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星漢燦爛》三位女子自以為心比天高命比紙薄,實則是少一樣能力

《星漢燦爛》這部劇里的女子很多, 性格不同, 命運也就不同。 粗略算下來, 高情商的女子并不多, 相反拿著好牌打爛的不少, 并且方式各不相同。

這些女子的命運或者說處世態度, 給我們描繪出一幅女子命運圖鑒, 感興趣的小伙伴還可以移步

一起來聊聊劇中, 那些用強勢作盾牌, 給自己挖坑的女子, 比如姎姎的生母葛氏、汝陽王妃還有文修君。

她們三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 都認為自己的命運不濟是因為命運給自己的牌不好, 又不甘于命運的擺布, 可謂是心比天高命比紙薄。

只不過她們都忘了一件事情, 打牌結果的好壞, 一半是拿到的牌問題, 還有一半取決于怎麼出牌的問題。 就像太子妃, 命運給了一手好牌, 她不會打, 結果還是一樣悲催。

按照出場順利, 先來聊聊姎姎的母親葛氏。

在《星漢燦爛》的開始幾集中, 人物焦點就是葛氏了。 葛氏是程家二兒媳, 姎姎的母親。

程家在鄉下的時候, 和葛家是鄰居, 于是兩家聯姻做了親家, 葛家的小女兒嫁給了程家的二兒子。

這里想說一點, 程家娶媳婦還是很注重女子才德的。 大兒媳蕭元漪, 是方圓十里遠近聞名的才女, 二兒媳葛氏的娘家也是書香門第,

家里都是讀書人, 三兒媳是白鹿山山主的女兒, 要知道, 當時的讀書人多去白鹿山求學, 袁善見就是白鹿山的弟子。

沒想到的是, 書香門第的葛家女兒葛氏, 一點都沒有書香氣, 反而是對生活的戾氣越來越重。

葛氏的父親也說, 在家里就這一個小女兒, 驕縱了許多。 從蕭元漪和葛家舅母的對話中看到, 這葛氏沒出嫁的時候讓葛家上下不得安寧, 出嫁到程家依舊是讓全家跟著雞飛狗跳。

可見她的認識思維一直是這樣, 并不是像《紅樓夢》里賈寶玉說的那般, 水做的女兒出嫁后才變成了死魚眼子。

這部劇中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 那就是, 明明葛家上下都通情達理, 待人都謙和, 偏偏女兒很跋扈, 像極了皇宮里的皇后和五公主。

能看出來, 葛氏是很要強的女人。 對于要強這件事情, 我并不覺得女人要強是壞事, 問題是看如何要強。 葛氏就屬于把要強用錯地方的人。

她嫁入程家, 或許一開始在鄉下農莊, 大家都差不多, 可是隨著時代的動蕩, 程家也從鄉下搬到了都城, 地位也有了質的變化。

這個時候, 程家三個兒子開始有了差距, 老大夫妻同心出生入死, 掙來官爵。 老三也考取功名外放為官。 只有老二腿腳不好, 一是不能入官, 二是性格恬淡只以讀書為樂。

這樣的差距, 真是讓要強的葛氏受不了, 關鍵三個兒媳婦放在一起, 她既沒有嫂子的武略,也沒有弟媳婦的文韜。

這些事情放在一起的結果就是讓葛氏沒有了安全感。葛氏為自己二房籌謀,并沒有錯。這樣一輩子依賴大哥掙得一切生活,仰人鼻息,總是不舒服的,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但是,葛氏只看到了自己短板的一面,卻沒有看到自己二房的優勢。這就是拿著爛牌不會整合資源的問題了。

葛氏最大的問題就是,拿自己的認知去猜度別人的想法。

在蕭元漪生了孩子,立刻要出征之際,她唆使大母借老神仙的話,要留下這個剛出生的孩子。

對于葛氏來說,她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自己只有一個女兒,嫂子蕭元漪連生兩個兒子,這一胎又生的是兒子,所以她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搶兒子的,留下就是自己養,多年后大哥大嫂回來兒子一定不親,她可以順理成章,把兒子過繼過來。

對于大母來說,從始至終我都不相信她是被葛氏唆使的,這樣精明的一個女人怎麼看都不會讓別人擺布,只能說她知道審時度勢,大兒子三兒子都不在家,二兒子萬事不管只讀書,她能依靠的就只有葛氏了。

對于蕭元漪來說,她是不相信老神仙的話,但是她也知道他們一走生死未卜,大房總是要留一脈,或者說體諒大母,無人承歡膝下。其實,在此刻誰都不知道出去還能不能回來,我始終覺得留下這個孩子,也是一種愛。

關鍵就是沒按葛氏的想法進行,蕭元漪生的是龍鳳胎,留下了女兒沒留下兒子。這件事情,一定讓葛氏懷恨在心,看她把女兒姎姎送去娘家,自己不聞不問的樣子,就知道她對少商不可能好。

