些時間來等待。

一般來說,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最好在3歲以後,因為3歲以前是建立孩子對身邊養育者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這時故意延遲,孩子可能會覺得你不愛他了。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延遲的次數多了,不良感受的影響不亞于心理創傷。

對3歲孩子來說,延遲滿足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樣一項實驗: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蜜雪兒對斯坦福大學幼稚園的孩子們進行了著名的糖果實驗一延遲滿足實驗。那些三四歲的孩子面臨著兩種選擇:等實驗人員回來,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你不願意等,只能拿一塊,但可以立刻拿到。十幾年後,研究者發現,那些耐心等待的兒童中學畢業後,在社會適應、自信度、處理人際關係、應對挫折、積極迎接挑戰、不輕言放棄等方面,遠遠強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兒童。

延遲滿足訓練能夠讓你的孩子懂得,並不是每一樣好東西他都一定可以擁有,即使要擁",也不是馬上就能擁有。同時,還要鍛煉孩子的忍耐力, 讓孩子明白每個願望要達成都不是很容易的,通常要經歷一些等待和挫折。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3歲,有些簡單的道理他都明白了。在進行延遲滿足時,可以把時間放得長一些,比如一周的時間或直等到他的生日那天。在等待的過程中,你的孩子也會體驗到等待願望實現的美好感覺;當願望得到滿足時,他會感到特別幸福和愉悅,對得到的禮物也會倍加珍惜:

對於3歲以後的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時需要確定一個界限。因為延遲滿足的核心是讓孩子通過等待來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果孩子能實現的願望完全沒有界限,則難免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感,這時的他基本上就沒有了自我控制能力。對這樣的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並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因此一定要確定一個界限。

在確定界限時,你一定要從具體的小事人手,越具體越好。這種"小事"不是讓孩子特別關注的事情,卻是孩子一定能做到的事情。如果你要規定孩子喝飲料的界限,可能很難取得成功,因為在飲料面前沒有幾個孩子能控制住自己,但你可以要求他在吃飯前必須洗手,孩子會很容易做到。當然,在執行滿足界限時也要有個緩衝,讓孩子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延遲滿足只限於物質上的需求,對於情感需求,你還是要多抱抱、多親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是非常愛他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延遲滿足,你要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加以判斷,決定哪個能馬上滿足,哪個需要再等等,哪個根本就不能滿足。總之,凡事不能一概而論,需要父母靈活判斷和運用。

當然,這個自由的空間也是相對的,因為你的孩子現在還不知道哪些是安全的,哪些是危險的。你要想辦法讓孩子辨別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以及這樣要求他的原因。

當孩子做一件事時,父母儘量把選擇的權利交給他,讓他自己做決定。你可以對孩子說:"這是你自己的事,你應該自己來拿主意。”比如,天氣變冷了,你不應只顧給孩子添加衣服,可以先問問孩子:"今天天氣很冷, 你覺得應該穿什麼衣服呢?”如此堅持下去,孩子就會開動自己的小腦袋,增強自我決定的意識。

技巧3:接納孩子的感受

當孩子發脾氣哭鬧的時候,很多家長會大聲吼道:"不准再哭!” "你看你現在的樣子,簡直難看死了!,'或者以拋棄相威脅:"如果你再哭,我就不要你了!”父母這樣做,雖然可能會使孩子即刻停止哭鬧,但同時,一種不被理解和接納的負面情緒,會連同剛才沒有得到疏導的情緒一同積壓在孩子的心裡。

如果父母想獲得孩子的理解並讓他感受到自己的愛,那麼就必須接納他的情緒,包括負面情緒。3歲孩子的年紀尚小,父母實在無法要求他自己獨立解決情緒問題,所以對於孩子的情緒和感受,父母應該無條件地接納與包容。這也是父母和孩子融洽相處的有效武器。

成人和孩子是很不相同的個體,不能用成人的感受代替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任何感受都應該是被接納的,但某些不恰當行為必須予以糾正,否則就變成了溺愛。只有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接納了,他才能集中精力改變自己的情緒。

幫助孩子管理情緒有以下五種技巧:

1,你需要全神貫注地傾聽孩子說話,而不是敷衍地似聽非聽;

2,你要用語言或者動作來回應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對他進行提問和建議;

3,你要體會並說出孩子的感受,而不是否定孩子的感受;

4,你可以用各種方法試圖幫孩子實現願望,而不是給他一些邏輯上合理的解釋。

5,有時候孩子不開心而且根本不想說話,此時你陪在他身邊就可以了 :

你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意味著就贊同孩子的情緒或看法,而是先接納,再想辦法改變。接納了孩子的情緒,他就會喜歡你、信任你,從而願意聽從你的建議或看法。

