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古訓:跟孩子談條件,不如給孩子劃底線

授權圖片 | 滕首詩 攝

教育孩子如養花, 需要精心澆水、施肥。

愛是孩子成長的沃土, 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引路人, 但成長的過程只能由孩子自己完成。

教育路上, 跟孩子談條件, 不如給孩子劃底線。

1

談條件並不是鼓勵

鼓勵是教育成功的橋樑, 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站。

有專家認為,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獲得成就感以增強自信來面對未知生活的挑戰, 而這種成就感的獲得就來自他人的鼓勵。

很多父母深諳鼓勵之道, 他們希望通過鼓勵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讓孩子在人生路上走得更順。

但父母們往往忽略了這一點:鼓勵並不等於物質獎勵,

更不等於有條件的物質獎勵。

鼓勵的本意是一種稱讚、一種認可, 以增強孩子的自信心, 使孩子獲得一種榮譽感與成就感。

但帶條件的獎勵, 只能是一種交易, 它讓孩子早早的明白了成人世界的遊戲規則, 從而跟你談條件。

提起宋嘉樹可能大家不太熟悉, 但他的六個子女(宋慶齡等)卻無人不知。 宋嘉樹認為愛孩子就要對他們的未來負責, 因而他總是言語鼓勵孩子“跌倒了別哭, 自己爬起來再走”, 從不跟孩子談條件。

2

條件談多了, 影響孩子成長

柏拉圖曾說:初期教育應是一種娛樂, 這樣才更容易發現一個人天生的愛好。

成長本是孩子一個人的事, 你總跟孩子談條件, 反而會讓孩子把主體搞混。

比如有的父母說:你把飯吃完, 就允許你看電視。 在孩子看來, 吃飯就變成了父母分派到自己身上的任務, 反而忘了吃飯是自己的事情, 與父母沒有關係 。

心理學中有個名詞叫“德西效應”: 過多的獎勵有可能降低個體對事情本身的興趣.降低其內在動機。

有不少家長喜歡跟孩子談條件:你考到多少, 就給你買什麼。 這種條件反而把孩子自身渴望學習的興趣壓下去了, 喪失了學習的愉快感與享受感。

在談條件中長大的孩子, 即使成年了也喜歡跟父母談條件, 反而忘記自己才是生活的主人。

還有不少家長, 喜歡跟孩子談條件, 卻從不兌現。 這在孩子看來是一種欺騙, 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 如果父母總是這樣做,

那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 是非觀也會發生模糊。

為了孩子的而健康成長, 儘量不要跟孩子們談條件, 等孩子們學會了談條件, 苦得還是父母。

3

談條件不如劃底線

教育孩子不能圖省事, 談條件確實能快速解決一些問題, 但治標不治本, 總是談條件反而會釀成大患。

跟孩子談條件, 不如給孩子劃底線。

要讓孩子有明確的是非觀與底線。 給孩子建立規矩, 然後在不觸及底線的情況下, 讓孩子獨立探索這個世界。

讓孩子知道有些事是不能做的, 條件並不是萬能的, 讓孩子明白不是所有的問題都能通過提條件解決, 他們需要對自己的行為、自己的生活負責。

在建立起規矩的時候, 家長也要以身作則, 遵守規則。

被譽為“南開校父”的嚴修,

在教育子孫後代問題上, 就是採用的劃底線的方法。

在嚴家, 孩子們被要求不准剩飯, 每天要恭敬問候家人, 及時幫助有困難的鄰人。

教育孩子, 談條件不如劃底線。 讓孩子成才之前, 首先要讓孩子健康成長學會做人。 教會他分辨善與惡, 教給他踏實做人之道, 剩下的路讓孩子自己去走。

跟孩子談條件, 不如給孩子劃底線。

聽楊鵬老師精講《道德經》81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