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楊絳《我們仨》:生活越簡單,越平凡,就越幸福

女兒寫父母之間的故事, 父親寫妻女之間的故事, 母親寫父女之間的故事, 三個部分凝合成一個完整的三口之家。

這是楊絳先生準備寫《我們仨》時最美好的設想。

自1935年楊絳和錢鍾書結婚后, 他們一起組建家庭, 共同撫養獨女錢瑗, 攜手度過了60多年柴米油鹽的瑣碎生活。

「我們仨」在一起簡單又平凡, 但格外幸福。

可1994年到1995年, 隨著丈夫錢鍾書和女兒錢瑗相繼躺在了醫院的病床上, 楊絳先生最初的期望也就落空了。

1997年, 女兒錢瑗走了。 第二年, 丈夫錢鍾書走了。 晚年喪夫又喪女, 楊絳先生的家沒有了。

2002年, 她最終還是一個人完成了《我們仨》,

回憶著這些曾經的歲月, 好像他們還在自己身邊。

我們都老了

楊絳原名楊季康, 1911年出生在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 三歲時全家搬去了蘇州。

受父親楊蔭杭這個文學家的影響, 楊絳自小就愛讀書, 很有才氣, 懂事起就立志要上清華大學。

父親看楊絳平日里總是捧著一本書讀, 便逗她:「阿季, 如果讓你一星期不讀書你會怎麼樣?」

小小年紀的楊絳一本正經地說道:「那就活不成了。 」楊蔭杭聽后哈哈大笑, 知道自己女兒念書的好苗子。

1928年, 17歲的楊絳高中畢業后, 順從心意報考了清華大學外文系, 但很不湊巧, 那年清華沒有在南方招收女生的名額。

楊絳無奈上了蘇州的東吳大學, 初入校園, 楊絳氣質溫婉又是才女, 自是有不少同學追她, 但楊絳那時可沒談情說愛的心思。

她心心念念的還是自己錯過的清華大學。

此時, 19歲的錢鍾書在1929年以數學15分的成績考入了清華大學外文系, 低到離譜的成績讓他初入校園便名聲大噪。

后來大家才知道錢鍾書雖然數學不好, 但國文和英語水平極高, 清華大學校長羅家倫愛才就把他破格錄取了。

楊絳有個清華夢, 錢鍾書就在清華上學, 這大概就是倆人的緣分。

1932年, 楊絳所在的東吳大學停課, 她跑到清華大學借讀, 因緣際會結識了已經大三的錢鍾書, 二人志趣相投,

逐漸擦出了火花。

錢鍾書經常在空閑時間指點楊絳, 鼓勵她上清華大學外文系的研究生, 次年, 楊絳果真來到了清華大學研究院。

他們的戀愛也被家里知曉, 好在楊絳和錢鍾書家里都是書香門第, 在一起正是門當戶對, 珠聯璧合, 雙方父母都很滿意。

很快, 楊絳就和錢鍾書訂了婚, 1935年, 他們在蘇州舉辦了結婚儀式, 從此形影不離, 再沒分開過。

錢鍾書后來獲得了去英國和法國游學的獎學金, 楊絳為了照顧他, 就陪著他一起出國。

因為錢鍾書是家里的長子嫡孫, 打小被寵著長大, 所以他的學問雖然很高, 但卻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生活白癡」。

楊絳清楚地在《我們仨》中記錄了錢鍾書在國外的糗事。

剛到英國牛津, 錢鍾書下公交車的時候就磕斷了自己的牙, 自己一個人在家時, 他還總是會苦著臉告訴楊絳:

「我打碎了墨水, 桌布臟了。 」「我摔壞了家里的臺燈」……

錢鍾書自嘲自己是拙手笨腳,但楊絳從來不因為這些事和他生氣,每次都是安慰錢鍾書:「不要緊。」

楊絳不會刻意要求錢鍾書去學一些東西,改變他的生活方式,她樂得為錢鍾書收拾這些「爛攤子」。

而錢鍾書雖然「笨手笨腳」,卻還是早起摸索著給楊絳準備早餐,并端到她的床前。

楊絳一句「這是我吃過最香的早飯」,讓錢鍾書這早飯一做就是一輩子。

「我在見到她之前,從未想過娶別人,我娶了她之后,從未后悔過。」這句話也是錢鍾書點頭認下的。

回國后,楊絳和錢鍾書一起在大學教書,后來因為文革,倆人又一起經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重新回到北京時,他們都過了60歲,仍舊在繼續各自的文學創作,就這樣互相攙扶著走過了大半輩子。

