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黑塞《德米安》:人生最難的,是成為自己這件簡單的事

世界真大, 什麼樣的人都有。

數十億人生活在上面, 也不覺得擁擠。

世界真小, 到處都是觀念的沖突。

一個人想要做自己, 都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排擠。

不得不感嘆, 人世間最難的事, 是成為自己, 因為其他事, 好歹還能從無數人里找到類似的經驗, 而做你自己, 沒有經驗, 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 他人的經驗, 也只適合他人。

01

在眾多的外國作家里, 我最偏愛的作家是黑塞。

偏愛一個人, 可能只是因為他恰好在某個你迷茫的瞬間,

給了你一個方向, 可能只是因為他的身上, 有某種你喜歡的東西。

偏愛, 不需要理由, 但總有理由。

我偏愛黑塞, 是因為他在人生的兩條路里選擇了人少的一條, 那條路通向自己, 他也曾感到迷惑, 曾因此痛苦, 甚至還因此患有嚴重的心理疾病, 不得不找心理師為自己開導。

但他走下去了, 越走越平和, 所看到的「風景」也越來越獨特, 那是人多的那條路上所看不到的。

這世間始終有兩條路, 一條人多, 走的人多, 看見的人也多, 因此容易找到, 也更容易獲得理解和支持, 大多數人能看見的, 就是這一條路。

而人少的那一條, 充滿未知, 前途未卜, 令人畏懼, 因此別人也很難理解, 走起來也就更加艱難,

黑塞甚至說:在世上, 最讓人畏懼的, 恰恰是通往自己的道路。

為什麼通向自己如此艱難呢?不妨先看看黑塞在書里講的故事。

辛克萊家庭富裕, 衣食無憂, 他和無數孩子一樣, 接受著最普遍的教育, 老師教他識字讀書, 教他做人做事, 教他虔誠信仰。

這種教導對于未來就是一種明顯的指引, 辛克萊也按照這種指引走向未來, 這種未來不是通向自己, 而是通向一個最普遍的社會認同的形式。

和我們一樣, 我們所受的教育, 所聽到的他人的告誡, 所看到的社會的樣子, 要成為這樣的人, 要成為那樣的人, 這些都有現成的標準。

可是, 任何一個社會的教育都一樣, 都不會告訴你, 要做你自己, 他們只會告訴你, 要做對的事, 而對的事就是大多數人都認可的事兒,

而少數人所認為的對, 實在是危險的事。

就像最先宣布地球是圓的那些人, 動不動就要被放在絞刑架上燒ㄙˇ, 因為他不相信最普遍的東西。

就像房龍在《寬容》的序言里寫的那個年輕人, 明明是好意告訴那個傳統又落后的村子外面的世界很大, 日子很舒服, 可是卻被村里的人砸ㄙˇ, 因為他違背了傳統, 違背了教條。

教條是啥, 就是大多數人都認可的東西, 這些東西一旦遭到違背, 是要遭到大多數人唾棄的, 甚至如果你走的不是這一條路, 也會有人告誡你說, 年輕人, 不要把路走窄了。

辛克萊所在的那個世界, 也是這樣, 他父母都是虔誠的教徒, 如果沒有例外, 他會努力學習, 有一份體面的工作,

然后安穩無憂地度過一生。

這樣的路, 就是大多數人以為的最好的路, 也是無數老師和父母, 傳遞給孩子們的東西。

02

但這世界, 總有些意外讓你覺得, 那些被公認的正確的事, 可能并沒有那麼正確, 總有那麼一些人, 他們不愿意過那種被「安排」得妥妥當當的人生, 他們想走一條另外的路。

10歲的時候,辛克萊在拉丁文學校就讀,同班都是些高干子弟,都是富家小子,這些人憑著父母給他們的身份的優越,瞧不起附近的孩子,也瞧不起公立學校就讀的窮學生。

某個下午,辛克萊和同伴一起出去玩,裁縫的兒子克洛摩不由分說地加入他們的隊伍,但誰也不敢開口拒絕,因為克洛摩長得很高大,而且還是一個街頭小霸王,辛克萊和同伴都怕他。

