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探析宋朝、元朝和明朝造船技術的發展

秦漢、隋唐時期造船業在我國就有了很大的發展, 不過若是說哪一個時期造船發展的速度最快, 非宋、元和明朝三個時期, 這一階段無論是造船的能力、數量與規模都是其余封建王朝無法比你的。

為何會如此說呢?今天咱們就來聊一聊宋朝、元朝和明朝背景下造船業的輝煌與航海活動。

一、繁榮的海運、漕運經濟

有別于漢、唐的文治武功, 宋朝在經濟和文化上取得的成就大部分來自于經濟, 尤其隋唐大運河等諸多水利工程出現后, 漕運經濟便成為了宋朝的主體經濟之一。

1.宋代發達的造船業

宋朝的疆域不如隋唐時期廣袤, 西部更是失去了貿易要道絲綢之路, 在此情況下他們不得不積極發展發展海外貿易開辟海上絲綢之路。 與此同時, 開封城周邊的四大水利體系, 也促使宋代造船業的繁榮與昌盛。

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就領先于全世界,

宋朝時期迎來了一個發展的高峰, 水密倉、指南針、平衡舵等先進技術的出現, 為宋朝邁向航海、漕運奠定了基礎。

宋朝時期船只不僅體型龐大、種類繁多, 甚至于還出現了商船隊伍, 貿易的路線一度達到了東南亞、中東, 將北宋珍貴的陶瓷、絲綢商品銷往世界各地。

宋朝海運貿易的繁榮與「開疆拓土不足」有著嚴重的關系, 如此也就造成了宋朝重視海外市場, 據記載日本、高麗、勃泥、大食等50多個國家皆是宋朝的貿易伙伴, 最遠的地方甚至能達到非洲。

2.陸地縱橫交錯的河道與漕船

縱覽整個封建王朝時期, 宋朝對水利工程的重視達到了一個頂峰, 河道的開鑿、中期的保養、后期的管理等形成了一個成熟的體系, 甚至朝廷還將河道納入立法范疇內。

再加上宋朝的政治、軍事中心偏向于北方, 而經濟中心卻偏向于東南沿海一帶, 如何將商品以極低的損耗運輸到北方就成了一個幾首的問題, 如此河道與漕運成為了首選。

借助河道的便利、船舶運輸的龐大數量, 宋朝才得以維持幾百年的繁榮與穩定,

依賴河道水利工程生存的漁戶更是解決了農業生產不足的弊端。

為了適應復雜的海洋環境以及縱橫交錯的河道線, 宋朝制造出了不同種類的船舶, 以海船為例。 宋代有一種尖底海船、吃水深, 除了配套相應的指南針外,

「水密艙技術」也是船舶上一項先進的技術。

根據一些出土的宋代海船分析得知, 宋朝時期的海船長度、寬度、吃水深度在當時世界上都是首屈一指的, 總體排水量甚至可以達到上千噸的規模。

河道中行駛的一般為漕船、座船、戰船等, 僅僅是在公元1021年這一年宋朝船廠制造的船舶總量就達到2900多艘, 漕運的規模比隋唐時期足足翻了一倍。

被挖掘出來的沉船「南海一號」赫赫有名, 這一艘船無論是工藝、排水量, 還是相應的配套設施都代表著頂尖水平, 但是西方距離大航海時代的到來還有約400年。

二、元帝國的海洋運輸業

眾所周知,元帝國控制的疆域非常廣袤,為了滿足各地之間的經濟交流、商品貿易,除了古老的絲綢之路外,元帝國還開發了4條重要的海上貿易路線。

1.輻射歐亞非的航海貿易

元朝曾在上海、溫州、杭州等處設立市舶司,并在宋朝的基礎上將航海貿易又推向了一個[高·潮]階段,海上交通4條航線每年都會吞吐數以萬計的物資。

第一條元大都經運河、黃河進入海洋,航線涉及朝鮮一帶,第二條由杭州進入海洋沿海北上至登州,最后可抵達日本一帶,第三條從福建泉州、廣州西南入海,航線輻射范圍越南、菲律賓和加里曼丹島等地。

第四條同樣是從泉州出發,途徑泰國、馬來西亞并越過馬六甲海峽,隨后船只即可向緬甸、印度、孟加拉國航行,最遠處甚至可以到達如今的南非沿海一帶。

如果說宋朝的海洋貿易傾向于漕運和海運各一半,元朝時期的船舶業更傾向于海洋運輸,從上述的介紹不難看出元朝海上活動范圍之廣。

2.元朝造船業有多發達

在宋朝的基礎上元朝造船業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為了民生經濟建造了不同種類的漕船,為了軍事戰爭建造了攻守兼備的戰船,為了海洋貿易更是建造了龐大且技術頂尖的海船。