把少商養廢,是蕭元漪沒有想到的,這是刷新一個人認識底線的事情,并不在她的預估之中。

這就是葛氏的狹隘或者說是她的蠢,大母都會審時度勢,她卻一點都不看形勢,遇橋拆橋,遇路毀路,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安全一樣,可是她不知道自己的牌已經不好,再這樣打牌,結局可想而知了。

和葛氏一樣不會審時度勢的還有汝陽王妃和文修君。如果說葛氏是在算計中把路越走越窄,那麼汝陽王妃和文修君犯的錯誤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資本,才忘了審時度勢。

汝陽王妃幾乎每次出場,都要擺出自己是長輩的樣子,生怕別人忘了當年是自己養過皇帝。

可是,她不知道這尊重都是相互的,并且也可能這份尊重不是自己想的那樣。可是看出來,皇帝給予汝陽王妃的尊重,其實來自汝陽王。

每次看到汝陽王妃出場,我都替她捏一把汗,她大概把養過皇帝的事情說多了自己都被洗腦忘記了,當年是怎樣不情不愿地養皇帝,給的飯都是餿飯的事情了。

之前在寫郡主的時候也提到過,說話有底氣在于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汝陽王妃有說話特別有底氣,但是并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其實很弱。

你看,因為她沒有像凌不疑那樣有真正的實力。一旦皇帝不給她尊重,汝陽王要休了她,她便像泄了氣的皮球,癱在了地上。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萬老夫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汝陽王妃的智商加情商都不及萬老夫人的十分之一。關于萬老夫人,后面會單獨寫。

說到汝陽王妃的有恃無恐,文修君和她還不一樣。文修君是有一定實際資本去抗衡的,只是她心中的執念太重,才讓自己走向了不歸路。

當年皇帝打天下的時候,很多世家都給予支持,有三個家族最為顯赫,一個是霍家但是都戰亡了,其他兩家,一個是越妃的娘家越氏,另一個是乾安王文氏。乾安王是皇帝的本家叔叔,和汝陽王都是文氏。

乾安王一族還有一層關系,就是皇后,皇后是乾安王的外甥女。當年,他們和皇帝結盟,用的就是聯姻,如果不是同宗都姓文,那乾安王就直接把女兒嫁給皇帝了,也就是文修君。

這是文修君一直耿耿于懷的事情,感嘆自己命運不濟。

宣皇后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被舅舅家族推到了皇帝身邊,這個時候皇帝已經娶了越妃,只是因為兩大家族勢力和形勢需要,后嫁皇帝的女子成了宣皇后。

在爭天下的過程中,老乾安王戰死了,只剩下幼子和女兒文修君。兒子繼承了乾安王的爵位,皇帝給了封地,但是受制于彭坤。文修君嫁給了車騎大將軍,有了王姈。

按理說,這樣的結果也可以讓她和弟弟一生衣食無憂,偏偏文修君不這樣想。在她看來,這皇后本是她當的,這天下一半都應該是自己娘家乾安王族的。眼看著,弟弟偏安一隅,自己嫁為人婦,乾安王一族在朝中也是沒落了。

世間的事,一旦認為是應該的,那便不再有滿足感了。就像女人覺得衣櫥里總是少一件衣服一樣,文修君覺得自己所得少了很多,乾安王府少得到很多。

執念加私欲太重的時候,就會眼瞎心盲,把自己推到不歸路上,甚至不惜用女兒做代價。

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文修君真的有失去嗎?她有自己的丈夫和女兒,地位也有,這些也是她人生際遇,她所謂失去的皇后位置,其實從未得到過又何來失去。

同宗不能婚嫁這件事,也或許是皇帝權衡的推辭,以宣皇后和文修君的性格來說,皇帝當然選宣皇后,如果是文修君,只怕這后宮再無安寧可言了。

葛氏、汝陽王妃和文修君,無論出身地位有何差別,所用手段不盡相同,但是本質來說,三個女子都是要強之人,只是這強勢用過了頭,就成了懸在她們頭上的一把劍。

要強沒有錯,努力向上生長的模樣值得肯定,只是少了審時度勢,少了謙和退讓,就讓要強變成愚蠢。

她既沒有嫂子的武略,也沒有弟媳婦的文韜。

這些事情放在一起的結果就是讓葛氏沒有了安全感。葛氏為自己二房籌謀,并沒有錯。這樣一輩子依賴大哥掙得一切生活,仰人鼻息,總是不舒服的,這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

但是,葛氏只看到了自己短板的一面,卻沒有看到自己二房的優勢。這就是拿著爛牌不會整合資源的問題了。

葛氏最大的問題就是,拿自己的認知去猜度別人的想法。

在蕭元漪生了孩子,立刻要出征之際,她唆使大母借老神仙的話,要留下這個剛出生的孩子。

對于葛氏來說,她打著自己的小算盤,自己只有一個女兒,嫂子蕭元漪連生兩個兒子,這一胎又生的是兒子,所以她最開始的目的是為了搶兒子的,留下就是自己養,多年后大哥大嫂回來兒子一定不親,她可以順理成章,把兒子過繼過來。

