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娛樂»正文

乾貨∣電影攝影綜合指導

來源|導演與製片

攝影指導(DoP)或DP就是總攝影師。 他們與導演合作, 並讓一個故事活躍在銀幕上。 在現場, 他們是僅次於導演的令人尊敬且富有創意的人。 如果把導演比做總統, 那攝影指導是副總統。 世界上許多優秀的攝影指導隸屬于美國電影攝影師協會。

攝影指導幾個部門, 不過他們首先是攝影組的負責人, 該部門的幾個職位都負責攝像機的安置和拍攝。 攝影指導管理置景和電控部門(G&E;), 他們主要負責提供攝影機所需的電力、燈光以及輔助設備。

不同於其他在拍攝現場的創造性工作, 攝影指導所有工作都可以被一步步分解。

你或許無法理解導演的某個決定, 但通過認真觀摩電影, 研究每一幀畫面, 你可以將攝影指導工作條分縷析。 你不僅看得到攝影機的運動, 演員表演的調度, 你還可以解析如何布光甚至精確地估計在什麼地方用了什麼鏡頭, 輔助設備是使用穩定器還是滑軌。

攝影機與鏡頭

電影攝影師的職責之一是選擇攝影機。 請記住, 你對攝影機的選擇將影響劇組其他每一個關於設備的決策——膠片機還是數位機, 鏡頭的類型、攝影機的設置, 以及其他輔助設備。

攝影機的選擇成百上千, 容易讓人無從入手。 攝影機的選擇受限於製片預算。 但即使預算龐大, 也不意味著最貴的就是最好的。 預算還兼顧了其他眾多項目。

用膠捲還是用記憶卡?你需要多少個鏡頭?許多人認為, 從長遠計, 錢花在鏡頭上比花在攝影機上更有用, 這種說法也很有道理。

選擇攝影機可以從技術方面考慮, 但不僅限於此。 敘事性才是決定因素。 《火星救援》製作預算超過1億美元, 但用得最頻繁的設備是GoPro, 價值在500美元左右。 劇組選擇GoPro並不是因為它的性能,而是因為它最適合表達這個故事。

如果你想讓某個畫面比實際看起來更寬廣, 那麼就需要正確地挑選攝影機。 《蝙蝠俠:黑暗騎士》的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和攝影師沃利·菲斯特決定用IMAX攝影機拍攝主要的動作場面。 這又是一個基於故事做出的決定, 但在技術上讓他們實現了拍攝大幅畫面的想法。

膠片還是數位

選擇攝影機並非易事, 因為選擇太多了。 用數碼機還是膠片機?雖然膠片攝影機的統治地位延續幾十年, 但數位攝影機感光器的技術發展令人驚歎。 對普通觀眾來說, 他們看不出一部電影是用數字機還是膠片機拍攝的。 幾乎所有提名最佳影片的電影背後都使用了阿萊公司的攝影機, 他們兩種攝影機都生產。

(選擇攝影機)更多的是考慮充盈整個故事的畫面質感。 針對不同的專案, 不同的場景, 我儘量發覺效果最好的色調和質感。 當然, 你的拍攝畫幅也有影響。 數位攝影機特有的觀感, 比如說畫面更乾淨, 沒有膠片上運動的顆粒, 也就沒有膠片帶給人的感受。 但數字機也有自己的特色, 比如說快門。

使用膠片機時的快門角度最大只有180°。 因此在《華爾街之狼》的某些場景裡, 我使用了360°快門角度充分曝光。 兩者我都喜歡, 我喜歡膠片的景深、顆粒感。 我被它深深吸引, 但是數碼機的一些優點也令我心動。

——攝影師Rodrigo Prieto對IndeWire說

電影製作者經常陷於選擇膠片還是數字的爭論中, 但就像我們之前提到的, 敘事性才是關鍵。 許多攝影師在拍攝中用到不同類型的攝影機, 你只需要關注正確的要素。 數位攝影機的關鍵點在於編碼解碼器。 檔案格式決定了你在後期製作中, 調整素材顏色的空間。

