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生畫上百個女人,晚年窮困潦倒,如今一幅賣3億,周杰倫都為他寫歌!

2022年7月6日, 對于周杰倫的歌迷而言, 是一個盛大的節日, 那一天他曬出即將發布的新歌歌詞:浪蕩是常玉畫筆下的一抹世俗, 是他素描里的講究;只有小象走在沙漠, 孤枝的盡頭才能長出常玉要的花朵……

歌詞的配圖是畫家常玉的絕筆畫《孤獨的小象》, 畫中的小象很小, 獨自孤獨地走在漫漫的荒漠中, 也許這就是畫家出走半生, 致力于自由率性的藝術, 卻無人賞識的晚年心情寫照。

那畫家常玉究竟是怎樣一個人, 竟然能夠讓周杰倫為他寫歌呢?

一、世家公子, 常玉的天真

1901年10月14日, 四川順慶市常家的幺兒出生, 這就是本文的主人公常玉。

常家本是書香世家, 其父常書舫是有名的畫家, 以畫馬和獅子聞名。 一家六個兒子中, 僅有常玉繼承了父親的基因, 自小就對畫畫情有獨鐘。

長子常俊民在當地經營著一個絲廠, 是當地首屈一指的巨富, 人稱「常百萬」。

常玉生于這樣的世家豪門, 又是最小的一個孩子, 自然備受寵愛。 父親因他有與自己相同的愛好, 對于他的偏愛與培養更不同于其他孩子。

而年長常玉37歲的大哥, 更是將弟弟當兒子養, 對他絕對是要風得風, 要雨得雨的溺愛。

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公子常玉,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得無憂無慮, 天真爛漫而率性, 他雖有紈绔子弟大手大腳花錢的毛病, 卻無他們的流里流氣。

常玉14歲那年, 表現出了極好的繪畫天賦, 他父親和大哥干脆花巨資為他請來成都大儒趙熙, 專門到家里教常玉書畫。

趙熙是清末光緒二十年的狀元, 是近代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 常玉在這樣的老師教導下, 可謂是如魚得水, 水墨畫的傳統技巧被他運用得爐火純青。

17歲那年, 父親又將常玉送到上海, 在上海美術學院當插班生, 旁聽繪畫課。

而在美院學習過程中, 就已能窺見常玉對繪畫藝術的追求那就是自由, 天性的釋放。

記得他進入美院第一節就是素描, 老師要求要畫得和實物一模一樣, 常玉才上了幾堂課便無法再忍受,

甚至口出狂言:「畫那麼像有什麼用?這麼枯燥, 畢業還不是去街邊幫人畫頭像30塊一張, 我又不缺錢, 不學不學!」

大學畢業后, 學習略有所成的他, 決定和他曾經留學日本的二哥一樣, 也到外面的世界看看, 他的決定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 很快又將他送往日本的東京美術學校學習深造。

1920年, 常玉返回上海, 在家人的安排下從事商品廣告設計工作。 這工作雖然很對常玉的專業, 但是早已隨心所欲慣了的他, 哪里忍受得了這種中規中矩的工作, 沒多久, 他就辭去了工作。

1921年, 準備回老家的常玉, 聽聞家中早已給他安排好了一門親事, 不愿受束縛的他, 立馬轉身離家出走, 以勤工儉學的名義登上了前往巴黎的輪船。

在此, 不得不說, 常玉這種天真散漫、隨心所欲的性格形成, 有一大半是家庭溺愛造成。

在家人的庇護下, 他不知道金錢對于保障一個人生存的重要性, 也不懂得日常人情世故對一個人發展的作用, 除了畫, 他的心性純潔得如同一張白紙。

二、巴黎藝術家,常玉的輝煌

巴黎,世界藝術的中心。當時與常玉同行的還有林風眠,徐悲鴻等人。雖然這些學生都是奔著藝術而來,但因家境不同,又有著不同的際遇和成就。

一到法國,徐悲鴻等人急忙就聯系學校,一邊打工一邊接受正規的西方美術理論的學習。

而常玉,則是選擇了可以自由選擇繪畫方式的私立畫室「大茅屋畫室」。在那里,只要你買門票就可以進來,參觀、繪畫、交流,而這種隨心隨欲的學習方式是足夠適合常玉的。

雖說,常玉是離家出走,事實上寵愛他的大哥從來沒有對他置之不理過,每個月都按時給他賬戶匯一筆款,足夠他揮霍,過著奢侈的生活。

也因此,他人生的境況,跟他大哥的命運牢牢地聯系在起來。

在巴黎的前10年,常玉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他衣著光鮮,一時興起會拉著小提琴和巴黎街頭賣藝的合奏,和朋友打網球,也會經常資助一些困難的同學,有事沒事的請朋友吃飯喝酒。