1994年,84歲的錢鍾書生病進了醫院,在這一刻,楊絳好似才晃過神:原來一輩子也不是很長,他們都老了啊。

其實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實在談不上轟轟烈烈,他們的生活也不是都充滿著浪漫的情話。

就像楊絳自己說過的:歲月靜好是片刻,一地雞毛是日常,可就是他們這樣細水長流的愛情往往會更長久。

而女兒錢瑗就是他們愛情的見證。

我們仨

楊絳是在英國游學的那段時間懷孕的,錢鍾書當時高興極了,他總是對著妻子念叨著:「我不要兒子,就要一個女兒,像你的女兒。」

聽著錢鍾書的話,楊絳自然是高興的,她內心又盼望著孩子可以像丈夫一些,后來也確實如她所愿了。

1937年5月19日,在夫妻倆的期盼下,女兒錢瑗降生在了英國牛津,楊絳和錢鍾書習慣叫她圓圓、阿圓。

對于這個小生命,錢鍾書是愛不釋手,抱著看來看去,嘴里還不停地說著:「這是我的女兒,我的女兒。」

楊絳說女兒圓圓是一個斯文的小孩,不像自己小時候那般頑皮,大概是比較像爸爸。

外公家的小孩們爬樹時,錢瑗就靜靜地在樹下看著,親戚們很喜歡乖巧的錢瑗,大家都親昵地叫她「圓圓頭」。

爺爺錢基博同樣喜歡這個「小有學問」的孫女,直呼她就是錢家讀書的種子,把錢瑗放在了心尖尖上。

楊絳更不用說了,外出時,她不是把錢瑗抱著,就是拉著她的小手,坐電車時也要讓女兒坐在自己腿上。

所幸錢瑗并沒有被寵壞,反而自小就十分懂事。

楊絳說她腸胃不好,有一些東西不能吃,別人吃的時候,錢瑗也不吵不鬧,就乖乖的一個人玩。

但盡管家里對錢瑗精心照顧著,她還是個體弱多病的孩子,上小學的時候,錢瑗就被診斷出得了骨結核,治療休養許久才見好。

楊絳當時在清華教書,不放心大病剛愈的女兒在校上課,就把她帶在身邊,和錢鍾書手把手地教她課業。

在父母的熏陶下,錢瑗還是以代數滿分的成績考上了貝滿女中,之后又順利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

和父母愛情的起始一樣,錢瑗也是在大學校園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王德一。

王德一是學校歷史系的優等生,錢瑗雖然在外語系,但和他同是美工隊的隊員,平日里接觸的機會自然就多。

當時是王德一首先向錢瑗表達了愛慕之情,但她并沒有答應,錢瑗曾向楊絳表達過自己對婚姻的看法:「我不結婚,我就跟著爸爸媽媽。」

楊絳自然是尊重女兒的,所以錢瑗到30歲還沒有談戀愛,她也不催促。

后來楊絳和錢鍾書遭遇了一些事情,她看著女兒孤單一人,才開口勸她找一個伴兒。

而王德一就被錢瑗帶回了家,雙發家庭隨后碰了面就正式確定了關系,1967年底,錢瑗和王德一結婚了。

但這段婚姻僅僅持續了兩年多,王德一就因為一些原因上吊自ㄕㄚ了,錢瑗搬回娘家和父母住在一起。

幾年后,錢瑗和同是二婚的楊偉成組建了一個家庭,但不同于一生沒有生育的錢瑗,當時楊偉成已經有兒有女。

對于繼子繼女,錢瑗不是個惡ㄉㄨˊ的「后媽」,她只是像朋友一樣和「子女」相處,并得到了他們的認可。

所以在生病前,錢瑗倒也度過了一段幸福的家庭生活。

錢瑗作為錢鍾書和楊絳唯一的女兒,她這一生沒有子女,晚年又病魔纏身,但她得到了父母毫無保留的愛。

錢鍾書這個文學大家在女兒面前沒有任何身段,陪著她肆意玩鬧,愿意成為女兒「幼稚」的朋友。

楊絳記得女兒小時候的每一件事情,就像在《我們仨》中,她寫女兒最先說的話是「外外」,女兒回國途中變瘦了,女兒會因書中的故事流淚……

其實楊絳在書中并沒有怎麼提到女兒的家庭,她僅僅是在思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回憶他們仨在一起的日子。

