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上鋼琴師》:有一種強大,寧可一生孤獨,也不隨波逐流

電影《海上鋼琴師》改編自意大利作家亞歷山卓·巴瑞科的劇本《獨白:1900》, 講述的是一個棄嬰的短短人生。

主人公1900沒有親人, 沒有歸屬, 甚至沒有一個像樣的名字, 可謂世上最孤獨的人。

可他卻因為這份孤獨, 得以全心全意沉浸在自己喜歡的世界里, 一生活得比大多數人更加圓滿而深沉。

這是一則只屬于理想的童話, 又何嘗不是一個關于現實的寓言。

一個人的悲喜, 從來都取決于自己, 而與其他人無關。

1

孤獨, 是誰都逃不脫的宿命。

1900年的第一天, 豪華郵輪弗吉尼亞號跨越了茫茫大西洋, 如期抵達和平安寧的美國。

飽受歐洲戰火之苦的乘客們, 全都歡欣雀躍登上海岸, 滿懷希望地迎接新生活。

唯一的例外, 是一個還在襁褓中的白人嬰兒。

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生日、國籍, 也沒有人見過他的父母和親人。

他被裝在一個原本用來盛放檸檬的籃子里, 和吸完的煙頭、用舊的手帕……一起被遺棄在船上。

幸好, 貧窮卻善良的黑人水手丹尼發現并收養了這個嬰兒, 并給他取名1900。

在弗吉尼亞號狹小而簡陋的底艙中, 1900頑強地成長起來。

雖然他從來沒有感受到來自血緣親人的關愛, 也沒有同齡的小伙伴陪他一同玩耍。

但養父丹尼竭盡全力照料他, 教導他。

甚至, 還在1900懵懂地詢問, 什麼是「媽媽」時。

丹尼善意地欺騙他說, 「媽媽」不過是一匹最好的賽馬。

這個粗魯的男人, 用最細膩的方式, 呵護著孩子幼小的心靈。

可老天就是如此殘忍。 1900八歲那年, 丹尼因為一場意外慘ㄙˇ, 讓這個孩子失去了最后一個可以依靠的人。

從此, 他就只能孤獨地坐在舷窗旁, 看海水的光影變幻, 看日月東升西落。

看身邊的乘客一批又一批如潮水般襲來, 再如潮水般散去。

直到ㄙˇ, 都再未碰到過深愛他, 同時也為他所深愛的人。

其實這艘弗吉尼亞號上, 又有誰不孤獨?

比如1900唯一的好友小號手馬克斯, 為了生計背井離鄉上船, 一漂泊就是許多年。

比如高高在上的船長, 人前總是儀態威嚴一呼百應;可人后, 依然要獨自一人度過航程中的日日夜夜。

更別提船上那些來來往往的乘客了, 有的是移民逃避戰火的富豪,

也有走投無路試圖翻身的貧民。

他們懷抱著各種各樣的目的離開故土, 可即使熬過了枯燥的旅途登上彼岸, 迎接他們的也將是背井離鄉的迷茫。

《西雅圖》中說:「人, 生而孤獨, 這就是世界。 」

赤條條一個人降臨, 也將在若干年后一個人離去。

一生會遇見很多人, 卻沒有人能永遠陪伴。

父母會在時光中老去, 子女會因為長大而離巢, 朋友會隨著閱歷而走散。

到了一定年紀我們才明白, 孤獨, 是世上誰都逃不開的宿命。

2

合群是為了自保, 孤獨是真正的自由。

丹尼去世后, 再也沒有人教養1900。

他竟然無師自通學會了彈奏鋼琴, 并在成年后順理成章加入船上樂隊。

作為鋼琴師, 1900的任務, 是和其他樂手一起, 穿上整齊劃一的制服, 在頭等艙的豪華舞廳演奏樂曲。

有資格入場的乘客則會穿上華美的禮服, 在舞池里彬彬有禮地展開社交。

這是船上的盛事, 每個人都在這個歡樂場里載歌載舞, 歡聲笑語。

唯一的例外, 依然是1900。

他總是即興創作, 導致其它樂手只能尷尬地在旁陪坐。

他常常獨自一人來到低等艙, 在擁擠的艙房內為貧民激情演奏, 帶領他們進入狂歡的海洋。

他絲毫不在乎, 這些人原本沒資格享受舞會, 而其他樂手也不會踏足此地。

他還曾在一個風暴之夜, 帶著剛加入郵輪樂隊的小號手馬克斯溜進舞池, 特意松開了鋼琴的制動。

鋼琴帶著他們, 在船身的顛簸中瘋狂旋轉。 而1900則在這高速旋轉中, 揮灑出全片最靈動的音樂。

事情的結尾, 是失控的鋼琴撞破艙房, 驚起許多乘客, 造成一場混亂。

而其起因, 不過1900心血來潮, 想緩解馬克斯的暈船之苦。

1900這輩子, 實在有太多太多的特立獨行。

小到8歲的時候, 他偷偷闖入原本沒資格進入的頭等艙舞廳, 擅自在鋼琴上彈出平生第一支曲子。

船長批評他不懂規矩, 他卻放肆地回應:「去他的規矩。」

大到幾十年來,無數人勸他走下郵輪結束漂泊,去陸地娶妻生子、成家立業。

因為這是大多數人心目中,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他卻始終堅持留在船上,堅決不改變生活方式。