除此之外,他不是埋首于畫室中,就是在巴黎大街小巷溜達,觀察人群,速寫練習;有時也會去其他藝術家的工作室參觀學習;不忙的時候,他拿著一本紅樓夢,坐在咖啡館、酒吧里,聽一聽本地人的閑聊,感受當地人的生活。

常玉到西方學習繪畫藝術,卻從不放棄東方國畫的傳統,因此,他的畫常常蘊含著一股濃郁的中國風。他會用毛筆勾線,一筆一抹地蘸上顏色渲染,線條流暢恣意,寥寥幾筆,簡約明快。

常玉尤其愛畫女子畫,在他筆下至少畫了100多位女子的畫像。

常玉有時也畫花草。在他筆下的這些花花草草,極具中國風骨,干凈利落,不枝不蔓,像極了中國漢字的一撇一捺,柔和的線條中,自帶一份堅韌的質感。

早期,常玉的愛用粉色、白色系的顏色,畫面明媚可愛,看著這樣的畫面,總給人一種被浪漫美好的夢境包裹著一般的舒適。

這應該是常玉當時的心靈寫照,在家人濃郁的寵愛長大的他,有美好愛情的滋潤,從未品嘗過生活的艱辛,作品自然也就展現出他最美好的一面。

也就是在大茅屋畫院,常玉迎來了人生的巔峰。

常玉獨特的畫風,富有中國味的油畫,隨著他的繪畫技術的嫻熟,他的畫也隨之水漲船高起來。

1925年和1928年,常玉的作品先后兩次在法國秋季沙龍展展出,1932年,常玉入選《1910-1930年當代藝術家生平大辭典》,成為第一個入選的中國人,得到法國主流社會的認可,他成為當時風頭最盛的中國畫家。

如果,常玉在自己功成名就時,懂得抓住時機,經營自己的畫,或者說學會理財,那麼他就不會有后半生的潦倒。

當然天才的一生本就是不肯擁抱世俗的一生,而且他們也學不會。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性格,才會在他們的作品中,折射出的人類靈魂深處的吶喊,這才顯得彌足珍貴。

三、街頭畫師,常玉的落魄

人生三段:少年、青年、老年。常玉一出生就自帶金鑰匙打開了少年,青年兩把金鎖,卻在人生后半程中丟失了第三把金鑰匙。

1931年,常玉的大哥患肝病去世,常家因無人擅長經營很快倒閉。自此,他失去了自己的庇護者。

常玉回國奔喪,帶著一筆遺產返回法國后,依舊沒有意識到金錢的重要性,大手大腳花錢習慣的他,還是如常揮霍。

大家可能會想,常玉紅了那麼多年,他的畫應該很值錢,他不該愁沒有錢啊?

錯!常玉自幼受國學教育,身上自有一股文人的清高,而且他長期就沒有缺過金錢,更是視錢財如糞土,認為談錢俗氣,有辱斯文。

因此,他常常會將自己的畫送給朋友,卻分文不取,但若是畫商買畫,卻又與人約法三章:先付錢;不能看其繪畫;畫什麼由他說了算。

最關鍵的是,他畫畫還得看心情,有時收了人家的錢,卻又沒有交付畫作,這就使得畫商只能望而卻步,也讓他得罪了不少畫商。

當然,常玉,初到巴黎不久后,也遇到過幾個知心的畫商,比如當時最有名的藝術商人侯謝,他也是畢加索的經紀人,但凡被他帶過的畫都會賣出高價。

侯謝初識常玉時,他還只是默默無聞的中國畫家,可侯謝卻看到了常玉的畫作與眾不同的魅力。

他帶著常玉出入各種藝人沙龍,認識更大繪畫名師,常玉與畢加索的認識,也是因他的牽線。

到后來,失去大哥資助的常玉,長期依賴侯謝的幫助生活,卻忘了侯謝是一名畫商,不肯稍微地改變,最終侯謝厭倦了這種金錢關系,與他斷絕了往來。

可以說,常玉畫作當時之所以能夠在國外文明,得益于他深厚的東方文化的沉淀,自成一派自然受人追捧,但每個人的喜好均不一樣,東方有東方的含蓄美,西方也有自己的奔放美。

那麼,畫商自然也會根據顧客的要求,需要畫家畫出符合大眾風格的作品。

但常玉卻不愿意向世俗妥協,他說:「當代畫家總愛欺騙地用多種顏色作畫,我不欺騙,故我不被他們接受。」

曾經就有一個畫商花了800美金跟常玉購買了一幅畫,但要求他在畫上再多添上幾筆。結果,常玉直接把錢又還給了畫商,他說:「我一筆都不會加,如果你堅持,那我就把畫買回來。」