對于大母來說,從始至終我都不相信她是被葛氏唆使的,這樣精明的一個女人怎麼看都不會讓別人擺布,只能說她知道審時度勢,大兒子三兒子都不在家,二兒子萬事不管只讀書,她能依靠的就只有葛氏了。

對于蕭元漪來說,她是不相信老神仙的話,但是她也知道他們一走生死未卜,大房總是要留一脈,或者說體諒大母,無人承歡膝下。其實,在此刻誰都不知道出去還能不能回來,我始終覺得留下這個孩子,也是一種愛。

關鍵就是沒按葛氏的想法進行,蕭元漪生的是龍鳳胎,留下了女兒沒留下兒子。這件事情,一定讓葛氏懷恨在心,看她把女兒姎姎送去娘家,自己不聞不問的樣子,就知道她對少商不可能好。

把少商養廢,是蕭元漪沒有想到的,這是刷新一個人認識底線的事情,并不在她的預估之中。

這就是葛氏的狹隘或者說是她的蠢,大母都會審時度勢,她卻一點都不看形勢,遇橋拆橋,遇路毀路,好像只有這樣才能讓自己安全一樣,可是她不知道自己的牌已經不好,再這樣打牌,結局可想而知了。

和葛氏一樣不會審時度勢的還有汝陽王妃和文修君。如果說葛氏是在算計中把路越走越窄,那麼汝陽王妃和文修君犯的錯誤就是高估了自己的資本,才忘了審時度勢。

汝陽王妃幾乎每次出場,都要擺出自己是長輩的樣子,生怕別人忘了當年是自己養過皇帝。

可是,她不知道這尊重都是相互的,并且也可能這份尊重不是自己想的那樣。可是看出來,皇帝給予汝陽王妃的尊重,其實來自汝陽王。

每次看到汝陽王妃出場,我都替她捏一把汗,她大概把養過皇帝的事情說多了自己都被洗腦忘記了,當年是怎樣不情不愿地養皇帝,給的飯都是餿飯的事情了。

之前在寫郡主的時候也提到過,說話有底氣在于自己知道自己的能力,汝陽王妃有說話特別有底氣,但是并不知道自己的能力其實很弱。

你看,因為她沒有像凌不疑那樣有真正的實力。一旦皇帝不給她尊重,汝陽王要休了她,她便像泄了氣的皮球,癱在了地上。

這里不得不提一下萬老夫人,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汝陽王妃的智商加情商都不及萬老夫人的十分之一。關于萬老夫人,后面會單獨寫。

說到汝陽王妃的有恃無恐,文修君和她還不一樣。文修君是有一定實際資本去抗衡的,只是她心中的執念太重,才讓自己走向了不歸路。

當年皇帝打天下的時候,很多世家都給予支持,有三個家族最為顯赫,一個是霍家但是都戰亡了,其他兩家,一個是越妃的娘家越氏,另一個是乾安王文氏。乾安王是皇帝的本家叔叔,和汝陽王都是文氏。

乾安王一族還有一層關系,就是皇后,皇后是乾安王的外甥女。當年,他們和皇帝結盟,用的就是聯姻,如果不是同宗都姓文,那乾安王就直接把女兒嫁給皇帝了,也就是文修君。

這是文修君一直耿耿于懷的事情,感嘆自己命運不濟。

宣皇后就是在這種背景之下,被舅舅家族推到了皇帝身邊,這個時候皇帝已經娶了越妃,只是因為兩大家族勢力和形勢需要,后嫁皇帝的女子成了宣皇后。

在爭天下的過程中,老乾安王戰死了,只剩下幼子和女兒文修君。兒子繼承了乾安王的爵位,皇帝給了封地,但是受制于彭坤。文修君嫁給了車騎大將軍,有了王姈。

按理說,這樣的結果也可以讓她和弟弟一生衣食無憂,偏偏文修君不這樣想。在她看來,這皇后本是她當的,這天下一半都應該是自己娘家乾安王族的。眼看著,弟弟偏安一隅,自己嫁為人婦,乾安王一族在朝中也是沒落了。

世間的事,一旦認為是應該的,那便不再有滿足感了。就像女人覺得衣櫥里總是少一件衣服一樣,文修君覺得自己所得少了很多,乾安王府少得到很多。

執念加私欲太重的時候,就會眼瞎心盲,把自己推到不歸路上,甚至不惜用女兒做代價。

我們也可以換一個角度來看,文修君真的有失去嗎?她有自己的丈夫和女兒,地位也有,這些也是她人生際遇,她所謂失去的皇后位置,其實從未得到過又何來失去。

同宗不能婚嫁這件事,也或許是皇帝權衡的推辭,以宣皇后和文修君的性格來說,皇帝當然選宣皇后,如果是文修君,只怕這后宮再無安寧可言了。

葛氏、汝陽王妃和文修君,無論出身地位有何差別,所用手段不盡相同,但是本質來說,三個女子都是要強之人,只是這強勢用過了頭,就成了懸在她們頭上的一把劍。

要強沒有錯,努力向上生長的模樣值得肯定,只是少了審時度勢,少了謙和退讓,就讓要強變成愚蠢。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