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蘇軾:真正的貧窮,是心無安處

再大的風浪也掀不起內心的波瀾。

蘇軾有個朋友叫王鞏。

在「烏臺詩案」裡, 被蘇軾牽連, 貶到賓州。

賓州偏僻荒蕪, 毒瘴遍佈, 九死一生。

王鞏的歌伎寓娘卻毅然隨行, 陪伴左右。

後來王鞏北歸, 蘇軾為他接風洗塵, 席間問寓娘:「嶺南風土應該不是很好吧?」

寓娘卻答:「此心安處, 便是吾鄉。 」

萬事萬物都在人的心裡。

一個人真正的貧窮, 是心無安處。

無論境遇如何, 若能內心安定, 不憂慮、不惶惑, 便是生活佳境。

安于理想, 立身之本

馮侖曾說:「理想特別像中藥, 雖然藥性慢, 可它解決根本問題。 」

一個人一旦心裡有了方向, 這輩子就絕不會迷茫, 不會懈怠。

無論面臨人生何種境遇, 只要理想不滅, 人就不會頹唐。

蘇軾小的時候, 跟著母親程夫人讀書。

讀到《范滂傳》的時候, 程夫人講述范滂不畏強權, 為民犧牲的故事。

小蘇軾深受感動, 立志向范滂學習, 正直廉潔, 仁心愛民。

從此之後的五十年裡, 無論得意失意, 無論荒野廟堂, 他都從未忘記。

「烏臺詩案」爆發之後, 蘇軾被貶黃州。

戴罪之身, 沒有俸祿, 一家人全靠為數不多的積蓄過活。

他見當地貧苦, 很多人因為養不起孩子, 隨便把孩子拋在荒野, 任其自生自滅。

蘇軾不忍心, 成立「育兒會」。

對收養棄嬰的農家資助一定的錢米。

他雖然是罪官, 卻努力動員士紳捐款。

自己囊中羞澀, 又沒有收入, 卻也捐了十貫的善款。

回到朝廷之後, 他又積極推動立法, 對撫養棄嬰獎賞, 對殺嬰棄嬰處罰。

神州大地, 成千上萬的嬰兒因此得以活命。

蘇軾一生最高做到禮部尚書, 距離宰相只有一步之遙。

但是他半生被貶, 漂泊不定, 身邊幾乎沒有什麼錢財。

半生窮困, 卻從不為金錢所累。

無論身處何種境遇, 他始終踐行著仁心愛民的理想。

這是儒家的底色, 是濟世救民的情懷, 也是浸入骨髓的善良。

被貶惠州的時候, 蘇軾手頭只有幾十貫。

惠州的羊肉上百文一斤, 他嫌貴, 轉頭去買了幾十文一整架的羊脊骨。

帶回家放在火上烤好了,

撒上調料, 吃得津津有味。

一百文的羊肉捨不得吃, 一千貫(100萬文)的修堤費, 蘇軾卻是眼都不眨。

惠州有一座狹長的豐湖, 東西隔絕, 交通不便。

當地一直想修一座橋, 讓兩岸百姓方便來往, 但是修堤的錢官府幾十年都沒有批下來。

蘇軾聽說之後, 找人一合計, 修堤需要三千貫。

于是賣掉了皇帝賞賜自己的犀帶, 折現一千貫, 悉數捐出。

他給弟弟寫信求援, 蘇轍日子並不寬裕, 聽說哥哥要修堤築橋, 二話沒說把皇帝的賞賜變賣, 差人送來一千貫。

兄弟二人帶頭湊足了三分之二, 當地的士紳也被動員起來, 紛紛捐款, 最終湊足了三千貫。

蘇軾把惠州人放在心上, 惠州人知恩感恩, 以夫子之禮待他。

大堤建成之日, 百姓把堤稱為蘇堤。

因為有這道「蘇堤」, 惠州人漸漸把豐湖稱為「西湖」, 意思是惠州與杭州比肩, 絲毫不差。

很多人在逆境中容易變得憤世嫉俗, 苛待他人。

慢慢變得偏執冷漠, 對他人的痛苦視而不見。

可蘇軾卻從沒怨過什麼人, 也沒恨過什麼人。

歷經人心鬼蜮, 依然用一腔赤誠, 堅守自己當初的理想。

他用一生踐行著儒家仁愛的信念, 反過來, 這份信念也成了他的庇護所。

他的善行善舉被大家看在眼裡, 無論走到哪裡, 都有人敬他, 愛他。

點滴的善意彙聚, 讓他一生不曾消沉, 不曾頹喪。

安于底線,守住人格

蘇軾一生三起三落,貶謫與升遷,是他人生的交響樂。