不愿意迎合市場,也不懂經營家庭的常玉,最終,也失去了自己的愛妻。常玉在婚后,依舊過著我行我素的日子的,有時賣出去一幅畫沒想著存下來過日子,而是宴請朋友或購買禮物給朋友。

有一次,常玉竟然因為邀請朋友吃飯將岳母送給妻子的珠寶拿去典當。

實在沒辦法,本生于貴族家庭的妻子瑪素,只好外出在當地電信局找了一份工作,這樣才得以勉勉強強的度日。

但令瑪素難過的話,常玉婚后依舊喜歡畫女人,時常和模特共處一室,一畫就是半天。

在常玉的眼里,天然的女性肢體是最美的,他曾跟徐志摩說道:「我就不能一天沒有一個精光的女人耽在我的面前供養。」

但也因為這一句話,使得常玉的風評不是很好,風流多情世公子是人們對他的戲稱,也是對他一種「諷刺」。

其實,今天回過頭來想,常玉所聘請的女模特沒有200人,也有100多人了,可從來沒有與哪位模特傳過緋聞,以他當時的才華和多金的形象,如他真的起了什麼不該有的心思,早已被那些姑娘生吞活剝了吧?

但確實也沒有幾個作妻子的能長期忍受自己的丈夫與她人有「曖昧」不斷,最終瑪素忍無可忍,于1931年7月24日,倆人結束了這段異國婚姻。從此,常玉孤身一人,再未結婚。

沒有了倚仗,為了生存,常玉給人端過盤子,做過木工活,繪制過彩漆屏風和器物,還出版過法文《中國菜食譜》,以此補貼家用。

他也曾在路邊擺攤,為人畫素描,寥寥幾筆將人物神態勾勒出來,央求著別人購買,往往有路人看他,會給他一點錢幣買下。

晚年的常玉,落魄公子成了他的代名詞。

四、茫茫塵土,常玉的歸處

有人說:缺乏自律的隨性是自殘!而常玉一生追求的自由隨性,因缺乏自律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晚年的常玉依然堅持畫畫,買不起油畫布和顏料,就買廉價的木夾板或聚合板,用油漆替代顏料作畫。所以,常玉晚期的油畫,畫面剝落嚴重,這也成為他晚期油畫的一大特色。

閑時,他會對著自己工作室的植物說話,放音樂,請不起模特,他就畫雜志的美女圖。

漸漸地他畫作里的浪漫粉紅色系開始消失,出現一大片的鐵色、灰色,大片的空間,小小的動物,或者大大的花,顯得蒼白無力,卻又倔強地伸展在那里,如同他自己,固執地守著自己的初心。

1966年,他生前的最后一幅畫,不是他最愛的女性,而是一幅命名為《孤獨的象》動物畫。蒼涼蠻荒的曠野之中,天地俱寂,只有一頭小小的象獨自奔跑,仿佛可以隨時消失一樣。

