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决定太平天国命运的一座城市:曾先后三次攻占的“武汉三镇”

1861年3月, 太平天國英王陳玉成所部攻克湖北黃州, 兵鋒直逼漢口, 結果面對英國人的干涉, 又因為安慶危在旦夕不得不撤軍而回;1861年6月, 在江西轉戰多日的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 揮師湖北攻佔湖北武昌縣, 逼近武昌, 結果在得知英王陳玉成撤軍的消息後, 也轉而在7月退入江西, 到了9月就撤回浙江。

這是太平天國存在的14年時間中, 最後一次距離武漢三鎮這麼近, 從此之後太平軍別說逼近武漢三鎮, 甚至連涉足湖北都成為一種。 雖然, 武漢三鎮與太平天國的天京有千里之遙, 但是武漢三鎮的得失, 對於太平天國來說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 地處"江北之北, 河之南, 自稱為漁米之地"的湖北, 的得失關係到太平天國整個國家的財賦稅收, 能讓"年京(天京, 今南京市)內所持以無恐者"。 另一方面, 武漢其實是關乎整個太平天國的第一道屏障, 所以太平天國幹王洪仁玕, 有言道"夫長江者號為長蛇, 湖北為頭, 安省為中, 而江南為尾。 今湖北未得, 倘安徽有失, 則蛇既中折, 其尾雖生不久"。

但是, 當陳玉成和李秀成的兩路大軍先後遠離武漢之後, 不僅宣告了1860年太平天國蘇州軍事會議上決策的"第二次西征"的戰略任務徹底失敗。 同時, 也宣告了太平天國再一次奪回武漢三鎮的作戰企圖宣告破產。 讓從1853年定都天京以來, 就一直處於戰略防禦局面的太平天國,

局勢更加危急。

摧枯拉朽, 20天攻佔武漢三鎮

其實, 太平軍對於武漢三鎮再熟悉不過, 這是太平軍攻克的第一座省會級城市。 從1851年金田起義以來, 太平軍雖然也是一路披荊斬棘, 攻克了諸如永安、嶽州等一系列清軍控制的城鎮, 但是面對桂林、長沙這樣的省會一級城市, 太平軍往往是鎩羽而歸, 尤其是長沙城下還折損了西王蕭朝貴, 對於太平天國日後的發展影響尤為深遠。 所以, 太平天國幾乎是一路行軍, 一路被清軍圍追堵截。 直到1852年太平軍在湖南先後攻克了益陽、嶽州之後, 得到了稍許的喘息之機, 同時在獲取了清軍遺留的大批輜重之後, 又獲得了補充軍力的良機。 更為關鍵的是, 太平軍利用這個階段建立起了一支屬於自己的水師,

雖然這支水師不過是岳陽的5000船戶, 以及他們所駕馭的小舟。 但是, 就是這樣聊勝於無的水師, 終於讓太平軍獲得了水陸並進的能力。

到了1852年12月22日, 太平軍逼近了武漢三鎮, 其中水軍抵達武昌城外的鸚鵡洲, 陸路部隊駐紮武昌東門外。 此時, 防守武漢三鎮的清軍大約1.5萬人左右。 其中的主力是原本駐守在武昌周邊的3000餘軍隊, 以及由總兵常祿、王錦繡帶領的千餘人從湖南趕到援兵, 不過這千人是用繩索吊入城中的。 另外, 招募洞庭湖漁戶2000余人為漁勇, 招募湖南木幫壯勇2000人, 招募當當地練勇1400人, 各種團練近萬人。 此時的太平軍, 雖然號稱水陸大軍近10萬, 但是多有老弱婦孺, 真正的作戰兵力不過幾萬人。