可以肯定地說,錢瑗和錢鍾書都是楊絳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所以當她和錢鍾書一起離開時,楊絳不知是忍著何種悲痛,回憶著曾經幸福的一幕幕,寫下了這本溫情又帶著淡淡哀傷的《我們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1994年,錢鍾書住進了醫院,就再也沒有出來過,楊絳在書中將「關押」著丈夫的醫院比喻成了一只船,一只會在水中飄走的船。

她和女兒會從家里出發,登上船去看生病的錢鍾書,因為錢瑗還在學校教書,每次都會早一會離開。

看著女兒來回奔波,楊絳開口勸她:「你早該退休的,就說爸爸老了,媽媽也糊涂了。」

錢瑗沒法,她愛教書,心里還裝著自己的學生,只能安慰母親周末就來看爸爸。

楊絳眼看著錢鍾書吃不下去飯,看著他的假牙脫落,看著他手上滿是吊針的痕跡,看著他越來越愛睡覺……她無能為力,束手無策。

她滿心都是恐慌,害怕今天可以上船看看錢鍾書,明天或許就找不到這只載著丈夫的船了,害怕他們此生不復相見。

然而第二年,楊絳又知道了一個壞消息,女兒錢瑗也病了。

錢瑗被檢查出得了脊椎ㄞˊ,但她只給楊絳說自己得的是骨結核。

楊絳知道女兒小時候得過這個病,所以錢瑗告訴她只要休養一段時間就能好的時候,她也沒有懷疑。

楊絳把這事告訴錢鍾書后,夫妻倆還在說這是壞事也是好事,錢瑗可以好好休息一陣了,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在自我安慰。

ㄞˊ癥的治療過程自然是苦的,錢瑗的頭髮開始大把大把得掉,身上插滿了管子,但她不敢和媽媽說,更不敢讓在病床上的爸爸知道。

錢瑗的ㄞˊ癥到了后期,楊絳才知道真相,她沒有告訴錢鍾書寶貝女兒病危的消息。

1997年,錢瑗是睡著走的。

楊絳看著空蕩蕩的病床,感覺自己的心都結成硬塊了,不知道它為什麼還能跳動。

錢鍾書那時大概也意識到了什麼,總是問楊絳:「阿圓呢?」

楊絳把錢瑗生病、治療、離世的事情都告訴了他,最后還安慰般地說道:「阿圓生下來,我們就對她牽腸掛肚的,現在倒不用了。」

錢鍾書點點頭沒有開口,就是不知道心中是何種滋味,此時,只有兩個冰冷的手握在一起。

錢瑗ㄙˇ后的第二年,錢鍾書也跟著去了。

一個噩耗接著一個噩耗,楊絳覺得自己就在空中打轉,整個人都是眩暈的。

錢鍾書和錢瑗都是她的至親之人,他們一起度過了無數個一日三餐四季,最后卻只剩下了她一個孤零零的老人。

從此,家不是家,只是客棧。

而楊絳雖然傷心,但還是認為她這一輩子過得很充實,很幸福,她有愛她的丈夫,有懂事的女兒,他們仨在一起的日子總是快樂的。

結語

楊絳先生給《我們仨》起了三個小標題:「我們都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僅僅是透過這簡短的文字,很明顯可以看出楊絳先生內心的哀傷。

《我們仨》其實更像是楊絳寫給自己的慰藉,她只是想借著這本書再看看丈夫,看看女兒。

整本書沒有任何華麗的詞語,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她像是一個「嘮叨」的妻子,講述了一個簡單又平凡的三口之家。

有的人讀起來可能覺得索然無味,甚至有些寡淡,但還有更多人被這本書戳中了內心,被他們的愛情、親情所觸動而感同身受。

楊絳在書中句句不提愛,但卻能讓人感受到文字中快要溢出來的愛。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我們仨」,我們的生活可能過得普通又平凡,但只要是「我們仨」在一起,平平淡淡的日子也很幸福,

