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父親帶大的孩子,20年后更有出息,有些優勢媽媽根本比不了

父親是孩子從家庭走向社會的橋梁, 也是孩子建立社會交往規范與道德最好的榜樣。

父親的角色, 是他人永遠無法替代的。

前段時間看到過一個視訊。

一位爸爸教兩歲的兒子練跳遠, 希望能幫孩子增強體質。

開始的時候, 孩子比較害怕, 不敢跳。

爸爸就一直在旁邊鼓勵孩子, 引導孩子大膽往前跳。

最后孩子終于鼓起勇氣, 一次又一次地嘗試, 然后成功跳了過去。

視訊在網上傳播后, 有位網友說:

「父親帶大的孩子還是有很多獨特的優勢的, 比如能給予孩子勇敢和決心等等。 」

想起美國《父母》雜志總結出的父親的獨特之處:

父親更愛與孩子玩鬧;

父親對孩子的推動作用更大;

父親使用的語言更復雜;

父親對孩子的約束更多;

父親使孩子更社會化, 為他走進現實世界做準備;

父親更會幫助孩子發揮潛能。

很多家庭中, 都是媽媽承擔了大部分的教育責任。

但再能干的媽媽, 也代替不了爸爸。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爸爸對孩子的影響貫穿整個人生。

01

幼兒期:

父親的加入, 能讓孩子更快獨立

在幼兒期, 孩子主要依賴的是媽媽。

但當孩子長大到一定程度以后, 就需要「脫離」媽媽, 完成與母親心理分離的發展任務, 探索下一步的成長。

這個時候, 必須要有爸爸的參與和作用。

鄰居家的孩子, 從出生到現在, 幾乎都是媽媽帶。

聽說孩子爸爸事業上很成功,

也很忙, 沒看到和孩子同框過。

平時, 媽媽不管做什麼, 都會把孩子帶在身邊, 把她照顧得無微不至。

有時候, 孩子想要自己做一些事情, 媽媽也總是急急忙忙走過去代勞。

隨著孩子逐漸長大, 媽媽才發現了問題。

當別的小孩在一塊嘻嘻哈哈打打鬧鬧的時候, 她的孩子卻總是畏縮在一旁。

哪怕在小區配套的兒童游樂設施里玩耍, 孩子都要每隔幾分鐘就喊一次媽媽, 確認媽媽還在才會繼續玩。

其他小孩想要拉他一起玩, 他第一反應就是看向媽媽。

3歲以后, 是孩子社會化進程的關鍵階段, 也是他學習獨立、走向大眾的重要節點。

爸爸的作用, 就是打斷孩子對母親的唯一依戀, 完成心理發展的任務。

英國心理學教授Charlie Lewis的一項研究結果就表明:

有爸爸參與孩子的早期教育, 孩子在語言、獨立性等方面表現得更為突出。

就像之前在網上看到網友的搞笑分享一樣:

兒子跟她去吃小籠包:

兒子只管坐著喊:

「媽媽給我倒點兒醋、夾點小咸菜, 還要餐巾紙。 」

她一樣一樣伺候上。

兒子跟他爹去吃小籠包:

爸爸只管坐著, 兒子跑前跑后拿筷子、拿小碟、倒醋、夾咸菜、拿餐巾紙, 然后再問:

「老爸, 你還加辣椒油嗎?」

爸爸帶孩子和媽媽帶孩子, 往往有著截然不同的方式。

媽媽很多時候都會全方位照顧好孩子, 主動給孩子提供幫助。

而心大的爸爸, 往往只會在孩子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 才伸出援手。

因此, 爸爸的「粗線條養育」, 既是激活孩子的各項能力的關鍵, 也是幼兒時期的孩子邁向獨立的最好推手。

02

兒童期:

父親是孩子效仿的對象

不動聲色中塑造孩子的性格

這個時期, 是孩子快速成長的階段, 也是塑造孩子性格的主要階段。

父親是引導孩子向大人方向發展的重要力量, 讓孩子漸漸擁有一些正向的特質,

如勇敢、堅持等。

作家劉繼榮曾經分享過一個育兒故事。

兒子出生后, 她很嫌棄自己的丈夫, 覺得丈夫肯定帶不好孩子, 所以她自己包攬了孩子的一切。

但是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 她發現孩子膽小又內向。

后來爸爸開始參與帶孩子后, 兒子變得勇敢了很多。

比如打疫苗時會站到最前面, 還會鼓勵那些被打針嚇哭的同學。

兒子有時還會跟她說:

「遇到困難時, 不能只坐著哭, 等著別人來救, 要學會救自己, 也救別人。 」

這就是爸爸的影響力。

父親與孩子相處的過程, 就是塑造孩子性格的過程。

在和孩子相處的過程里, 父親身上的一些特質, 如冷靜、勇敢、正直、自信等, 都會從生活的點滴, 融入到孩子的性格里。

在短片《不一樣的父親》中, 林曉宇的爸爸5年以來堅持每天送他上學。

爸爸每天變著花樣教林曉宇探索上學的新路線,一路上教他很多自然知識和生活常識。

比如怎麼通過太陽的方位來辨別方向,如何通過樹木上的苔蘚來辨別哪里是太陽曬不到的地方。

爸爸的理智與平和,給了孩子最好的滋養和示范。

一次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同學們在叢林里迷路了,大家都開始慌了,有的孩子只顧著埋怨,有的孩子甚至直接哭了起來。

唯有林曉宇,有著超出同齡人的冷靜和沉著,他想到了爸爸上學路上的叮囑「遇事一定不能慌,要保持頭腦清醒」。

他利用爸爸教給他的那些知識,帶著同學們一起走出了困境。

記得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安伯托·艾柯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覺得,我們日后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于父親在一些不經意的時刻教給我們什麼,在他們不說教的時候表達的東西。」

爸爸對孩子的影響,往往都是悄無聲息的。

但是那股影響力,會像種子一樣悄然埋進了孩子心里,并且深深扎根,在往后的日子里,不動聲色地一點點滲透進孩子的生命,影響孩子的命運。

03

青春期:

父親幫孩子劃出人生底線

避免孩子走上歪路

在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中,研究人員談到青春期時,直言:

父親要扮演一個非常重要且艱難的角色。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會處于一個非常混亂的狀態,身體變得更加強壯有力,思想的發展卻并不成熟,也因此變得叛逆難管,在各種誘惑之下容易喪失底線。

柔弱溫和的媽媽在他們面前已經沒有了震懾力。

這個時候,就需要爸爸用男性的「理性」和「威嚴」來克制孩子,避免他們走上歪路。

有一個10歲男孩,因為在校車上欺負同學,當即被趕下了車,并且3天內禁止再乘坐校車上學。

父親得知此事后,沒有打罵兒子,也沒有去找老師求情,而是懲罰兒子連續一個星期跑步上學。

兒子雖然不情不愿,但也不得不服從父親的命令。

為了保證兒子的安全,父親每天開車跟著兒子,但即使遇到了刮風下雨的天氣,父親仍然沒有一絲心軟,堅決不讓兒子上車。

「孩子愛欺負別人,我對這點是不能容忍的,也絕不會寬恕。」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講,父親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時刻束縛著孩子的行為,給孩子最好的底線教育。

研究也證明,父親的話,對孩子的約束會更加有效。

很多媽媽,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時,都容易表現出溺愛的一面,哪怕是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也容易心軟退讓。

而爸爸則不同,爸爸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時,通常都是理性的,不會因為孩子的態度而改變。

正如弗洛伊德曾說的:

「在孩子眼中,父親是集法律、約束力、威嚴、權力于一身的超人。」

父親堅定的管教,才能讓天不怕地不怕的青春期孩子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爸爸的努力