他們在克洛摩的指揮下,在河岸邊搜尋可用的物品,然后交給克洛摩檢查,他檢查后,不是據為己有,就是丟進水里,宛如統治的帝王。

和克洛摩在一起的時候,為了討好克洛摩,同伴們開始吹噓自己的英勇事跡,辛克萊沒有什麼光輝事跡,出于恐懼和討好,他也開始吹噓,把自己編造成一個小偷,說自己做了強盜,偷了街角磨坊果園的蘋果。

可沒想到,克洛摩說自己知道果園的主人,還以此威脅辛克萊,說要將「偷蘋果」這件事告訴果園的主人。

聽到威脅,辛克萊嚇傻了,他低聲下氣地懇求克洛摩,把自己身上唯一的銀表送給對方,可是克洛摩并不滿足,他要辛克萊給兩馬克的錢。

辛克萊沒有錢,他也不敢跟父母坦白,因為不管是撒謊還是盜竊,在他所受的教育里,都是罪。

此時的辛克萊,終于意識到,他最大的罪是將自己交給了魔鬼,他開始懊悔,為什麼要撒謊吹噓?為什麼要跟著克洛摩走?

他充滿恐懼,擔心克洛摩把事情告訴爸爸媽媽,他惴惴不安,連覺都睡不好,他也想坦白地告訴父母,但他又害怕辛克萊。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辛克萊將自己能得到的所有的錢,都給了克洛摩,一旦沒有錢,就幫克洛摩做事,好像是他欠了克洛摩什麼似的。

總之,在恐懼的驅使下,辛克萊被克洛摩操控著。

這種恐懼,一直影響著辛克萊,讓他無法好好享受父母的愛,活得像幽靈一樣。

為什麼做自己那麼難?因為有時候做自己,意味著我們要對抗那些我們一直以來都視為真理的東西。

在辛克萊所受的教育里,要誠實,要做好人,要做好孩子,要信奉宗教的信條。

所以他不敢向父母坦白自己,更重要的是因為,他不敢對抗權威,所以他寧愿被恐懼支配。

大多數人不敢做自己,也是因為恐懼,因為不敢反抗舊有的東西,他們習慣了他們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不敢開始新的生活,因為新的生活,意味著未知,而未知,總是令人害怕。

03

試想一下,假如沒有外力,辛克萊將可能一直被恐懼控制,被克洛摩控制,一直這樣生活下去。

他越是習慣這樣的生活,越是難以掙脫。

可辛克萊是幸運的,他遇見了德米安,德米安是轉學生,特立獨行,從不參加學生之間的游戲,也不打架鬧事,但在課堂上,他敢于懷疑老師的權威,敢于懷疑書本的權威,并公然與之對抗。

對于《圣經》里面講的東西,大多數人都不懷疑,因為懷疑《圣經》就等于懷疑一個世界,辛克萊就從來對老師說的都深信不疑,畢竟大家都覺得是這樣的嘛,一切本該如此。

某次《圣經》課上,老師講該隱和亞伯的故事,說該隱頭上的記號,是罪的標記。

但在德米安的說法里,該隱額頭的記號,不是罪的證明,而是勇氣的嘉獎。

在德米安的引導下,辛克萊看到了另外的可能性,一種跟之前所看到的完全不同的可能。

此時的辛克萊,還不能完全反思自己所在的世界,還不能完全反思自己的行為,但是體開始反思了。

反省是智慧的源泉,也是成為自己的第一步,不會反省的人,只知道往前沖,全然不管前面的東西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德米安對辛克萊說:

假如你懼怕某人,那代表你賦予了他這個權力。這種恐懼讓人崩潰,如果你想成為正直的人,就必須擺脫它。

辛克萊說自己做不到,德米安甚至說:要是毫無辦法的話,干脆就把他打ㄙˇ。

在德米安的幫助下,辛克萊擺脫了克洛摩,可是對于德米安,他內心也很復雜,一方面是感恩,可一方面卻因為被德米安看到自己的懦弱而羞愧,害怕見到德米安,甚至抗拒德米安,德米安身上,有和辛克萊所接受的觀念和教育格格不入的地方,他不敢輕易改變。

可是不管他怎麼做,總是無法忘記德米安,甚至內心期待著與德米安相見。

時間倏忽而逝,辛克萊去了其他學校,但他卻變了,曾經的他,幸福快樂,對權威傳遞的東西深信不疑,卻從不煩惱,只要照做就行,可是而今,他卻無法再像以前那樣了。

「我不是不知道美好時刻、幸福之島和天堂所帶來的魅力,但我并不渴望再次踏進去。」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體驗過自由的人,是無法忍受束縛的。

有些東西,除非我們從不知道,否則我們很難不去想。

辛克萊也是這樣,對于老師說的東西,曾經的他覺得理所應當,可是現在他卻充滿懷疑,因為老師講的,都是理想的狀態,就像老板畫的大餅,那麼大,那麼美,說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得到。

后來,辛克萊再次見到了德米安,他們談起自由意志,德米安說人沒有自由意志,一個人無從得知自己要做的是什麼,只能借由觀察和思考,然后再做出決定。

就像我們生活于這個世界,總是走一步看一步,我們時刻都在權衡自己的處境,從而得知接下來該做什麼。

和德米安的交談,總能讓辛克萊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原本內心的堅固的壁壘就會被打破一點,他的思維,不再處處是墻,他漸漸拆掉了思維里的墻,看到了自由的樣子。

我們的思維,圍著許多墻,那些墻就是我們從小就奉為真理的信念,就是生活給我們灌輸的信念,有愛情應該怎樣的信念,有生活應該怎樣的信念,有怎樣才算成功的信念。

04

人這一輩子,總是活在各種各樣的信念里,這一生,我們都是在為自己的信念買單。

但過分地依賴某種信念,就是思維的僵化。

在和德米安的交往中,德米安告訴辛克萊,要用更自由、更個人、更開放的方式,運用更豐富的想象力,來看待并解釋世界。

對于人生應該怎樣過,書上有很多說法,要我們成功,要我們這樣那樣,我們身邊的師長也有很多說法,要努力賺錢,要嫁一個好男人,找一個好女人。

各種標準和說法都有道理,而且證據充足,你找到了一個反對的理由,就會有無數個駁倒你的理由,假如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就會被這些觀念控制,成為觀念的奴隸。

就像錢本來是好東西,可以買生活需要的東西,但是一切只看錢的話,以錢論成敗的話,就真的跟加繆所說的一樣,「一切向錢看到人生,跟ㄙˇ了沒什麼兩樣。」

辛克萊也思考過一個問題:

「未來是成為一個好兒子和好國民,還是順著本性的引導走向其他道路?」

成為好兒子和好國民,就是走那條人多的路,那是父母期待的,也是教育一直鼓勵的,是大多數人所看到的,在那條路上追求成功,努力生活,是大多數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平靜,美好。

可是如今的辛克萊,卻無法繼續走這一條路了。

他曾經也努力走這一條路,可是現在他做不到了,他對外界越來越漠不關心,反而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去諦聽內心的聲音。

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能感受到很多快樂,相反,摻雜在他生命里的,更多的是迷惘和困惑,是半醒未醒的痛苦。