如果你用數字攝影機拍攝, 要確保你有一名指定的數位影像工程師(DIT)。 跟膠片裝載師相同的是, DIT要管理所有錄製好的素材。 與膠片裝載師不同的是,

數位影像工程師還負責備份, 發送素材給剪輯師, 以及製作每日樣片。

攝影機的設置

在開始拍攝前, 攝影師需要考慮幾項設置。 首先要瞭解相機的動態範圍, 也就是即時捕捉光與暗的能力。 用於拍攝主要情節的攝影機動態範圍至少應包含12檔。 同時你也要注意拍攝的畫面播放速率。

畫面播放速率是膠片錄製和播放的頻率, 以每秒的畫面數來計。 行業標準是24幀/秒(24FPS), 也就是說每秒由24幅畫面組成。 這個術語來源於膠片拍攝, 但也適用於數碼機。 從技術角度再深入一點, 畫面播放速率更加適用於電視放映。

美洲及部分亞洲地區所用的標準是NTSC(美國國家電視系統委員會 )。 美國國家電視系統委員會將畫面播放速率小幅降低, 以獲得更好的播出效果。為了確定NTSC的頻率,你可以用畫面播放速率乘1000,再除1001。如果一部電影以24幀/秒的幀率拍攝,在NTSC國家的實際播放頻率是23.976幀/秒,而以30幀/秒拍攝的電影,在NTSC標準下就是29.970幀/秒。

大多數歐洲及非洲國家使用的是PAL(相交替線)標準。相交替線(歐洲電視規格)是現對於NTSC而引入的,因為在一些有極端地形和天氣的國家,NTSC的播出效果不盡如人意。PAL的清晰度比NTSC提高了20%,實際提高了幀速。一部幀速為24幀/秒的電影將提高到25幀/秒。

我們接下來簡單介紹ISO(國際標準組織)。調整ISO也就改變了相機對光的敏感度。最早的ISO標注在不同的膠捲上。在向數碼過渡的階段中,ISO現在是指攝影機感光元件捕捉到的光量。低ISO能獲得較好的畫質,高ISO會有噪點和顆粒感。

鏡頭

攝影機鏡頭與攝影機機身一起使用,用來捕捉光從而創造影像。電影製作通常使用定焦鏡頭。顧名思義,焦距固定,不同于變焦鏡頭,焦距可變。

焦距是指鏡頭與相機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以毫米計。定焦鏡頭標注了一個焦距,因為這個距離是固定的。超廣角畫面最常使用的是21mm定焦鏡頭,廣角是28mm至30mm, 50mm是標準或中景鏡頭,85mm至105mm是長焦鏡頭。

變焦鏡頭上標注了最短和最長焦距。變焦鏡頭可以拍攝焦段中任何焦距的畫面,但這並不意味著畫質也好。要獲得更好的畫質,50mm定焦鏡頭要強于變焦鏡頭的50mm焦距。

鏡頭上的另一個數字是光圈。光圈數位讓你知道鏡頭接收的光量。低數值光圈比高數值光圈捕捉更多光。

最後,你還需要瞭解鏡頭接環。幾乎所有的鏡頭生產商都會使用自己的接環,但是可以更換加速器或轉接環。佳能EF接環是目前使用最多,功能最多的一款。在大型的攝影棚,你能經常看到阿萊PL接環。接環還有許多其他類型,但這兩款最常見。

攝影機的運動

終於,攝影設置好了,鏡頭也選擇好了,現在要開始拍攝計畫了。通過觀察分鏡劇本,攝影師能把握導演的設想。分鏡劇本有很多好處,其中之一就是了解攝影機的運動和導演的筆記。

通過分鏡劇本,攝影師知道什麼時候該變焦,什麼時候該跟拍。瞭解了每一個場景要傳達的信息,就可以選擇正確的輔助設備來推動攝影機的運動。三腳架是最主要的輔助設備。如果相機需要固定——沒有任何動作,或者只要簡單的橫搖、豎搖,或變焦,三腳架就是你所需要最棒的設備。

用三腳架拍攝橫搖、豎搖和變焦是最好的。拍攝橫搖,將三腳架雲台轉左或右轉;豎搖,將雲台向上或向下;變焦,將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用使用相機上的推近或拉遠功能。如果你使用的是定焦鏡頭,那三腳架需要固定在推軌上來實現推近拉遠,這就不再是簡單的變焦拍攝了,而是推軌變焦。