不過, 由於一路征戰, 此時的太平軍已是百戰精兵, 更兼有水陸兩路大軍。 武漢的清軍不敢再城外作戰, 全部撤入城中, 嬰城固守。 而且, 太平軍在永安建立起的"五軍主將制"和"軍師負責制"也在發揮巨大作用。 尤其是以楊秀清為首的太平軍的軍事指揮高層, 經過1年多的歷練也逐漸在成熟了起來。 12月26日, 太平軍對武昌城發起了第一強攻。 在清軍的防守下, 太平軍無功而返。 但是, 由於清軍在清除武昌週邊據點時, 放火焚燒了很多民居, 結果當地百姓向太平軍提供了清軍詳細的城防佈局。 於是, 東王楊秀清命令太平軍用鐵索連巨舟的方法搭建了兩座浮橋:一道從漢陽鸚鵡洲至武昌白沙洲;一道從漢陽南岸嘴至武昌大堤口。

讓太平軍可以從兩翼對武昌城發起攻擊。 就在太平軍對武昌城的圍攻部署完成之際, 清廷的援軍到了。

一路從廣西追蹤到武漢三鎮的向榮來了。 這支清軍最後的機動部隊, 在抵達武漢附近, 由於向榮不敢孤軍深入, 所在的柏木嶺附近駐紮下來。 在彙集了和春、秦定三、馬龍等各路援軍之後, 清軍開始向武昌城進發, 意圖與武昌城內的清軍建立聯繫, 形成內外呼應之勢, 迫使太平軍解圍而退。 但是, 當清軍進至長虹橋、洪山一線時, 撞到了一道結結實實的牆上。 這道長牆, 是與太平軍修建浮橋同時進行的, 為的就是阻擊尾隨而至的清軍。 經過激戰之後, 清軍雖然在長虹橋等處遭遇挫折, 但是攻佔了城外的一處制高點--洪山, 距離武昌城僅僅只有3裡之遙。很有可能遭遇清軍反包圍的太平軍,立即開始對洪山發起了反擊。面對太平軍的瘋狂反撲,害怕孤軍深入被太平軍包圍的清軍,主動後撤。清軍的解圍在實際上宣告了失敗,而太平軍對武昌城最後的攻擊則即將展開。

由於在12月26日的初次進攻中,遭遇到了挫折的太平軍深知採用強攻不僅很難攻克武昌城,只能增加不必要的傷亡。於是,出身燒炭工人的東王楊秀清,想到了利用土工作業,放置炸藥,轟塌城牆的方式進行攻擊。而且,此時太平軍不僅有出身於兩廣燒炭工人的"老兄弟",還在湖南招募了"掘煤夫二千餘人",組建了一支專門負責土工作業的"土營",主要負責"私挖地道,暗置地雷,以轟城牆"的任務。當然,能讓太平軍更進行"炸藥爆破"的條件是,太平軍在嶽州獲得了當年吳三桂儲存的大批火器和炸藥,保證了太平軍有充足的炸藥可用。

於是,太平軍選擇在被太平軍完全控制的城西地區進行土工作業,而進行爆破作業的目標就是"文昌門"。為了避免清軍發現,太平軍土營在距離城牆較遠的地方開始了挖掘作業。太平軍土營,在黑暗,潮濕的地下,掘開三條地道。經過晝夜施工,很快挖到了武昌城下之時,被埋在地下的一排木樁擋住去路。於是太平軍掄開大斧,劈開木樁,最終將地道徹底挖通。不過,,面對城基厚達20米的武昌城,如何能一舉轟塌城牆,讓太平軍戰士們犯難了。最後,太平軍戰士找來幾口棺材,把炸藥包往裡面裝滿,形成了"原始的集束炸彈",然後拖到文昌門下的地道中。1853年1月11日,武昌城文昌門下的爆破裝置安裝完畢,攻城部隊也開始集結。1853年1月12日,趁著清晨的雨露,清軍酣睡未醒之時,太平軍戰士點燃了藥信。隨著幾聲巨響,"文昌門城頹二十餘丈",早已枕戈待旦的林鳳祥、李開芳、黃玉昆、羅大綱等人率部從城牆缺口殺入城中,一舉攻克了武昌城。

太平軍第一次攻克武漢三鎮之後,立即大肆擴充兵力,在短短的時間裡,聚集了近50萬大軍。然後在1853年2月9日離開武昌,一路席捲了九江、安慶、蕪湖等重鎮,於3月8日進遞江寧。到了3月19日,太平軍就攻克江甯,定都於此,改名"天京"。