有時候,辛克萊甚至恨德米安,因為是德米安把他引向這一條路,讓他沒法坦然平靜地接受塵世的幸福,讓他變得和周圍格格不入,成為他人眼中的怪人。

他也試著放縱自己,讓自己沉迷于聲色犬馬,學會酗ㄐ丨ㄡˇ,和朋友鬼混,學習卻一塌糊涂,父親還警告他,假如他繼續這樣,就讓他退學到感化院去改造。

然后,墮落并沒有讓他感到舒服,反而讓他覺得越來越孤獨。

「上帝借由各種途徑使人變得孤獨,好讓我們可以走向自己。」

最終,他還是決定走向智慧和美,他想走進那個世界,找到那種美好,但現實卻充滿痛苦,充滿阻礙。

德米安又告訴他:「鳥奮力沖破蛋殼,這顆蛋是這個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毀一個世界。這只鳥飛向上帝。」

每個人要做自己,那些他相信了幾十年的觀念,他周圍的一切,可能都是束縛他的蛋殼。

05

為什麼說生活和觀念就是束縛人的蛋殼呢?

因為在這個蛋殼內,是我們一直熟悉的生活,就像蛋殼里的鳥,如果不想出生,盡可以一直做一顆蛋,在蛋殼的包裹下,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就像蛹如果不想成蝶,就可以不必那麼辛苦去爭破蛹的束縛。

在我們一直熟悉的生活里,我們怎樣去競爭,怎樣更好的活得生活的物質,可是一旦脫離了這種生活,該怎麼辦呢?

每個人都想要做自己,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開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幸好,辛克萊有勇氣,他不愿意縮在蛋殼里,也無法縮回去,他只能一直追尋,在他看來,每個人真正的職責,只有回歸自己。

他再次尋找德米安,追尋著德米安的蹤跡,他被命運拉扯著前進,剛入大學,他就見到了德米安。

雖然時隔多年,辛克萊已經變了模樣,但德米安還是一眼就認出了辛克萊,并說:我一直在等你。

辛克萊問他怎麼一眼就認出自己的?

德米安說,因為辛克萊身上還保有那個記號,那個追尋自己、渴望進入另一個世界的記號。

這一次,他們聊了很多,談到畏懼,談到害怕,德米安告訴辛克萊:人只有跟自己無法相處時,才會產生畏懼。他們畏懼,是因為他們從來不了解自己。

辛克萊越是了解自己,越是發現,他苦苦追尋的那個世界,同時也有很多人在追尋,這些人,可能被世界視為異類,視為與眾不同者。

可是,這些人同時也是清醒的人,是連ㄙˇ亡都在一個完全清醒的過程中進行的人。

而其他人面對ㄙˇ亡和尋覓幸福的方法,則是將自己的看法、理想、義務、生命和幸福,與群體結合得牢不可分。

辛克萊已經知道自己要追尋的到底是什麼了,那就是回到自己,成為自己。

對于辛克萊這樣的異類來說,可能很多人會對他說,不要想那麼多,踏踏實實工作,快快樂樂地賺錢,實實在在地結婚生子,等著退休,然后在兒孫繞膝的天倫里ㄙˇ去,這樣的生活也很好。

黑塞說:

我知道你說的那樣或許很好,可我還是想成為自己!

06

成為自己,是一場破繭成蝶的受難,若非特別幸運的人,大多數人都要在痛苦、迷茫中匍匐而行。

一個人要想成為自己,以下這幾個條件,必不可少。

第一,要有反省生活的能力。

成為自己不是一時之爽,不是你今天想要錢,就努力搞錢,你今天想大吃特吃,就去胡吃海塞,不是你覺得做什麼高興就去做什麼。

這些不是成為自己,而僅僅是滿足了某種可恥的欲望。

真正的成為自己,是成為一個能夠長期快樂的自己,是成為一個穩定而豐富的自己,是一個可持續變好的自己,而要做到這些,沒有反省能力,只是想一出是一出,只是跟隨欲望前進,是無從做自己的。

成為自己,不是放肆而為,而是智慧和豁達。

而沒有反省,根本沒有智慧可言,只有經過不斷的反省,才知道真實的自己,究竟是怎樣的。

第二,要有敢于做自己的勇氣。

就算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可是如果連去做的勇氣都沒有,你永遠都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除非特別幸運,老天賞給你。

