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狄龍的「禿頂中年」:40歲時被公司辭退,重新走紅后拒絕再演豪哥

一、

1986年的香港十大勁歌金曲禮上, 狄龍給張國榮頒獎時, 順便拿自己開涮:

「Leslie, 我沒有上來頒獎好久了」

看過《英雄本色》的朋友都知道,

他是在模仿電影里的經典臺詞:「阿SIR, 我沒做大哥好久了。 」

前一句是玩笑自嘲, 后一句, 戲里戲外, 都像是狄龍的夫子自道。 戲里, 宋子豪事業失敗、故舊冷眼、兄弟反目時日艱難;戲外, 狄龍當時的際遇也差不多如此。

二、

1968年, 18歲的狄龍還是洋服店里的一個小裁縫,

因為聽了何冠昌的一句話:

「男人要建立自己的終身事業, 你做洋服能成終身事業嗎?」

之后便頭腦一熱, 暈頭轉向地走進了邵氏片場, 就此叱咤風云大紅大紫, 成了白衣飄飄的俠士, 萬人追捧的巨星, 風靡香江十數載。

與他同期走紅的, 也是位白衣飄飄的俠士, 他就是姜大衛。 因為兩人都拜師張徹門下, 張徹便以京戲武生的類別為靈感, 把他們打造成了邵氏武俠電影里最成功的「雙角」。

其中, 姜大衛多是「短打」, 狄龍則是「長靠」, 一活一穩, 相得益彰。 這樣的設計, 成就了狄龍和姜大衛, 同時也深深影響了當時還在「張家班」當助理導演的吳宇森。

以至于后來他在寫《英雄本色》里的小馬哥和宋子豪時, 除了參照自己和徐克的友情, 也不自覺的沿用了張徹為「狄姜」設計的「一活一穩」。

三、

因為師出同門, 再加上經常合作拍戲, 狄龍和姜大衛很快成了親密無間的兄弟。 不過, 身處娛樂圈這樣的名利場, 友情太奢侈, 也太脆弱。 前有張徹和劉家良撕破臉, 后有李修賢和周星馳對簿公堂, 他倆不是第一對, 也不會是最后一對。

1975年,狄龍和姜大衛在合作完《傾國傾城》后傳出不和,之后便形同陌路,勢如水火。再然后,狄龍依舊在邵氏拍他的「大俠」,開始跟楚原、古龍組成鐵三角,「大俠」迎來事業的第二春。而姜大衛則早早放下偶像包袱,慢慢轉型幕后。

而邵氏之外,成龍 洪金寶 「新藝城七怪」等新一批電影人開始粉墨登場,用一部部經典電影,不斷沖擊著邵氏武俠,瓜分著電影觀眾。

四、

十年后的1985年,邵氏武俠落幕,邵逸夫把重心轉移到電視行業,原先電影片場的員工大規模被裁。

而曾經的香江第一美少年,此刻也收到了公司的辭退信,信上寫著:

「謝謝你多年來為公司做出的成績」

短短的一句話,終結了狄龍奉獻二十年青春的邵氏生涯,也讓剛滿40歲的狄龍變得無戲可拍。

從曾經的當紅影帝到被邵氏拋棄,狄龍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光陰。從前他演的都是「大俠」,如今的電影潮流是喜劇。狄龍一張英氣凝重的臉,自然受不到制片方的青睞。

另外,因為在邵氏呆得太久,狄龍與外面的影圈幾乎完全脫節。是邵氏片場成就了他,但同時也禁錮了他。原本把演戲當做終身職業的狄龍,如今卻無戲可拍。

這時的他,似乎注定要被時代拋棄,要為邵氏武俠片殉葬。不知道那時候的他,再想起何冠昌當初的那句話時,會不會重新思考:演藝圈要的是一代新人勝一代舊人,跟這行比,做洋服才更容易成為終身職業!

五、

在那段難熬的日子里,為了能拍戲,狄龍找過方逸華,陳自強,何冠昌等昔日「座上客」。但始終求告無門,無可奈何下,狄龍就在邵氏片場對面租了一間房子,時不時看看片場的燈火通明,懷念一下當初的美好時光。原先那麼美好的時光,突然一下子就沒了,他不甘心。

此時的狄龍從一個滿臉英氣的邵氏大俠,變成了一個失業禿頂的中年阿貝。往日的光鮮如同他演過的影片一般,一幀一幀地出現在每一個失眠的夢里。

看著眼前的窘迫,他在心里暗自發誓道: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親手拿回來!終于,他等到了《英雄本色》。

六、

在《英雄本色》商量選角時,因為宋子豪的角色設定,徐克別出心裁想找一個過氣演員來演宋子豪,而且最好是曾經風光而后沒落的老輩演員。他想到了曾經的邵氏大俠,如今卻失業在家的狄龍。

