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興文“非遺”—苗族蘆笙製作技藝

蘆笙是苗族文化的一種象徵, 為西南地區苗、瑤、侗等民族的簧管樂器, 發源于中原, 後來在少數民族地區發揚光大, 其前身為竽。 四川興文竹資源豐富, 目前有竹林面積37.3萬畝, 蘆笙製作所用材料甜苦竹、杉木和野櫻桃樹等材料隨地可取。

蘆笙製作技藝歷來由師傅親手教授, 無文字資料留存, 且技藝考究, 傳承較困難, 亟待搶救、保護。 2017年, 興文苗族蘆笙製作技藝被列入宜賓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一、蘆笙製作所需工具繁多, 如推子、鑿、挖刀、鐵錘、烙釺、鑽、錘、尺子、尖刀等。 蘆笙總體由笙鬥、笙管、簧片和共鳴管構成,

興文苗族傳統蘆笙多為六管, 極少加共鳴管。

二、用幹透的杉木製作笙鬥。

三、將笙鬥用鋸縱向一分為二, 從內側挖出進氣道和笙鬥共鳴腔, 然後合上, 用野櫻桃皮箍緊, 再在笙鬥上鑽出6個安裝笙管的孔。

四、選取幹透的甜苦竹製作笙管。

五、擬插入笙鬥的部位必須保留內部竹節, 其餘打穿。

六、黃銅, 用於製作蘆笙簧片。

七、蘆笙的製作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 就是調音。 該步驟十分講究, 對製作蘆笙的師傅要求相當高。

八、簧片的位置必須位於笙鬥中空處。

九、在做好每一根竹筒發聲器的時候都要進行一次調音, 師傅對著每根竹筒吹, 根據蘆笙大小和用途, 對發出聲音的高低和音色進行調配, 這就要求師傅有比較好的聽力,

也對各種印色有足夠的分辯, 同時對於各種各樣的蘆笙發音有比較高的熟悉程度。

十、川南最年輕蘆笙製作師楊培(中)以及他的弟子。 (攝于興文縣古宋鎮馬欄灣村“楊培”蘆笙作坊)

蘆笙演奏時, 兩手拇指、食指、中指分別按左右兩排管孔。 口含吹嘴, 吹吸均可發音。 運用氣息和舌尖動作變化, 奏出各種顫音和震音, 有打音、滑音、倚音等技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