元朝的漕船主要代表為鉆風船,根據資料的記載「有千料者,有四百料者,名鉆風海船」,這種船適合在淺灘、河道內行駛,速度和運輸貨物數量都有保障。

元朝的戰船戰船少則幾百艘、多則幾千艘,終元一朝的戰船累計數量可達20000之多,這也是元朝統治者可以坐北而控制南方的一大基礎。

元朝時期的海船以四桅遠洋海船最為突出,船上有200多名水手,既可以借助風力行駛也可在無風時搖櫓航行,每一艘船上海配備多艘小船以備不時之需(類似現在的救生船)。

馬可波羅曾在自己的書籍中記載了一幅場景,忽必烈護送闊闊真公主遠嫁波斯時乘坐的便是海船:「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張十二帆……」可見元朝時期的海船非同一般之處。

據不完全統計1270年后的20多年間里,元朝一共制造江船約8000艘、海船約9800余艘,民用船只的數量更是不可估量,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

三、明朝造船業:造船業的第三個高峰

明朝時期的船舶數量增多、體型增大,在宋朝、元朝船舶的基礎之上,明代船舶還采用了榫卯結構技術。

根據《武備志》、《漕船志》等諸多資料的記載,明朝先進的船舶可分為福船、寶船等。

以寶船和福船為例,明朝時期的航海運動以鄭和下西洋航行最為出名,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下鄭和七次出史西洋,以宣揚大明王朝的輝煌與繁榮。

這一次航海的歷程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比較有名,最遠處甚至可以抵擋非洲東海岸,比歐洲大航海時代要早一百多年,體現了明朝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一流。

鄭和下西洋所乘坐的船只為寶船,據記載寶船有「六十三艘,其大修四十四丈,博十八丈;次修長三十七丈,博十五丈……」,這些寶船的足跡涉及東南亞、南亞、西南亞、非洲等,輻射范圍之廣、安全性能之強。

《瀛涯勝覽》有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人員高達兩萬七千多人,這不僅需要強大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作為支撐,其航海的配套設施依舊需要成熟。

鄭和下西洋一共走過了近二十國,寶船的航路海潮、地理、氣候各不相同,由此可見看出寶船的造船技術有多麼先進,堪稱明朝船舶技術之最。

福船也是明朝的主要船舶之一,《武備志》曾這樣記載它的特征「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闊,其首昂而口張,其尾高聳」。

明朝船舶之所以能在海上長距離航行,與其船舶的原材料、完善的制造管理體系有很大關系,船舶選用的材料多為楠木、杉木等耐腐蝕性材料。

船舶的線條也會根據海鰍、蜈蚣、山梭等生物的體型來規劃,保障船舶安全性的同時,又能夠保障在海洋中、河道中航行的速度與穩定性。

《南船記》關于明朝船舶部門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記載,從船舶的圖式、尺寸到數量都有相關人員管理,甚至于工匠和主管官員的信息也有詳細的記載,以保障后期的監督與維修。

明朝時期的海洋貿易總體上雖然不如宋朝、元朝繁榮,但它的工藝和技術卻絲毫不輸前兩者,造船廠分布廣泛、規模宏大、配套齊全,代表著我國造船業發展的又一個巔峰。

總的來說,秦漢、隋唐時期我國的造船業就已經出現萌芽,但真正快速發展的時期則是在宋朝、元朝和明朝這三個時期,比西方大航海時代要早百年之久。

可惜的是,隨著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行,明朝造船技術、工藝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丟失,自此之后我國的造船業慢慢落后于全世界,昔日的輝煌一去不復返。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明史》、《南船記》、《武備志》、《馬可波羅游記》

二、元帝國的海洋運輸業

眾所周知,元帝國控制的疆域非常廣袤,為了滿足各地之間的經濟交流、商品貿易,除了古老的絲綢之路外,元帝國還開發了4條重要的海上貿易路線。

1.輻射歐亞非的航海貿易

元朝曾在上海、溫州、杭州等處設立市舶司,并在宋朝的基礎上將航海貿易又推向了一個[高·潮]階段,海上交通4條航線每年都會吞吐數以萬計的物資。

第一條元大都經運河、黃河進入海洋,航線涉及朝鮮一帶,第二條由杭州進入海洋沿海北上至登州,最后可抵達日本一帶,第三條從福建泉州、廣州西南入海,航線輻射范圍越南、菲律賓和加里曼丹島等地。

