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文史宴:古今中外第一考试之王,高考出分前不妨拜拜他

文/桓大司馬

這兩天就是高考出分的日子, 回想起當年出分之前的忐忑, 大司馬祝各位讀者及你們的子女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分數!今天大司馬要介紹古往今來第一個考試之王, 出分前不妨看看他的故事, 給自己鼓鼓勁。

古代的高考

古代的科舉其實更像是現代的公務員考試, 但現代的讀書人除了從政之外出路遠比古代廣闊, 不一定要參加國考, 而高考考進了什麼大學則會對眼界、專業水準、人脈和起點有諸多影響, 在現代人這裡, 高考的重要性勝過公務員考試, 足以與古代的科舉相提並論。

科舉制度成型于隋唐, 大盛于宋朝, 完善於明清, 但自從中國成為官僚國家以來, 選官不管經過什麼途徑, 都不可避免的需要經過某種測試才授官, 這種測試可以是實習, 也可以是面試, 還可以是考試, 故而考試的萌芽可以追溯到漢朝。

東漢因為地方州郡孝廉多名不副實, 漢順帝時的尚書令左雄提出“陽嘉新制”, 要求對孝廉分門別類進行考試, “諸生試家法, 文吏課箋奏”, 儒生就考他們的經學家法, 文法吏則考公文寫作, 合格的才能做官, 這是科舉考試最早的源頭。

到了南朝梁武帝時代, 因為高等士族的墮落, 梁武帝主要在次等士族和寒門子弟中選拔人才, 其中對寒門子弟的獎拔措施就是開設五館, 每館專研一部儒家經典,

寒門子弟有才能的可以入學, 國家包辦食宿, 只要能精通一部經書, 通過相關考試, 不論是什麼出身, 都可具備做官資格, 這與科舉已經十分相似了。

科舉的奠基人——梁武帝蕭衍

經過隋煬帝推出“科舉”, 天資絕頂的唐太宗看到了此法的妙處, 用權位為誘餌, 吸引天下人投身官方意識形態的競賽之中, 既獲得了高智商的人才, 也誘導他們認同官方思想, 減少了民間對政權的離心因素, 即所謂“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從此, 門閥士族把持官場的局面被部分打破, 平民擁有了突破階層的管道, 對於政權擴大執政基礎和社會階層流動都是巨大的利好, 但是將社會絕大部分人員的精力誘導到從政上, 對與政治無關的各行各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加劇了官本位社會的落地。

到了宋朝, 由於已經進入平民社會, 從宋太宗開始大幅增加科舉的錄取人數, 而且不再有世家子弟壓在科舉出身的官員頭上, 他們可以直接位極人臣, 名標青史, 王安石改革科舉以後, 以官方意識形態塑形社會的傾向更重。 元朝不重科舉, 時開時停, 到明朝建立, 以恢復唐宋文化為號召, 對唐宋時代招牌的科舉制度也進行了復興。

明朝科舉的初心

朱元璋對科舉在兩方面進行了改造, 一是確立考試形式即怎麼考, 二是確定考試範圍即考什麼。

科舉號房

考試形式上, 第一場考八股文(八股這種說法明憲宗時才流行, 但文章形式則明初已定型), 闡發儒家經典的微言大義;第二場考各種文體的公文和應用文;第三場考策論,

即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其中第一場八股文最重要, 因為如果八股文寫得不好就直接黜落, 後面兩場的卷子也不看了, 所以八股文過關, 科舉就成功了大半, 天下人開始苦練八股文。

若單說八股文的文體, 不但沒什麼問題, 而且是漢語訓練的捷徑, 八股文練到一定水準, 會給作詩詞、對聯、駢文、散文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基礎。 但朱元璋規定了八股文只能遵從朱熹《四書》注的思想(朱熹沒有注過經書可參考若干其他人的注), 半點不得違背, 這就大大的禁錮了讀書人的思想, 抹殺了華夏文明的無限可能性。