而吳宇森這邊,因為他也是張徹的學生,同時又跟狄龍是多年好友,想找機會幫幫他。所以,吳宇森和徐克不謀而合,一致認定狄龍就是宋子豪的最佳人選。

這樣大膽的選擇,最終出奇制勝,這離不開吳宇森 徐克的眼光和勇氣,同時也離不開狄龍在人生困惑后的沉淀。

七、

因為有兄弟反目,從巔峰到低谷等和宋子豪相似的經歷,狄龍在表演時準確地融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

不僅如此,狄龍對待這部戲也特別認真,比如拍「我等了三年」這場戲時,周潤發因為當時有多部戲在身,趕到《英雄本色》劇組拍這場戲時就遲到了。這時,狄龍毫不客氣地批評他:

「發仔,你這樣是演不好戲的」

比如影片結尾處由誰來開最后一槍,可能是吳宇森刪張國榮的戲覺得有所虧欠,便臨時改劇本,改成讓張國榮來開最后一槍。但狄龍覺得張國榮的角色是警察,不應該開這一槍,還是應該自己來,也是彌補內心對弟弟的虧欠。在他的堅持下,吳宇森又改了回來。

再比如拍「不做大哥好久了」這場戲時,為了這句短短的臺詞,狄龍私下里揣摩了好久,他覺得這句話里應該有三層意思:

一是自己江湖地位的變化,二是沒有盡到照顧弟弟的責任,三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翻身。如此用心,最終成就了《英雄本色》,也成就了狄龍自己。

八、

1986年影片一經上映,立馬火爆香港,并破紀錄地拿下3400萬港幣的票房。狄龍也憑借豪哥一角拿到了金馬獎影帝。敗而復起然后卷土重來,或許是中年男人最快意之事 ,莫過于此。

而除了事業的回暖,金馬獎的慶功宴會上,姜大衛也到場祝賀。疏遠多年的兩兄弟緊緊相擁,狄龍更是激動得語無倫次。

到了隔天,香港的各大報紙刊登了這個消息,整個香江都為他倆的復合而沸騰。

九、

正所謂少年子弟江湖老,從萬人追捧的邵氏巨星,到無戲可拍的中年危機,再到重新走紅的把酒言歡。

影片中豪哥的經歷就像是狄龍40年人生的投影,而中年男人所有的種種況味,全被他融入到層次分明的表演中。

借著《英雄本色》這碗酒,澆筑成心中那個永不失志的堡壘。無論是往日的辛酸還是 還是今日的榮光,不惑之年的狄龍,或許早已釋懷了吧...

十、

多年以后 《英雄本色》在內地重映,有好事記者問狄龍還想不想再演豪哥。而狄龍卻這樣反問道:

你能再給我找來個張國榮嗎?

是啊,34年過去了,當年那個英雄俠士早已老去,而我們曾引以為傲的江湖情義,在如今金錢至上的年代卻顯得格格不入。就像豪哥再也找不到阿杰一樣,我們也再回不去那個豪情萬丈的青春歲月。

可無論何時,當我們深陷窘境 感到前路迷茫時,總會在某個夜深人靜的夜里,想起風云變幻的1986年,想起熱血澎湃的《英雄本色》,想起豪哥狄龍的人生沉浮 。

致敬英雄本色和狄龍的四十不惑。

1975年,狄龍和姜大衛在合作完《傾國傾城》后傳出不和,之后便形同陌路,勢如水火。再然后,狄龍依舊在邵氏拍他的「大俠」,開始跟楚原、古龍組成鐵三角,「大俠」迎來事業的第二春。而姜大衛則早早放下偶像包袱,慢慢轉型幕后。

而邵氏之外,成龍 洪金寶 「新藝城七怪」等新一批電影人開始粉墨登場,用一部部經典電影,不斷沖擊著邵氏武俠,瓜分著電影觀眾。

四、

十年后的1985年,邵氏武俠落幕,邵逸夫把重心轉移到電視行業,原先電影片場的員工大規模被裁。

而曾經的香江第一美少年,此刻也收到了公司的辭退信,信上寫著:

「謝謝你多年來為公司做出的成績」

短短的一句話,終結了狄龍奉獻二十年青春的邵氏生涯,也讓剛滿40歲的狄龍變得無戲可拍。

從曾經的當紅影帝到被邵氏拋棄,狄龍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光陰。從前他演的都是「大俠」,如今的電影潮流是喜劇。狄龍一張英氣凝重的臉,自然受不到制片方的青睞。

另外,因為在邵氏呆得太久,狄龍與外面的影圈幾乎完全脫節。是邵氏片場成就了他,但同時也禁錮了他。原本把演戲當做終身職業的狄龍,如今卻無戲可拍。

這時的他,似乎注定要被時代拋棄,要為邵氏武俠片殉葬。不知道那時候的他,再想起何冠昌當初的那句話時,會不會重新思考:演藝圈要的是一代新人勝一代舊人,跟這行比,做洋服才更容易成為終身職業!