不過,曾經佔領並控制20餘日的武漢三鎮,除了在撤離時留下近千名太平軍戰士進行掩護之外,沒有留下一兵一卒,選擇了放棄這座重鎮。

第一次西征,反復爭奪武漢三鎮

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之後,就立即面臨著清軍的圍追堵截。

雖然,楊秀青等人號稱太平軍擁有百萬之眾,太平天國佔據"天下十之六、七"。但其實,太平軍所控制的區域不過是天京周圍很小的一塊地盤。而且,由於清軍很快就建立起了江北、江南兩座軍事堡壘,如同兩把"鉗子"夾住了天京城。所以,天京就像一座被圍困的孤城,形式岌岌可危。於是,在東王楊秀清主持下,太平天國先要以圍魏救趙的形式,打破清軍的合圍。於是,太平軍以林鳳祥、李開芳等人為首,率所部2萬餘人進行北伐。而對於克屏障天京的長江中上游地區,楊秀清則在1853年5月19日,派出了胡以晃、賴漢英等人率所部2萬多人進行西征。

士氣正旺的太平軍,在胡以晃和賴漢英等人的率領下,很快就在6月10日,攻克長江上游的重鎮安慶。由於安慶對於拱衛天京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於是西征的太平軍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胡以晃親自率兵,駐紮在拱衛天京的屏障--安慶;另一路則有賴漢英帶領曾天養、林啟榮等人進入江西。很快就攻克了彭澤、湖口、南康、吳城鎮等地,為太平天國在上游爭取到了一塊不大不小的迴旋空間。不過,此時太平軍的兵力使用已達極限,所以對江西省會南昌進行圍攻的作戰中,連續攻擊90餘日而不能攻克。為了擴大戰果,也為了爭取在上游佔據更有利的局面,東王楊秀清先後派出了國宗石祥禎和韋俊二人,率兵進行支援。而此二人,也成為西征軍實際的領導者。

石祥禎和韋俊到來後,首先是撤去了對南昌的圍困,開始繼續向西對湖北發起攻擊。雖然西征軍在南昌城下90餘人徒勞無功,但是由於兩位國宗親率援兵到來,讓太平軍依舊保持著旺盛的鬥志。所以,很快就在10月進至田家鎮附近並佔據了半壁山,與武昌同知勞光泰、安徽巡撫江忠源所率領的清軍遭遇。由於太平軍有居高臨下的優勢,於是在10月15日,西征軍1萬大軍水陸同時發起攻擊。結果,勞光泰率領的水軍居然不戰而逃,反而將江忠源所部也一同衝擊的潰散。大獲全勝的太平軍,幾乎兵不血刃的佔領了黃州、武昌縣等地。並於10月20日,攻克漢口、漢陽,如果再攻下武昌,那麼太平軍就能第二次佔領武漢三鎮。

此時的武昌城,兵不過3000,而且由於太平軍第一次攻克武漢之後,帶走了近百萬兩白銀。所以,此時的武昌城不僅沒有時間去募集團練,更沒有錢去募集團練。就在武昌危如累卵之時,太平天國戰略進行了調整,開始對安徽加強進攻,意圖鞏固天京上游皖北,同時還派出了翼王石達開主持西征作戰。於是,湖北前線的近4萬太平軍主力東歸,與翼王石達開一起開始了對皖北的經略。剩下的太平軍戰士,一部分渡江開始對武昌城進行襲擾,另一部分則開始在湖北其他地區籌集糧草。所以,並沒有立即對武昌城發起攻擊,反而在11月6日放棄了漢口和漢陽等地,退守黃州,等待援兵。

不過,太平軍在皖北作戰任務很快就宣告勝利,先後攻佔了廬江、六安、潛山等州縣。到了1854年1月,太平軍攻克廬州,曾經在蓑衣渡一戰重創太平軍,並用火炮擊中南王馮雲山的安徽巡撫江忠源也在此戰中殉命。從此,安徽二十二個州縣盡在太平軍掌握之中,成為南京以西有力的保衛屏障。在鞏固了安徽的據點之後,太平軍再一次整頓兵力殺向了湖北。而這一次,剛剛大獲全勝,士氣正旺,兵力雄厚的太平軍,首先面對的是湖廣總督吳文鎔的軍隊。

