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魏明帝送來一批冬衣,司馬懿任士兵凍斃也不發,11年后才知其高明

三國時期, 曹丕的兒子曹叡登基之后, 一向臣服在北方的公孫淵自立為燕國, 暗中與孫吳勾結, 企圖蠶食曹魏的邊境城池。

為了對付公孫淵, 曹叡派大將軍司馬懿到遼東, 司馬懿也確實了得, 只用了兩個月時間, 就拿下了公孫淵的首級。

大軍即將回師的時候, 遼東天氣已經非常寒冷了, 魏明帝也提前給司馬懿送來了一批冬衣御寒。

然而, 當看到士兵在寒風中凍得瑟瑟發抖時, 司馬懿卻沒有將魏明帝送來的冬衣分發給士兵, 任由大批士兵被凍倒, 反而做了另外兩件讓眾人疑惑不解的事情。

「人臣無私施」

東漢末年, 雖然形成了曹魏、孫吳和蜀漢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是遼東地區一直被公孫氏占領, 公孫氏雖然表面臣服于曹魏, 但是私底下卻和孫吳來往密切。

公元237年七月, 公孫氏的首領公孫淵在遼東自立為王, 取國號為燕國。

自立后的燕國常常騷擾魏國邊境,

幽州刺史毋丘儉率兵討伐, 雙方激戰之后, 毋丘儉沒有討到任何便宜, 只能退兵。

為了剿滅公孫淵, 魏明帝曹叡特地將一直應對蜀國的司馬懿召回, 讓他率兵前往遼東討伐。

出發前, 魏明帝問司馬懿能用多久拿下公孫淵, 司馬懿想了想回道,

算上大軍一來一去的時間, 一年之內, 他就可以回來了。

領了魏明帝的詔令后, 司馬懿立即從京師帶領四萬精兵, 歷時四個月的時間到達遼東。

到達遼東之后, 司馬懿使出一招「調虎離山」, 將公孫淵的主力牽制在遼河, 自己卻帶領精兵直奔公孫淵的老巢襄平。

公孫淵知道中計后, 又急忙帶兵馳援, 誰知這也在司馬懿的預料之中, 他預先在城外埋伏好人馬, 以逸待勞, 打了公孫淵一個措手不及。

損兵折將的公孫淵被司馬懿圍困在襄平城中, 眼看城中彈盡糧絕, 遼東卻突然下起了大雨, 遼河水漲, 形勢對司馬懿開始不利。

司馬懿手下的將官紛紛出言, 建議遷營, 司馬懿卻認為此時的公孫淵已經成了強弩之末, 如果在這個時候撤出, 將會前功盡棄。

果然在堅持到雨停后, 司馬懿立即對襄平城發起了攻擊, 很快就拿下了襄平城。 城破后, 公孫淵父子被司馬懿擒獲斬首, 困擾了曹魏數十年的遼東局勢得到了解決。

戰事結束的時候是8月, 但遼東天氣寒冷, 很多士兵缺少御寒的衣物,

凍得瑟瑟發抖。

手下人建議司馬懿, 將魏明帝送來的一批短襖, 發給士兵御寒。

在當時的情況下, 這個要求非常合理, 但是司馬懿卻毫不猶豫地拒絕了, 他說:「襦者官物, 人臣無私施也。 」

這些短襖都是皇上御賜的, 并沒有說明是給士兵御寒的, 我身為人臣, 怎麼能私自分發這些短襖,為自己收買人心呢?

因為司馬懿的拒絕,軍中有許多士兵都被凍倒,司馬懿不但毫不動容,反而上奏朝廷,將軍中年老士兵盡數遣返還鄉。

拒絕分發短襖,已經讓司馬懿在軍中大失人心,遣返老弱士兵,更是讓這些剛剛跟他出生入4的軍士怨聲載道,然而這正是司馬懿想要看到的結果。

遼東之戰勝利后,司馬懿的軍功已經累積到了頂峰,在朝中的威望也越來越大,這勢必會引起皇帝的猜忌,招致不好的結果。

所以,一直謹小慎微的司馬懿才不惜以這樣「自污」的手段,降低在軍中的影響力,從而也讓皇帝和魏氏掌權者放下對他的戒心。

除了這兩件事情外,在拿下公孫淵之后,司馬懿還在城中大開沙戒,將襄平城15歲以上男子除掉了7000多人,又除掉了公孫淵的手下2000多人。

這自然也是司馬懿「自污」的手段之一。

韜光隱晦,一朝得權

正是因為司馬懿在遼東之戰的那三個「自污」的手段,魏明帝曹叡也徹底對司馬懿放下心來,仍然對他委以重任。

遼東之戰結束時,魏明帝已經病入膏肓,他急切地希望司馬懿趕回京城,主持大局,所以在三天之內給司馬懿連下了五封詔書。

司馬懿收到詔書后,也預感到魏明帝不久人事,趕緊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回到京城去見魏明帝。

