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日本半導體衰落后,臺積電成為新目標;張忠謀到了做抉擇的時刻了

昔日全球半導體排名第一的日電

曾經成為半導體王者的日系廠商

王權沒有也永恒, 在科技產業同樣如此。 無論是被稱為芯片起源的仙童半導體,

還是曾經占據全球43%光纖份額的通信巨頭北電, 眾多的科技巨頭都曾經屹立在產業巔峰后又默默退場。 而離我們最近的最后一場半導體產業變革, 則是日系半導體廠商全面衰退, 美國重新崛起, 三星漁翁得利的故事。

晶體管

時間回到上世紀50年代, 受困于電子管的體積以及需要真空、功耗過高等問題的影響, 半導體領域的發展也陷入了困境。 這時候美國貝爾實驗室研發出了一種電子管的替代品——晶體管。 在晶體管面世之初其實并沒有引起足夠大的重視, 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開始時晶體管是用鍺來實現的。 鍺晶體管面臨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成本過高, 作為一種稀有金屬, 鍺無論是儲存、開采還是加工都十分困難, 這也導致了在初期晶體管被認為并沒有大規模推廣和實現的可能。

但是日本廠商卻選擇在晶體管這一前途未卜的技術上進行下注。 由于美國選擇「去制造化」向金融業等第三產業轉型, 因此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四小龍」成為美國制造產能的接收地,

憑借這些轉移的制造業也完成了初期的積累。

上世紀90年代全球半導體格局

但是僅有制造業只能實現民眾的基本溫飽, 想要進一步提升國民收入水平已經變得越來越難, 對于日本也同樣到了必須進行產業升級的關鍵時刻,

因此晶體管也進入了其視線之中。 其實類似晶體管這樣「豪賭」的項目還有很多, 有的失敗了, 有的成功了, 而成功也帶來了巨額回報。

在全球排名前十的半導體廠商中, NEC、東芝、日立、富士通、三菱、松下占據了其中6席, 對比之下曾經的半導體霸主美國則僅剩摩托羅拉、英特爾、德州儀器3席。 隨著半導體等高新產業的發展, 日本的國民收入水平也快速增長, 不但GDP總量達到了美國的70%, 人均GDP更是高達4.34萬美元, 已經是美國人均GDP2.87萬美元的1.5倍。

美日半導體協定成為轉折點

日系半導體廠商因何衰落

如果以NEC、東芝、松下為代表的日系半導體廠商能夠繼續平穩發展下去的話, 那麼很多科技界的故事或許都將改寫。 但是日系半導體廠商的強勢已經引起了美國的忌憚, 既然正面競爭不過那麼就通過其他手段來打壓日系廠商。 經過多輪施壓之后, 《美日半導體協定》正式出爐。 其中有三項規定重創了日本半導體產業:

1)日系半導體廠商停止在包括美國等市場的傾銷;日系半導體廠商必須保留詳細的成本記錄, 并制定「公平價格」;日系廠商在銷售產品時定價不能高于「公平價格」

2)美半導體企業獲得日本20%的市場份額。

3)日系半導體廠商必須共享技術

這也成為了日系半導體由盛轉衰的起點,在不公平的競爭條件下最終昔日叱咤風云的眾多廠商紛紛折戟沉沙,如今最后的獨苗東芝半導體也更名為鎧俠,被聯合財團收入囊中。在日系半導體廠商凋敝之后,以三星、臺積電為代表的新興半導體勢力登場,其中市值高達4682億美元的臺積電則成為了全球半導體企業新的王者。

臺積電

臺積電正面臨曾經日系廠商的困局

但是臺積電的強大同樣引起了美方的忌憚,在成功擊潰日系半導體廠商之后,臺積電正在成為下一個目標。首先是要求臺積電承擔高昂的成本赴美建廠。為什麼眾多企業紛紛從美國遷離奔赴其他地區建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成本太高了。無論是人工成本還是材料成本、物流成本,美國相對于其他地區都太貴了。

企業從高成本地區向低成本地區遷移可以說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試圖逆流而上必然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而試圖在亞利桑那州建廠已經將臺積電拖入泥潭。首先是建筑成本遠遠超過預算,為了節省成本,臺積電最終選擇將部分廠房在臺灣內進行建設,然后再拆解為多個部分,最終運輸到亞利桑那州之后再進行組裝,如此大費周章的背后就是為了節約成本。