就在太平軍鞏固了皖北調兵遣將準備再次西征之際,湖廣總督吳文鎔也率領著一支餘5000人左右的水陸大軍在1月19日,逼近了黃州。這支約4000名陸軍,以及湖北按察使唐樹義率領的小型炮船水師,在距離黃州25裡的地方安營紮寨。雖然,在2月初,與駐守黃州的太平軍進行了幾次小規模接觸戰,討了一些便宜。但是,讓吳文鎔沒想到的是,2月12日就被太平軍包圍,並發起了猛攻。由於太平軍人數眾多,同時附近鄉民又充當嚮導,太平軍一舉攻克清軍13座營壘,吳文鎔在亂軍中自殺。這下,湖北防線洞開,太平軍一鼓作氣在2月16日第三次攻佔漢口漢陽,再一次逼近了武昌城。

不過,此時的太平軍沒有採取以往的強攻策略,而是採用了"剪除羽翼,完成合圍"的戰術。在國宗韋俊的率領下,太平軍先後佔領崇陽、通城、通山、嘉魚、大冶、咸寧等地。這一輪作戰之後,不僅完全隔絕了武昌城與外界的聯繫,而且震懾了清軍的援軍。清廷所派的援兵借紛紛故不敢接近武昌,湖廣總督台湧統兵2000人坐守德安按兵不動;陝西提督桂明則藉口乘馬跌傷,也是裹足不前。只留下裡無糧台,外無救兵的武昌孤軍。而且,此時的這支孤軍由於缺少糧餉,毫無士氣可言,沒有任何"困獸猶鬥"之餘勇。讓人感覺到太平軍形成了"甕中捉鼈"之勢。

到了1854年6月26日,陳玉成率領500人逼近武昌城牆,借助黑夜的掩護,突然向城牆上開槍射箭進行佯攻,鬧了個不亦樂乎。而混入城中作內應的太平軍士兵在武昌城內開始縱火,於是武昌城亂成一鍋粥。就在此時,陳玉成則率領精銳小分隊在另一個方向,利用繩索攀爬到城牆上,這支精銳敢死隊一面展開大旗高呼"天兵進城"了,一面派人搶佔城門,打開城門放大部隊進城。清軍搞不清有多少太平軍進城,於是紛紛奪路而逃,而太平軍則從東門殺入武昌城,第二次攻佔了武昌。

太平軍第二次攻佔武昌之後,雖然已認識到武漢三鎮對於太平天國的重要性。但是,由於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對於天京的威脅太大,於是太平軍主力再次東歸,只留下石鳳魁、黃再興、陳玉成等率所部人馬駐守衛武昌。為了奪回武漢三鎮,湖廣總督楊霈親自上陣,率領各路清軍一萬餘人對武漢三鎮進行反擊。同時,曾國藩編練日久,士氣正旺的湘軍,也是水陸並進逼近武漢三鎮。1854年10月12日,各路湘軍對漢陽和武昌城同時發起攻擊,寡不敵眾的太平軍經過兩日血戰不得不撤出武漢三鎮。10月14日,被太平軍控制了近百天的武漢三鎮,再次陷落。

武漢三鎮的得而復失,讓太平天國上下感到了震驚。在經過一段時間兵力的集結之後,太平天國南北兩路再次向武漢三鎮殺來。北路,由燕王秦日綱和太平軍的名將羅大綱率領,而南路則由國宗韋俊率領。太平軍北路軍進展迅速,1855年1月開始進軍,到了2月23日太平軍再度攻佔了漢口、漢陽,從江北與武昌城形成對峙。南路軍雖然出發較晚,但是到了3月上旬,就已經逼近武昌城。在太平軍南北兩路大軍的打擊下,清軍潰不成軍,甚至湖廣總督楊霈也不敢進入武昌城,帶著殘兵敗將逃到了德安府。二武昌城,只剩下不到2000清軍進行防禦。1855年4月3日,在太平軍南北兩路大軍的攻擊下,武昌城第三次被太平軍攻佔。這也是太平軍第三次攻佔武漢三鎮,也是最後一次攻佔武漢三鎮。

