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競技»正文

此人留美必获诺贝尔奖,心系祖国早早归来,教出了七名两弹元勋

放棄優渥的生活條件和遠大的前程, 回到一窮二白的落後祖國, 並且將自己的全部身心投入到祖國的建設之中, 鞠躬盡瘁, 死而後已, 對於如今的我們來說是多麼不可想像的事情。 但在那個時代, 就有許許多多這樣的人, 這樣的中國脊樑, 他們用自己的力量, 為我們奠定了美好未來的基礎。 今天我想要介紹的便是這些人中的一員——盧鶴紱(fú)先生。

盧鶴紱1914年出生于遼寧瀋陽, 他家境優越, 父親是當時的交通機械專家, 與張學良私交甚好;母親投身于教育行業, 注重對他的培養。 1936年, 作為燕京大學物理系畢業生的他前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深造,

繼續研究近代物理和原子物理。 讓盧先生蜚聲物理界的, 是他在27歲時創作的博士論文轟動全球。 但因為文章涉及到原子彈機密, 所以美國政府1950年才允許其公開發表。 盧先生才華出眾, 在美國物理界前途無量, 以他的貢獻留在美國定能比楊振寧更早拿到諾貝爾獎, 但心系祖國的他無心留戀美國的大好生活, 毅然決然回到國內, 將量子力學等一系列國際前沿學科知識傳授給中國學生。

盧先生在理論物理研究方面成就斐然, 他的文章為美國曼哈頓計畫的實施做出了諸多貢獻, 而在1945年廣島原子彈事件後, 他在國際上發佈相關文章揭露原子彈秘密, 被國外稱為“中國核能之父”。

建國後, 先生通過研究, 為分子物理研究開闢了一個新方向。 他一生進取, 未曾停下對真理和科學的探索, 在81歲高齡時, 還和學生合作創作完成了一篇論文, 直接挑戰了愛因斯坦的理論。

先生同時也是教育界的一大泰斗。 1955年, 我們面臨著美國的核訛詐, 盧先生被調往北大在機密培訓班“546信箱”任教, “546信箱”裡走出了11位兩彈元勳中的7位。 原子彈成功爆炸後, 先生回到高校繼續科教事業, 直到生命終結方離開物理研究的一線。 1997年, 先生逝去, 休士頓大學、明尼蘇達大學、復旦大學相繼為他立起銅像, 世上再無斯人, 他卻永遠不會被遺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