彌留之際的魏明帝拉著司馬懿的手,把自己的兒子曹芳交給司馬懿,又指定了司馬懿和曹爽作為輔政大臣。

曹芳當時只有8歲,因此,和司馬懿共掌朝政大權的曹爽,就成了司馬懿唯一的對手。

為了排擠司馬懿,曹爽也沒閑著,他先是明升暗降,讓皇帝任命司馬懿為太尉,又將自己的心腹安排在關鍵職位上,排擠司馬懿的心腹。

在曹爽的緊逼之下,司馬懿顯示出高風亮節,拒絕讓自己的子弟進入朝中做官,自己也偽裝成一副病得快4的模樣,以此向曹爽示弱。

曹爽這邊自然不肯輕信,就派了即將上任的荊州刺史李勝前去探望,司馬懿也早已經做好準備。

李勝到了之后,發現司馬懿老態龍鐘,和人說話時,也是答非所問,侍女喂飯時,司馬懿的嘴巴都合不攏,稀粥順著嘴角往下流。

李勝把這個情況回報給曹爽,曹爽也徹底放下戒心,放松了對司馬懿的監視。

于是在曹爽的眼皮底下,已經70多歲的司馬懿讓自己的兒子豢養了3000死士,只待時機成熟,便對曹爽發起攻擊。

與司馬懿的隱忍相比,曹爽卻表現得非常囂張,他主動伐蜀卻大敗而歸,消耗魏國國力卻毫不在意,又將郭太后遷到永寧宮,自己兄弟幾個在宮中作威作福,許多大臣氣得跑到司馬懿面前抱怨。

司馬懿卻依然不動聲色,直到遼東之戰11年之后,也就是正始十年(公元249年),逮到機會的司馬懿終于出手了。

那一年正月初三,司馬懿趁曹爽兄弟陪著曹芳去拜祭陵墓的機會,假借太后的命令關閉了京城洛陽的城門,并掌握了禁軍,將曹爽兄弟圍堵在洛水橋外。

之后,司馬懿又假意誆騙曹爽,稱只要曹爽交出軍權,自己一定會保證讓曹爽做個富家翁。

天真的曹爽輕信了司馬懿的謊言,交出軍權之后,被司馬懿滅了三族,從此之后,曹魏的大權徹底到了司馬氏的手中。

盡管大權在握,司馬懿卻并未稱帝,三年之后他因病去世,被追封為相國和郡公,謚號「文宣」。

根據他的遺愿,司馬氏后人辭掉郡公和朝廷賜予的其他超過規格的殊榮,將他葬在河陰首陽山,實行薄葬,并沒有設明器祭奠。

他的后人辭謝朝廷給的禮遇,并不是因為臣服之心,而是彰顯自己對曹魏盡忠的名聲,司馬懿去世沒幾年,公元260年,魏帝曹髦就被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殺害。

五年之后,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同樣用禪位的手段,從曹氏手中奪過政/權,成立了晉國。

新成立的晉國陸續滅掉了蜀漢和孫吳,完成了三國的統一,而這「三分歸晉」的局面,也是司馬懿之前打下的基礎。

結語:

司馬懿的堅韌隱忍,讓他從曹魏集團中慢慢得到了大權,雖然很多人贊許他的「韜光隱晦」,但是也有歷史學家因為他在遼東之戰時,為了「自污」的目的,坐視士兵凍倒的舉動,對他有許多負面的評價。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經說過,司馬懿的堅韌陰毒,不是同時期的儒家之士所能比的。

不管他的手段有多冷血,但是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隱忍,才給他的后代子孫打下基礎,有了后來西晉王朝的統一局面,這對于社會進程來說,也有積極的意義。

怎麼能私自分發這些短襖,為自己收買人心呢?