第四條同樣是從泉州出發,途徑泰國、馬來西亞并越過馬六甲海峽,隨后船只即可向緬甸、印度、孟加拉國航行,最遠處甚至可以到達如今的南非沿海一帶。

如果說宋朝的海洋貿易傾向于漕運和海運各一半,元朝時期的船舶業更傾向于海洋運輸,從上述的介紹不難看出元朝海上活動范圍之廣。

2.元朝造船業有多發達

在宋朝的基礎上元朝造船業的水平有很大的提高,為了民生經濟建造了不同種類的漕船,為了軍事戰爭建造了攻守兼備的戰船,為了海洋貿易更是建造了龐大且技術頂尖的海船。

元朝的漕船主要代表為鉆風船,根據資料的記載「有千料者,有四百料者,名鉆風海船」,這種船適合在淺灘、河道內行駛,速度和運輸貨物數量都有保障。

元朝的戰船戰船少則幾百艘、多則幾千艘,終元一朝的戰船累計數量可達20000之多,這也是元朝統治者可以坐北而控制南方的一大基礎。

元朝時期的海船以四桅遠洋海船最為突出,船上有200多名水手,既可以借助風力行駛也可在無風時搖櫓航行,每一艘船上海配備多艘小船以備不時之需(類似現在的救生船)。

馬可波羅曾在自己的書籍中記載了一幅場景,忽必烈護送闊闊真公主遠嫁波斯時乘坐的便是海船:「船十三艘,每艘具四桅,可張十二帆……」可見元朝時期的海船非同一般之處。

據不完全統計1270年后的20多年間里,元朝一共制造江船約8000艘、海船約9800余艘,民用船只的數量更是不可估量,極大地促進了我國古代造船業的發展。

三、明朝造船業:造船業的第三個高峰

明朝時期的船舶數量增多、體型增大,在宋朝、元朝船舶的基礎之上,明代船舶還采用了榫卯結構技術。

根據《武備志》、《漕船志》等諸多資料的記載,明朝先進的船舶可分為福船、寶船等。

以寶船和福船為例,明朝時期的航海運動以鄭和下西洋航行最為出名,在明成祖朱棣的支持下鄭和七次出史西洋,以宣揚大明王朝的輝煌與繁榮。

這一次航海的歷程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比較有名,最遠處甚至可以抵擋非洲東海岸,比歐洲大航海時代要早一百多年,體現了明朝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一流。

鄭和下西洋所乘坐的船只為寶船,據記載寶船有「六十三艘,其大修四十四丈,博十八丈;次修長三十七丈,博十五丈……」,這些寶船的足跡涉及東南亞、南亞、西南亞、非洲等,輻射范圍之廣、安全性能之強。

《瀛涯勝覽》有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人員高達兩萬七千多人,這不僅需要強大的造船技術、航海技術作為支撐,其航海的配套設施依舊需要成熟。

鄭和下西洋一共走過了近二十國,寶船的航路海潮、地理、氣候各不相同,由此可見看出寶船的造船技術有多麼先進,堪稱明朝船舶技術之最。

福船也是明朝的主要船舶之一,《武備志》曾這樣記載它的特征「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其底尖,其上闊,其首昂而口張,其尾高聳」。

明朝船舶之所以能在海上長距離航行,與其船舶的原材料、完善的制造管理體系有很大關系,船舶選用的材料多為楠木、杉木等耐腐蝕性材料。

船舶的線條也會根據海鰍、蜈蚣、山梭等生物的體型來規劃,保障船舶安全性的同時,又能夠保障在海洋中、河道中航行的速度與穩定性。

《南船記》關于明朝船舶部門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記載,從船舶的圖式、尺寸到數量都有相關人員管理,甚至于工匠和主管官員的信息也有詳細的記載,以保障后期的監督與維修。

明朝時期的海洋貿易總體上雖然不如宋朝、元朝繁榮,但它的工藝和技術卻絲毫不輸前兩者,造船廠分布廣泛、規模宏大、配套齊全,代表著我國造船業發展的又一個巔峰。

總的來說,秦漢、隋唐時期我國的造船業就已經出現萌芽,但真正快速發展的時期則是在宋朝、元朝和明朝這三個時期,比西方大航海時代要早百年之久。

可惜的是,隨著閉關鎖國政策的實行,明朝造船技術、工藝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丟失,自此之后我國的造船業慢慢落后于全世界,昔日的輝煌一去不復返。

對于此事,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

參考文獻:《明史》、《南船記》、《武備志》、《馬可波羅游記》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