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秦始皇是暴君嗎?暴在哪里?

很多人對秦始皇沒有好印象, 覺得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 體現秦始皇「暴君」特點的地方有很多:孟姜女哭倒萬里長城的故事、陳勝吳廣揭竿起義、荊軻冒死也要刺秦王等,

還有一句極具概括性的「天下苦秦久矣」。

初讀《荊軻刺秦》的時候, 我實在無法把「王負劍」的那個秦王, 和實現全國統一的秦始皇聯系在一起, 后來才恍然大悟, 原來秦王就是后來的秦始皇。 只不過當時, 秦王還沒有徹底殲滅趙國, 太子丹和荊軻刺秦想要謀取一線生機, 以期盼不被秦國兼并。 可最后秦國還是實現了掃六合。

統一全國后, 嬴政給自己取了個獨一無二的稱號:始皇帝。 這也足以見得他的雄心, 兼并六國, 統一天下, 他的政治抱負絕對不會止步于此。 很明顯如果他是個暴君, 「暴」的原因, 絕對不在于剝削百姓來奢侈享樂。 恰恰相反, 他的出發點是好的, 是為了讓自己的國家實現更好更有秩序的統治, 也為了讓統治下的百姓安居樂業, 過上更好的生活。

然而事與愿違, 他的力氣用錯了。

實現天下統一后, 整個王朝剛剛從綿延的戰爭中掙脫出來, 此時應當與民休息, 讓百姓的生活和經濟發展緩口氣。 可是, 秦始皇沒有給百姓休養生息的時間,

反而以急功近利的心態, 督促百姓紛紛都參與到秦王朝的發展與建設中來。

為了解決各國溝通不便的問題, 他下令車同軌、書同文, 統一度量衡, 極大程度上便利了全國各地的溝通和經濟交流。

為了加強國防, 他下令修建長城,

多少百姓被強制去做勞力;為了鞏固軍事, 他下令修建了「秦直道」, 留下了至關重要的一條路。

他終結了分封制, 開創了中央集權制和郡縣制, 讓各地區都接受皇帝的管轄。 其實這些都是好的, 相較于之前來說, 有著劃時代的進步意義。

然而自古以來, 改革都會受到重重阻礙, 總有原本的「利益既得者」站出來反對, 中央集權和郡縣制取代了分封制, 原來的諸侯國主們自然一百個不愿意, 他們渴望能夠重新回到分封制度下, 渴望擁有自己的一片土地, 重新做回自己領土的「小皇帝」。

所以在秦始皇外出巡游的時候, 有人迫不及待刺殺他。 和從前「荊軻刺秦」的橋段還不同, 之前是知道誰要刺殺他, 為什麼刺殺他;而此時, 刺殺自己的敵人是誰都還尚不分明。

這時候的秦始皇, 大概明白了:自己的王朝并不被百姓擁戴, 自己的改革并沒有被認可。

可饒是這樣, 秦始皇仍舊保持著極大的耐心, 招攬各國的優秀博士, 讓他們出主意和計策, 繼續推進自己的改革。 但是那些博士發出的聲音, 都是重新恢復分封制,都是自己不愿意聽到的,秦始皇感覺自己的努力幾乎白費,他忍無可忍。

于是,他接受李斯的建議,將不一樣的聲音徹底驅逐,焚書坑儒。

當然,「焚書坑儒」事件,也是秦始皇是暴君的「重量級證據」,體現了他獨一無二的「暴」。因為他這一舉動,導致百家爭鳴眾多的聲音和思想遭到破壞,許多寶貴的資料徹底損壞,這對于后世來說是一個大損失。

對于秦始皇來說,他的「暴」就在于急功近利。秦始皇的思想和制度是先進的,可當時他統治下的百姓不能接受。就像小孩子走路還沒學會,就要求他跑起來,這樣自然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

不禁想:秦始皇活了49歲,如果他活得更久一點,或者他的接班人選擇好了,秦朝的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后來秦二世、三世在位沒多久,秦朝就迅速覆滅了,或許也和秦始皇最初的急功近利有一定關系。

到了漢朝時,秦始皇沒有注意到的這一點,就引起了漢朝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劉邦結束戰亂后,第一件事就是讓百姓休養生息,呂雉和漢文帝劉恒更是看到了休息的重要性,輕徭薄賦,減輕百姓的壓力和負擔,讓百姓有喘口氣的機會,結果自然更加得民心。

漢朝之后的發展,總有一種「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感覺,秦始皇實現全國統一,開辟了新制度,還沒有焐熱就迅速衰亡。而漢承秦制,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秦朝的好制度,這是大大的優勢,而初期的與民休息又極大力度地保障了百姓的擁戴。

縱觀歷史,如今的我們站在后世的角度上,沒有辦法否認秦始皇確實是雄韜偉略的千古一帝,同時也沒有辦法否認他確實是個「暴君」。因為在他的統治下,雖然許多地方都是往好、進步的方向發展,但百姓苦不堪言,這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作者:我方團隊月落星沉

參考資料:《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紀錄片

都是重新恢復分封制,都是自己不愿意聽到的,秦始皇感覺自己的努力幾乎白費,他忍無可忍。

于是,他接受李斯的建議,將不一樣的聲音徹底驅逐,焚書坑儒。

當然,「焚書坑儒」事件,也是秦始皇是暴君的「重量級證據」,體現了他獨一無二的「暴」。因為他這一舉動,導致百家爭鳴眾多的聲音和思想遭到破壞,許多寶貴的資料徹底損壞,這對于后世來說是一個大損失。

對于秦始皇來說,他的「暴」就在于急功近利。秦始皇的思想和制度是先進的,可當時他統治下的百姓不能接受。就像小孩子走路還沒學會,就要求他跑起來,這樣自然不會有什麼好的效果。

不禁想:秦始皇活了49歲,如果他活得更久一點,或者他的接班人選擇好了,秦朝的結局會不會不一樣?后來秦二世、三世在位沒多久,秦朝就迅速覆滅了,或許也和秦始皇最初的急功近利有一定關系。

到了漢朝時,秦始皇沒有注意到的這一點,就引起了漢朝統治者的高度重視。劉邦結束戰亂后,第一件事就是讓百姓休養生息,呂雉和漢文帝劉恒更是看到了休息的重要性,輕徭薄賦,減輕百姓的壓力和負擔,讓百姓有喘口氣的機會,結果自然更加得民心。

漢朝之后的發展,總有一種「前人栽樹,后人乘涼」的感覺,秦始皇實現全國統一,開辟了新制度,還沒有焐熱就迅速衰亡。而漢承秦制,一定程度上繼承了秦朝的好制度,這是大大的優勢,而初期的與民休息又極大力度地保障了百姓的擁戴。

縱觀歷史,如今的我們站在后世的角度上,沒有辦法否認秦始皇確實是雄韜偉略的千古一帝,同時也沒有辦法否認他確實是個「暴君」。因為在他的統治下,雖然許多地方都是往好、進步的方向發展,但百姓苦不堪言,這也是一個嚴重的問題。

作者:我方團隊月落星沉

參考資料:《從秦始皇到漢武帝》紀錄片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