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道德經》:人生一切良好的開端,是從「容納」開始的

一、

一個人永遠不要讓自己的姿態保持太高, 因為優秀的人生, 都是從「低」的姿態開始的。

世人常常犯這樣一個錯誤, 就是不能容納生命中看上去不太美好的人與事,

他們往往在潛意識之中將自己看得過于偉大和高尚。

但是殊不知, 自己連一些小的問題都不能包容, 這個缺點就已經是人生之中最大的弊病了, 帶著這樣的問題去生活的人, 從哪里談得上偉大呢。

正所謂「水至清則無魚, 人至察則無徒」, 人生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高, 更不要把自己看得太偉大, 真正的偉大不是從自以為的偉大之中存在的, 而是在于能包容那些不想看到的局面以及不想面對的人生, 從而能夠擴充自我胸懷, 以此成就的偉大。

人生一切良好的開端, 就是從你能夠容納別人開始的, 不管是對人還是對事, 都是如此。

比如在對人的層面, 發自內心的尊重和包容別人, 是妥善處理人際關系的重要方式,

當我們在與人相處的時候, 我們的內心狀態會反映到自己的言行上, 這會讓別人很明顯地感覺到自己對別人的看法和態度。

只有真正的尊重別人, 才能以真誠去贏得別人的尊重, 彼此尊重是和善關系的基礎, 而這也是互相合作的根本。

生命永遠不是一個人的戰場, 只有團結別人的力量, 才能以此獲取良好合作的結果, 所以尊重別人, 最后獲益的自然也是自己的人生。

有一個偉大的企業家說過這樣一句話, 他說:泥沙俱下, 才可以叫做「河流」。

所有的河流都不可能做到完全清澈, 只有混合著泥沙, 它才能叫做真正的河流。

而不管是領導者, 還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 都要做一個能夠容納「泥沙」的「河流」, 要有胸懷和氣度, 當你不能容納一個人身上存在的缺點, 就不能獲取他本身可以發揮的優勢, 這也 是真正「知人善任」的道理。

真正的「知人善任」就是不以個人好惡而取才, 不因他的小缺點以及他個人的偏見, 就抹ㄕㄚ他的整個全部, 真正做到用人所長。

就像三國時期的曹操一樣, 曹操在歷史上的評價有兩個極端, 但是不管評價如何, 曹操身上知人善任的優點是無法抹去的。

所以很多人在評價三國歷史的時候, 都認為曹操才是三國之中最會用人的人。

把自己的人生以及所處的環境, 想象成一個巨大的「物品分類場」, 想象一下里面魚龍混雜, 什麼樣的人都有, 而你要做的就是能夠包容、加工與合作。

二、

而對于人生的經歷來說更是如此, 對于人生來說, 大多數人總在追求一種完美的人生, 他希望自己的人生沒有瑕疵, 沒有遺憾。

在這種潛意識的驅使下, 自然會導致自己不能容納生命中, 那些看上去不太美好的事情。

不管是苦難還是生活的瑣碎嘈雜, 都會因為他主觀上的「期待完美」, 而不能容納, 最后往往就是因為他不能對人生保留寬容, 他的人生最后反而會變得越發艱難和被動。

因為你越是抗拒什麼, 這個東西就越會對你產生負面影響, 在這樣的狀態下, 所有他不想面對的局面, 都會在無形之中成為影響自身生活的障礙。

反之,能夠去接納生命之中不想面對的局面,真正的去包容,順其自然地去接納這些事情在生命之中的存在,反而會在平和心態的基礎上,在更大程度上去減少它們對自己的傷害,甚至會在自己正確的心態影響下,使那些看上去糟糕的事情,最后演化成對自己有利的層面。

而且,能夠以低姿態去面對和接納生命中看上去不太美好的事情,那麼當走到最后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那些看上去糟糕的事情,最后反而都是讓自己優秀和進步的機緣。

《菜根譚》有一句話說: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那些堆滿污泥的地方,往往滋生許多生物,而極為清澈的水中反而沒有魚兒生長。所以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應該有容納他人缺點和寬恕他人過失的氣度,絕對不能自命清高,獨來獨往。

《道德經》之中也有一句話,將這個狀態形容得非常恰當,叫做: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生成一切萬物的根源,而道也代表著萬物的演化規則,而個人的生活姿態,自然也應該依照「道」的規律而生活。

「道」,能夠「上善若水,居于萬物之下」,而人也應該以上善若水的姿態,以謙居人下的胸懷,居于萬千事物之下。以包容的態度提升自己的格局,讓自己在更大的世界里面,遇見一個更好的人生。

所以永遠不要將自己看得太高,當你把自己姿態放得足夠低,并能夠發自內心地去尊重和包容他人時,才能真正地得到他人的尊重,形成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此作為人生良好的開端。

反之,能夠去接納生命之中不想面對的局面,真正的去包容,順其自然地去接納這些事情在生命之中的存在,反而會在平和心態的基礎上,在更大程度上去減少它們對自己的傷害,甚至會在自己正確的心態影響下,使那些看上去糟糕的事情,最后演化成對自己有利的層面。

而且,能夠以低姿態去面對和接納生命中看上去不太美好的事情,那麼當走到最后的時候,你就會發現,那些看上去糟糕的事情,最后反而都是讓自己優秀和進步的機緣。

《菜根譚》有一句話說:地之穢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無魚。故君子當存含垢納污之量,不可持好潔獨行之操。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那些堆滿污泥的地方,往往滋生許多生物,而極為清澈的水中反而沒有魚兒生長。所以真正有德行的君子應該有容納他人缺點和寬恕他人過失的氣度,絕對不能自命清高,獨來獨往。

《道德經》之中也有一句話,將這個狀態形容得非常恰當,叫做: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

在道家思想中,「道」是生成一切萬物的根源,而道也代表著萬物的演化規則,而個人的生活姿態,自然也應該依照「道」的規律而生活。

「道」,能夠「上善若水,居于萬物之下」,而人也應該以上善若水的姿態,以謙居人下的胸懷,居于萬千事物之下。以包容的態度提升自己的格局,讓自己在更大的世界里面,遇見一個更好的人生。

所以永遠不要將自己看得太高,當你把自己姿態放得足夠低,并能夠發自內心地去尊重和包容他人時,才能真正地得到他人的尊重,形成一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此作為人生良好的開端。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