典型的推軌是帶有滾輪的平臺沿著一套軌道運動。攝像師站在推軌上獲得平穩拍攝,它經常用來實現跟拍鏡頭。推軌並不一定是昂貴的在軌道上的小車,許多攝影師都用日常設備創造出推軌的替代品。

推軌鏡頭是指朝向或背離目標移動。與放大縮小不同的是,推軌鏡頭焦距不變,而是相機自身移動。如果針對目標做左右移動,那麼正確的術語是橫移(truck)。橫移和橫搖不一樣,橫搖是在一個固定的點上向左右四周轉動,橫移是推著相機左右運動。

當首批汽車被生產出來時,好萊塢是電影行業裡第一個使用該技術的。最早的軌道車是拍攝移動車的前身。現在這些設備被有科幻性的搖臂和機器臂取代,主要用來捕捉高速運動。

攝影機搖臂

說到搖臂,是另一個重要的攝像輔助設備。攝像機固定在搖臂上,從高處或遠處拍攝人物。吊臂有上百種不同類型。有些帶有供攝影師操作相機的平臺,有些是數碼控制。吊臂經常被用來拍攝垂直的上升或下降鏡頭。不過現在吊臂經常被航拍器或獨立製作代替。

最後我們不得不提手持穩定器。自從第一個穩定器——斯坦尼康出現在上世界70年代,幾乎產生了一個新的行業。斯坦尼康是將穩定器通過彈簧吊臂掛在攝影師胸前實現的。負重的穩定器能夠維持平衡,彈簧吊臂可以消除壓力和運動。穩定器使電影產業革新,因為它讓攝影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跟隨目標進行拍攝。

穩定器徹底地改變了跟拍方式。跟拍是保持一定距離跟蹤某一運動。從前,跟拍只能在推軌上移動。自從有了穩定器,攝影師的跟拍可以不受地理限制。這種新型跟拍鏡頭最早並且最經典的實踐是《洛基》,其中樓梯爬行的標誌性一幕。

過去幾年,穩定器經歷了技術變革。現在,只要有平衡架,攝影師跑步拍攝時負重更輕,同時大平衡架的價格大幅降低,任何階段的攝影師都值得擁有。

構圖

電影構圖是攝影師的名片。觀眾對電影拍攝的理解就是他們看到的電影的模樣,他們從不考慮攝影機、鏡頭選擇,以及布光。他們認為拍攝藝術不過就是畫面構圖,不過我要為他們說句話,構圖的確是電影最終呈現的決定性因素。

構圖可能是我們討論最多的話題。我們不僅會簡單地分解攝影師所使用的標準畫面,也會時不時地回顧,深入挖掘每一個鏡頭。

大遠景

大遠景鏡頭展示人物所處的環境。它主要突出範圍,距離和地點。大遠景鏡頭通常從遠處拍攝,作為定場鏡頭,特別用於描寫環境,或大型建築外觀。

中遠景

焦點通常在環境而非人物身上。這種畫面叫做四分之三畫面,顯然是因為取景範圍只有人物的四分之三。中遠景也用來奠定基調,顯示人物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全景

全景鏡頭取景範圍是人物全身。這些鏡頭主要向觀眾展示人物所處環境,空間,顯示範圍、距離和地點。

中景

中景是指取景範圍在人物腰部以上的畫面。可以認為是表現人物的鏡頭,因為在取景方式上好像是觀眾和人物在對話。這也是採訪中多使用中景的原因,是大家經常看到的敘事性鏡頭。

中近景

中近景是指人物胸部到頭部的畫面。有時候也叫做頭部像。重點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但是他們的肢體語言應該為整體構圖做補充

特寫

特寫鏡頭的取景僅僅是一個人物或一個物件。特寫用來表現人物的情緒,取景範圍只有面部表情,能展現非常具體細微的變化。

大特寫

大特寫取景非常有限,僅僅向觀眾展示人物或物件的突出點。整個畫面充滿了某個有部分的特點,比如人物的眼睛或嘴。

這些鏡頭是每部電影的基本構成部分。攝影師在這些鏡頭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相機角度做出創造性的變化,比如用荷蘭角製造出變形或非自然的感覺;用低角度拍攝加強某種氛圍或使人物顯得高大。有許多其他拍攝技巧都是構建在這些基礎取景方式之上的。

