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天津何以超越北平成为北方首位的城市?

近代以前, 天津以軍事重鎮和漕運樞紐為主要職能, 轉運南糧供給北京需求。 在政府一度開放海禁的時期, 天津的港口優勢亦有所凸顯。 但廣州“獨口通商”政策的推行, 使其對外貿易受到極大限制。 開埠通商後, 天津再度成為中國北方的對外貿易中心。 海外市場的開拓、近代工業品的大量輸入、近代貿易公司的廣泛參與, 加速了天津商貿的近代化。

天津火車站情景

1881年唐山—胥各莊鐵路通車後, 鐵路在華北地區獲得空前發展, 逐漸形成運輸網路。 作為北寧鐵路的中樞和津浦鐵路起點的天津, 由於“扼六路(京漢、京奉、京綏、正太、津浦、青濟)之中心”,

成為“滿、蒙、直、豫、山、陝、甘、新物產之總出納地, 世界貨殖之一大灌輸場”。 這一發展態勢, 使鐵路成為聯絡華北內地、天津和海外各國的主要紐帶, 進而推動了天津貿易市場的國際化。

天津一角

在區域貿易領域, 由於1932—1936年間, 棉花、羊毛、蛋產、生熟皮貨等在華北運至天津銷往外洋的商品中名列前茅, 糖和石油製品在各國進口轉銷華北各地商品中居於前列, 因此這裡以棉花、羊毛、蛋產、生熟皮貨、糖和石油製品為例, 論述鐵路在天津貿易市場國際化進程中的作用。

隨著貿易範圍的拓展和貿易額的增長, 鐵路運量所占份額亦與日俱增。 鐵路剛修通時, 其運量約占20%。 1905年京漢鐵路全線竣工後,

鐵路運量上升到44%, 內河運量則下降到51%, 形成平分秋色之勢。 “一方面河川貿易將要有漸次被鐵路蠶食之勢;另一方面, 河川貿易之所以還能夠維持其勢力, 就在於它的運費低廉以及在河川沿岸有許多著名的城市及生產地區。 ”

天津員警署老照片

運量份額的不斷攀升表明, 鐵路已經取代內河航運, 成為聯結華北內地與國外市場的主要紐帶, 由此推進了作為聯結點的天津市場的國際化。

隨著天津近代工業的發展和外國進口工業品的激增, 麵粉、棉紗、火柴、糖、煤油、汽油等近代工業產品, 成為天津與華北各省間貿易的重要組成部分。 上述工業產品經由鐵路運銷冀、魯、豫、晉、察、綏、陝等省, 成為天津商貿近代化的又一顯著特徵。

總之, 作為北方首位的天津, 是在開埠後依靠內陸航運、鐵路及海運而迅速成長起來的。 通過較早在華北地區建築的鐵路線, 大批農產品及礦產品源源不斷地運至天津, 或為工業消耗, 或轉運出口海外或上海, 而大批由天津進口的工業品及其他物品, 也通過交通運輸網路四散至華北四省、東北地區和西北數省, 天津成為帶動華北經貿轉型的重要領軍城市。 北京、石家莊、濟南、唐山、秦皇島、鄭州、太原、張家口等地, 均是天津的中端市場和在經貿上的附屬城市。

張憲文、張玉法主編:《中華民國專題史·第九卷》, 2015年版。

編輯: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

浙江大學近現代史碩士生 蕭宸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