沒有勇氣去開始行動,一切都是空談。

到了年紀就結婚,規規矩矩上班存錢,買車買房,努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用世俗的眼光看來,一切做得毫無挑剔的余地,這是那麼多人都認同的生活,如果你要求的跟這些不一樣,那就意味著你走了一條別人沒走到路,孤獨,不理解,可能隨時都會降臨。

因此,成為自己,是需要勇氣的。

第三,不斷的學習。

人的自我,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讓自己活在僵化的過去,而迎來一種可變化的,靈活的自我。

黑塞說:

每個人的生命代表一條通往他自己的道路,代表他在這條路上所做的嘗試,代表他在幽微小徑中得到的啟示,從來不曾有人完全成為他自己,盡管如此,大家還是努力去嘗試,有人懵懂,有人清醒,人人盡其所能。

成為自己是一條未知的路,只有擁有足夠多的智慧,我們才能在這條路上走得從容。

缺乏這三點,想做自己,可能就是一場災難。

07

古人云: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欲為我,無人可擋。

但還是要說,做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智慧如黑塞,也感嘆道:

「我只是嘗試著過自己要的生活,為何如此艱難呢?」

之所以說難,是因為你可能要面臨很多阻礙,你的生活可能會不斷地提醒你,你周圍的人可能會不斷把你拉扯回去,還有你的習慣也會拉扯著你。

我們暫且把已經習慣了的東西當成生活的舒適區,我們要打破這種習慣,打破舒適區,本身就挺難,何況還要面對外界洶涌而來的壓力。

但真正難的是,我們還不知道怎麼開始,就已經在心里退縮了。

他們想走一條另外的路。

10歲的時候,辛克萊在拉丁文學校就讀,同班都是些高干子弟,都是富家小子,這些人憑著父母給他們的身份的優越,瞧不起附近的孩子,也瞧不起公立學校就讀的窮學生。

某個下午,辛克萊和同伴一起出去玩,裁縫的兒子克洛摩不由分說地加入他們的隊伍,但誰也不敢開口拒絕,因為克洛摩長得很高大,而且還是一個街頭小霸王,辛克萊和同伴都怕他。

他們在克洛摩的指揮下,在河岸邊搜尋可用的物品,然后交給克洛摩檢查,他檢查后,不是據為己有,就是丟進水里,宛如統治的帝王。

和克洛摩在一起的時候,為了討好克洛摩,同伴們開始吹噓自己的英勇事跡,辛克萊沒有什麼光輝事跡,出于恐懼和討好,他也開始吹噓,把自己編造成一個小偷,說自己做了強盜,偷了街角磨坊果園的蘋果。

可沒想到,克洛摩說自己知道果園的主人,還以此威脅辛克萊,說要將「偷蘋果」這件事告訴果園的主人。

聽到威脅,辛克萊嚇傻了,他低聲下氣地懇求克洛摩,把自己身上唯一的銀表送給對方,可是克洛摩并不滿足,他要辛克萊給兩馬克的錢。

辛克萊沒有錢,他也不敢跟父母坦白,因為不管是撒謊還是盜竊,在他所受的教育里,都是罪。

此時的辛克萊,終于意識到,他最大的罪是將自己交給了魔鬼,他開始懊悔,為什麼要撒謊吹噓?為什麼要跟著克洛摩走?

他充滿恐懼,擔心克洛摩把事情告訴爸爸媽媽,他惴惴不安,連覺都睡不好,他也想坦白地告訴父母,但他又害怕辛克萊。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辛克萊將自己能得到的所有的錢,都給了克洛摩,一旦沒有錢,就幫克洛摩做事,好像是他欠了克洛摩什麼似的。