布光

光線能直接影響電影的最終呈現,因此光控部門由攝影指導直接負責。以下是布光基礎知識的提綱。

光色,計量單位開爾文(K),以絕對溫標測量。K值越低,光線顯得越紅。燭光色溫最低,範圍在1000K-1900K之間。

K值升高,依次轉變為黃光、白光,和藍光。白熾燈和鹵素光的色溫約在2500K-3000K。日光約在5600K左右。晴朗的藍天色溫在10000K。

光源類型

光源有很多類型,但就拍攝電影來說,你應該熟知鎢絲燈、HMI(高強度氣體放電燈)、螢光和LED燈。當然也別忘記太陽。

鎢絲燈呈現橘色,色溫約在3200K。燈泡需要電源,時間長會發熱,還會變暗,通常用於室內照明,外加一個藍膠遮罩可以創造日光。

高強度氣體放電燈是在拍攝現場使用最多的。HMI的發光效率是傳統白熾燈泡的四倍。這種燈有使用危險,因此建議攝影師雇一位專業的燈光師幫助。HMI燈放射出的紫外線是藍色。

發光二極體(LED)在小型拍攝現場使用較多。白色LED燈使用最多,實際上LED燈有多種顏色。二極體主要提供定向燈光,但在發光量上非常有限。

三點式布光

三點式布光是拍攝視頻的基本布光方法。從這個名稱就能知道,你需要三個光源。請注意,我說的是三個光源,不是三盞燈。如果你願意,可以將太陽作為其中一個光源,不過三點式布光主要運用於室內。

最主要的光線來源稱為主光。主光光線從主體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直接照射,決定畫面的整體感覺。第二束光是輔助光,用較柔和的光線照射人物或主要物件。如果主光位於右前方,那麼輔助光將位於左前方。輔助光應始終位於主光的另一側。第三束光是背景光,顧名思義,位於主體背後。這束光線主要是為了將主體與背景隔離開,製造主體周圍的輪廓,因此也叫輪廓光。

記住,三點式布光法僅僅是個開始。作為一名攝影師,你要學著打破常規,製造出最好的效果。比如關掉幾盞燈,或多打開幾盞。你也可以變換燈的位置,製造出高位主光和低位元主光。你也可以使用手電筒或火炬製造出頗受歡迎的鏡頭眩光。

以獲得更好的播出效果。為了確定NTSC的頻率,你可以用畫面播放速率乘1000,再除1001。如果一部電影以24幀/秒的幀率拍攝,在NTSC國家的實際播放頻率是23.976幀/秒,而以30幀/秒拍攝的電影,在NTSC標準下就是29.970幀/秒。

大多數歐洲及非洲國家使用的是PAL(相交替線)標準。相交替線(歐洲電視規格)是現對於NTSC而引入的,因為在一些有極端地形和天氣的國家,NTSC的播出效果不盡如人意。PAL的清晰度比NTSC提高了20%,實際提高了幀速。一部幀速為24幀/秒的電影將提高到25幀/秒。

我們接下來簡單介紹ISO(國際標準組織)。調整ISO也就改變了相機對光的敏感度。最早的ISO標注在不同的膠捲上。在向數碼過渡的階段中,ISO現在是指攝影機感光元件捕捉到的光量。低ISO能獲得較好的畫質,高ISO會有噪點和顆粒感。

鏡頭

攝影機鏡頭與攝影機機身一起使用,用來捕捉光從而創造影像。電影製作通常使用定焦鏡頭。顧名思義,焦距固定,不同于變焦鏡頭,焦距可變。

焦距是指鏡頭與相機感光元件之間的距離,以毫米計。定焦鏡頭標注了一個焦距,因為這個距離是固定的。超廣角畫面最常使用的是21mm定焦鏡頭,廣角是28mm至30mm, 50mm是標準或中景鏡頭,85mm至105mm是長焦鏡頭。