隨著新黨舊黨的輪替,重臣培植心腹做禦史攻擊政敵,逐漸成了朝廷慣例。

打擊異己幾乎變成了流程化的標準作業。

朝堂上的理念之爭,君子之爭,開始變成黨派之爭,利益之爭。

蘇軾第二次起復之後,朝堂裡有個叫張商英的人主動投靠。

想要給蘇軾當打手,幫他剪除異己。

誰知他話還沒說完,蘇軾就翻了臉。

蘇軾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互相攻訐傾陷豈是臣子所為?」。

然後把張商英趕了出去。

要是換成別人,面對張商英的投靠,高興都來不及。

但蘇軾是個眼裡不揉沙子的人。

是非對錯,一清如水。

不觸及底線的時候,他永遠是個好好先生,一旦觸及底線,他誰也不認。

王安石罷相之後,太皇太后啟用司馬光做宰相。

為了徹底清除王安石一黨,司馬光決議廢盡新法。

就連惠民利國的《免役法》也要一併廢除。

蘇軾不服,去政事堂與司馬光理論。

蘇軾眼裡沒有黨派,只有對錯。

新法害民,當然要廢除,但《免役法》既然利民,就必須留下。

司馬光卻不聽勸告,執意廢掉《免役法》,消除王安石一黨的影響。

蘇軾氣得罵他司馬牛,摔門出了政事堂。

也正因這事,蘇軾和舊黨有了嫌隙,導致新黨與舊黨皆不能容他。

自此埋下他一生顛沛的伏筆。

馮驥才說:「一個人只有守住底線,才能獲得成功的自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也正因這些底線,立下了每個人的人格。

人格如黃金,是一個人身上最貴重的東西。

蘇軾一生不斷被貶,但是他卻從未妥協,從未投降。

也正因此,貧困潦倒之中,他依然能吃得下,睡得著。

守住底線,守住人格,一個人才能問心無愧,活得坦坦蕩蕩。

安于簡樸,平靜從容

年輕人去拜訪一位禪師,路上看到一頭牛被拴在樹上。

牛伸著脖子想去旁邊吃草,但是轉過來轉過去,始終都夠不著。

年輕人若有所思,一見禪師,脫口就問:「為何團團轉?」

禪師說:「皆因繩未斷!」

年輕人十分驚訝,以為禪師見過那頭牛。

禪師卻說,牛被繩子束縛不能脫身,人心被欲望名利所擾無法解脫。

你說的是牛,我說的是人,事情雖然不同,但道理卻是相通的。

人內心痛苦不甘無法安定,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沒有斬斷名利的這根繩。

無法斬斷,人生自然也就無法解脫。

蘇軾被貶黃州之後,日日醉酒麻痹自己,一日夜晚歸家他在江邊說: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何時能夠忘掉這些蠅營狗茍,功名利祿,安安心心地歸于田園,做一個農夫呢?

後來他被貶到海南島。

那裡「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

他和兒子睡在樹林裡,天當被,地當床。

買不起大米,每日以芋頭充饑。

但就是這樣的境遇裡,蘇軾依然每日安眠,讀書制墨,樂此不疲。

對頭章惇雖然身居宰相,卻忙著算計這個,提防那個,搞得自己焦頭爛額,夜不能寐。

比起心裡受罪,物質上的匱乏簡直不值一提。

後來章惇倒臺,皇帝想召他回京,他卻再也不願回到那個名利場。

上書求皇帝讓他終老常州。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怎比得上明月清風,詩酒田園。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欲望越少,人越自由,越通達。