臺積電美國建廠

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則是人才嚴重匱乏。由于以往「去制造化」的影響,導致高校內部相關專業和課程也紛紛縮減。臺積電很難在亞利桑那當地招聘到合格的人才,其實英特爾等美企同樣面臨這個問題,最終英特爾不得不選擇和亞利桑那大學進行合作進行定向培養,但是臺積電并不具備相同的條件,也可能面臨工廠即使完工也缺乏足夠的工人。同時臺積電6.7萬美元的起薪在亞洲地區或許還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相比英特爾等企業12萬的平均工資而言可以說毫無吸引力。

臺積電面臨技術外泄的風險

最后一個問題對于臺積電的影響可以說更為嚴重,就像昔日對待日系半導體廠商的做法一樣,這次以全球半導體供應不足為理由,美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等部門開始游說當局要求臺積電向英特爾方分享技術來增強全球芯片出貨量。要知道技術是臺積電賴以生存的根基,一旦不得不和英特爾分享,那麼對于臺積電而言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

張忠謀到了做抉擇的時刻了

對于臺積電及其創始人張忠謀而言,也到了做決定的時刻了。縱觀臺積電如今的遭遇和曾經的日系半導體廠商實在太過形式。曾經日系廠商以往通過妥協能夠換取生存,但是最終的結果則是全面衰落。如今的選擇落在了張忠謀的面前,臺積電會像日系半導體一樣一步步走向衰落嗎?或者張忠謀能夠勇于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或許只有時間才能給我們答案了。

大家認為臺積電會走上和日系半導體同樣的結局嗎?歡迎留言討論。

并制定「公平價格」;日系廠商在銷售產品時定價不能高于「公平價格」

2)美半導體企業獲得日本20%的市場份額。

3)日系半導體廠商必須共享技術

這也成為了日系半導體由盛轉衰的起點,在不公平的競爭條件下最終昔日叱咤風云的眾多廠商紛紛折戟沉沙,如今最后的獨苗東芝半導體也更名為鎧俠,被聯合財團收入囊中。在日系半導體廠商凋敝之后,以三星、臺積電為代表的新興半導體勢力登場,其中市值高達4682億美元的臺積電則成為了全球半導體企業新的王者。

臺積電

臺積電正面臨曾經日系廠商的困局

但是臺積電的強大同樣引起了美方的忌憚,在成功擊潰日系半導體廠商之后,臺積電正在成為下一個目標。首先是要求臺積電承擔高昂的成本赴美建廠。為什麼眾多企業紛紛從美國遷離奔赴其他地區建廠?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成本太高了。無論是人工成本還是材料成本、物流成本,美國相對于其他地區都太貴了。

企業從高成本地區向低成本地區遷移可以說是一個必然的趨勢,試圖逆流而上必然就要付出更多的代價,而試圖在亞利桑那州建廠已經將臺積電拖入泥潭。首先是建筑成本遠遠超過預算,為了節省成本,臺積電最終選擇將部分廠房在臺灣內進行建設,然后再拆解為多個部分,最終運輸到亞利桑那州之后再進行組裝,如此大費周章的背后就是為了節約成本。

臺積電美國建廠

遇到的第二個問題則是人才嚴重匱乏。由于以往「去制造化」的影響,導致高校內部相關專業和課程也紛紛縮減。臺積電很難在亞利桑那當地招聘到合格的人才,其實英特爾等美企同樣面臨這個問題,最終英特爾不得不選擇和亞利桑那大學進行合作進行定向培養,但是臺積電并不具備相同的條件,也可能面臨工廠即使完工也缺乏足夠的工人。同時臺積電6.7萬美元的起薪在亞洲地區或許還有一定的吸引力,但是相比英特爾等企業12萬的平均工資而言可以說毫無吸引力。

臺積電面臨技術外泄的風險

最后一個問題對于臺積電的影響可以說更為嚴重,就像昔日對待日系半導體廠商的做法一樣,這次以全球半導體供應不足為理由,美安全與新興技術中心(CSET)等部門開始游說當局要求臺積電向英特爾方分享技術來增強全球芯片出貨量。要知道技術是臺積電賴以生存的根基,一旦不得不和英特爾分享,那麼對于臺積電而言將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臺積電創始人張忠謀

張忠謀到了做抉擇的時刻了

對于臺積電及其創始人張忠謀而言,也到了做決定的時刻了。縱觀臺積電如今的遭遇和曾經的日系半導體廠商實在太過形式。曾經日系廠商以往通過妥協能夠換取生存,但是最終的結果則是全面衰落。如今的選擇落在了張忠謀的面前,臺積電會像日系半導體一樣一步步走向衰落嗎?或者張忠謀能夠勇于走出一條不同的道路?或許只有時間才能給我們答案了。

大家認為臺積電會走上和日系半導體同樣的結局嗎?歡迎留言討論。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