變焦鏡頭上標注了最短和最長焦距。變焦鏡頭可以拍攝焦段中任何焦距的畫面,但這並不意味著畫質也好。要獲得更好的畫質,50mm定焦鏡頭要強于變焦鏡頭的50mm焦距。

鏡頭上的另一個數字是光圈。光圈數位讓你知道鏡頭接收的光量。低數值光圈比高數值光圈捕捉更多光。

最後,你還需要瞭解鏡頭接環。幾乎所有的鏡頭生產商都會使用自己的接環,但是可以更換加速器或轉接環。佳能EF接環是目前使用最多,功能最多的一款。在大型的攝影棚,你能經常看到阿萊PL接環。接環還有許多其他類型,但這兩款最常見。

攝影機的運動

終於,攝影設置好了,鏡頭也選擇好了,現在要開始拍攝計畫了。通過觀察分鏡劇本,攝影師能把握導演的設想。分鏡劇本有很多好處,其中之一就是了解攝影機的運動和導演的筆記。

通過分鏡劇本,攝影師知道什麼時候該變焦,什麼時候該跟拍。瞭解了每一個場景要傳達的信息,就可以選擇正確的輔助設備來推動攝影機的運動。三腳架是最主要的輔助設備。如果相機需要固定——沒有任何動作,或者只要簡單的橫搖、豎搖,或變焦,三腳架就是你所需要最棒的設備。

用三腳架拍攝橫搖、豎搖和變焦是最好的。拍攝橫搖,將三腳架雲台轉左或右轉;豎搖,將雲台向上或向下;變焦,將相機固定在三腳架上,用使用相機上的推近或拉遠功能。如果你使用的是定焦鏡頭,那三腳架需要固定在推軌上來實現推近拉遠,這就不再是簡單的變焦拍攝了,而是推軌變焦。

典型的推軌是帶有滾輪的平臺沿著一套軌道運動。攝像師站在推軌上獲得平穩拍攝,它經常用來實現跟拍鏡頭。推軌並不一定是昂貴的在軌道上的小車,許多攝影師都用日常設備創造出推軌的替代品。

推軌鏡頭是指朝向或背離目標移動。與放大縮小不同的是,推軌鏡頭焦距不變,而是相機自身移動。如果針對目標做左右移動,那麼正確的術語是橫移(truck)。橫移和橫搖不一樣,橫搖是在一個固定的點上向左右四周轉動,橫移是推著相機左右運動。

當首批汽車被生產出來時,好萊塢是電影行業裡第一個使用該技術的。最早的軌道車是拍攝移動車的前身。現在這些設備被有科幻性的搖臂和機器臂取代,主要用來捕捉高速運動。

攝影機搖臂

說到搖臂,是另一個重要的攝像輔助設備。攝像機固定在搖臂上,從高處或遠處拍攝人物。吊臂有上百種不同類型。有些帶有供攝影師操作相機的平臺,有些是數碼控制。吊臂經常被用來拍攝垂直的上升或下降鏡頭。不過現在吊臂經常被航拍器或獨立製作代替。

最後我們不得不提手持穩定器。自從第一個穩定器——斯坦尼康出現在上世界70年代,幾乎產生了一個新的行業。斯坦尼康是將穩定器通過彈簧吊臂掛在攝影師胸前實現的。負重的穩定器能夠維持平衡,彈簧吊臂可以消除壓力和運動。穩定器使電影產業革新,因為它讓攝影師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跟隨目標進行拍攝。

穩定器徹底地改變了跟拍方式。跟拍是保持一定距離跟蹤某一運動。從前,跟拍只能在推軌上移動。自從有了穩定器,攝影師的跟拍可以不受地理限制。這種新型跟拍鏡頭最早並且最經典的實踐是《洛基》,其中樓梯爬行的標誌性一幕。

過去幾年,穩定器經歷了技術變革。現在,只要有平衡架,攝影師跑步拍攝時負重更輕,同時大平衡架的價格大幅降低,任何階段的攝影師都值得擁有。

構圖

電影構圖是攝影師的名片。觀眾對電影拍攝的理解就是他們看到的電影的模樣,他們從不考慮攝影機、鏡頭選擇,以及布光。他們認為拍攝藝術不過就是畫面構圖,不過我要為他們說句話,構圖的確是電影最終呈現的決定性因素。