因為司馬懿的拒絕,軍中有許多士兵都被凍倒,司馬懿不但毫不動容,反而上奏朝廷,將軍中年老士兵盡數遣返還鄉。

拒絕分發短襖,已經讓司馬懿在軍中大失人心,遣返老弱士兵,更是讓這些剛剛跟他出生入4的軍士怨聲載道,然而這正是司馬懿想要看到的結果。

遼東之戰勝利后,司馬懿的軍功已經累積到了頂峰,在朝中的威望也越來越大,這勢必會引起皇帝的猜忌,招致不好的結果。

所以,一直謹小慎微的司馬懿才不惜以這樣「自污」的手段,降低在軍中的影響力,從而也讓皇帝和魏氏掌權者放下對他的戒心。

除了這兩件事情外,在拿下公孫淵之后,司馬懿還在城中大開沙戒,將襄平城15歲以上男子除掉了7000多人,又除掉了公孫淵的手下2000多人。

這自然也是司馬懿「自污」的手段之一。

韜光隱晦,一朝得權

正是因為司馬懿在遼東之戰的那三個「自污」的手段,魏明帝曹叡也徹底對司馬懿放下心來,仍然對他委以重任。

遼東之戰結束時,魏明帝已經病入膏肓,他急切地希望司馬懿趕回京城,主持大局,所以在三天之內給司馬懿連下了五封詔書。

司馬懿收到詔書后,也預感到魏明帝不久人事,趕緊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回到京城去見魏明帝。

彌留之際的魏明帝拉著司馬懿的手,把自己的兒子曹芳交給司馬懿,又指定了司馬懿和曹爽作為輔政大臣。

曹芳當時只有8歲,因此,和司馬懿共掌朝政大權的曹爽,就成了司馬懿唯一的對手。

為了排擠司馬懿,曹爽也沒閑著,他先是明升暗降,讓皇帝任命司馬懿為太尉,又將自己的心腹安排在關鍵職位上,排擠司馬懿的心腹。

在曹爽的緊逼之下,司馬懿顯示出高風亮節,拒絕讓自己的子弟進入朝中做官,自己也偽裝成一副病得快4的模樣,以此向曹爽示弱。

曹爽這邊自然不肯輕信,就派了即將上任的荊州刺史李勝前去探望,司馬懿也早已經做好準備。

李勝到了之后,發現司馬懿老態龍鐘,和人說話時,也是答非所問,侍女喂飯時,司馬懿的嘴巴都合不攏,稀粥順著嘴角往下流。

李勝把這個情況回報給曹爽,曹爽也徹底放下戒心,放松了對司馬懿的監視。

于是在曹爽的眼皮底下,已經70多歲的司馬懿讓自己的兒子豢養了3000死士,只待時機成熟,便對曹爽發起攻擊。

與司馬懿的隱忍相比,曹爽卻表現得非常囂張,他主動伐蜀卻大敗而歸,消耗魏國國力卻毫不在意,又將郭太后遷到永寧宮,自己兄弟幾個在宮中作威作福,許多大臣氣得跑到司馬懿面前抱怨。

司馬懿卻依然不動聲色,直到遼東之戰11年之后,也就是正始十年(公元249年),逮到機會的司馬懿終于出手了。

那一年正月初三,司馬懿趁曹爽兄弟陪著曹芳去拜祭陵墓的機會,假借太后的命令關閉了京城洛陽的城門,并掌握了禁軍,將曹爽兄弟圍堵在洛水橋外。

之后,司馬懿又假意誆騙曹爽,稱只要曹爽交出軍權,自己一定會保證讓曹爽做個富家翁。

天真的曹爽輕信了司馬懿的謊言,交出軍權之后,被司馬懿滅了三族,從此之后,曹魏的大權徹底到了司馬氏的手中。

盡管大權在握,司馬懿卻并未稱帝,三年之后他因病去世,被追封為相國和郡公,謚號「文宣」。

根據他的遺愿,司馬氏后人辭掉郡公和朝廷賜予的其他超過規格的殊榮,將他葬在河陰首陽山,實行薄葬,并沒有設明器祭奠。

他的后人辭謝朝廷給的禮遇,并不是因為臣服之心,而是彰顯自己對曹魏盡忠的名聲,司馬懿去世沒幾年,公元260年,魏帝曹髦就被司馬懿的兒子司馬昭殺害。

五年之后,司馬懿的孫子司馬炎同樣用禪位的手段,從曹氏手中奪過政/權,成立了晉國。

新成立的晉國陸續滅掉了蜀漢和孫吳,完成了三國的統一,而這「三分歸晉」的局面,也是司馬懿之前打下的基礎。

結語:

司馬懿的堅韌隱忍,讓他從曹魏集團中慢慢得到了大權,雖然很多人贊許他的「韜光隱晦」,但是也有歷史學家因為他在遼東之戰時,為了「自污」的目的,坐視士兵凍倒的舉動,對他有許多負面的評價。

歷史學家陳寅恪曾經說過,司馬懿的堅韌陰毒,不是同時期的儒家之士所能比的。

不管他的手段有多冷血,但是也正是因為司馬懿的隱忍,才給他的后代子孫打下基礎,有了后來西晉王朝的統一局面,這對于社會進程來說,也有積極的意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