也許孩子不小心打翻了飯碗,這時他可能會變得很懊惱,此時父母可以對孩子這樣說:"還好,你只是把飯撒在桌子上了!”"要是吹口氣能復原就好了……”以此來接納孩子的懊惱情緒。孩子聽了父母的話,懊喪、緊張的心情馬上便會好轉。這時,再告訴孩子做事情的時候要小心,他自然很快就能認同父母的觀點。

認真接納孩子的感受是父母與孩子建立良好溝通的開始。只有做到接納孩子的各種情緒,孩子才能從你這裡得到所需要的支援和信任,內心才會覺得安全和溫暖。

技巧4:允許孩子發點兒小脾氣

孩子從1歲起,就會用發脾氣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獨立願望和反抗意識了,到丫3歲左右,孩子還是會發脾氣。雖然他長大一些了,但當他生氣、傷心時,還是會同一兩歲時一樣有情緒衝動。

為什麼會這樣呢?閑為3歲孩子已經開始萌發了自我意識,開始意識到自己具有影響周圍人和環境的力量,他希望自己的行為不受外界的干涉, 但又希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同,如果得不到認同,他就會用自己的小脾氣來"反抗"。

此外,3歲孩子只不過剛剛具備了一些初步的、簡單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對於周圍發生的形形色色的事情還不能很好地理解,他想要獨立,卻又做不好。在這種情況下,他也會因為達不到目的而發脾氣。

當你的孩子發脾氣時,你最好讓他適當地發洩,一定不要採取強硬態度。如果採取打罵的方式對待孩子,對於脾氣大的孩子來說無異于火上澆油,而對於膽小的孩子來說,則會讓他變得更加膽小怕事。

在應對3歲孩子因為某些目的沒有達到(比如,想要吃更多的糖果,跑到危險場所去玩兒等)而發脾氣時,千萬不要對孩子妥協,否則會留下隱患:以後,他就能摸透大人的心理,掌握一套規律:只要先撒嬌,再糾纏, 最後向大人發一通脾氣鬧一番,什麼目的都能達到,比如,如果孩子因為不想收拾玩具而大聲尖叫,你就隨他去了;他因為不能在付款之前吃到超市里的糖果而拳打腳踢,而你想讓他安靜,"就這一次"對他妥協了……然而, 你的這些讓步是在告訴孩子,尖叫是個不錯的方法,所有的規矩都可以通過發脾氣來改變。你大概並不希望他這麼想吧?

孩子年紀小,自製力差,一般情況下脾氣來得快,去得也快,閑此,在孩子發脾氣的時候,你要帶他換個環境,轉移他的注意力:只要度過"怒氣衝天"的那一瞬間.孩子的情緒自然就會逐漸平息。

技巧5:請蹲下來和3歲孩子溝通

請想像這樣一個場景:你的3歲孩子將玩具弄得滿地都是,你想要孩子自己將玩具整理好。此時如果你一手叉著腰,一手指著地上的玩具,不耐煩地對孩子說:"你快點兒把這些玩具收起來,你看看家裡都亂成什麼樣了!”你的孩子會是什麼反應呢?有的孩子可能會表現為害怕.覺得自己好像犯了錯,不知所措,即使孩子聽從了你的命令,心黽也會感到委屈,不願意;而有的孩子可能會更加逆反,因為你居高臨下的姿態給孩子造成一種強勢的感覺,孩子根本不喜歡你的這種帶有一定強制性、命令性的教導方式。

如果父母換一種方式與孩子溝通,效果又會如何呢?首先,父母蹲下來,和孩子保持平視,孩子就不會感到有一種被威脅的感覺了:其次,父母一邊說"寶寶,我們一起把玩具收好,讓家裡變得更整潔,好不好",一邊撿起一件玩具放進盒子裡。你的孩子看到你這麼做了,他也會跟著模仿你的動作,把玩具放進盒子裡。

澳大利亞的很多父母都有轉下來和孩子說話的習慣:“有這樣一個來自澳大利亞的家庭,父母帶著一對可愛的兒女去公園玩兒,因為他們在分配玩具時出了 一點兒小小的意外,所以3歲的兒子總是搶姐姐的玩具。於是,父親磚了下來,雙手握住兒子的雙手,誠懇地說道:"親愛的,這個布娃娃是姐姐的,你不要拿姐姐的玩具好不好?”兒子看著爸爸充滿期望和鼓勵的眼神,乖乖地點了點頭,然後主動將玩具還給姐姐。

越是平等民主的家庭,教育出來的孩子就越開朗,越自信。如果父母都不尊重自己的孩子,又怎麼能期待孩子成為一個向尊自愛的人呢?