南宋以來, 朱熹的影響力越來越大, 在元朝他的《四書集注》已經成為學官的教材,

元朝也有針對《四書》的考試“經疑”, 但答案不一定要局限于程朱的注解, 可以自行發揮甚至質疑, 實際上是鼓勵思想爭鳴。 朱元璋卻規定只准按程朱的思想來答題, 不得有其他想法, 這種思想禁錮連蒙元都不如, 別說宋朝了。

有人可能會認為人類不需要思想, 只要有飯吃就行, 所以朱元璋禁錮思想沒問題。 實際上只有穴居人才不需要思想, 沒有思想的解放和哲人的探索, 人類不但文化上不會有任何成就, 科技上也會因為無法擺脫巫術、宗教和權威的束縛而不會有任何騰飛。 沒有思想, 歐洲不會有文藝復興和產業革命, 也不會有改革開放。

雖然在考試思想上與歷史洪流、人類社會為敵, 不過在考試制度上, 明朝還是十分完善的。雖然舉人以下有不少笑料,但通過多次考試,一路過關斬將而來到達進士這個級別的,確實都是文化精英,我們的主人公也是從這一路槍林彈雨中殺出來的奇跡。

中華考神橫空出世

在明朝,一個老百姓想要考上進士,要經過六次考試,對比報考人數和錄取率,其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的難度比今日的國考更高。

首先,每年二月,各縣舉行縣試,知縣主持,通過者可參加府試,第一名稱“縣案首”;當年四月舉行府試,知府主持,通過者可參加道試(清朝稱院試),第一名稱“府案首”;每三年舉行兩次道試,在省城考試,由學政官員主持,通過者脫離童生,成為“生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秀才”,有了功名在身,成為士大夫階層的一員,具備了免除徭役、見知縣不跪等特權,其中成績優異的“廩生”,國家還會按月發給糧食,第一名稱為“道案首”。這三場合稱“童試”,是科舉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就是全國精英參加、競爭更激烈的鄉試、會試、殿試了。鄉試三年舉辦一次,在省城考試,只有秀才和監生、貢生等通過各種方式取得資格的人才可以報考,主考官由皇帝欽派,通過者稱為“舉人”,理論上具有了做官的權利,其中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三四五名稱“經魁”,第六名稱“亞魁”。

會試在鄉試的次年舉辦,在京城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欽命主考官,只有舉人和國子監監生可以報考,通過者成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考上貢士,基本上進士資格就跑不了了,之後的殿試只是定排名,基本上不黜人。殿試在皇宮中舉辦,考官推薦十份卷子給皇帝,由皇帝挑選一甲即前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這三人稱“進士及第”;然後會挑三分之一的人賜“進士出身”,是為二甲;剩下的人賜“同進士出身”,是為三甲。

如果一個人在考試中先後取得鄉試頭名“解元”、會試頭名“會元”、殿試頭名“狀元”,稱之為“三元及第”,這樣的人可以算是考試之王,歷史上總共有十幾個,明朝有兩個,其中一個是我們之前介紹過的商輅商閣老。

另外還有一種比“三元及第”更變態的“六元及第”,就是縣試、府試、道試(院試)中都得了“案首”,然後鄉試得“解元”,會試得“會元”,殿試得“狀元”,六次考試都取得頭名。這樣的人可以說是考試王中王,歷史上有兩個,分別是明朝的黃觀和清朝的錢棨,但錢棨在童試和鄉試中多次落榜,六個第一來得不連貫,47歲才考上狀元,而黃觀則是從第一場開始,一口氣得了六個第一,27歲就當上了狀元,比錢棨更勝一籌。

中華考神黃觀

所以說,黃觀可以稱為考試界的萬王之王,尊他為考試之神也不過分,時人稱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商輅是商三元,他就是黃六首,但是他的名氣為什麼不夠大呢?因為他的資料被人有意銷毀了,銷毀的人就是明成祖朱棣。

獨夫也無法抹殺的榮光

黃觀,字伯瀾(一字尚賓),池州貴池人,其父黃古因家貧還不起貸款,入贅許家做了贅婿,生的孩子要跟許家姓,所以黃觀一開始叫許觀。在中國古代,贅婿的社會地位極低,黃觀的童年肯定不會太美好,但是他自己勤奮學習,加上有一個好老師黃冔(xú)的教導,使他夙慧早成。

