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教育»正文

古人为何多把玉作为传家之宝,而从来不用金银等物品呢?

都說黃金有價玉無價, 當黃金可以作為貨幣在市面上流通的時候, 玉卻被人珍藏著。 在很多古裝劇中, 一些大家族中可以證明家主身份, 決定財物歸屬權的往往是一塊玉符, 這塊玉符就作為傳家之寶代代傳承。 而代表著中國歷史上皇帝正統性的傳國玉璽, 更是來自於一塊名為和氏璧的玉石。 為什麼我國古代歷史上都把玉當作傳家之寶而不是黃金呢?

這是由我國特有的“玉文化”所決定的。 在西周時期, 不同形狀的玉就開始作為區分貴族身份等級的一種標誌。 春秋戰國時期, 因為打磨過的玉所特有的潔白的光澤,

被諸多貴族喜歡, 被人拿來比作君子之德。

如《詩經》裡說,“言念君子,溫其如玉”, 而孔子還賦予了玉11種美德, 並且把這些美德和君子所具備的品德做了對應。 又比如發生在春秋戰國時期, 關於和氏璧的故事天下皆知, 後來秦始皇的傳國玉璽就是出自於和氏璧, 玉從此是成了封建王朝最高權利的象徵。

秦漢時期, 開始出現大量的神仙故事, 人人都開始尋求長生, 玉就被視為容納天地間一絲精氣的容器, 不但可以超越生死, 還可以溝通鬼神, 具有了一定的宗教色彩。 人們開始相信真正的寶玉可以使人長壽, 活人佩戴可以辟邪, 屍體佩戴可以不腐不爛。 玉的神性使漢朝開始出現陪葬用的金縷玉衣。

隨著漢朝獨尊儒家, 人們從玉的光澤, 形狀, 顏色等多方面來比較, 玉漸漸的成了君子“德”的象徵。 形容品貌好的男子, 往往要用上一句“溫潤如玉”。

唐代官員佩戴的玉帶也是等級分明, 不到三品鬥沒資格帶。 而宋以後得朝代, 玉帶除了皇子和親王, 只有一品大員才能佩戴, 玉的身份再次被提高。

現在我們用“寧為玉碎, 不為瓦全”來形容愛國的民族氣節;用“化金戈為玉帛”的來描述化敵為友。 三千年的玉石文化使我們對玉有著特殊的感情。

而黃金從出現以來, 先是成為奢侈品。 到了冶煉業發達的唐朝, 青銅的產量得到迅猛發展, 黃金白銀開始成為高額貨幣, 在流通中使用, 數量雖然不像其他物品那麼普及, 但也比較常見。

但是玉石隨著開採,

高品質的玉石越來越少, 因此古人才會把被皇帝使用的玉璽稱為國之重器, 所以很多大家族會把品質好的玉作為傳家之寶而代代相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