人們常說,一個好爸爸勝過一百個好校長。

爸爸對孩子的影響,是媽媽無法代替的。

孩子的成長,除了需要媽媽給予的溫暖,還需要爸爸給予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再忙碌的爸爸也可以多做以下幾件事,陪孩子更好地成長:

首先一定要愛媽媽

夫妻恩愛,孩子才能在快樂溫馨的環境里長大,才會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孩子才能學會愛自己的媽媽。

和媽媽一起承擔家務

不要覺得家務都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爸爸做家務,既能培養男孩的責任心,也能給女孩一個好的異性模板。

回家了就放下手機,做到全身心陪伴

陪伴孩子的關鍵,不在于時長,而在于質量。

孩子寧愿你花20分鐘全心全意陪他,都不愿意你花60分鐘拿著手機坐在旁邊。

每天花20分鐘和孩子閑聊

閑聊的過程中,爸爸不僅能更直接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對他的關心和親近。

爸爸也能在聊天的過程中,塑造孩子的三觀。

不要吝嗇對孩子的夸獎

《心理營養》這本書里講到:

「如果說在安全感的給予方面,媽媽比爸爸重要。那麼,在肯定和認同這方面,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媽媽。」

所以對于孩子來說,爸爸的肯定和認可,會讓孩子內心獲得更高的價值感,也會因此獲得力量,變得更加自信。

多和孩子玩一些有挑戰的游戲

爸爸帶孩子的方式往往是充滿力量感、探索感的。

這些會讓孩子得到更好的鍛煉,促進大腦發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周末和孩子出去跑跑跳跳

當爸爸和孩子一起運動時,不僅能鍛煉孩子的體魄,而且彼此都處于一個非常放松的狀態,為爸爸和孩子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創造了很好的機會。

這個時候的交流,也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與抱負。

父親的意義,遠遠不止賺錢養家這麼簡單。

這個角色對于孩子來說,是爸爸,是偶像,是榜樣,也是心靈導師和人生導師。

如果說養孩子就像種植一棵樹。

媽媽給孩子的無微不至的愛,就像那雨水一般,滋養著孩子。

而爸爸身上的力量感、權威感就像那肥料,讓孩子能更茁壯健康地成長。

有一個不缺席的爸爸,才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幸運。

林曉宇的爸爸5年以來堅持每天送他上學。

爸爸每天變著花樣教林曉宇探索上學的新路線,一路上教他很多自然知識和生活常識。

比如怎麼通過太陽的方位來辨別方向,如何通過樹木上的苔蘚來辨別哪里是太陽曬不到的地方。

爸爸的理智與平和,給了孩子最好的滋養和示范。

一次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同學們在叢林里迷路了,大家都開始慌了,有的孩子只顧著埋怨,有的孩子甚至直接哭了起來。

唯有林曉宇,有著超出同齡人的冷靜和沉著,他想到了爸爸上學路上的叮囑「遇事一定不能慌,要保持頭腦清醒」。

他利用爸爸教給他的那些知識,帶著同學們一起走出了困境。

記得享譽世界的哲學家安伯托·艾柯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覺得,我們日后成為什麼樣的人,主要取決于父親在一些不經意的時刻教給我們什麼,在他們不說教的時候表達的東西。」

爸爸對孩子的影響,往往都是悄無聲息的。

但是那股影響力,會像種子一樣悄然埋進了孩子心里,并且深深扎根,在往后的日子里,不動聲色地一點點滲透進孩子的生命,影響孩子的命運。

03

青春期:

父親幫孩子劃出人生底線

避免孩子走上歪路

在BBC紀錄片《父親的生物學意義》中,研究人員談到青春期時,直言:

父親要扮演一個非常重要且艱難的角色。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會處于一個非常混亂的狀態,身體變得更加強壯有力,思想的發展卻并不成熟,也因此變得叛逆難管,在各種誘惑之下容易喪失底線。

