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蘇東坡45年作下的兩首詩詞:一念一嘆,寫盡人生百年

曾有讀者問過我, 為什麼世人總是把蘇東坡的一生寫得凄凄慘慘, 以他的家世和聲名而言, 比起普通人不知要好上多少?

所以這位讀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質疑:他也不過是犯了文人的通病, 「為賦新詞強說愁」罷了!

事實上, 這位讀者的話并沒有什麼錯。

在眉州故里, 蘇家是頗有恒產的, 且聲望斐然, 蘇東坡的祖母史家, 是當地的望族, 其父蘇洵雖早年不太著調, 但娶得卻是眉山首富程文英之女, 所以他才能得到時任益州知州(后升副宰相)張方平的欣賞, 把他們爺仨一同推薦給了歐陽修。

歐陽修彼時早已名滿天下, 且和梅堯臣同為京試的主考官。

就這樣三蘇父子一起上路, 趕赴汴京參加科考, 蘇東坡和蘇轍一起中第。

若不是歐陽修為了避嫌自己的門生曾鞏, 蘇東坡便是那一年的狀元郎。

不久后, 蘇母過世, 蘇東坡還鄉守孝三年, 再回京時參加制科考試, 為百年第一, 三年京察開始, 簽鳳翔府判官。

三年期滿后, 蘇東坡辭別學生董傳, 寫下那兩句名垂青史的詩:粗繒大布裹生涯, 腹有詩書氣自華。

就在蘇東坡欲大展拳腳的時候, 他的愛妻王弗和家父蘇洵又相繼過世了, 不得已, 蘇東坡回家丁憂三年。

等蘇東坡再還朝時, 王安石已經開始著手推動變法, 朝局變換, 今非昔比。

而且他和王安石政見不合, 因上疏論述王安石變法的弊端, 被王安石授意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談論他的過失。

無奈之下, 蘇東坡自請出朝, 去往杭州任通判。

自此以后, 蘇東坡就開始了漫長的轉官和貶謫生涯,

尤其是「烏臺詩案」后差點丟了性命, 因王安石為他求情, 才貶去黃州4年, 這一走就是到65歲終老, 可謂是大半生都在顛沛流離。

但換個角度看, 除了黃州團練副使4年, 其余時間蘇東坡基本都是以知州身份在位任職(市長), 期間還升翰林學士、知制誥, 知禮部貢舉, 及龍圖閣學士。

這是許多文人士子一生夢寐以求的榮耀, 若說苦, 當也不會苦到哪里去, 正如文章開頭那位讀者的質疑。

所以我總是說, 人類的悲歡并不相通, 不同階層的人, 有不同的煩惱。

想蘇東坡, 22歲便名滿京師, 包括歐陽修在內的重臣, 都幾乎斷定, 將來他是要封侯拜相、位極人臣的。

并且, 他的祖上蘇味道曾三任宰相, 是真正的名門之后, 我們用普通百姓的生活觀來衡量蘇東坡, 是無法體會出他內心曾經的糾結和痛苦的。

比如「烏臺詩案」爆發時, 朝野內外皆是「倒蘇」之聲, 這一刻他才看透人心人性;貶去黃州后, 他被勒令「本州安置, 受當地官員監視, 不得簽署公文」, 這無疑和被監禁一樣。

經歷了這一切之后,蘇東坡才逐漸看開的,沒有誰生來就是賢者、圣人。

所以他詩詞中對人生的感悟,從來不是傷春悲秋,而是處處透著人生的通透和豁達。

比如蘇母過世,蘇家兄弟守孝期滿后,蘇東坡赴鳳翔途中經由澠池,想起自己和弟弟第一次入京時的場景,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東坡這一念,便成了千古經典。因歐陽修舉薦,蘇家父子三人均獲功名,當時朝廷內外皆是非議之聲,屢屢受到排斥,所以蘇東坡對此感念頗深。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他未來會遭遇更多的磨難,我們可以粗略地列舉一下蘇東坡余生走過的那些地方:

離開鳳翔后,蘇東坡還朝,沒多久因蘇洵病逝,又回眉州故里,再還朝后沒多久就去了杭州,之后轉任密州、湖州,因一封《湖州謝上表》而遭沈括彈劾,為他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幾年后以舒亶、李定、何正臣為首的御史臺制造了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蘇東坡被流放黃州。