常玉指著小象對朋友說:「這就是我」,然后自顧自地笑著。

如果把常玉后期的畫與前期的相比較,你會發現兩者都有共同之處,那就是不羈的靈魂。

比如早期畫作:《休閑之馬》柔軟舒緩的曲線,給人一種幻覺的美感!那是釋放天性,自由的靈魂。

而《孤獨的象》的用色布局則給人一種茫茫人海中,失去親人后,我獨自奮力前行的給人的感覺實在是像極了茫茫人海之中失了親友而獨自奮斗的不羈。

1996年的冬天,65歲的常玉因長期營養不良,看起來已經很老了,那年巴黎的冬天特別的冷,住所屋頂上的玻璃破了,風夾著雨雪往屋里灌。

他實在太冷,就獨自一人爬上房頂糊玻璃,沒想到不小心摔了下來,幸好鄰居聽到聲音,將他送到了醫院。出院后,他的腳傷再沒有痊愈過, 這讓常玉非常痛苦。

8月12日,鄰居發現常玉在家中停止了呼吸,當警方趕到時,能聞到一絲沒有來得及消散的瓦斯味。

只見常玉橫躺在室內,胸口還放著一本書,面容寧靜安詳,沒有絲毫掙扎的痕跡。腳踝處還掛著固定腿傷的紙板,這是他生前摔傷,又沒錢治病,想出來的辦法。

經過警方調查,判定常玉因為煤氣中毒離開人世。這位出名于巴黎,卻半生窮困潦倒的中國畫家,最終卻倒在了異國他鄉。

他的私人物品,由于無人繼承,被擺放在街頭任人處置,他精心制作的畫作被成箱成捆地打包拍賣,售價僅數百法郎。

常玉去世后,他畫作的藝術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肯定,畫作價格節節攀升,人們以擁有一張「常玉」畫作而感到驕傲。

2019年,他的畫作更是賣出3.039億元港幣的天價,成為亞洲藝術品拍賣得最高價。

縱觀常玉這一輩子,好像成功過,但又好像沒有。生前,他的畫作成捆堆放,卻無人購買,導致他窮困潦倒,孤獨終老,一朝魂歸塵土,一尺畫作卻價值千金,而他終無享受自己成功的快樂。

有人說他半生富貴,半生凄涼,可如果你了解的故事,你會發現這個畫家也許會孤獨,但絕不悲涼。

他對物質追求欲望極低,黑面包,白開水的果腹日子,他也依然還在構想著如何將畫完成得更完美。

這樣一個對金錢和奢侈毫無仰望之勢的人,又何談對清苦和貧窮的貶低?

正如周董所言:孤枝的盡頭才能長出常玉要的花朵……

我們不是他,安知魚之樂?

二、巴黎藝術家,常玉的輝煌

巴黎,世界藝術的中心。當時與常玉同行的還有林風眠,徐悲鴻等人。雖然這些學生都是奔著藝術而來,但因家境不同,又有著不同的際遇和成就。

一到法國,徐悲鴻等人急忙就聯系學校,一邊打工一邊接受正規的西方美術理論的學習。

而常玉,則是選擇了可以自由選擇繪畫方式的私立畫室「大茅屋畫室」。在那里,只要你買門票就可以進來,參觀、繪畫、交流,而這種隨心隨欲的學習方式是足夠適合常玉的。

雖說,常玉是離家出走,事實上寵愛他的大哥從來沒有對他置之不理過,每個月都按時給他賬戶匯一筆款,足夠他揮霍,過著奢侈的生活。

也因此,他人生的境況,跟他大哥的命運牢牢地聯系在起來。

在巴黎的前10年,常玉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他衣著光鮮,一時興起會拉著小提琴和巴黎街頭賣藝的合奏,和朋友打網球,也會經常資助一些困難的同學,有事沒事的請朋友吃飯喝酒。

除此之外,他不是埋首于畫室中,就是在巴黎大街小巷溜達,觀察人群,速寫練習;有時也會去其他藝術家的工作室參觀學習;不忙的時候,他拿著一本紅樓夢,坐在咖啡館、酒吧里,聽一聽本地人的閑聊,感受當地人的生活。

常玉到西方學習繪畫藝術,卻從不放棄東方國畫的傳統,因此,他的畫常常蘊含著一股濃郁的中國風。他會用毛筆勾線,一筆一抹地蘸上顏色渲染,線條流暢恣意,寥寥幾筆,簡約明快。

常玉尤其愛畫女子畫,在他筆下至少畫了100多位女子的畫像。

常玉有時也畫花草。在他筆下的這些花花草草,極具中國風骨,干凈利落,不枝不蔓,像極了中國漢字的一撇一捺,柔和的線條中,自帶一份堅韌的質感。

早期,常玉的愛用粉色、白色系的顏色,畫面明媚可愛,看著這樣的畫面,總給人一種被浪漫美好的夢境包裹著一般的舒適。

這應該是常玉當時的心靈寫照,在家人濃郁的寵愛長大的他,有美好愛情的滋潤,從未品嘗過生活的艱辛,作品自然也就展現出他最美好的一面。

也就是在大茅屋畫院,常玉迎來了人生的巔峰。

常玉獨特的畫風,富有中國味的油畫,隨著他的繪畫技術的嫻熟,他的畫也隨之水漲船高起來。

1925年和1928年,常玉的作品先后兩次在法國秋季沙龍展展出,1932年,常玉入選《1910-1930年當代藝術家生平大辭典》,成為第一個入選的中國人,得到法國主流社會的認可,他成為當時風頭最盛的中國畫家。

