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孩子吃了生活的苦,就能明白學習的「甜」嗎?

「孩子不愛學習」真的是讓父母們發愁的難題。

當孩子說不愛學習的時候, 有些父母會苦口婆心的去講道理, 還有的父母認為「吃得苦中苦, 方為人上人」, 就盲目地讓孩子去體驗生活, 比如到農村去撿垃圾、去工地搬磚, 通過這樣的「吃苦教育」讓孩子明白學習的重要性。

經受一些磨礪, 無疑是孩子成長道路上的必修課。

但是, 父母一味的用「吃苦教育」告誡孩子的方式, 也存在著一些爭議:有的父母覺得孩子可以鍛煉心智, 通過苦難對比學習的輕松, 還有的父母認為這樣的方式沒有實際意義, 都流于形式對孩子沒有幫助。

在我沒有成為家庭教育從業者之前, 也覺得孩子不愛學習就是不明白生活的艱辛, 所以當大寶抱怨學習累的時候, 我都會直接帶他去老家干農活, 試圖用這樣的方式激發出孩子的學習動力, 學習之后我才發現, 簡單粗暴的「吃苦教育」,

不僅達不到想要的效果還可能導致孩子的逆反心理, 導致親子關系變差。

因為在孩子心里, 也許根本就不明白「吃苦教育」所代表的意義, 而父母也總是忽視孩子的意愿去做決定, 孩子面對父母提出要求最多也只是一種服從的感受, 久而久之跟父母之間的矛盾問題也越來越多。

所以, 針對孩子的「吃苦教育」, 家長要辯證地去看, 把握好度, 用適度的「吃苦教育」去教養孩子。

要明白「吃苦教育」不是人為設置障礙, 更不是忽視孩子的意愿任意施「虐」, 而是不主動搬開「絆腳石」, 讓孩子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以此來磨礪意志, 培養抗挫折力。

我們可以這樣做:

1、要讓孩子有吃苦的意識

可以讓孩子「勞累」一點。 我們可以讓孩子學習一些簡單的家務或是適當讓孩子干粗活和重活, 讓他們在增加生存技能的同時, 也對父母平日的的辛苦有所感悟。

有目的去培養孩子的生活技能。 初高中的孩子, 一定要加強各種生活技能培養, 讓他們有很強的動手能力, 比如家庭露營讓孩子自己動手搭建賬篷,

戶外燒烤讓孩子自己準備烤肉等等。

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批評和要求。 無規矩不成方圓, 孩子做錯了事, 我們該批評就批評而且可以嚴厲些, 重要的是讓孩子有錯誤意識和承擔責任的儀式, 久而久之, 孩子就能有自我明辨是非的能力。

2、要陪孩子一起「吃苦」

能吃苦來自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的積累, 一件件沒有妥協退讓的小事情。 比如:孩子和父母跑步, 再有十幾米就要到達預定的終點了, 孩子喘著氣不想再跑, 這個時候, 我們可以鼓勵著孩子, 一起奔到終點, 父母陪孩子一起, 也會讓他們更具有堅強的意志質量。

我們還可以帶孩子去體驗農村生活, 比如割麥子, 收稻谷, 種菜捕魚等等, 不僅僅是讓孩子感受生活氣息, 也是一種離開城市喧囂的放松。

導致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比如人際關系;老師的教學水平;學習沒有信心和動力;成績差遭受打擊放棄了學習等等, 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到孩子不愛學習的原因, 針對原因再去解決問題。

3、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吃苦」

當孩子說不想學習時,我們不要一味的就用「吃苦教育」去教育孩子,而是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可以詢問孩子:如果不想讀書的話,你想去做什麼?再根據孩子的想法帶他去經歷一些事情,都好過強硬的帶他去做所謂的「苦力」。

真正的苦是「苦其心志」、是如何強大自己的內心。

比如,在孩子遇到考試成績不理想、與同學產生矛盾等挫折時,家長如何適時加以引導和教育,幫其克服困難,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調整心態、從容應對一些棘手事件。

總之,只要我們把握好「吃苦教育」的度,所有的事情都建立在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選擇之上,經歷一些苦難也是非常有助于身心健康的,也是為了他們未來的人生旅途走的平穩順暢所做的準備。

當孩子說不想學習時,我們不要一味的就用「吃苦教育」去教育孩子,而是應該尊重孩子的意愿,可以詢問孩子:如果不想讀書的話,你想去做什麼?再根據孩子的想法帶他去經歷一些事情,都好過強硬的帶他去做所謂的「苦力」。

真正的苦是「苦其心志」、是如何強大自己的內心。

比如,在孩子遇到考試成績不理想、與同學產生矛盾等挫折時,家長如何適時加以引導和教育,幫其克服困難,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情緒管理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調整心態、從容應對一些棘手事件。

總之,只要我們把握好「吃苦教育」的度,所有的事情都建立在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選擇之上,經歷一些苦難也是非常有助于身心健康的,也是為了他們未來的人生旅途走的平穩順暢所做的準備。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