短短一生中,1900從不曾試圖討好他人,哪怕因此惹得周圍人人側目。

可他也不曾委屈過自己,即使ㄙˇ也都是順應本心。

這個世界上,實在是有太多太多的「約定俗成」,太多太多的「大家都是」。

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一意孤行,大多數人都在被身邊人裹挾著載浮載沉。

因為害怕被排斥,所以一點點磨平了棱角。因為想要被接納,所以一點點退讓了底線。

直到被歲月摧殘到面目全非,才驚覺自己早就迷失了本性。

作家馬德說:「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澄澈與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與蓬勃。」

違心地合群,只是在消耗自己;自由地獨處,才是在點亮生命。

人只有懂得享受孤獨,才能夠真正找到藏在生活深處的快樂與幸福。

3

有一種強大,叫做寧可孤獨,不愿庸俗。

其實,漂泊了一生的1900,也曾經想過走下郵輪,走上陸地,走進紛繁的人世間。

那時他剛剛通過斗琴,戰勝了爵士樂的發明者——美國著名鋼琴家杰利,名聲達到了巔峰。

那時,有音樂制作公司聞風而動,專程登船為他錄制唱片。

制作人說,1900一定能憑著大賣的唱片,擁有想要的一切。

那時,1900遇上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愛情。

可女孩只是船上的旅客,短暫的交集后,女孩離船上岸,從此相隔天涯。

猶豫了許久之后,1900終于下決心離開郵輪,去陸地上尋找女孩的身影。

他把全部家當裝進一個小小的行李箱,穿上好友馬克斯送的大衣,在所有船員的歡呼聲中,第一次走下舷梯。

他計劃著要像馬克斯說的那樣,娶一個好女人,生一堆孩子,買一所房子,拿到屬于自己的名聲和財富。

可真正踏上陸地那一刻,1900遲疑了。

他的面前,是一個比郵輪大了無數倍的城市。

那里有無數的街道,像一條條幽深的迷宮。

那里穿行著無數的行人、車輛,節奏喧囂而迷亂。

1900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更把握不了這個陌生的世界。

他恐懼地轉身而逃,飛奔回船上。哪怕因此,自己將永遠丟掉世俗里認可的成功,永遠錯過愛人和家庭。

許多年來,無數讀者和觀眾,都在為1900扼腕痛惜。

可若他真的走下郵輪,迎接他的,又將是什麼?

其實,作者早就在全片最華彩的篇章——斗琴中,給出了答案。

1900的對手杰利,也曾經是一位天才鋼琴師。

他出身社會的底層,能憑著出眾的才華,發明出爵士樂,風靡整個美國,自己也因此名利雙收。

可惜在名利場上打滾多年以后,杰利早就迷失了那份癡迷音樂的初心。

他不再想著在專業上進步,而是想方設法打壓任何一個可能威脅到自己地位的人。

聽說海上有位出色的鋼琴師后,杰利千里迢迢趕來斗琴。

一方面,他利用媒體大肆造勢,抬高自己。另一方面,他又對1900極盡輕蔑,百般羞辱。

甚至在意識到1900在手下留情后,依然不依不饒步步緊逼。

這終于激怒了1900。

他使出了以雙手彈出四手聯彈效果的神技,徹底擊敗了杰利。

杰利揚名不成,反而淪為笑柄,可謂自取其辱。

反觀1900,依舊安靜而專注在海上彈琴,終于成為一代傳奇。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說:「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

因為這個燈紅酒綠的塵世間,實在是充斥著太多的欲望。

若是習慣了在追逐欲望,只能在永無止境的攀比中疲于奔命,痛苦不堪。

只有真正清醒的人,才懂得在獨處中反躬自省,在沉思中堅定方向。

習慣在孤獨中精進自己,哪怕不合群,靈魂也不會感到空虛與寂寞。

4

故事的結尾,是1900與老舊的弗吉尼亞號一起,在爆破中沉入海底。

因為他認為陸地上的喧囂太過沉重,寧可以ㄙˇ亡來成就生命的圓滿。

這是屬于天才的倔強,又何嘗不是他用生命,寫給每位普通人的啟示。

我們雖沒有1900驚世的才華,也未曾經歷過1900這般極致的孤寂。

我們有親情溫暖,也有責任牽絆;向欲望而追逐,也因失望而痛苦。

但我們都會面臨許多同樣的選擇。

面對非議,是盲目隨大流,還是堅持己見,特立獨行?

是選擇妥協合群,還是寧愿在孤獨中,堅守內心的清醒?