為了鞏固武漢三鎮,太平天國在武漢積極修建防禦工事,部署軍隊。清廷也集結了10省兵力,準備隨時反撲。雙方從1855年11月開始,圍繞著武漢三鎮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雖然清軍一度逼近武昌城下,但是在太平軍堅決的反擊下,湘軍也是損失慘重。甚至湘軍大將羅澤南也在1856年4月,被反擊的太平軍擊成重傷,傷重不治而亡。不過,就在雙方激戰正酣之時,天京事變發生。結果,翼王石達開回師天京,韋俊帶兵撤出武漢三鎮。

或許,石達開和韋俊沒想到的是,太平軍這次失去武漢三鎮之後,再也沒能重新回來。

第二次西征,圍魏救趙的戰略的失敗

天京事變,太平軍早期的領導層幾乎全部覆滅,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朝輝被殺,翼王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形式,尤其是天京上游的重要據點,九江被攻破,安慶被包圍。

為了扭轉被動的局面,1860年,太平天國在蘇州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採用圍魏救趙的策略,進行第二次西征。不過,此時太平軍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勃勃朝氣,各種王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軍閥,即便是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久經沙場的軍事將領,也難以掌控這種複雜局面。更為嚴重的是,與第一次西征相比,太平軍水師在與湘軍水師的交戰中,早已被全部焚毀,無法形成水陸並進之勢。於是,忠王李秀成提出,在經營一段時間新奪取的江蘇、浙江等富庶之地,然後再"取百萬買置西火輪二十個",然後水陸並進向西進發。可惜,這個老成持重的意見被否定了。

在天王洪秀全的催促下,1860年秋季英王陳玉成從江北出發、忠王李秀成從江南出發,統率大軍沿長江兩岸向曾國藩所部的湘軍的後方重鎮--武漢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箱形攻勢。甚至忠王李秀成一度逼近湘軍在祁門的大營,曾國藩甚至都要自殺。但是,無論局勢如何危急,清軍依然沒有放棄對安慶的圍攻。於是,也就出現了本文開始的情況,太平軍的南北兩路大軍,在距離武漢三鎮咫尺之遙時,選擇了撤退。

從此之後,太平軍的戰略防禦之勢再也無法扭轉,雖然在這個階段太平軍也取得過諸如三河鎮大捷這樣的勝利。但是,整個太平天國的命運,似乎已經隨著武漢三鎮的失去,變得如雨打浮萍一般,不由自己掌握了。

距離武昌城僅僅只有3裡之遙。很有可能遭遇清軍反包圍的太平軍,立即開始對洪山發起了反擊。面對太平軍的瘋狂反撲,害怕孤軍深入被太平軍包圍的清軍,主動後撤。清軍的解圍在實際上宣告了失敗,而太平軍對武昌城最後的攻擊則即將展開。

由於在12月26日的初次進攻中,遭遇到了挫折的太平軍深知採用強攻不僅很難攻克武昌城,只能增加不必要的傷亡。於是,出身燒炭工人的東王楊秀清,想到了利用土工作業,放置炸藥,轟塌城牆的方式進行攻擊。而且,此時太平軍不僅有出身於兩廣燒炭工人的"老兄弟",還在湖南招募了"掘煤夫二千餘人",組建了一支專門負責土工作業的"土營",主要負責"私挖地道,暗置地雷,以轟城牆"的任務。當然,能讓太平軍更進行"炸藥爆破"的條件是,太平軍在嶽州獲得了當年吳三桂儲存的大批火器和炸藥,保證了太平軍有充足的炸藥可用。