黃冔是元朝的翰林待制,儒學和文學水準俱佳,而且還是一位堅持原則的忠直之士。當明軍攻克元朝的首都大都時,黃冔因身為士林清選,跳井自殺,為元朝殉難。黃冔從知識和為人兩方面指導了黃觀,黃觀不但從他那裡學到了科舉知識,而且立志也要做忠臣義士。

經過六場考試,黃觀一路過關斬將,在宮殿中答朱元璋防禦蒙古之策,大得朱元璋歡心,被欽點為狀元,六元及第,從此官運亨通,十幾年後做到禮部侍郎,請求恢復黃姓成功,做忠臣之前先做了孝子。

朱元璋死後,黃觀作為他留給建文帝的人才之一,與方孝孺等人一起得到建文帝重用。建文初年,藩王強大,窺伺王位,燕王朱棣入朝,傲慢無禮,想依仗叔父的身分不拜建文帝,黃觀當廷怒斥朱棣,主張公共場合要守君臣之禮,私人場合再談叔侄之情,朱棣對此懷恨在心,靖難之戰開打後,黃觀更是對朱棣這種亂臣賊子的行為深惡痛絕,寫檄文痛駡朱棣。建文四年,朱棣放棄與南軍糾纏,率孤軍長驅直入,突襲南京,南軍陣腳大亂,連戰連敗,黃觀又為建文帝到安徽等地募兵救駕,更被朱棣所恨。

攻下南京後,朱棣開出文職奸臣榜,黃觀名列第六位。對於這些反對他的士大夫,朱棣不但要殺,而且要辱,把黃觀的妻子翁氏許配給象奴為妻,翁氏寧死不屈,率全家投水而死,黃觀聽聞京師失陷,建文帝不知所蹤,至羅刹磯穿朝服向建文帝方向叩拜之後,投水而死,追捕者只撈到了他的帽子。

聽聞黃觀死訊,朱棣餘怒未消,用草紮成人形,戴上黃觀的帽子一寸寸鍘歲,還滅其九族,連他的朋友都被充軍不少,唯有其弟黃覯攜其幼子逃脫。朱棣還革除了黃觀的科舉功名,剝奪了他六元及第的榮譽。

黃觀的悲慘遭遇只是建文忠臣的一個縮影。比他悲慘的還大有人在,誅九族這都是標配不在話下了,像痛駡朱棣的方孝孺在九族之外還殺學生、朋友,誅滅十族;行刺朱棣的景清被剝皮實草,碎輒骨肉;濟南讓朱棣吃足了癟的鐵鉉被割掉耳鼻,煮熟了讓他吃下去,然後寸磔骨肉,骨架放進鍋裡油炸;黃子澄、齊泰、鐵鉉的妻女被發放到教坊司做雞,生的女兒繼續做雞。

除了用成王敗寇為朱棣辯護的流氓之外,不會有人認為他們真有什麼罪行,他們唯一的罪行就是忠義,朱棣不是跟這些人為敵,而是跟忠義為敵。同樣當亂臣賊子,唐太宗不計前嫌重用魏征、王珪,宋太祖錯殺韓通悔之無及,比朱棣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朱棣出於合法性脆弱的恐懼,也出於人格的卑劣,幹出這樣天怒人怨的事情,他和他的後代也就只能用利益來誘使他人出力,不配享有忠臣義士在利益之外額外的效忠。

但是,權勢終究無法長久的與人心為敵。即便朱棣兇焰滔天,在他孫子明宣宗時,就有人偷偷的為黃觀立祠,暗中祭祀;明神宗萬曆帝時,正式為黃觀平凡,官方為黃觀修建黃公祠、狀元坊、衣冠塚,其夫人翁氏則留下“血影石”的傳說,可見公道自在人心。

對於靖難功過,我以為總結得最好的是濟南大明湖畔鐵公祠的對聯:

湖尚稱明,問燕子龍孫,不堪回首;

