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蘇軾臨死前頓悟,留給兒子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卻成了千古名作

網絡上有一句話是說:我聽過很多道理, 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對于每個人來說, 生命只有一次, 所以才顯得珍貴。

因此這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說出了很多人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什麼呢?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呢?

關于人生的意義, 沒有誰能比蘇軾還說得清。

蘇軾臨走前頓悟, 留給兒子一首詩

林語堂先生曾形容蘇軾:無可救藥的樂天派、文豪、大書法家、畫家、造酒試驗家、工程師、皇帝的秘書、酒仙、專唱反調的人、詩人。

這位坐在宋代詞壇頭把交椅上的蘇東坡, 確實有太多的身份, 而最難得的是他總能在人生不同境遇中, 隨意切換自己的身份。

作為宋代最著名的文人大家, 蘇軾精通儒、釋、道, 創作了很多帶有深刻哲理的禪意詩, 而這首《廬山煙雨》是蘇軾臨終前寫給自己小兒子蘇過的一首哲理詩。

當時蘇過受詔將前往中山府任通判, 而此時, 蘇軾也恰好結束了在海南的貶謫生活, 踏上了回京之路。

回首往事, 已經60多歲的蘇軾不禁感慨萬千, 他一生坎坷, 大半生都是在貶謫中度過的。 曾幾何時, 他也是滿腔熱血, 壯志凌云。

但如今, 他身老體衰, 萬事消磨,

對人生自然有了一番不同于年輕時的感悟。

作為父親, 蘇軾寫下這首詩作, 也是希望兒子能夠對人生有所領悟, 少些挫折坎坷。

首尾相同, 卻成了千古名作

《廬山煙雨》

廬山煙雨浙江潮, 未到千般恨不消。

到得還來別無事, 廬山煙雨浙江潮。

我們可以發現,

這首詩首尾相同, 卻道出了人生的大智慧。 一般人往往只能讀懂前面3句, 而讀懂4句的堪稱高手。

在詩歌中, 他不提自己為官經歷, 而是以「廬山煙雨浙江潮」這兩處風景代指, 既具禪意, 又很唯美。

大體意思就是:在他看來, 廬山的煙雨, 浙江的錢塘大潮都是世所罕見的美景,

像許多人一樣, 他曾經對此充滿了向往, 若不能親臨觀賞, 想必會是一生的遺憾。

可當他親眼看到了迷蒙的廬山煙雨, 壯闊的錢塘大潮, 卻發現也不過如此罷了。

那麼當初為何會那般向往呢?

廬山煙雨還是原來的廬山煙雨, 錢塘大潮也還是原來的錢塘大潮, 它們并沒有變化, 變的只是我們的心態。

而當我們把心態放平, 它依然以本相存在于那里, 可我們的心卻由「物」入「悟」, 體會到了禪的意境。

雖然第1句和第4句一字不差, 兩者寓意卻是背道而馳, 相去甚遠。

第1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只是平鋪直述把美景列出來,第4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卻已屬于禪境。

蘇軾也曾汲汲于功名利祿,幾十年官場的起起伏伏,讓他明白了:一切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他不希望兒子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才會以「廬山煙雨」為喻,教兒子莫要執著于官場功名,這是一個老父親的對兒子的殷殷教誨,令人感動。

第1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只是平鋪直述把美景列出來,第4句的「廬山煙雨浙江潮」卻已屬于禪境。

蘇軾也曾汲汲于功名利祿,幾十年官場的起起伏伏,讓他明白了:一切不過是過眼云煙罷了。

他不希望兒子走自己的老路,所以才會以「廬山煙雨」為喻,教兒子莫要執著于官場功名,這是一個老父親的對兒子的殷殷教誨,令人感動。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