相信看過《海上鋼琴師》,你我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他卻放肆地回應:「去他的規矩。」

大到幾十年來,無數人勸他走下郵輪結束漂泊,去陸地娶妻生子、成家立業。

因為這是大多數人心目中,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他卻始終堅持留在船上,堅決不改變生活方式。

短短一生中,1900從不曾試圖討好他人,哪怕因此惹得周圍人人側目。

可他也不曾委屈過自己,即使ㄙˇ也都是順應本心。

這個世界上,實在是有太多太多的「約定俗成」,太多太多的「大家都是」。

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一意孤行,大多數人都在被身邊人裹挾著載浮載沉。

因為害怕被排斥,所以一點點磨平了棱角。因為想要被接納,所以一點點退讓了底線。

直到被歲月摧殘到面目全非,才驚覺自己早就迷失了本性。

作家馬德說:「一個人的靈魂,只有在獨處中,才能洞見自身的澄澈與明亮,才能盛享到生命的葳蕤與蓬勃。」

違心地合群,只是在消耗自己;自由地獨處,才是在點亮生命。

人只有懂得享受孤獨,才能夠真正找到藏在生活深處的快樂與幸福。

3

有一種強大,叫做寧可孤獨,不愿庸俗。

其實,漂泊了一生的1900,也曾經想過走下郵輪,走上陸地,走進紛繁的人世間。

那時他剛剛通過斗琴,戰勝了爵士樂的發明者——美國著名鋼琴家杰利,名聲達到了巔峰。

那時,有音樂制作公司聞風而動,專程登船為他錄制唱片。

制作人說,1900一定能憑著大賣的唱片,擁有想要的一切。

那時,1900遇上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愛情。

可女孩只是船上的旅客,短暫的交集后,女孩離船上岸,從此相隔天涯。

猶豫了許久之后,1900終于下決心離開郵輪,去陸地上尋找女孩的身影。

他把全部家當裝進一個小小的行李箱,穿上好友馬克斯送的大衣,在所有船員的歡呼聲中,第一次走下舷梯。

他計劃著要像馬克斯說的那樣,娶一個好女人,生一堆孩子,買一所房子,拿到屬于自己的名聲和財富。

可真正踏上陸地那一刻,1900遲疑了。

他的面前,是一個比郵輪大了無數倍的城市。

那里有無數的街道,像一條條幽深的迷宮。

那里穿行著無數的行人、車輛,節奏喧囂而迷亂。

1900看不見城市的盡頭,更把握不了這個陌生的世界。

他恐懼地轉身而逃,飛奔回船上。哪怕因此,自己將永遠丟掉世俗里認可的成功,永遠錯過愛人和家庭。

許多年來,無數讀者和觀眾,都在為1900扼腕痛惜。

可若他真的走下郵輪,迎接他的,又將是什麼?

其實,作者早就在全片最華彩的篇章——斗琴中,給出了答案。

1900的對手杰利,也曾經是一位天才鋼琴師。

他出身社會的底層,能憑著出眾的才華,發明出爵士樂,風靡整個美國,自己也因此名利雙收。

可惜在名利場上打滾多年以后,杰利早就迷失了那份癡迷音樂的初心。

他不再想著在專業上進步,而是想方設法打壓任何一個可能威脅到自己地位的人。

聽說海上有位出色的鋼琴師后,杰利千里迢迢趕來斗琴。

一方面,他利用媒體大肆造勢,抬高自己。另一方面,他又對1900極盡輕蔑,百般羞辱。

甚至在意識到1900在手下留情后,依然不依不饒步步緊逼。

這終于激怒了1900。

他使出了以雙手彈出四手聯彈效果的神技,徹底擊敗了杰利。

杰利揚名不成,反而淪為笑柄,可謂自取其辱。

反觀1900,依舊安靜而專注在海上彈琴,終于成為一代傳奇。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中說:「人們在這個世界上要麼選擇獨處,要麼選擇庸俗。」

因為這個燈紅酒綠的塵世間,實在是充斥著太多的欲望。

若是習慣了在追逐欲望,只能在永無止境的攀比中疲于奔命,痛苦不堪。

只有真正清醒的人,才懂得在獨處中反躬自省,在沉思中堅定方向。

習慣在孤獨中精進自己,哪怕不合群,靈魂也不會感到空虛與寂寞。

4

故事的結尾,是1900與老舊的弗吉尼亞號一起,在爆破中沉入海底。

因為他認為陸地上的喧囂太過沉重,寧可以ㄙˇ亡來成就生命的圓滿。

這是屬于天才的倔強,又何嘗不是他用生命,寫給每位普通人的啟示。

我們雖沒有1900驚世的才華,也未曾經歷過1900這般極致的孤寂。

我們有親情溫暖,也有責任牽絆;向欲望而追逐,也因失望而痛苦。

但我們都會面臨許多同樣的選擇。

面對非議,是盲目隨大流,還是堅持己見,特立獨行?

是選擇妥協合群,還是寧愿在孤獨中,堅守內心的清醒?

相信看過《海上鋼琴師》,你我的心中,早已有了答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