總之,在恐懼的驅使下,辛克萊被克洛摩操控著。

這種恐懼,一直影響著辛克萊,讓他無法好好享受父母的愛,活得像幽靈一樣。

為什麼做自己那麼難?因為有時候做自己,意味著我們要對抗那些我們一直以來都視為真理的東西。

在辛克萊所受的教育里,要誠實,要做好人,要做好孩子,要信奉宗教的信條。

所以他不敢向父母坦白自己,更重要的是因為,他不敢對抗權威,所以他寧愿被恐懼支配。

大多數人不敢做自己,也是因為恐懼,因為不敢反抗舊有的東西,他們習慣了他們一直以來的生活方式,不敢開始新的生活,因為新的生活,意味著未知,而未知,總是令人害怕。

03

試想一下,假如沒有外力,辛克萊將可能一直被恐懼控制,被克洛摩控制,一直這樣生活下去。

他越是習慣這樣的生活,越是難以掙脫。

可辛克萊是幸運的,他遇見了德米安,德米安是轉學生,特立獨行,從不參加學生之間的游戲,也不打架鬧事,但在課堂上,他敢于懷疑老師的權威,敢于懷疑書本的權威,并公然與之對抗。

對于《圣經》里面講的東西,大多數人都不懷疑,因為懷疑《圣經》就等于懷疑一個世界,辛克萊就從來對老師說的都深信不疑,畢竟大家都覺得是這樣的嘛,一切本該如此。

某次《圣經》課上,老師講該隱和亞伯的故事,說該隱頭上的記號,是罪的標記。

但在德米安的說法里,該隱額頭的記號,不是罪的證明,而是勇氣的嘉獎。

在德米安的引導下,辛克萊看到了另外的可能性,一種跟之前所看到的完全不同的可能。

此時的辛克萊,還不能完全反思自己所在的世界,還不能完全反思自己的行為,但是體開始反思了。

反省是智慧的源泉,也是成為自己的第一步,不會反省的人,只知道往前沖,全然不管前面的東西是不是自己想要的。

德米安對辛克萊說:

假如你懼怕某人,那代表你賦予了他這個權力。這種恐懼讓人崩潰,如果你想成為正直的人,就必須擺脫它。

辛克萊說自己做不到,德米安甚至說:要是毫無辦法的話,干脆就把他打ㄙˇ。

在德米安的幫助下,辛克萊擺脫了克洛摩,可是對于德米安,他內心也很復雜,一方面是感恩,可一方面卻因為被德米安看到自己的懦弱而羞愧,害怕見到德米安,甚至抗拒德米安,德米安身上,有和辛克萊所接受的觀念和教育格格不入的地方,他不敢輕易改變。

可是不管他怎麼做,總是無法忘記德米安,甚至內心期待著與德米安相見。

時間倏忽而逝,辛克萊去了其他學校,但他卻變了,曾經的他,幸福快樂,對權威傳遞的東西深信不疑,卻從不煩惱,只要照做就行,可是而今,他卻無法再像以前那樣了。

「我不是不知道美好時刻、幸福之島和天堂所帶來的魅力,但我并不渴望再次踏進去。」

愛因斯坦說過這樣一句話:真正體驗過自由的人,是無法忍受束縛的。

有些東西,除非我們從不知道,否則我們很難不去想。

辛克萊也是這樣,對于老師說的東西,曾經的他覺得理所應當,可是現在他卻充滿懷疑,因為老師講的,都是理想的狀態,就像老板畫的大餅,那麼大,那麼美,說只要努力,人人都可以得到。