黃州任滿后,本要赴汝州,途中因痛失幼子而留常州,哲宗登基后,司馬光復相,蘇東坡又知登州,半年后被召回朝。

因不想再參與新舊黨之爭,蘇東坡重回到杭州。司馬光過世后,蘇東坡再被調回京師,可「元祐黨」遭到打壓,他又先后知潁州、揚州、定州。

哲宗親政后,章惇為相,蘇東坡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之后便去了惠州。

公元1097年,已經62歲的蘇東坡被一葉扁舟送到了儋州——如今的海南島。三年后被調為廉州安置,之后再輾轉舒州、永州,最終于公元1101年逝于常州。

如果把蘇東坡自24歲別蘇轍后所走過的路連起來,幾乎覆蓋了大半個中國版圖。

所以蘇東坡晚年曾有詞《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這是他被貶儋州時,適逢中秋佳節,懷念子由而作,此時他已經64歲了,距離澠池那一別,已經整整過去了45年,那時候的蘇轍初為官,才19歲,任澠池縣主簿。

現在,他已經垂垂老矣,進入了人生末年,昔日的英氣早已不再,心中更多的是渴望平淡的生活。

所以蘇東坡這「一念一嘆」,就是人生百年。

如果把蘇東坡一生的詩詞,按照他顛沛流離的路線去做比照,你會發現他并非是在傷春悲秋,而是對生活透徹的感悟。

故,有人說:蘇東坡的詩詞里,有屬于每一個人的故事,每個人都能在他的詩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影子。

經歷了這一切之后,蘇東坡才逐漸看開的,沒有誰生來就是賢者、圣人。

所以他詩詞中對人生的感悟,從來不是傷春悲秋,而是處處透著人生的通透和豁達。

比如蘇母過世,蘇家兄弟守孝期滿后,蘇東坡赴鳳翔途中經由澠池,想起自己和弟弟第一次入京時的場景,寫下了《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蘇東坡這一念,便成了千古經典。因歐陽修舉薦,蘇家父子三人均獲功名,當時朝廷內外皆是非議之聲,屢屢受到排斥,所以蘇東坡對此感念頗深。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他未來會遭遇更多的磨難,我們可以粗略地列舉一下蘇東坡余生走過的那些地方:

離開鳳翔后,蘇東坡還朝,沒多久因蘇洵病逝,又回眉州故里,再還朝后沒多久就去了杭州,之后轉任密州、湖州,因一封《湖州謝上表》而遭沈括彈劾,為他的命運埋下了伏筆,幾年后以舒亶、李定、何正臣為首的御史臺制造了轟動一時的「烏臺詩案」,蘇東坡被流放黃州。

黃州任滿后,本要赴汝州,途中因痛失幼子而留常州,哲宗登基后,司馬光復相,蘇東坡又知登州,半年后被召回朝。

因不想再參與新舊黨之爭,蘇東坡重回到杭州。司馬光過世后,蘇東坡再被調回京師,可「元祐黨」遭到打壓,他又先后知潁州、揚州、定州。

哲宗親政后,章惇為相,蘇東坡被貶為寧遠軍節度副使,之后便去了惠州。

公元1097年,已經62歲的蘇東坡被一葉扁舟送到了儋州——如今的海南島。三年后被調為廉州安置,之后再輾轉舒州、永州,最終于公元1101年逝于常州。

如果把蘇東坡自24歲別蘇轍后所走過的路連起來,幾乎覆蓋了大半個中國版圖。

所以蘇東坡晚年曾有詞《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凄然北望。

這是他被貶儋州時,適逢中秋佳節,懷念子由而作,此時他已經64歲了,距離澠池那一別,已經整整過去了45年,那時候的蘇轍初為官,才19歲,任澠池縣主簿。

現在,他已經垂垂老矣,進入了人生末年,昔日的英氣早已不再,心中更多的是渴望平淡的生活。

所以蘇東坡這「一念一嘆」,就是人生百年。

如果把蘇東坡一生的詩詞,按照他顛沛流離的路線去做比照,你會發現他并非是在傷春悲秋,而是對生活透徹的感悟。

故,有人說:蘇東坡的詩詞里,有屬于每一個人的故事,每個人都能在他的詩詞中,找到屬于自己的影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