如果,常玉在自己功成名就時,懂得抓住時機,經營自己的畫,或者說學會理財,那麼他就不會有后半生的潦倒。

當然天才的一生本就是不肯擁抱世俗的一生,而且他們也學不會。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性格,才會在他們的作品中,折射出的人類靈魂深處的吶喊,這才顯得彌足珍貴。

三、街頭畫師,常玉的落魄

人生三段:少年、青年、老年。常玉一出生就自帶金鑰匙打開了少年,青年兩把金鎖,卻在人生后半程中丟失了第三把金鑰匙。

1931年,常玉的大哥患肝病去世,常家因無人擅長經營很快倒閉。自此,他失去了自己的庇護者。

常玉回國奔喪,帶著一筆遺產返回法國后,依舊沒有意識到金錢的重要性,大手大腳花錢習慣的他,還是如常揮霍。

大家可能會想,常玉紅了那麼多年,他的畫應該很值錢,他不該愁沒有錢啊?

錯!常玉自幼受國學教育,身上自有一股文人的清高,而且他長期就沒有缺過金錢,更是視錢財如糞土,認為談錢俗氣,有辱斯文。

因此,他常常會將自己的畫送給朋友,卻分文不取,但若是畫商買畫,卻又與人約法三章:先付錢;不能看其繪畫;畫什麼由他說了算。

最關鍵的是,他畫畫還得看心情,有時收了人家的錢,卻又沒有交付畫作,這就使得畫商只能望而卻步,也讓他得罪了不少畫商。

當然,常玉,初到巴黎不久后,也遇到過幾個知心的畫商,比如當時最有名的藝術商人侯謝,他也是畢加索的經紀人,但凡被他帶過的畫都會賣出高價。

侯謝初識常玉時,他還只是默默無聞的中國畫家,可侯謝卻看到了常玉的畫作與眾不同的魅力。

他帶著常玉出入各種藝人沙龍,認識更大繪畫名師,常玉與畢加索的認識,也是因他的牽線。

到后來,失去大哥資助的常玉,長期依賴侯謝的幫助生活,卻忘了侯謝是一名畫商,不肯稍微地改變,最終侯謝厭倦了這種金錢關系,與他斷絕了往來。

可以說,常玉畫作當時之所以能夠在國外文明,得益于他深厚的東方文化的沉淀,自成一派自然受人追捧,但每個人的喜好均不一樣,東方有東方的含蓄美,西方也有自己的奔放美。

那麼,畫商自然也會根據顧客的要求,需要畫家畫出符合大眾風格的作品。

但常玉卻不愿意向世俗妥協,他說:「當代畫家總愛欺騙地用多種顏色作畫,我不欺騙,故我不被他們接受。」

曾經就有一個畫商花了800美金跟常玉購買了一幅畫,但要求他在畫上再多添上幾筆。結果,常玉直接把錢又還給了畫商,他說:「我一筆都不會加,如果你堅持,那我就把畫買回來。」

不愿意迎合市場,也不懂經營家庭的常玉,最終,也失去了自己的愛妻。常玉在婚后,依舊過著我行我素的日子的,有時賣出去一幅畫沒想著存下來過日子,而是宴請朋友或購買禮物給朋友。

有一次,常玉竟然因為邀請朋友吃飯將岳母送給妻子的珠寶拿去典當。

實在沒辦法,本生于貴族家庭的妻子瑪素,只好外出在當地電信局找了一份工作,這樣才得以勉勉強強的度日。

但令瑪素難過的話,常玉婚后依舊喜歡畫女人,時常和模特共處一室,一畫就是半天。

在常玉的眼里,天然的女性肢體是最美的,他曾跟徐志摩說道:「我就不能一天沒有一個精光的女人耽在我的面前供養。」

但也因為這一句話,使得常玉的風評不是很好,風流多情世公子是人們對他的戲稱,也是對他一種「諷刺」。

其實,今天回過頭來想,常玉所聘請的女模特沒有200人,也有100多人了,可從來沒有與哪位模特傳過緋聞,以他當時的才華和多金的形象,如他真的起了什麼不該有的心思,早已被那些姑娘生吞活剝了吧?