柔弱溫和的媽媽在他們面前已經沒有了震懾力。

這個時候,就需要爸爸用男性的「理性」和「威嚴」來克制孩子,避免他們走上歪路。

有一個10歲男孩,因為在校車上欺負同學,當即被趕下了車,并且3天內禁止再乘坐校車上學。

父親得知此事后,沒有打罵兒子,也沒有去找老師求情,而是懲罰兒子連續一個星期跑步上學。

兒子雖然不情不愿,但也不得不服從父親的命令。

為了保證兒子的安全,父親每天開車跟著兒子,但即使遇到了刮風下雨的天氣,父親仍然沒有一絲心軟,堅決不讓兒子上車。

「孩子愛欺負別人,我對這點是不能容忍的,也絕不會寬恕。」

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講,父親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他在時刻束縛著孩子的行為,給孩子最好的底線教育。

研究也證明,父親的話,對孩子的約束會更加有效。

很多媽媽,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時,都容易表現出溺愛的一面,哪怕是一些原則性的問題,也容易心軟退讓。

而爸爸則不同,爸爸在面對孩子的行為問題時,通常都是理性的,不會因為孩子的態度而改變。

正如弗洛伊德曾說的:

「在孩子眼中,父親是集法律、約束力、威嚴、權力于一身的超人。」

父親堅定的管教,才能讓天不怕地不怕的青春期孩子明白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爸爸的努力

人們常說,一個好爸爸勝過一百個好校長。

爸爸對孩子的影響,是媽媽無法代替的。

孩子的成長,除了需要媽媽給予的溫暖,還需要爸爸給予的力量。

日常生活中,再忙碌的爸爸也可以多做以下幾件事,陪孩子更好地成長:

首先一定要愛媽媽

夫妻恩愛,孩子才能在快樂溫馨的環境里長大,才會獲得安全感和幸福感。

孩子才能學會愛自己的媽媽。

和媽媽一起承擔家務

不要覺得家務都是媽媽一個人的事。

爸爸做家務,既能培養男孩的責任心,也能給女孩一個好的異性模板。

回家了就放下手機,做到全身心陪伴

陪伴孩子的關鍵,不在于時長,而在于質量。

孩子寧愿你花20分鐘全心全意陪他,都不愿意你花60分鐘拿著手機坐在旁邊。

每天花20分鐘和孩子閑聊

閑聊的過程中,爸爸不僅能更直接地了解孩子的內心,也能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對他的關心和親近。

爸爸也能在聊天的過程中,塑造孩子的三觀。

不要吝嗇對孩子的夸獎

《心理營養》這本書里講到:

「如果說在安全感的給予方面,媽媽比爸爸重要。那麼,在肯定和認同這方面,爸爸的重要性要大過媽媽。」

所以對于孩子來說,爸爸的肯定和認可,會讓孩子內心獲得更高的價值感,也會因此獲得力量,變得更加自信。

多和孩子玩一些有挑戰的游戲

爸爸帶孩子的方式往往是充滿力量感、探索感的。

這些會讓孩子得到更好的鍛煉,促進大腦發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的性格養成。

周末和孩子出去跑跑跳跳

當爸爸和孩子一起運動時,不僅能鍛煉孩子的體魄,而且彼此都處于一個非常放松的狀態,為爸爸和孩子進行有意義的溝通創造了很好的機會。

這個時候的交流,也能更好地引導孩子樹立遠大的理想與抱負。

父親的意義,遠遠不止賺錢養家這麼簡單。

這個角色對于孩子來說,是爸爸,是偶像,是榜樣,也是心靈導師和人生導師。

如果說養孩子就像種植一棵樹。

媽媽給孩子的無微不至的愛,就像那雨水一般,滋養著孩子。

而爸爸身上的力量感、權威感就像那肥料,讓孩子能更茁壯健康地成長。

有一個不缺席的爸爸,才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幸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