公真是鐵,惟景忠方烈,差許同心。

鐵公遺像

朱棣篡位後,主打“繼承祖制”的口號,恢復洪武前期的惡政,使明朝轉型失敗,其制度拖累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亦即“燕(燕王)子龍孫”,對明朝滅亡不無影響。而鐵鉉的忠肝義膽,則萬古長存,與景清(景忠)、方孝孺(方烈)以及黃觀一起,成為華夏文明寶貴的精神財富。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明朝還是十分完善的。雖然舉人以下有不少笑料,但通過多次考試,一路過關斬將而來到達進士這個級別的,確實都是文化精英,我們的主人公也是從這一路槍林彈雨中殺出來的奇跡。

中華考神橫空出世

在明朝,一個老百姓想要考上進士,要經過六次考試,對比報考人數和錄取率,其千軍萬馬走獨木橋的難度比今日的國考更高。

首先,每年二月,各縣舉行縣試,知縣主持,通過者可參加府試,第一名稱“縣案首”;當年四月舉行府試,知府主持,通過者可參加道試(清朝稱院試),第一名稱“府案首”;每三年舉行兩次道試,在省城考試,由學政官員主持,通過者脫離童生,成為“生員”,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秀才”,有了功名在身,成為士大夫階層的一員,具備了免除徭役、見知縣不跪等特權,其中成績優異的“廩生”,國家還會按月發給糧食,第一名稱為“道案首”。這三場合稱“童試”,是科舉的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就是全國精英參加、競爭更激烈的鄉試、會試、殿試了。鄉試三年舉辦一次,在省城考試,只有秀才和監生、貢生等通過各種方式取得資格的人才可以報考,主考官由皇帝欽派,通過者稱為“舉人”,理論上具有了做官的權利,其中第一名稱“解元”,第二名稱“亞元”,三四五名稱“經魁”,第六名稱“亞魁”。

會試在鄉試的次年舉辦,在京城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欽命主考官,只有舉人和國子監監生可以報考,通過者成為“貢士”,第一名稱“會元”。

考上貢士,基本上進士資格就跑不了了,之後的殿試只是定排名,基本上不黜人。殿試在皇宮中舉辦,考官推薦十份卷子給皇帝,由皇帝挑選一甲即前三名,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這三人稱“進士及第”;然後會挑三分之一的人賜“進士出身”,是為二甲;剩下的人賜“同進士出身”,是為三甲。

如果一個人在考試中先後取得鄉試頭名“解元”、會試頭名“會元”、殿試頭名“狀元”,稱之為“三元及第”,這樣的人可以算是考試之王,歷史上總共有十幾個,明朝有兩個,其中一個是我們之前介紹過的商輅商閣老。

另外還有一種比“三元及第”更變態的“六元及第”,就是縣試、府試、道試(院試)中都得了“案首”,然後鄉試得“解元”,會試得“會元”,殿試得“狀元”,六次考試都取得頭名。這樣的人可以說是考試王中王,歷史上有兩個,分別是明朝的黃觀和清朝的錢棨,但錢棨在童試和鄉試中多次落榜,六個第一來得不連貫,47歲才考上狀元,而黃觀則是從第一場開始,一口氣得了六個第一,27歲就當上了狀元,比錢棨更勝一籌。

中華考神黃觀

所以說,黃觀可以稱為考試界的萬王之王,尊他為考試之神也不過分,時人稱為“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商輅是商三元,他就是黃六首,但是他的名氣為什麼不夠大呢?因為他的資料被人有意銷毀了,銷毀的人就是明成祖朱棣。

獨夫也無法抹殺的榮光

黃觀,字伯瀾(一字尚賓),池州貴池人,其父黃古因家貧還不起貸款,入贅許家做了贅婿,生的孩子要跟許家姓,所以黃觀一開始叫許觀。在中國古代,贅婿的社會地位極低,黃觀的童年肯定不會太美好,但是他自己勤奮學習,加上有一個好老師黃冔(xú)的教導,使他夙慧早成。

黃冔是元朝的翰林待制,儒學和文學水準俱佳,而且還是一位堅持原則的忠直之士。當明軍攻克元朝的首都大都時,黃冔因身為士林清選,跳井自殺,為元朝殉難。黃冔從知識和為人兩方面指導了黃觀,黃觀不但從他那裡學到了科舉知識,而且立志也要做忠臣義士。