后來,辛克萊再次見到了德米安,他們談起自由意志,德米安說人沒有自由意志,一個人無從得知自己要做的是什麼,只能借由觀察和思考,然后再做出決定。

就像我們生活于這個世界,總是走一步看一步,我們時刻都在權衡自己的處境,從而得知接下來該做什麼。

和德米安的交談,總能讓辛克萊看到不一樣的東西,原本內心的堅固的壁壘就會被打破一點,他的思維,不再處處是墻,他漸漸拆掉了思維里的墻,看到了自由的樣子。

我們的思維,圍著許多墻,那些墻就是我們從小就奉為真理的信念,就是生活給我們灌輸的信念,有愛情應該怎樣的信念,有生活應該怎樣的信念,有怎樣才算成功的信念。

04

人這一輩子,總是活在各種各樣的信念里,這一生,我們都是在為自己的信念買單。

但過分地依賴某種信念,就是思維的僵化。

在和德米安的交往中,德米安告訴辛克萊,要用更自由、更個人、更開放的方式,運用更豐富的想象力,來看待并解釋世界。

對于人生應該怎樣過,書上有很多說法,要我們成功,要我們這樣那樣,我們身邊的師長也有很多說法,要努力賺錢,要嫁一個好男人,找一個好女人。

各種標準和說法都有道理,而且證據充足,你找到了一個反對的理由,就會有無數個駁倒你的理由,假如沒有自己獨立的思考,就會被這些觀念控制,成為觀念的奴隸。

就像錢本來是好東西,可以買生活需要的東西,但是一切只看錢的話,以錢論成敗的話,就真的跟加繆所說的一樣,「一切向錢看到人生,跟ㄙˇ了沒什麼兩樣。」

辛克萊也思考過一個問題:

「未來是成為一個好兒子和好國民,還是順著本性的引導走向其他道路?」

成為好兒子和好國民,就是走那條人多的路,那是父母期待的,也是教育一直鼓勵的,是大多數人所看到的,在那條路上追求成功,努力生活,是大多數一輩子都在做的事情,平靜,美好。

可是如今的辛克萊,卻無法繼續走這一條路了。

他曾經也努力走這一條路,可是現在他做不到了,他對外界越來越漠不關心,反而花越來越多的時間去諦聽內心的聲音。

他也不再像以前那樣,能感受到很多快樂,相反,摻雜在他生命里的,更多的是迷惘和困惑,是半醒未醒的痛苦。

有時候,辛克萊甚至恨德米安,因為是德米安把他引向這一條路,讓他沒法坦然平靜地接受塵世的幸福,讓他變得和周圍格格不入,成為他人眼中的怪人。

他也試著放縱自己,讓自己沉迷于聲色犬馬,學會酗ㄐ丨ㄡˇ,和朋友鬼混,學習卻一塌糊涂,父親還警告他,假如他繼續這樣,就讓他退學到感化院去改造。

然后,墮落并沒有讓他感到舒服,反而讓他覺得越來越孤獨。

「上帝借由各種途徑使人變得孤獨,好讓我們可以走向自己。」

最終,他還是決定走向智慧和美,他想走進那個世界,找到那種美好,但現實卻充滿痛苦,充滿阻礙。

德米安又告訴他:「鳥奮力沖破蛋殼,這顆蛋是這個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毀一個世界。這只鳥飛向上帝。」

每個人要做自己,那些他相信了幾十年的觀念,他周圍的一切,可能都是束縛他的蛋殼。

05

為什麼說生活和觀念就是束縛人的蛋殼呢?

因為在這個蛋殼內,是我們一直熟悉的生活,就像蛋殼里的鳥,如果不想出生,盡可以一直做一顆蛋,在蛋殼的包裹下,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就像蛹如果不想成蝶,就可以不必那麼辛苦去爭破蛹的束縛。

在我們一直熟悉的生活里,我們怎樣去競爭,怎樣更好的活得生活的物質,可是一旦脫離了這種生活,該怎麼辦呢?

每個人都想要做自己,但并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去開始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幸好,辛克萊有勇氣,他不愿意縮在蛋殼里,也無法縮回去,他只能一直追尋,在他看來,每個人真正的職責,只有回歸自己。

他再次尋找德米安,追尋著德米安的蹤跡,他被命運拉扯著前進,剛入大學,他就見到了德米安。

雖然時隔多年,辛克萊已經變了模樣,但德米安還是一眼就認出了辛克萊,并說:我一直在等你。

辛克萊問他怎麼一眼就認出自己的?