如果你總是站著面對孩子,你與孩子之間就不僅僅是存在身高上的距離,還有兩代人之間不可逾越的距離,是兩顆心之間不能溝通的距離,蹲下來,從與孩子平等的高度體會孩子的心情。當你從孩子的高度看待某些問題時,你的想法也許會改變,並會同意孩子的想法,滿足他的需求。

當孩子做錯事情時,蹲下來詢問事情的來龍去脈,坦誠相待,幫助孩子認真對待自己的問題或缺點,改正錯誤。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蹲下來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的方法。這樣孩子就能更清楚地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關愛、支持和信任,從而增強面對閑難的勇氣。當孩子獲得成功時,蹲下來摸摸他的小臉,對他豎起大拇指,說句表揚的話:"寶貝,這件事你做得太好了!”孩子從父母的目光和話語中得到肯定與鼓勵,以後會做得更好。

父母和孩子交流時,不僅身體要蹲下來,心靈也應該"蹲下來",將自己的心放到和孩子同一高度上。不能只講求形式,只是身體蹲下來,心理上卻還抱持著父母的權威和優勢。只有身體和心靈同時"蹲下來",孩子才會感受到父母的誠意,願意將自己的快樂和困惑與父母進行交流。

技巧6:延遲滿足孩子的需要

3歲孩子對一切有誘惑力的物品是不是都有著深深的渴望?他們幾乎見到什麼就想要什麼,擁有了一個還想擁有另一個,他們的欲望似乎是個無底洞。這讓很多父母為之頭疼:該怎麼辦呢?最聰明的做法就是延遲滿足孩子的要求。

比如,孩子剛喝過一杯牛奶,又想要吃一支冰淇淋。你可以嘗試著這樣說:"寶寶,喝完奶你的小肚子已經裝得夠滿了,再吃冰淇淋你的小肚子就會裝不下我們可以把冰淇淋留到明天再吃,好不好啊?”給你的孩子一個更好的選擇,但是需要一些時間來等待。

一般來說,對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最好在3歲以後,因為3歲以前是建立孩子對身邊養育者的信任和親密感的關鍵時期,這時故意延遲,孩子可能會覺得你不愛他了。對這個階段的孩子來說,延遲的次數多了,不良感受的影響不亞于心理創傷。

對3歲孩子來說,延遲滿足會給他們帶來什麼樣的好處呢?我們先來看這樣一項實驗:

20世紀60年代,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教授沃爾特,蜜雪兒對斯坦福大學幼稚園的孩子們進行了著名的糖果實驗一延遲滿足實驗。那些三四歲的孩子面臨著兩種選擇:等實驗人員回來,你可以得到更多的糖果;如果你不願意等,只能拿一塊,但可以立刻拿到。十幾年後,研究者發現,那些耐心等待的兒童中學畢業後,在社會適應、自信度、處理人際關係、應對挫折、積極迎接挑戰、不輕言放棄等方面,遠遠強於那些不能等待的兒童。

延遲滿足訓練能夠讓你的孩子懂得,並不是每一樣好東西他都一定可以擁有,即使要擁",也不是馬上就能擁有。同時,還要鍛煉孩子的忍耐力, 讓孩子明白每個願望要達成都不是很容易的,通常要經歷一些等待和挫折。

一般來說,孩子到了3歲,有些簡單的道理他都明白了。在進行延遲滿足時,可以把時間放得長一些,比如一周的時間或直等到他的生日那天。在等待的過程中,你的孩子也會體驗到等待願望實現的美好感覺;當願望得到滿足時,他會感到特別幸福和愉悅,對得到的禮物也會倍加珍惜:

對於3歲以後的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時需要確定一個界限。因為延遲滿足的核心是讓孩子通過等待來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果孩子能實現的願望完全沒有界限,則難免會強化孩子的自我中心感,這時的他基本上就沒有了自我控制能力。對這樣的孩子進行延遲滿足訓練,並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因此一定要確定一個界限。

在確定界限時,你一定要從具體的小事人手,越具體越好。這種"小事"不是讓孩子特別關注的事情,卻是孩子一定能做到的事情。如果你要規定孩子喝飲料的界限,可能很難取得成功,因為在飲料面前沒有幾個孩子能控制住自己,但你可以要求他在吃飯前必須洗手,孩子會很容易做到。當然,在執行滿足界限時也要有個緩衝,讓孩子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延遲滿足只限於物質上的需求,對於情感需求,你還是要多抱抱、多親親孩子,讓孩子感受到你是非常愛他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延遲滿足,你要對孩子提出的要求加以判斷,決定哪個能馬上滿足,哪個需要再等等,哪個根本就不能滿足。總之,凡事不能一概而論,需要父母靈活判斷和運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