於是,太平軍選擇在被太平軍完全控制的城西地區進行土工作業,而進行爆破作業的目標就是"文昌門"。為了避免清軍發現,太平軍土營在距離城牆較遠的地方開始了挖掘作業。太平軍土營,在黑暗,潮濕的地下,掘開三條地道。經過晝夜施工,很快挖到了武昌城下之時,被埋在地下的一排木樁擋住去路。於是太平軍掄開大斧,劈開木樁,最終將地道徹底挖通。不過,,面對城基厚達20米的武昌城,如何能一舉轟塌城牆,讓太平軍戰士們犯難了。最後,太平軍戰士找來幾口棺材,把炸藥包往裡面裝滿,形成了"原始的集束炸彈",然後拖到文昌門下的地道中。1853年1月11日,武昌城文昌門下的爆破裝置安裝完畢,攻城部隊也開始集結。1853年1月12日,趁著清晨的雨露,清軍酣睡未醒之時,太平軍戰士點燃了藥信。隨著幾聲巨響,"文昌門城頹二十餘丈",早已枕戈待旦的林鳳祥、李開芳、黃玉昆、羅大綱等人率部從城牆缺口殺入城中,一舉攻克了武昌城。

太平軍第一次攻克武漢三鎮之後,立即大肆擴充兵力,在短短的時間裡,聚集了近50萬大軍。然後在1853年2月9日離開武昌,一路席捲了九江、安慶、蕪湖等重鎮,於3月8日進遞江寧。到了3月19日,太平軍就攻克江甯,定都於此,改名"天京"。

不過,曾經佔領並控制20餘日的武漢三鎮,除了在撤離時留下近千名太平軍戰士進行掩護之外,沒有留下一兵一卒,選擇了放棄這座重鎮。

第一次西征,反復爭奪武漢三鎮

太平天國建都"天京"之後,就立即面臨著清軍的圍追堵截。

雖然,楊秀青等人號稱太平軍擁有百萬之眾,太平天國佔據"天下十之六、七"。但其實,太平軍所控制的區域不過是天京周圍很小的一塊地盤。而且,由於清軍很快就建立起了江北、江南兩座軍事堡壘,如同兩把"鉗子"夾住了天京城。所以,天京就像一座被圍困的孤城,形式岌岌可危。於是,在東王楊秀清主持下,太平天國先要以圍魏救趙的形式,打破清軍的合圍。於是,太平軍以林鳳祥、李開芳等人為首,率所部2萬餘人進行北伐。而對於克屏障天京的長江中上游地區,楊秀清則在1853年5月19日,派出了胡以晃、賴漢英等人率所部2萬多人進行西征。

士氣正旺的太平軍,在胡以晃和賴漢英等人的率領下,很快就在6月10日,攻克長江上游的重鎮安慶。由於安慶對於拱衛天京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於是西征的太平軍決定分兵兩路,一路由胡以晃親自率兵,駐紮在拱衛天京的屏障--安慶;另一路則有賴漢英帶領曾天養、林啟榮等人進入江西。很快就攻克了彭澤、湖口、南康、吳城鎮等地,為太平天國在上游爭取到了一塊不大不小的迴旋空間。不過,此時太平軍的兵力使用已達極限,所以對江西省會南昌進行圍攻的作戰中,連續攻擊90餘日而不能攻克。為了擴大戰果,也為了爭取在上游佔據更有利的局面,東王楊秀清先後派出了國宗石祥禎和韋俊二人,率兵進行支援。而此二人,也成為西征軍實際的領導者。

石祥禎和韋俊到來後,首先是撤去了對南昌的圍困,開始繼續向西對湖北發起攻擊。雖然西征軍在南昌城下90餘人徒勞無功,但是由於兩位國宗親率援兵到來,讓太平軍依舊保持著旺盛的鬥志。所以,很快就在10月進至田家鎮附近並佔據了半壁山,與武昌同知勞光泰、安徽巡撫江忠源所率領的清軍遭遇。由於太平軍有居高臨下的優勢,於是在10月15日,西征軍1萬大軍水陸同時發起攻擊。結果,勞光泰率領的水軍居然不戰而逃,反而將江忠源所部也一同衝擊的潰散。大獲全勝的太平軍,幾乎兵不血刃的佔領了黃州、武昌縣等地。並於10月20日,攻克漢口、漢陽,如果再攻下武昌,那麼太平軍就能第二次佔領武漢三鎮。