但確實也沒有幾個作妻子的能長期忍受自己的丈夫與她人有「曖昧」不斷,最終瑪素忍無可忍,于1931年7月24日,倆人結束了這段異國婚姻。從此,常玉孤身一人,再未結婚。

沒有了倚仗,為了生存,常玉給人端過盤子,做過木工活,繪制過彩漆屏風和器物,還出版過法文《中國菜食譜》,以此補貼家用。

他也曾在路邊擺攤,為人畫素描,寥寥幾筆將人物神態勾勒出來,央求著別人購買,往往有路人看他,會給他一點錢幣買下。

晚年的常玉,落魄公子成了他的代名詞。

四、茫茫塵土,常玉的歸處

有人說:缺乏自律的隨性是自殘!而常玉一生追求的自由隨性,因缺乏自律最終只能自食其果。

晚年的常玉依然堅持畫畫,買不起油畫布和顏料,就買廉價的木夾板或聚合板,用油漆替代顏料作畫。所以,常玉晚期的油畫,畫面剝落嚴重,這也成為他晚期油畫的一大特色。

閑時,他會對著自己工作室的植物說話,放音樂,請不起模特,他就畫雜志的美女圖。

漸漸地他畫作里的浪漫粉紅色系開始消失,出現一大片的鐵色、灰色,大片的空間,小小的動物,或者大大的花,顯得蒼白無力,卻又倔強地伸展在那里,如同他自己,固執地守著自己的初心。

1966年,他生前的最后一幅畫,不是他最愛的女性,而是一幅命名為《孤獨的象》動物畫。蒼涼蠻荒的曠野之中,天地俱寂,只有一頭小小的象獨自奔跑,仿佛可以隨時消失一樣。

常玉指著小象對朋友說:「這就是我」,然后自顧自地笑著。

如果把常玉后期的畫與前期的相比較,你會發現兩者都有共同之處,那就是不羈的靈魂。

比如早期畫作:《休閑之馬》柔軟舒緩的曲線,給人一種幻覺的美感!那是釋放天性,自由的靈魂。

而《孤獨的象》的用色布局則給人一種茫茫人海中,失去親人后,我獨自奮力前行的給人的感覺實在是像極了茫茫人海之中失了親友而獨自奮斗的不羈。

1996年的冬天,65歲的常玉因長期營養不良,看起來已經很老了,那年巴黎的冬天特別的冷,住所屋頂上的玻璃破了,風夾著雨雪往屋里灌。

他實在太冷,就獨自一人爬上房頂糊玻璃,沒想到不小心摔了下來,幸好鄰居聽到聲音,將他送到了醫院。出院后,他的腳傷再沒有痊愈過, 這讓常玉非常痛苦。

8月12日,鄰居發現常玉在家中停止了呼吸,當警方趕到時,能聞到一絲沒有來得及消散的瓦斯味。

只見常玉橫躺在室內,胸口還放著一本書,面容寧靜安詳,沒有絲毫掙扎的痕跡。腳踝處還掛著固定腿傷的紙板,這是他生前摔傷,又沒錢治病,想出來的辦法。

經過警方調查,判定常玉因為煤氣中毒離開人世。這位出名于巴黎,卻半生窮困潦倒的中國畫家,最終卻倒在了異國他鄉。

他的私人物品,由于無人繼承,被擺放在街頭任人處置,他精心制作的畫作被成箱成捆地打包拍賣,售價僅數百法郎。

常玉去世后,他畫作的藝術價值被越來越多的人肯定,畫作價格節節攀升,人們以擁有一張「常玉」畫作而感到驕傲。

2019年,他的畫作更是賣出3.039億元港幣的天價,成為亞洲藝術品拍賣得最高價。

縱觀常玉這一輩子,好像成功過,但又好像沒有。生前,他的畫作成捆堆放,卻無人購買,導致他窮困潦倒,孤獨終老,一朝魂歸塵土,一尺畫作卻價值千金,而他終無享受自己成功的快樂。

有人說他半生富貴,半生凄涼,可如果你了解的故事,你會發現這個畫家也許會孤獨,但絕不悲涼。

他對物質追求欲望極低,黑面包,白開水的果腹日子,他也依然還在構想著如何將畫完成得更完美。

這樣一個對金錢和奢侈毫無仰望之勢的人,又何談對清苦和貧窮的貶低?

正如周董所言:孤枝的盡頭才能長出常玉要的花朵……

我們不是他,安知魚之樂?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