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情感勵志»正文

能夠致富的人,就是吃過大苦的人:年過五十70后會發現,靠打工致富的人,多數走了3條路

上世紀70年代, 我們出生在農村, 生活很苦。

養雞養鴨養豬是副業, 種地是主業。 家庭收入很少, 甚至連孩子的學費都湊不齊。

為了改變命運, 我們國中、高中畢業后, 就加入了打工的隊伍。

我在上國中時, 全班有48個同學。 國中畢業那個暑假, 班上有三十多個同學去了東莞打工, 有兩個同學去了浙江打工, 還有幾個同學讀高中。

歲月無情催人老。 當我們到了「知天命」的年齡, 再回頭看自己走過的路, 對比一下同齡的人, 就會發現, 靠打工致富真的很難, 但總有人迎難而上。

從現實來看, 打工致富的人, 都走了以下三條路,

有自己的特別之處。

01

第一條路:「積累」人生的厚度, 從體力變腦力。

電子廠、玻璃廠、汽車廠、路燈廠......你到底要去哪一個廠打工?大部分的人認為, 哪里工資高, 就去哪里。

從小, 我們就被灌輸這樣的思想:「有錢能使鬼推磨。 」

窮家庭出身的人, 會因為自己每個月的收入比別人多一百塊錢而開心不已。

在親戚朋友聚會的時候, 也會因此很有面子。

經過多年的實踐, 我們發現, 工種不同、工廠不同, 帶來的技術含量也不同。

我的同學老張, 上世紀九十年代, 在鞋廠和制衣廠打工, 工位是「縫紉」。

經過多年的磨礪, 老張學到了縫紉技術。 早些年, 他回到家鄉的職業學校, 培訓了一段時間, 拿到了大專文憑。

再次去打工, 老張以技術工程師的身份出現, 收入是普通員工的幾倍。

一條生產線上, 有很多工位, 總有那麼幾個工位, 屬于技術工位, 值得我們學習;工廠里, 技術車間, 培養出來的是技術人員, 未來可期。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 行行出狀元。 」

當一個人把打工當成「學習」的時候, 頭幾年不會有高收入,

但是年紀越大越能賺錢。 從打工者變成工程師、管理者, 都有可能。

一輩子都在打工的人, 應該從「特別能吃苦」向「特別能學習」轉換。 把提升自己, 貫穿到打工的全過程, 人生路就走得不一樣了。

02

第二條路:「擴展」人脈資源, 形成互幫互助的圈子。

鐵打的工廠,

流水的打工人。

很多工廠, 一年四季都在招人。 人員的流動, 可見有多快。

每一次跳槽, 都希望收入更多。 甚至計劃好了, 在十年后, 可以在縣城買房。 但是過了十年, 發現自己并沒有如愿以償。

跳槽會帶來「空檔期」——有段時間沒有工作和收入。 跳槽后有一個試用期, 成為工廠的新員工, 導致收入達不到預期。

聰明的人, 會選擇一個適合自己的工廠, 待久一點。 通過日積月累, 結交一些有理想的工友, 形成朋友圈, 便于以后重新找工作、創業等。

如果有朋友在某個工廠當管理員, 你去應聘, 一開始就會是「老手」, 受到重用。 就避免了「空檔期和試用期」

我的姐姐, 1999年時, 在東莞石碣鎮某電子廠打工, 擔任拉長。

現在, 電子廠分成了三個小廠, 分別在湖南、河南。

姐姐沒有隨著工廠一起轉移, 而是自己辦了一個手工作坊, 幫電子廠加工產品。 她曾經的工友, 變成了「供貨的關系」。

社交大師卡耐基說過:「一個人的成功, 80%依靠人際關系。 」

當我們五十歲的時候, 出去打工, 沒有年齡上的優勢了。 通過朋友互相幫助, 繼續在工廠里混到退休, 是一條不錯的路。

朋友混得風生水起的時候, 你大概也能從其中分到一杯羹。

既然我們不是猛獸, 那就學會做螻蟻, 靠團隊的力量, 推動自己, 互相成就。

03

第三條路:「格局」不斷擴大,從幫人打工到請人打工。

劉潤老師說過一句話:「既要有微觀的操盤手能力,也要巨觀的上帝視角。」

不想做老板的員工,不是好員工。這樣的思維,很多人都有。但是想過之后,有沒有行動呢?就另當別論了。

同齡人很富有,你不要仇富,而是要看他們走過的路,敢于跳出「一輩子打工的命運」。

《余杭晨報》采訪過一位姓戴的70后女士。她在外打工五年,然后想盡辦法創業,選擇了在喬司街道的服裝行業。

依托網絡帶貨、現場展示等方式,賺到了更多的錢。她表示,利用打工時積累的人脈、原材料渠道等,為自己增加了底氣。

雖然70后的人讀書不多,也沒有很多的積蓄,只要敢于拼搏,總有機會翻身。人生的閱歷,本身就是一種財富,關鍵看你敢不敢用。

投資興業,不僅僅是金錢的投入,還應該是情感、經驗、智慧、理想等方面的投入。

捫心自問,五十歲之前,你為自己做過什麼投資?如果一樣都沒有,就別談致富了,只能繼續打工。如果多次投資,總有一次機會,讓你翻身。

04

有一個運動員,前面有很多的欄桿。

隨著欄桿的增高,他越來越努力,運動的成績也更好了。

這就是跨欄定律——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于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

把定律引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會發現很勵志的意義:失去視力的人,聽覺、觸覺、嗅覺都要比一般人靈敏;失去雙臂的人的平衡感更強,雙腳更靈巧;失去依靠的人,學會了獨自奔跑。

70后的你我,背井離鄉,吃過的苦,就是跨過的欄桿。

能夠致富的人,就是吃過大苦的人。

03

第三條路:「格局」不斷擴大,從幫人打工到請人打工。

劉潤老師說過一句話:「既要有微觀的操盤手能力,也要巨觀的上帝視角。」

不想做老板的員工,不是好員工。這樣的思維,很多人都有。但是想過之后,有沒有行動呢?就另當別論了。

同齡人很富有,你不要仇富,而是要看他們走過的路,敢于跳出「一輩子打工的命運」。

《余杭晨報》采訪過一位姓戴的70后女士。她在外打工五年,然后想盡辦法創業,選擇了在喬司街道的服裝行業。

依托網絡帶貨、現場展示等方式,賺到了更多的錢。她表示,利用打工時積累的人脈、原材料渠道等,為自己增加了底氣。

雖然70后的人讀書不多,也沒有很多的積蓄,只要敢于拼搏,總有機會翻身。人生的閱歷,本身就是一種財富,關鍵看你敢不敢用。

投資興業,不僅僅是金錢的投入,還應該是情感、經驗、智慧、理想等方面的投入。

捫心自問,五十歲之前,你為自己做過什麼投資?如果一樣都沒有,就別談致富了,只能繼續打工。如果多次投資,總有一次機會,讓你翻身。

04

有一個運動員,前面有很多的欄桿。

隨著欄桿的增高,他越來越努力,運動的成績也更好了。

這就是跨欄定律——一個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決于他所遇到的困難的程度。

把定律引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會發現很勵志的意義:失去視力的人,聽覺、觸覺、嗅覺都要比一般人靈敏;失去雙臂的人的平衡感更強,雙腳更靈巧;失去依靠的人,學會了獨自奔跑。

70后的你我,背井離鄉,吃過的苦,就是跨過的欄桿。

能夠致富的人,就是吃過大苦的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