此時的武昌城,兵不過3000,而且由於太平軍第一次攻克武漢之後,帶走了近百萬兩白銀。所以,此時的武昌城不僅沒有時間去募集團練,更沒有錢去募集團練。就在武昌危如累卵之時,太平天國戰略進行了調整,開始對安徽加強進攻,意圖鞏固天京上游皖北,同時還派出了翼王石達開主持西征作戰。於是,湖北前線的近4萬太平軍主力東歸,與翼王石達開一起開始了對皖北的經略。剩下的太平軍戰士,一部分渡江開始對武昌城進行襲擾,另一部分則開始在湖北其他地區籌集糧草。所以,並沒有立即對武昌城發起攻擊,反而在11月6日放棄了漢口和漢陽等地,退守黃州,等待援兵。

不過,太平軍在皖北作戰任務很快就宣告勝利,先後攻佔了廬江、六安、潛山等州縣。到了1854年1月,太平軍攻克廬州,曾經在蓑衣渡一戰重創太平軍,並用火炮擊中南王馮雲山的安徽巡撫江忠源也在此戰中殉命。從此,安徽二十二個州縣盡在太平軍掌握之中,成為南京以西有力的保衛屏障。在鞏固了安徽的據點之後,太平軍再一次整頓兵力殺向了湖北。而這一次,剛剛大獲全勝,士氣正旺,兵力雄厚的太平軍,首先面對的是湖廣總督吳文鎔的軍隊。

就在太平軍鞏固了皖北調兵遣將準備再次西征之際,湖廣總督吳文鎔也率領著一支餘5000人左右的水陸大軍在1月19日,逼近了黃州。這支約4000名陸軍,以及湖北按察使唐樹義率領的小型炮船水師,在距離黃州25裡的地方安營紮寨。雖然,在2月初,與駐守黃州的太平軍進行了幾次小規模接觸戰,討了一些便宜。但是,讓吳文鎔沒想到的是,2月12日就被太平軍包圍,並發起了猛攻。由於太平軍人數眾多,同時附近鄉民又充當嚮導,太平軍一舉攻克清軍13座營壘,吳文鎔在亂軍中自殺。這下,湖北防線洞開,太平軍一鼓作氣在2月16日第三次攻佔漢口漢陽,再一次逼近了武昌城。

不過,此時的太平軍沒有採取以往的強攻策略,而是採用了"剪除羽翼,完成合圍"的戰術。在國宗韋俊的率領下,太平軍先後佔領崇陽、通城、通山、嘉魚、大冶、咸寧等地。這一輪作戰之後,不僅完全隔絕了武昌城與外界的聯繫,而且震懾了清軍的援軍。清廷所派的援兵借紛紛故不敢接近武昌,湖廣總督台湧統兵2000人坐守德安按兵不動;陝西提督桂明則藉口乘馬跌傷,也是裹足不前。只留下裡無糧台,外無救兵的武昌孤軍。而且,此時的這支孤軍由於缺少糧餉,毫無士氣可言,沒有任何"困獸猶鬥"之餘勇。讓人感覺到太平軍形成了"甕中捉鼈"之勢。

到了1854年6月26日,陳玉成率領500人逼近武昌城牆,借助黑夜的掩護,突然向城牆上開槍射箭進行佯攻,鬧了個不亦樂乎。而混入城中作內應的太平軍士兵在武昌城內開始縱火,於是武昌城亂成一鍋粥。就在此時,陳玉成則率領精銳小分隊在另一個方向,利用繩索攀爬到城牆上,這支精銳敢死隊一面展開大旗高呼"天兵進城"了,一面派人搶佔城門,打開城門放大部隊進城。清軍搞不清有多少太平軍進城,於是紛紛奪路而逃,而太平軍則從東門殺入武昌城,第二次攻佔了武昌。