不汲汲于名利,整日算計,人生自然恬淡從容。

周國平說:「人這一輩子,能安頓好自己的心,就是一種圓滿。」

內心的成色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

心裡有志向的人,不會偏航,有原則的人,不會沉淪,知淡泊的人,不會茍且。

心有所安,縱是世間紛擾,亦能保有一份沉靜。

再大的風浪也掀不起內心的波瀾。

人生總無常,心安是歸處。

安于底線,守住人格

蘇軾一生三起三落,貶謫與升遷,是他人生的交響樂。

隨著新黨舊黨的輪替,重臣培植心腹做禦史攻擊政敵,逐漸成了朝廷慣例。

打擊異己幾乎變成了流程化的標準作業。

朝堂上的理念之爭,君子之爭,開始變成黨派之爭,利益之爭。

蘇軾第二次起復之後,朝堂裡有個叫張商英的人主動投靠。

想要給蘇軾當打手,幫他剪除異己。

誰知他話還沒說完,蘇軾就翻了臉。

蘇軾說:「道不同,不相為謀,互相攻訐傾陷豈是臣子所為?」。

然後把張商英趕了出去。

要是換成別人,面對張商英的投靠,高興都來不及。

但蘇軾是個眼裡不揉沙子的人。

是非對錯,一清如水。

不觸及底線的時候,他永遠是個好好先生,一旦觸及底線,他誰也不認。

王安石罷相之後,太皇太后啟用司馬光做宰相。

為了徹底清除王安石一黨,司馬光決議廢盡新法。

就連惠民利國的《免役法》也要一併廢除。

蘇軾不服,去政事堂與司馬光理論。

蘇軾眼裡沒有黨派,只有對錯。

新法害民,當然要廢除,但《免役法》既然利民,就必須留下。

司馬光卻不聽勸告,執意廢掉《免役法》,消除王安石一黨的影響。

蘇軾氣得罵他司馬牛,摔門出了政事堂。

也正因這事,蘇軾和舊黨有了嫌隙,導致新黨與舊黨皆不能容他。

自此埋下他一生顛沛的伏筆。

馮驥才說:「一個人只有守住底線,才能獲得成功的自我。」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底線。也正因這些底線,立下了每個人的人格。

人格如黃金,是一個人身上最貴重的東西。

蘇軾一生不斷被貶,但是他卻從未妥協,從未投降。

也正因此,貧困潦倒之中,他依然能吃得下,睡得著。

守住底線,守住人格,一個人才能問心無愧,活得坦坦蕩蕩。

安于簡樸,平靜從容

年輕人去拜訪一位禪師,路上看到一頭牛被拴在樹上。

牛伸著脖子想去旁邊吃草,但是轉過來轉過去,始終都夠不著。

年輕人若有所思,一見禪師,脫口就問:「為何團團轉?」

禪師說:「皆因繩未斷!」

年輕人十分驚訝,以為禪師見過那頭牛。

禪師卻說,牛被繩子束縛不能脫身,人心被欲望名利所擾無法解脫。

你說的是牛,我說的是人,事情雖然不同,但道理卻是相通的。

人內心痛苦不甘無法安定,絕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沒有斬斷名利的這根繩。

無法斬斷,人生自然也就無法解脫。

蘇軾被貶黃州之後,日日醉酒麻痹自己,一日夜晚歸家他在江邊說: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

何時能夠忘掉這些蠅營狗茍,功名利祿,安安心心地歸于田園,做一個農夫呢?

後來他被貶到海南島。

那裡「食無肉,病無藥,居無室,出無友,冬無炭,夏無寒泉。」

他和兒子睡在樹林裡,天當被,地當床。

買不起大米,每日以芋頭充饑。

但就是這樣的境遇裡,蘇軾依然每日安眠,讀書制墨,樂此不疲。

對頭章惇雖然身居宰相,卻忙著算計這個,提防那個,搞得自己焦頭爛額,夜不能寐。

比起心裡受罪,物質上的匱乏簡直不值一提。

後來章惇倒臺,皇帝想召他回京,他卻再也不願回到那個名利場。

上書求皇帝讓他終老常州。

蝸角虛名,蠅頭微利,怎比得上明月清風,詩酒田園。

王陽明說:「吾輩用功,只求日減,不求日增。減得一分人欲,便是復得一分天理,何等輕快灑脫,何等簡易。」

欲望越少,人越自由,越通達。

不汲汲于名利,整日算計,人生自然恬淡從容。

周國平說:「人這一輩子,能安頓好自己的心,就是一種圓滿。」

內心的成色決定了一個人的一生。

心裡有志向的人,不會偏航,有原則的人,不會沉淪,知淡泊的人,不會茍且。

心有所安,縱是世間紛擾,亦能保有一份沉靜。

再大的風浪也掀不起內心的波瀾。

人生總無常,心安是歸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