構圖可能是我們討論最多的話題。我們不僅會簡單地分解攝影師所使用的標準畫面,也會時不時地回顧,深入挖掘每一個鏡頭。

大遠景

大遠景鏡頭展示人物所處的環境。它主要突出範圍,距離和地點。大遠景鏡頭通常從遠處拍攝,作為定場鏡頭,特別用於描寫環境,或大型建築外觀。

中遠景

焦點通常在環境而非人物身上。這種畫面叫做四分之三畫面,顯然是因為取景範圍只有人物的四分之三。中遠景也用來奠定基調,顯示人物與周圍環境的關係。

全景

全景鏡頭取景範圍是人物全身。這些鏡頭主要向觀眾展示人物所處環境,空間,顯示範圍、距離和地點。

中景

中景是指取景範圍在人物腰部以上的畫面。可以認為是表現人物的鏡頭,因為在取景方式上好像是觀眾和人物在對話。這也是採訪中多使用中景的原因,是大家經常看到的敘事性鏡頭。

中近景

中近景是指人物胸部到頭部的畫面。有時候也叫做頭部像。重點在人物的面部表情,但是他們的肢體語言應該為整體構圖做補充

特寫

特寫鏡頭的取景僅僅是一個人物或一個物件。特寫用來表現人物的情緒,取景範圍只有面部表情,能展現非常具體細微的變化。

大特寫

大特寫取景非常有限,僅僅向觀眾展示人物或物件的突出點。整個畫面充滿了某個有部分的特點,比如人物的眼睛或嘴。

這些鏡頭是每部電影的基本構成部分。攝影師在這些鏡頭的基礎上,通過調整相機角度做出創造性的變化,比如用荷蘭角製造出變形或非自然的感覺;用低角度拍攝加強某種氛圍或使人物顯得高大。有許多其他拍攝技巧都是構建在這些基礎取景方式之上的。

布光

光線能直接影響電影的最終呈現,因此光控部門由攝影指導直接負責。以下是布光基礎知識的提綱。

光色,計量單位開爾文(K),以絕對溫標測量。K值越低,光線顯得越紅。燭光色溫最低,範圍在1000K-1900K之間。

K值升高,依次轉變為黃光、白光,和藍光。白熾燈和鹵素光的色溫約在2500K-3000K。日光約在5600K左右。晴朗的藍天色溫在10000K。

光源類型

光源有很多類型,但就拍攝電影來說,你應該熟知鎢絲燈、HMI(高強度氣體放電燈)、螢光和LED燈。當然也別忘記太陽。

鎢絲燈呈現橘色,色溫約在3200K。燈泡需要電源,時間長會發熱,還會變暗,通常用於室內照明,外加一個藍膠遮罩可以創造日光。

高強度氣體放電燈是在拍攝現場使用最多的。HMI的發光效率是傳統白熾燈泡的四倍。這種燈有使用危險,因此建議攝影師雇一位專業的燈光師幫助。HMI燈放射出的紫外線是藍色。

發光二極體(LED)在小型拍攝現場使用較多。白色LED燈使用最多,實際上LED燈有多種顏色。二極體主要提供定向燈光,但在發光量上非常有限。

三點式布光

三點式布光是拍攝視頻的基本布光方法。從這個名稱就能知道,你需要三個光源。請注意,我說的是三個光源,不是三盞燈。如果你願意,可以將太陽作為其中一個光源,不過三點式布光主要運用於室內。

最主要的光線來源稱為主光。主光光線從主體的左前方或右前方直接照射,決定畫面的整體感覺。第二束光是輔助光,用較柔和的光線照射人物或主要物件。如果主光位於右前方,那麼輔助光將位於左前方。輔助光應始終位於主光的另一側。第三束光是背景光,顧名思義,位於主體背後。這束光線主要是為了將主體與背景隔離開,製造主體周圍的輪廓,因此也叫輪廓光。

記住,三點式布光法僅僅是個開始。作為一名攝影師,你要學著打破常規,製造出最好的效果。比如關掉幾盞燈,或多打開幾盞。你也可以變換燈的位置,製造出高位主光和低位元主光。你也可以使用手電筒或火炬製造出頗受歡迎的鏡頭眩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