五、

在那段難熬的日子里,為了能拍戲,狄龍找過方逸華,陳自強,何冠昌等昔日「座上客」。但始終求告無門,無可奈何下,狄龍就在邵氏片場對面租了一間房子,時不時看看片場的燈火通明,懷念一下當初的美好時光。原先那麼美好的時光,突然一下子就沒了,他不甘心。

此時的狄龍從一個滿臉英氣的邵氏大俠,變成了一個失業禿頂的中年阿貝。往日的光鮮如同他演過的影片一般,一幀一幀地出現在每一個失眠的夢里。

看著眼前的窘迫,他在心里暗自發誓道:我失去的東西,一定要親手拿回來!終于,他等到了《英雄本色》。

六、

在《英雄本色》商量選角時,因為宋子豪的角色設定,徐克別出心裁想找一個過氣演員來演宋子豪,而且最好是曾經風光而后沒落的老輩演員。他想到了曾經的邵氏大俠,如今卻失業在家的狄龍。

而吳宇森這邊,因為他也是張徹的學生,同時又跟狄龍是多年好友,想找機會幫幫他。所以,吳宇森和徐克不謀而合,一致認定狄龍就是宋子豪的最佳人選。

這樣大膽的選擇,最終出奇制勝,這離不開吳宇森 徐克的眼光和勇氣,同時也離不開狄龍在人生困惑后的沉淀。

七、

因為有兄弟反目,從巔峰到低谷等和宋子豪相似的經歷,狄龍在表演時準確地融入了自己的真實情感。

不僅如此,狄龍對待這部戲也特別認真,比如拍「我等了三年」這場戲時,周潤發因為當時有多部戲在身,趕到《英雄本色》劇組拍這場戲時就遲到了。這時,狄龍毫不客氣地批評他:

「發仔,你這樣是演不好戲的」

比如影片結尾處由誰來開最后一槍,可能是吳宇森刪張國榮的戲覺得有所虧欠,便臨時改劇本,改成讓張國榮來開最后一槍。但狄龍覺得張國榮的角色是警察,不應該開這一槍,還是應該自己來,也是彌補內心對弟弟的虧欠。在他的堅持下,吳宇森又改了回來。

再比如拍「不做大哥好久了」這場戲時,為了這句短短的臺詞,狄龍私下里揣摩了好久,他覺得這句話里應該有三層意思:

一是自己江湖地位的變化,二是沒有盡到照顧弟弟的責任,三是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翻身。如此用心,最終成就了《英雄本色》,也成就了狄龍自己。

八、

1986年影片一經上映,立馬火爆香港,并破紀錄地拿下3400萬港幣的票房。狄龍也憑借豪哥一角拿到了金馬獎影帝。敗而復起然后卷土重來,或許是中年男人最快意之事 ,莫過于此。

而除了事業的回暖,金馬獎的慶功宴會上,姜大衛也到場祝賀。疏遠多年的兩兄弟緊緊相擁,狄龍更是激動得語無倫次。

到了隔天,香港的各大報紙刊登了這個消息,整個香江都為他倆的復合而沸騰。

九、

正所謂少年子弟江湖老,從萬人追捧的邵氏巨星,到無戲可拍的中年危機,再到重新走紅的把酒言歡。

影片中豪哥的經歷就像是狄龍40年人生的投影,而中年男人所有的種種況味,全被他融入到層次分明的表演中。

借著《英雄本色》這碗酒,澆筑成心中那個永不失志的堡壘。無論是往日的辛酸還是 還是今日的榮光,不惑之年的狄龍,或許早已釋懷了吧...

十、

多年以后 《英雄本色》在內地重映,有好事記者問狄龍還想不想再演豪哥。而狄龍卻這樣反問道:

你能再給我找來個張國榮嗎?

是啊,34年過去了,當年那個英雄俠士早已老去,而我們曾引以為傲的江湖情義,在如今金錢至上的年代卻顯得格格不入。就像豪哥再也找不到阿杰一樣,我們也再回不去那個豪情萬丈的青春歲月。

可無論何時,當我們深陷窘境 感到前路迷茫時,總會在某個夜深人靜的夜里,想起風云變幻的1986年,想起熱血澎湃的《英雄本色》,想起豪哥狄龍的人生沉浮 。

致敬英雄本色和狄龍的四十不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