經過六場考試,黃觀一路過關斬將,在宮殿中答朱元璋防禦蒙古之策,大得朱元璋歡心,被欽點為狀元,六元及第,從此官運亨通,十幾年後做到禮部侍郎,請求恢復黃姓成功,做忠臣之前先做了孝子。

朱元璋死後,黃觀作為他留給建文帝的人才之一,與方孝孺等人一起得到建文帝重用。建文初年,藩王強大,窺伺王位,燕王朱棣入朝,傲慢無禮,想依仗叔父的身分不拜建文帝,黃觀當廷怒斥朱棣,主張公共場合要守君臣之禮,私人場合再談叔侄之情,朱棣對此懷恨在心,靖難之戰開打後,黃觀更是對朱棣這種亂臣賊子的行為深惡痛絕,寫檄文痛駡朱棣。建文四年,朱棣放棄與南軍糾纏,率孤軍長驅直入,突襲南京,南軍陣腳大亂,連戰連敗,黃觀又為建文帝到安徽等地募兵救駕,更被朱棣所恨。

攻下南京後,朱棣開出文職奸臣榜,黃觀名列第六位。對於這些反對他的士大夫,朱棣不但要殺,而且要辱,把黃觀的妻子翁氏許配給象奴為妻,翁氏寧死不屈,率全家投水而死,黃觀聽聞京師失陷,建文帝不知所蹤,至羅刹磯穿朝服向建文帝方向叩拜之後,投水而死,追捕者只撈到了他的帽子。

聽聞黃觀死訊,朱棣餘怒未消,用草紮成人形,戴上黃觀的帽子一寸寸鍘歲,還滅其九族,連他的朋友都被充軍不少,唯有其弟黃覯攜其幼子逃脫。朱棣還革除了黃觀的科舉功名,剝奪了他六元及第的榮譽。

黃觀的悲慘遭遇只是建文忠臣的一個縮影。比他悲慘的還大有人在,誅九族這都是標配不在話下了,像痛駡朱棣的方孝孺在九族之外還殺學生、朋友,誅滅十族;行刺朱棣的景清被剝皮實草,碎輒骨肉;濟南讓朱棣吃足了癟的鐵鉉被割掉耳鼻,煮熟了讓他吃下去,然後寸磔骨肉,骨架放進鍋裡油炸;黃子澄、齊泰、鐵鉉的妻女被發放到教坊司做雞,生的女兒繼續做雞。

除了用成王敗寇為朱棣辯護的流氓之外,不會有人認為他們真有什麼罪行,他們唯一的罪行就是忠義,朱棣不是跟這些人為敵,而是跟忠義為敵。同樣當亂臣賊子,唐太宗不計前嫌重用魏征、王珪,宋太祖錯殺韓通悔之無及,比朱棣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朱棣出於合法性脆弱的恐懼,也出於人格的卑劣,幹出這樣天怒人怨的事情,他和他的後代也就只能用利益來誘使他人出力,不配享有忠臣義士在利益之外額外的效忠。

但是,權勢終究無法長久的與人心為敵。即便朱棣兇焰滔天,在他孫子明宣宗時,就有人偷偷的為黃觀立祠,暗中祭祀;明神宗萬曆帝時,正式為黃觀平凡,官方為黃觀修建黃公祠、狀元坊、衣冠塚,其夫人翁氏則留下“血影石”的傳說,可見公道自在人心。

對於靖難功過,我以為總結得最好的是濟南大明湖畔鐵公祠的對聯:

湖尚稱明,問燕子龍孫,不堪回首;

公真是鐵,惟景忠方烈,差許同心。

鐵公遺像

朱棣篡位後,主打“繼承祖制”的口號,恢復洪武前期的惡政,使明朝轉型失敗,其制度拖累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亦即“燕(燕王)子龍孫”,對明朝滅亡不無影響。而鐵鉉的忠肝義膽,則萬古長存,與景清(景忠)、方孝孺(方烈)以及黃觀一起,成為華夏文明寶貴的精神財富。

歡迎關注文史宴

專業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專業

熟悉歷史陌生化,陌生歷史普及化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