德米安說,因為辛克萊身上還保有那個記號,那個追尋自己、渴望進入另一個世界的記號。

這一次,他們聊了很多,談到畏懼,談到害怕,德米安告訴辛克萊:人只有跟自己無法相處時,才會產生畏懼。他們畏懼,是因為他們從來不了解自己。

辛克萊越是了解自己,越是發現,他苦苦追尋的那個世界,同時也有很多人在追尋,這些人,可能被世界視為異類,視為與眾不同者。

可是,這些人同時也是清醒的人,是連ㄙˇ亡都在一個完全清醒的過程中進行的人。

而其他人面對ㄙˇ亡和尋覓幸福的方法,則是將自己的看法、理想、義務、生命和幸福,與群體結合得牢不可分。

辛克萊已經知道自己要追尋的到底是什麼了,那就是回到自己,成為自己。

對于辛克萊這樣的異類來說,可能很多人會對他說,不要想那麼多,踏踏實實工作,快快樂樂地賺錢,實實在在地結婚生子,等著退休,然后在兒孫繞膝的天倫里ㄙˇ去,這樣的生活也很好。

黑塞說:

我知道你說的那樣或許很好,可我還是想成為自己!

06

成為自己,是一場破繭成蝶的受難,若非特別幸運的人,大多數人都要在痛苦、迷茫中匍匐而行。

一個人要想成為自己,以下這幾個條件,必不可少。

第一,要有反省生活的能力。

成為自己不是一時之爽,不是你今天想要錢,就努力搞錢,你今天想大吃特吃,就去胡吃海塞,不是你覺得做什麼高興就去做什麼。

這些不是成為自己,而僅僅是滿足了某種可恥的欲望。

真正的成為自己,是成為一個能夠長期快樂的自己,是成為一個穩定而豐富的自己,是一個可持續變好的自己,而要做到這些,沒有反省能力,只是想一出是一出,只是跟隨欲望前進,是無從做自己的。

成為自己,不是放肆而為,而是智慧和豁達。

而沒有反省,根本沒有智慧可言,只有經過不斷的反省,才知道真實的自己,究竟是怎樣的。

第二,要有敢于做自己的勇氣。

就算你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可是如果連去做的勇氣都沒有,你永遠都不可能得到你想要的,除非特別幸運,老天賞給你。

沒有勇氣去開始行動,一切都是空談。

到了年紀就結婚,規規矩矩上班存錢,買車買房,努力讓孩子贏在起跑線,用世俗的眼光看來,一切做得毫無挑剔的余地,這是那麼多人都認同的生活,如果你要求的跟這些不一樣,那就意味著你走了一條別人沒走到路,孤獨,不理解,可能隨時都會降臨。

因此,成為自己,是需要勇氣的。

第三,不斷的學習。

人的自我,不是一層不變的,而是不斷變化的,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讓自己活在僵化的過去,而迎來一種可變化的,靈活的自我。

黑塞說:

每個人的生命代表一條通往他自己的道路,代表他在這條路上所做的嘗試,代表他在幽微小徑中得到的啟示,從來不曾有人完全成為他自己,盡管如此,大家還是努力去嘗試,有人懵懂,有人清醒,人人盡其所能。

成為自己是一條未知的路,只有擁有足夠多的智慧,我們才能在這條路上走得從容。

缺乏這三點,想做自己,可能就是一場災難。

07

古人云:我欲仁,斯仁至矣。

我欲為我,無人可擋。

但還是要說,做自己,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智慧如黑塞,也感嘆道:

「我只是嘗試著過自己要的生活,為何如此艱難呢?」

之所以說難,是因為你可能要面臨很多阻礙,你的生活可能會不斷地提醒你,你周圍的人可能會不斷把你拉扯回去,還有你的習慣也會拉扯著你。

我們暫且把已經習慣了的東西當成生活的舒適區,我們要打破這種習慣,打破舒適區,本身就挺難,何況還要面對外界洶涌而來的壓力。

但真正難的是,我們還不知道怎麼開始,就已經在心里退縮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