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二戰時,轟炸機的機槍能否有效打擊來襲的戰鬥機?兩個字,沒用

轟炸機上通過安裝機槍來防禦戰鬥機的打擊, 這個理論產生在二戰時期, 主要是當時的戰鬥機航程短, 作戰半徑太小了, 比如從英國起飛達到德國上空, 去到時可以, 回來的就勉勉強強了, 所以就有人想加強轟炸機自身的防禦吧, 還別說並不是單單就安裝個機槍那麼簡單, 光轟炸機在不同方位安裝就有十挺左右, 機槍以50口徑為主。 轟炸機再飛行過程中採用箱式隊形, 各轟炸機相互掩護, 依靠機槍組成一個密集火力網。 那麼實戰中效果又如何哩?

總結一下吧, 就是場面還是挺壯觀的就類似于茫茫大海上看一支龐大艦艇編隊一樣,

但是實際中呀, 就兩個字概括一下, 沒用!在一開始的時候, 來襲戰鬥機確實有點懵, 我想估計是被這陣勢所嚇倒了, 但是轟炸機並不能進行精確打擊, 必須要靠達到一定數量進行飽和時覆蓋火力才行, 同時它自身機動性太差, 隊形也就很難隨著戰況而及時變換, 而數量多並且良好機動性戰鬥機很快對這種陣型找到破解方式了, 二戰時期的戰鬥機已經大部分列裝機炮了, 首先依靠機炮在轟炸機機槍以外的射程進行打擊, 然後發射火箭彈, 進行重點打擊某一架或幾架轟炸機, 對隊形進行分割, 分割完便對對落單的進行合圍, 這時候就相當狼捉羊了。

在二戰時期的轟炸機機組人員的飛行次數達到25次就可以退役了,

就是因為轟炸機的損失率太高了, 這還是有戰鬥機護航的前提下, 所以這個理論還沒實驗幾次就放棄了, 損失實在擔當不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