錢鍾書自嘲自己是拙手笨腳,但楊絳從來不因為這些事和他生氣,每次都是安慰錢鍾書:「不要緊。」

楊絳不會刻意要求錢鍾書去學一些東西,改變他的生活方式,她樂得為錢鍾書收拾這些「爛攤子」。

而錢鍾書雖然「笨手笨腳」,卻還是早起摸索著給楊絳準備早餐,并端到她的床前。

楊絳一句「這是我吃過最香的早飯」,讓錢鍾書這早飯一做就是一輩子。

「我在見到她之前,從未想過娶別人,我娶了她之后,從未后悔過。」這句話也是錢鍾書點頭認下的。

回國后,楊絳和錢鍾書一起在大學教書,后來因為文革,倆人又一起經過了最艱難的時刻。

重新回到北京時,他們都過了60歲,仍舊在繼續各自的文學創作,就這樣互相攙扶著走過了大半輩子。

1994年,84歲的錢鍾書生病進了醫院,在這一刻,楊絳好似才晃過神:原來一輩子也不是很長,他們都老了啊。

其實楊絳和錢鍾書的愛情實在談不上轟轟烈烈,他們的生活也不是都充滿著浪漫的情話。

就像楊絳自己說過的:歲月靜好是片刻,一地雞毛是日常,可就是他們這樣細水長流的愛情往往會更長久。

而女兒錢瑗就是他們愛情的見證。

我們仨

楊絳是在英國游學的那段時間懷孕的,錢鍾書當時高興極了,他總是對著妻子念叨著:「我不要兒子,就要一個女兒,像你的女兒。」

聽著錢鍾書的話,楊絳自然是高興的,她內心又盼望著孩子可以像丈夫一些,后來也確實如她所愿了。

1937年5月19日,在夫妻倆的期盼下,女兒錢瑗降生在了英國牛津,楊絳和錢鍾書習慣叫她圓圓、阿圓。

對于這個小生命,錢鍾書是愛不釋手,抱著看來看去,嘴里還不停地說著:「這是我的女兒,我的女兒。」

楊絳說女兒圓圓是一個斯文的小孩,不像自己小時候那般頑皮,大概是比較像爸爸。

外公家的小孩們爬樹時,錢瑗就靜靜地在樹下看著,親戚們很喜歡乖巧的錢瑗,大家都親昵地叫她「圓圓頭」。

爺爺錢基博同樣喜歡這個「小有學問」的孫女,直呼她就是錢家讀書的種子,把錢瑗放在了心尖尖上。

楊絳更不用說了,外出時,她不是把錢瑗抱著,就是拉著她的小手,坐電車時也要讓女兒坐在自己腿上。

所幸錢瑗并沒有被寵壞,反而自小就十分懂事。

楊絳說她腸胃不好,有一些東西不能吃,別人吃的時候,錢瑗也不吵不鬧,就乖乖的一個人玩。

但盡管家里對錢瑗精心照顧著,她還是個體弱多病的孩子,上小學的時候,錢瑗就被診斷出得了骨結核,治療休養許久才見好。

楊絳當時在清華教書,不放心大病剛愈的女兒在校上課,就把她帶在身邊,和錢鍾書手把手地教她課業。

在父母的熏陶下,錢瑗還是以代數滿分的成績考上了貝滿女中,之后又順利考上了北京師范大學。

和父母愛情的起始一樣,錢瑗也是在大學校園遇到了自己的第一任丈夫王德一。

王德一是學校歷史系的優等生,錢瑗雖然在外語系,但和他同是美工隊的隊員,平日里接觸的機會自然就多。

當時是王德一首先向錢瑗表達了愛慕之情,但她并沒有答應,錢瑗曾向楊絳表達過自己對婚姻的看法:「我不結婚,我就跟著爸爸媽媽。」

楊絳自然是尊重女兒的,所以錢瑗到30歲還沒有談戀愛,她也不催促。

后來楊絳和錢鍾書遭遇了一些事情,她看著女兒孤單一人,才開口勸她找一個伴兒。

而王德一就被錢瑗帶回了家,雙發家庭隨后碰了面就正式確定了關系,1967年底,錢瑗和王德一結婚了。

但這段婚姻僅僅持續了兩年多,王德一就因為一些原因上吊自ㄕㄚ了,錢瑗搬回娘家和父母住在一起。

幾年后,錢瑗和同是二婚的楊偉成組建了一個家庭,但不同于一生沒有生育的錢瑗,當時楊偉成已經有兒有女。

對于繼子繼女,錢瑗不是個惡ㄉㄨˊ的「后媽」,她只是像朋友一樣和「子女」相處,并得到了他們的認可。

所以在生病前,錢瑗倒也度過了一段幸福的家庭生活。

錢瑗作為錢鍾書和楊絳唯一的女兒,她這一生沒有子女,晚年又病魔纏身,但她得到了父母毫無保留的愛。

錢鍾書這個文學大家在女兒面前沒有任何身段,陪著她肆意玩鬧,愿意成為女兒「幼稚」的朋友。

楊絳記得女兒小時候的每一件事情,就像在《我們仨》中,她寫女兒最先說的話是「外外」,女兒回國途中變瘦了,女兒會因書中的故事流淚……

其實楊絳在書中并沒有怎麼提到女兒的家庭,她僅僅是在思念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女兒,回憶他們仨在一起的日子。