太平軍第二次攻佔武昌之後,雖然已認識到武漢三鎮對於太平天國的重要性。但是,由於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對於天京的威脅太大,於是太平軍主力再次東歸,只留下石鳳魁、黃再興、陳玉成等率所部人馬駐守衛武昌。為了奪回武漢三鎮,湖廣總督楊霈親自上陣,率領各路清軍一萬餘人對武漢三鎮進行反擊。同時,曾國藩編練日久,士氣正旺的湘軍,也是水陸並進逼近武漢三鎮。1854年10月12日,各路湘軍對漢陽和武昌城同時發起攻擊,寡不敵眾的太平軍經過兩日血戰不得不撤出武漢三鎮。10月14日,被太平軍控制了近百天的武漢三鎮,再次陷落。

武漢三鎮的得而復失,讓太平天國上下感到了震驚。在經過一段時間兵力的集結之後,太平天國南北兩路再次向武漢三鎮殺來。北路,由燕王秦日綱和太平軍的名將羅大綱率領,而南路則由國宗韋俊率領。太平軍北路軍進展迅速,1855年1月開始進軍,到了2月23日太平軍再度攻佔了漢口、漢陽,從江北與武昌城形成對峙。南路軍雖然出發較晚,但是到了3月上旬,就已經逼近武昌城。在太平軍南北兩路大軍的打擊下,清軍潰不成軍,甚至湖廣總督楊霈也不敢進入武昌城,帶著殘兵敗將逃到了德安府。二武昌城,只剩下不到2000清軍進行防禦。1855年4月3日,在太平軍南北兩路大軍的攻擊下,武昌城第三次被太平軍攻佔。這也是太平軍第三次攻佔武漢三鎮,也是最後一次攻佔武漢三鎮。

為了鞏固武漢三鎮,太平天國在武漢積極修建防禦工事,部署軍隊。清廷也集結了10省兵力,準備隨時反撲。雙方從1855年11月開始,圍繞著武漢三鎮展開了激烈的拉鋸戰。雖然清軍一度逼近武昌城下,但是在太平軍堅決的反擊下,湘軍也是損失慘重。甚至湘軍大將羅澤南也在1856年4月,被反擊的太平軍擊成重傷,傷重不治而亡。不過,就在雙方激戰正酣之時,天京事變發生。結果,翼王石達開回師天京,韋俊帶兵撤出武漢三鎮。

或許,石達開和韋俊沒想到的是,太平軍這次失去武漢三鎮之後,再也沒能重新回來。

第二次西征,圍魏救趙的戰略的失敗

天京事變,太平軍早期的領導層幾乎全部覆滅,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朝輝被殺,翼王石達開出走。太平天國面臨著更為嚴峻的形式,尤其是天京上游的重要據點,九江被攻破,安慶被包圍。

為了扭轉被動的局面,1860年,太平天國在蘇州召開軍事會議,決定採用圍魏救趙的策略,進行第二次西征。不過,此時太平軍早已沒有了往日的勃勃朝氣,各種王爺形成了大大小小的軍閥,即便是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久經沙場的軍事將領,也難以掌控這種複雜局面。更為嚴重的是,與第一次西征相比,太平軍水師在與湘軍水師的交戰中,早已被全部焚毀,無法形成水陸並進之勢。於是,忠王李秀成提出,在經營一段時間新奪取的江蘇、浙江等富庶之地,然後再"取百萬買置西火輪二十個",然後水陸並進向西進發。可惜,這個老成持重的意見被否定了。

在天王洪秀全的催促下,1860年秋季英王陳玉成從江北出發、忠王李秀成從江南出發,統率大軍沿長江兩岸向曾國藩所部的湘軍的後方重鎮--武漢發動了一次大規模的箱形攻勢。甚至忠王李秀成一度逼近湘軍在祁門的大營,曾國藩甚至都要自殺。但是,無論局勢如何危急,清軍依然沒有放棄對安慶的圍攻。於是,也就出現了本文開始的情況,太平軍的南北兩路大軍,在距離武漢三鎮咫尺之遙時,選擇了撤退。

從此之後,太平軍的戰略防禦之勢再也無法扭轉,雖然在這個階段太平軍也取得過諸如三河鎮大捷這樣的勝利。但是,整個太平天國的命運,似乎已經隨著武漢三鎮的失去,變得如雨打浮萍一般,不由自己掌握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