可以肯定地說,錢瑗和錢鍾書都是楊絳心底最柔軟的地方。

所以當她和錢鍾書一起離開時,楊絳不知是忍著何種悲痛,回憶著曾經幸福的一幕幕,寫下了這本溫情又帶著淡淡哀傷的《我們仨》。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1994年,錢鍾書住進了醫院,就再也沒有出來過,楊絳在書中將「關押」著丈夫的醫院比喻成了一只船,一只會在水中飄走的船。

她和女兒會從家里出發,登上船去看生病的錢鍾書,因為錢瑗還在學校教書,每次都會早一會離開。

看著女兒來回奔波,楊絳開口勸她:「你早該退休的,就說爸爸老了,媽媽也糊涂了。」

錢瑗沒法,她愛教書,心里還裝著自己的學生,只能安慰母親周末就來看爸爸。

楊絳眼看著錢鍾書吃不下去飯,看著他的假牙脫落,看著他手上滿是吊針的痕跡,看著他越來越愛睡覺……她無能為力,束手無策。

她滿心都是恐慌,害怕今天可以上船看看錢鍾書,明天或許就找不到這只載著丈夫的船了,害怕他們此生不復相見。

然而第二年,楊絳又知道了一個壞消息,女兒錢瑗也病了。

錢瑗被檢查出得了脊椎ㄞˊ,但她只給楊絳說自己得的是骨結核。

楊絳知道女兒小時候得過這個病,所以錢瑗告訴她只要休養一段時間就能好的時候,她也沒有懷疑。

楊絳把這事告訴錢鍾書后,夫妻倆還在說這是壞事也是好事,錢瑗可以好好休息一陣了,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在自我安慰。

ㄞˊ癥的治療過程自然是苦的,錢瑗的頭髮開始大把大把得掉,身上插滿了管子,但她不敢和媽媽說,更不敢讓在病床上的爸爸知道。

錢瑗的ㄞˊ癥到了后期,楊絳才知道真相,她沒有告訴錢鍾書寶貝女兒病危的消息。

1997年,錢瑗是睡著走的。

楊絳看著空蕩蕩的病床,感覺自己的心都結成硬塊了,不知道它為什麼還能跳動。

錢鍾書那時大概也意識到了什麼,總是問楊絳:「阿圓呢?」

楊絳把錢瑗生病、治療、離世的事情都告訴了他,最后還安慰般地說道:「阿圓生下來,我們就對她牽腸掛肚的,現在倒不用了。」

錢鍾書點點頭沒有開口,就是不知道心中是何種滋味,此時,只有兩個冰冷的手握在一起。

錢瑗ㄙˇ后的第二年,錢鍾書也跟著去了。

一個噩耗接著一個噩耗,楊絳覺得自己就在空中打轉,整個人都是眩暈的。

錢鍾書和錢瑗都是她的至親之人,他們一起度過了無數個一日三餐四季,最后卻只剩下了她一個孤零零的老人。

從此,家不是家,只是客棧。

而楊絳雖然傷心,但還是認為她這一輩子過得很充實,很幸福,她有愛她的丈夫,有懂事的女兒,他們仨在一起的日子總是快樂的。

結語

楊絳先生給《我們仨》起了三個小標題:「我們都老了」、「我們仨失散了」、「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僅僅是透過這簡短的文字,很明顯可以看出楊絳先生內心的哀傷。

《我們仨》其實更像是楊絳寫給自己的慰藉,她只是想借著這本書再看看丈夫,看看女兒。

整本書沒有任何華麗的詞語,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她像是一個「嘮叨」的妻子,講述了一個簡單又平凡的三口之家。

有的人讀起來可能覺得索然無味,甚至有些寡淡,但還有更多人被這本書戳中了內心,被他們的愛情、親情所觸動而感同身受。

楊絳在書中句句不提愛,但卻能讓人感受到文字中快要溢出來的愛。

當然,現在也有很多「我們仨」,我們的生活可能過得普通又平凡,但只要是「我們仨」在一起,平平淡淡的日子也很幸福,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